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培養孩子10項優勢能力

9特價234
貨到通知
下次再買
第三章 獨立學習
獨立學習者能夠自我負責,知道自己需要什麼,
懂得設定明確的目標,掌控進度,並堅定不移地達成。
這樣的人能正確地解決問題,正面回應別人的意見,
並擁有獨立的觀點。


當孩子在家自學,父母通常還同時做家事,這讓孩子有更多機會能獨立學習。我們讓孩子在家自學四年,我努力讓孩子能夠獨立學習。當孩子做作業的時候,我會將一大堆衣服放進洗衣機中,並擦拭灰塵,或是以吸塵器清理地板。我甚至可以只花三十一秒鐘的時間,從書桌走到洗衣間,再將衣服從洗衣機裡放到烘乾機裡!
我們的老大克里斯多福一開始就可以獨立學習。從四年級開始,他甚至比我早起,自動自發地唸書,也可以專心寫作業。但小兒子查理則是多花了一些時間,才學會獨立學習。
有段時間,我無法單獨留下小兒子去洗衣間做事。每次我去洗衣間,他就會跑開!前一分鐘你看他安靜的學拼字,下一分鐘,他便會跑到別處去。他在做些什麼呢?如果不是在客廳裡摸狗,就是在家庭娛樂室凝望天窗外邊,要不就是在房間玩超人遊戲,或是做其他同樣令人生氣的事情。更糟的是,他每天都這樣。
這需要一些時間—也需要某種程度的處罰以為威嚇—才能讓小兒子繼續專心。這是訓練的問題,而且需要一套辦法與堅持。我們鼓勵他培養自我控制的能力,若想要在課業上有所進步,決心和毅力都是不可或缺的人格特質。
當孩子到七年級或是八年級(譯註:相當於國中一、二年級)時,應該要能夠獨立完成學校作業。然而,獨立學習並不是在學校學到的。老師沒有時間教導這些技能,但是只要肯花一些時間和精神,父母便可以幫助孩子在家中養成獨立學習的習慣。

