好書試閱

教養,無所不在

9特價261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不看電視有那麼困難嗎?
許多朋友覺得我們家最怪的地方是沒有電視,他們很難想像活在21世紀的台灣,不看電視的人怎麼在社會上存活?怎麼與人往來聊天?
他們問:「孩子不會抗議嗎?他們怎麼跟班上同學聊天?不看電視會不會不知道世界上發生的事情?」
沒有電視機孩子會不會抗議?
微軟總裁比爾蓋茲在一次訪談中說:「我家沒有電視。如果有電視的話,我就沒有時間把「經濟學人」周刊從頭看到尾了!」的確,每天回到家我們一家大大小小各自都有非常多想做的事情,根本沒有時間看電視,因此,孩子從來沒有抗議過。
不看電視孩子怎麼跟班上同學聊天?
我想孩子們之所以追求流行,附合時麾的八卦話題,無非是想獲得「與同儕一樣」的安全感,因此,若是我們讓孩子擁有自信心,從其他地方的表現獲得同儕的肯定,就不需要浪費時間在那些沒有營養又無聊的八卦話題或商品流行的追求,甚至孩子還可以引領班上同學關注值得投入的話題,如環保,或其他公益的行動。
孩子不看電視會不會不知道世界上發生的事情?
這個問題不約而同有好幾個媒體記者問過我,我只是反問他們:「難道你真的認為孩子看台灣的電視新聞報導就會知道世界上發生什麼事,更有國際觀嗎?」只見他們愣了一下,想了一想,然後苦笑無言以對。
台灣的電視新聞完全沒有辦法讓我們瞭解真實的世界面貌,更無法建構完整的世界觀。除了國際新聞非常少之外(即便有,也是國際花邊新聞),國內新聞由於SNG現場連線的盛行與濫用,看電視的民眾只能傻傻地跟著記者看車禍現場,看火災現場,看政治人物的口水泡沫,不要說認識世界,反而長期看這樣的電視,所謂思考的深度只能變成草履蟲般地反射動作,腦袋不變成弱智就萬幸了!
前年召開的二年一次的中央研究院院士會議中,提案通過建議政府和各界正視電視的語言暴力,並希望透過教育改善。
的確,對於兒童的教養來說,家長總會想培養孩子好的價值觀,溫和有禮的人際溝通,正確的言行舉止,因此我們害怕孩子看了不良書刊,怕孩子被不良少年所影響,在罩下天羅地網的保護傘時,卻忘掉了危害最深的違禁品正堂而皇之擺在客廳中央。
或許電視節目不見得會出現真正的色情或裸露的鏡頭,暴力也不太至於把血淋淋斷手斷腳畫面直接呈現,但是最麻煩的反而是衣冠楚楚人模人樣的典範(對孩子來說,出現在新聞,以及談話性節目中的來賓,不都是專家,都是典範嗎?)他們所表露出的偏狹,彼此對待的不尊重、不寬容,以及許多價值觀的扭曲也正是殺人於無形的罪魁禍首。
此外,在各類節目中,不管是綜藝節目的主持人或來賓,或各種出外景的報導式節目中,所表現出的言談水準,那些孩子無形中會被影響的態度(比如對名牌的羡慕,對女性或其他種族的不尊重…),就這麼點點滴滴進入他們的潛意識中。
電視節目並不是沒有適合孩子看的,但是要經過挑選。我的作法是,寧可專專心心地燈關掉全家一起用投影機大螢幕看影片,而不要心不在焉地讓電視佔據了家人的互動機會(據研究,家裏電視開著時,我們似乎在看,但是大都是「無意識」地在看),反正現在幾乎所有值得看的節目都有出DVD(或者換個方式講也可以,值得看的DVD已多到我們絕對看不完),我們寧可採取主動選擇的態度,不管在影片內容或播放時間。
其實在網路及通訊科技的進步之下,在這個時代要獲得即時訊息已經不是問題,因此媒體能夠快速傳播新聞也已經不該是最主要任務,媒體應該要在每天發生數以十萬百萬計的新聞中,透過選擇與詮釋,讓民眾知道資訊的意義,瞭解新聞背後的歷史淵源與對未來的影響。若以此觀點來檢視台灣日以繼夜地新聞轟炸中,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新聞(搞不好百分之百)都是不合格的。
除了新聞之外,電視節目看似五花八門熱鬧異常,但是究其實質,若非空洞就是雷同。電視被專家學者稱為「零度媒體」,意思是電視像變形蟲一樣,可以適應所有社會階級與環境,並且突破語言限制,它所傳播的訊息特徵是「沒有內容」,看了節目,觀眾只得到一堆事不關己的資訊(假如你碰到一個整晚黏在電視前三、四個小時的人,問他剛剛看了什麼?十之八九的答案是瞠目結舌,想不起來)。有一個研究發現,看電視的民眾平均每分鐘轉台22次,也就是每二點七三秒轉台一次。