能夠自我負責
第一學期結束的時候,大兒子的第一張中學成績單寄到家中。他的表現良好,只有在數學方面得到了「甲」。我並沒有期望他所有學科都拿「優等」成績,但是從他帶回來的考卷來看,他是應該全部拿「優」的。
「怎麼了?」我問他。「我以為你數學會得到『優』。」
「我們舉行披薩聚餐的那一天,我沒有參加考試,」他告訴我。
「你是說,你不知道還有補考的機會?」我問完他,正打算撥電話給老師。
「不是,」他遲疑了一下。「我知道有補考這件事,只是不知道怎麼樣才能進行補考。」
我失望的掛上電話。孩子根本沒有立刻去問老師錯過考試時該怎麼辦。不管老師有沒有詳細解釋補考辦法,孩子並沒有主動找出必須知道的答案。
不是只有在學校才會發生這種事情。
過了沒多久,克里斯多福在其他場合又出現這樣的狀況。那是個星期天,他和他爸爸都有食物中毒跡象,我們待在家中,沒有上教堂。我不知道那個星期輪到他負責「幼兒主日學」的課程。稍晚,主日學的負責人打電話來問克里斯多福為何沒有來,我看到那孩子滿臉驚恐,不知道其他人竟在等他。
知道自己缺席的時候該怎麼辦,這是負責任的態度,也是一種獨立的表現。父母必須幫助孩子思考,是否已經準備好要負起某些責任了。孩子是否有足夠的機會練習,知道自己該做些什麼事情,以及該怎麼做?那天我才發現,孩子還沒準備好接受主日學的工作,但我也了解自己並沒有和他談這方面的問題。我以這個失望的時刻作為教育機會,母子兩人一起討論如何培養責任感,成為獨立的學習者。
人生中有很多機會可以學習新的技能,並且將技能運用在日常生活中。如果孩子不知道要對自己的行為負責,便會發現為什麼自己老是錯過一些機會。父母要確定孩子不是坐在一旁,等著生命中的好事情出現。他們必須學會做選擇,並且對自己的決定負責任。
知道自己需要什麼
父母可和學校老師一起培植孩子對生活中每個層面,需要什麼的自我覺察能力。孩子是否知道在學校所學,與他現在、未來的生活息息相關?孩子通常不會看到這些關聯,而老師通常也沒有時間幫助他們。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常常抱怨必須學習某些技能,直到真正發現其用處時才恍然大悟。「代數」對我來說就是這樣!父母必須幫助孩子了解,他們在家、在校所學的東西,與教室之外的生活是有關聯的。
最近,我先生奇普從做家事上,幫助克里斯多福看到其中的關聯。
「吸塵器好像不太有力,」克里斯多福抱怨著。
「為什麼?」奇普問。
「我不知道,你會修理嗎?」克里斯多福問。
「會,」奇普說,「但我不要修理。拿一個新的袋子來,我弄給你看。」
克里斯多福從櫃子裡抽出一個新的吸塵袋子,拿給他爸爸。
「操作說明都寫在這裡,你來換吧。」
「可是我從來沒換過。你可不可以幫我換?」克里斯多福哀求著。
「不行。現在就學,免得等你將來結婚之後,妻子認為你是沒有用的人,」奇普對他笑著說,並從廚房狡黠的對我看了一眼。
「有什麼了不起的?」克里斯多福說,「只不過是個吸塵器。」
「現在是個吸塵器,明天可能是割草機的問題,再來會是修理你的小孩的腳踏車。現在趕快學,對你是有利的。」奇普說。
經過幾次失敗之後,克里斯多福終於正確的安裝好新的袋子,吸塵器又恢復強勁吸力,順利完成工作。
當克里斯多福將吸塵器放進櫃子時,奇普給了他最後的小考。「所以,你知道什麼時候需要換上一個新的袋子?」
「吸力不強的時候,」克里斯多福回答,「別擔心,下回我可以一次就將袋子正確裝入。」
奇普非常能幹。他說這完全歸功於他父親在家中不善於做這些事,只好輪到他和其他兄弟來做,所幸,他可以從他祖父那裡學到如何蓋房子、修理和維修,他母親則教他做家事。我非常感謝婆婆和祖父對他的教導,讓我嫁了一位顧家又顧孩子的好丈夫。
有時候,我們很容易「事必躬親」。因為這樣不但可以做得更快,還可以做得更好。但是如果你什麼都自己做,等於是害了孩子。現在就多花些時間教導孩子如何照顧自己及他人的生活所需—多花幾分鐘的時間是值得的。
另外一個培養獨立學習的簡單方法,是教孩子使用字典。這是他們可以自己尋找資訊的重要工具,也是在今日的小學教育中,普遍失去的一種技能。小時候,我不需花太多時間,便可以找到想知道的資訊,我必須自己查字典。母親喜愛語言與書籍,總是會說,「去查字典!」然而,放下手邊的事情而去查字典,曾經讓我感到挫折,但是我開始學到,當我想要得到答案時,自己就可以找到答案。
雖然在出生順序的研究中顯示,長子、長女通常較有責任心,在學習上能夠自我引導。但這難道表示次子、次女,或是最年幼的子女,不能主動學習嗎?當然不是!這表示父母必須更加努力,讓孩子了解事情的相關性。父母在教孩子如何做某些事情的時候,可能必須給予更多的引導,而不是輕易放棄。如果孩子讓你多費心,你要讓他知道這麼做是值得的!
往後,要申請學校或是找工作時,孩子能夠自行找出達到目標的必要步驟。父母的目標是能夠放手!所有飛行教練都知道,最終他們必須將方向盤交給學生,讓他們學會飛行。父母是給孩子翅膀,讓他們自己飛翔,而不是將孩子揹在我們的肩上。

設定明確、務實的目標
設定目標不是公司董事會的專利。你可以家庭、學校的相關事項作為目標,開始教導孩子這項重要的技巧,例如:「我可以不需提醒,完成家事」或是「我要記得每天寫下家庭作業內容」。在孩子設定目標時,你要提供引導,並幫助孩子達成目標。你和孩子可以注意以下三種目標:課業目標、過程目標、品格目標。
課業目標是指關於正式教育的目標。孩子可以在哪些科目中再進步?孩子是否開始新的課程,例如:外語、微積分或是戲劇?課業目標可以是「我要作好時間管理」或是「我要記住幾何定理」。現在孩子能夠設定課業目標,表示將來能夠設定工作目標,例如:「我要儘快掌握辦公流程」或是「我要記住晚餐菜單及今日特餐」。
過程目標主要是關於做事方法。包括:「我要及早完成家庭作業」或是「我要整齊地完成數學作業」。想一想有什麼副詞(或是有「地」字結尾的詞),可以描述做事的方法。
品格目標是關於做事情的態度。舉例來說,「儘管數學作業很困難,我仍會堅持完成作業」,或是「我不再抱怨英文老師了」,這些都屬於品格目標。你可能聽過態度是最重要的,的確如此。沒有良好的態度,就算你的工作無懈可擊,老闆也可能不滿意你的表現。
在這三方面設定你自己的目標。最近我個人的目標,是與好友一起進行一對一的聖經研讀,儘快完成待處理的事,以及經常告訴孩子我喜歡跟他們在一起(但對於進入青春期的孩子來說,更加困難)。讓孩子知道你為自己設定的目標是什麼。如果他們看到你如何完成所設定的目標,會更能夠鼓勵他們達到目標。
掌控進度,決心完成
這個週末,我的目標是寫完本書的一個章節。我計畫每天寫五頁,每寫完五頁,就使我得到更多的滿足感,讓我想繼續寫下去—儘管有時我無法這麼做。在家庭作業、長期計畫或是其他活動方面,父母都可以幫助孩子。決心是最重要的特質!
琳達‧卡弗林‧波波芙(Linda Kavelin Popov)曾經這樣描述決心:「決心是將精神和努力集中於一件特定的事情上,並且專心一致,直到完成。決心是運用你的意志力來做一些不容易辦到的事。」許多孩子認為只需要努力從事他們喜歡做的事情。但是這種情況發生的頻率有多少呢?在你的工作上,有多少事情是你不喜歡做的!但是孩子必須看到父母的決心。即使有些事情不是你喜歡做的,仍然能將這些事情做好。
除非你有決心,否則事情是永遠無法完成的。對有些資優孩子來說,事情好像都很容易。他們不知道何謂堅持,因為根本不需如此就可以輕易得到好成績。這些孩子需要更高的挑戰目標,才能讓他們培養決心。有些孩子則是嘗試、失敗了好多次,已經完全放棄了。他們認為決心沒有任何價值,因為他們的任務和目標,遠超過自己的能力。我教過有學習障礙的學生,班上每個人的心靈都受過傷。在這種失敗的惡性循環中,是很難保持決心的。這些孩子在家中與學校,都需要一個支持的環境。尤其是在他們重新獲得信心和決心之前,需要設定他們能夠達成的目標。不管是資優學生或是障礙學生,都同樣需要我們的幫助,集中注意力。如此一來,當事情遭遇困難時,還能繼續下去,並相信現今所做的事對他們的未來是很重要的。

正面回應別人的意見
我的先生和我嘗試定期與孩子進行沒有威脅的「家庭會議」,看看他們在自己所設定的目標中,進度如何。一旦孩子學會如何設定目標和檢視邁向目標的進展,就能夠開放心胸接受別人的意見,並加以改善。家庭會議可以是一起出去吃冰淇淋,或是到大家喜歡去的地方好好討論。關鍵在於教導孩子如何接受建設性的批評,而不會自我防衛。
最重要的是,父母必須教導孩子用自制來面對別人的回應,這樣他才能從別人身上得到幫助。當父母、老師或是雇主給予孩子意見,他必須不以情緒化的方式回應,而且儘量保持客觀。當孩子能夠將自己的感覺與事實分開,便能夠看見他人的評價對自己有何益處,並從中學到教訓。
每次我從出版商那裡收到拒絕信的時候,都得面對這種事情。大部份的出版商退稿時,往往不會提供任何意見,但有時候他們會以批評的方式回應,可能是建設性的批評,也可能是負面的批評!如果我可以自我控制,而不變得情緒化,那麼這些意見是很有價值的。當我能夠透過別人的批評,從中得到有用的意見,總是會更好。

堅定不移而勤奮地達成目標
獨立學習者的另一個特質是堅定不移。這不僅僅是對某事的承諾,也是「立定心志」。這是面對任何困難時一種可靠、忠實與投入的態度。特別是對孩子來說,堅毅是很少見的特質。人都會搖擺不定、沒有定向。但是一心一意、全神貫注在重要的事情、人身上,是所有獨立學習者在邁向成功之路時,不可或缺的特質。困難會不斷出現,我們必然都會經歷懷疑階段。但是,如果我們能夠堅定下去,就不至於走岔路。
勤奮是獨立學習者另一項明顯的特質。勤奮的相對是懶散。要讓孩子學會負責任是一項難事,但是勤奮是最重要的,因為這才能夠讓孩子知道,他的努力是值得的。如果父母開始注意到孩子的懶散態度,必須深究真正的原因。很可能是孩子的學習環境過於簡單或是過於困難。設定目標是要讓孩子成功。成功能夠引出更多成功,如果我們能以身作則,一步一步地引導孩子,他們會成功的—而且心靈上不會有任何創傷。