電視會養成人們不專注,浮動的心。
看電視是一種被動的接受訊息,心智被凍結。
我們為了放鬆而看電視,卻反而看了電視之後在精神上肉體上更加疲累。
若是我們希望孩子養成主動求知的精神,將電視機擺在家裏是危險的。當然,電視節目中也有好的影片或節目,但是我相信值得看的節目都會製作成DVD,在公立圖書館應該會購買可以免費借得到,然後配合孩子的學習進度與自主的時間安排,以主動且專注的心情觀賞這些影片,讓電視裏的影像與資訊成為我們學習的工具,而不是打發時間的電視褓母。
世界在你眼前
早在今年三月就決定暑假陪讀國二的雙胞胎女兒去參觀上海的世界博覽會,於是四月份段考結束之後,她們就陸續開始收集資料,規劃行程,在討論那個國家參展的主題是什麼的時候,也順便為暑假過後升上國三的世界歷史與世界地理課程預先作準備。
五月一日世界博覽會開幕,這場歷史上最大規模,花費最多經費,也是最多參展國家與組織的盛會,吸引媒體不斷地報導,可是接著就有不少親戚朋友好心地勸我們說:「聽說參觀的人太多,要排隊好幾個小時才能進入展館參觀,值得去跟一大堆人湊熱鬧嗎?」
面對這樣的質疑,我信心滿滿的回應他們:「在五平方公里的園區裏共有三百多個單位(包括了192個國家,50個國際組織,18個企業,80個城市)將近二百棟超大的展覽館,媒體報導需要排隊的一定就是那十多個熱門單位,相信絕大多數展館是不用排隊的,而且,這次博覽會也是歷屆以來離台灣最近,展示內容與語言也是唯一一次全中文化,孩子的學習效果應該是最大的,錯過了,實在很難再找到類似的機會了。」
陪孩子到世博會,讓孩子能夠到達現場,感受到人類最天馬行空的想像力以及創意無限的設計,而且世博會的主題往往也反映了各個時代當下人類關注的焦點,這些包含了極具未來性,同時包裝成能夠引起他們興趣的酷炫或趣味或感性的方式呈現,這種身歷其境的體會,相信在他們往後的學習上會有潛在的助益。
除此之外,我們也想藉著這樣的旅行,訓練他們獨立探索的能力,從一開始的收集資料、規劃行程,到了上海機場,從該如何搭乘地鐵到旅館,之後安排住宿,然後到世博會場的參觀動線,一切都由孩子們出面接洽與帶領,我們當父母的站在孩子身後,決不出言干涉,當然,偶有狀況我們事後會與她們討論:「或許這麼溝通或這麼選擇會比較好一點?」
同時依照我們的慣例,這次旅行我們分別請雙胞胎女兒每人各邀一位好朋友同行,四個人比較有伴也會比較勇敢,而且她們在做決定時討論得也會比較周全,這也是我們一慣採取的「共學團體」的理念。
大概因為她們可以自己做主,可以互相激勵,又事先研習過資料,所以精力充沛地滿場飛奔,每天一大早開園前就去排隊,玩到趕地鐵十一點最後一班車回旅館,甚至有一天到了將近晚上十二點園區要關門了才出來,只好搭計程車回來。
我們花最多時間參觀的是幾乎不用排隊卻最有內函的城市實踐區,這也是這屆世博會的主題:「美好的城市,美好的生活」,到了傍晚大批人潮散去之後,才到熱門的國家館參觀,於是白天原本要排隊三、四個小時,我們頂多只排三、四十分鐘,甚至為了這些不得不浪費的時間事先我就準備了許多名言佳句,在排隊時拿小凳子圍坐著做些解說與導讀。
在數十萬人的會場中,居然碰到了好幾組的朋友,他們對於我們兩個有點年齡的中年人跟在四位美少女後面急行軍,覺得很有趣也很羨慕。我指指在會場中到處可以見到的六千位大學志工身上穿的制服後面的兩句話:「世界在你眼前,我們在你身邊。」
身為全球化時代的家長,有責任把孩子帶到世界的面前,讓他們自由自在地探索,甚至必須敢於放手讓他們獨自去闖盪、冒險,父母只要讓孩子知道,若是你們有需要的時候,我們就在你身邊,甚至在具體操作上是應該要退後幾步,我們在孩子的後方注視著他們,陪伴著他們。
但是,我發現周遭敢於主動放手的家長並不多,總是東擔心西掛慮的,甚至永遠幫孩子打點所有事物,幫孩子決定一切,孩子在過度保護之下,沒有機會練習,到了後來甚至也沒有勇氣去嘗試。
跟隨著孩子旅行,父母站在後面,讓世界在孩子面前開展,或許是父母與孩子共同學習與成長的起點。
舒壓,比優秀更重要的事
孩子上了國中之後,學校幾乎天天都有考不完的大小試,作業與評量試卷也似乎永無止盡,看著她們放學回家就在書前認真地訂正寫錯的題目,整理筆記,連要她們放下功課吃晚飯都得三催四請,相當心疼,不過也莫可奈何。
不過,前一陣子孩子一放學回家就很高興地說她們班上已經吃過月餅賞過月了!
原來在中秋節前一天最後一節課是英文課,老師事先已要他們從家裏帶月餅到學校,然後上課時全班就到校園裏邊吃東西邊上課。她們國文老師與教數學的導師看到了以後,自掏腰包買飲料請大家喝,更好玩的是,她們那個有點像美國克拉克老師般熱情的導師,居然用白紙剪了一個月亮,掛在三樓陽台上,讓大家賞月,全班同學就很快樂地提前過中秋節了!
這個小小的插曲,是用心的老師們,很體貼地讓學生們在繁重的課業壓力下得以舒解一下緊張的壓力。
中學生的壓力大人比較容易理解,至少可以很清楚地感受到他們進入青春期的叛逆,還有在身體急劇成長下的惶恐與尋求同儕認定的人際關係課題,以及最顯而易見的升學壓力,不過,對於小學生的壓力,恐怕許多家長就無從的會了,總是覺得他們應該是無憂無慮的,上課學才藝,無論何時何地總在大人的呵護看顧之下,那裏會有什麼煩惱?因此若家長知道據統計,台灣有超過四分之一的小學生曾經想過要自殺,到了中學比例更高,居然有三分之一以上,更可怕的是,其中有四分之一的人曾經採取過行動,自我傷害。
這些年也不時有就讀明星高中,學業成績非常優秀的孩子自殺,所以如何協助孩子舒解壓力,恐怕比一昧只逼迫孩子成為各種表現都很優秀還來得要重。
在這個不確定的時代中,壓力是無所不在的,有很多時候外在環境,的確是我們無力也無法改變的,但是我們可以改變看待事情的角度與心態,除了學習與壓力共處,將壓力視為挑戰,甚至是生活的一部份之外,也要積極建立良好的生活習慣,將壓力控制在自己可以承受的範圍。
首先是父母親自己本身的價值觀與態度要先做檢視,是否在不經意地言談中對孩子有太多期待,或許是他們壓力的來源。此外,要讓孩子了解考試考得不好,老師的指責,同學的批評,都不是世界末日,生命有多元的價值,往往被壓力所困住的人,常常源於陷入單一的價值觀,不知道人生還有別的可能。
此外,面對中長期的壓力,最有效的方法只有養成好的生活習慣來舒解,比如定期運動,常常接近大自然,以及透過音樂的欣賞。運動時會產生腦內啡及血清素,對當下的壓力與情緒改善有非常立即的效果,此外血清素與腦內啡對學習與認知功能也很有助益。至於接近大自然,大概是最沒有門檻也沒任何副作用的舒壓管道了,任何人在任何時候都可以從自然裏獲得心靈的平靜,另外,選對音樂也可以讓孩子精神放鬆。
對於孩子來說,課業或學習上的障礙,是很常見的壓力來源,因此要增進孩子的能力,以及協助孩子養成規劃事情安排生活的習慣,將無形的壓力具體化,然後化整為零,一小部份一小部份依續處理,當然,最好時常鼓勵孩子能夠面對問題,並且隨時解決難題。
對於大一點的孩子,可以教導他們心理學的「認知療法」,採取以下幾個步驟來面對壓力,首先是「你這麼想,有沒有客觀證據?」再來是「即使有了證據,事情有沒有其他可能?」最後是「若真的是如此,會有多糟糕?」用理智且具像的方式把無形的壓力攤在面前,通常壓力就可以被處理與承受了。
身為父母要從孩子生活中透露的蜘絲馬跡來了解孩子是否陷於壓力中,不要一昧鼓勵孩子追求優異表現反而失去了孩子精神上與身體上的健康,真的,讓孩子懂得舒解壓力,在這個這麼容易憂鬱的時代中,是一件比優秀還要重要的事。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