懂得正確地解決問題
孩子對於生命中所面臨的問題或挑戰,是如何反應呢?孩子能否提出按部就班的計畫來解決問題呢?或者,孩子只會怨天尤人或靜靜的坐著,等著問題自然消失呢?如果是孩子做錯了事,他們可能會因為無法承擔後果而捏造藉口,不願承認錯誤。當孩子習慣性的回答問題時,父母可以看出孩子是否學會處理問題,例如:「你打算怎麼做?」「我不知道。」我有個愛說「我不知道」的孩子,你呢?
有時候我們必須為孩子提供明確的字眼,讓他們用來描述特定的情境。舉例來說,如果孩子傷了兄弟姊妹的心(或是傷了他們的身體!),他們會對手足說些什麼呢?最普遍的回答是「對不起」。但是為了讓孩子學會為自己的行為負責,「請原諒我傷到你了」是較適當的字眼。「對不起」的意思可能是「很抱歉你受傷了」,而不是「很抱歉我做錯事了」。孩子應該要承認自己的過錯,以及了解別人的感覺。想一想,如果你誤會了配偶或是孩子,你會說些什麼?為個人傷害負責?或者將過錯轉嫁他處?
有時候,孩子所面對的「問題」是他們的信念和意見被挑戰。孩子宣揚他們信念的時候,必須能夠對這些信念提出有力的證明。父母必須教導孩子,對於他們明知不對的事情,不只是說「不」就行了的。孩子是否能夠,也願意告訴別人其決定背後的原因呢?孩子應該有所準備,因為在某些時候會發生這樣的狀況。
擁有獨立的觀點
我們都希望孩子能夠擁護他們的信念—即使父母不在身邊。你的母親是否曾經問過你,「如果有人要你從橋上跳下去,你會不會照做?」我們希望孩子能夠做對的事情—不管別人做些什麼,即使這麼做可能會不討人喜歡,也希望他們能夠表達自己的想法。
領導能力通常表示擁有獨立的觀點。我有兩個兒子,長子克里斯多福較具領袖特質,次子查理則是個跟隨者。但這是否代表查理註定要成為跟隨者,一輩子無法維護自己的權利,或代表克里斯多福不管別人做些什麼,自己一定都會做對的事情呢?其實這些只是一種傾向,兩種人都需要彼此不斷對話溝通。我先生和我必須多鼓勵查理在各種情況下做對的事情,而讓克里斯多福知道成為一位稱職領袖的意義。有些孩子天生是領袖,有些孩子是跟隨者。你知道自己的孩子屬於哪一類嗎?
家人的做事方法和信念,是否與周遭的世界有任何衝突之處呢?在同事、朋友或甚至是親戚面前,你是否可以堅持自己的信念呢?你是否容易搖擺呢?你是否經常三心二意呢?這些都是父母在幫助孩子解決這類問題之前,自己要先解決的問題。
最後,獨立的學習者還包括有責任感。在琳達‧卡弗林‧波波芙的《家庭美德指南》(Family Virtues)一書中,她將責任定義為:「有責任感意味著別人可以信任你……,意味著竭盡所能,將事情做好……,意味著願意對你所做的,或你沒做的事情負責任。當你有責任感時,你會信守承諾。當你犯了錯誤,會願意為此負責。責任感表示你已經長大了。」
這是天下父母對孩子的期望。

父母學習時間
父母如何成為一個獨立學習者?在下面各項中,找出自己適用的各項特質並勾選出來。在哪些方面你需要改進,以便成為孩子的模範?
● 我竭盡所能將所有工作做好,直到完成。
● 我遵守對他人的承諾,並且努力澄清所有誤解。
● 我注意自己的責任範圍,而不是他人的。
● 我願意接受適當的讚美或指正。
● 我願意承認錯誤,不會找任何藉口。
● 在能力範圍之內,我願意接受新的責任。
● 如果尚未準備好或尚未有能力接受新挑戰,我會照實說。
● 我會尋求機會發揮自己的能力。
● 即使沒有人在一旁監督,我也會不負期望的達成目標。
● 我以有條理的方式,主動將工作完成。
● 在達到目標之前,我不會讓懷疑或考驗使我分心。
● 我以能夠保持的速度進行工作。
一般人很容易只看到自己想看到的一面。如果你夠勇敢,也可以問一問客觀的觀察者,請他們回答以上關於你的問題。

從三方面進行
不論孩子將來的生涯選擇為何,他們的成功取決於是否能夠獨立學習。父母應以身作則來強化這項特質,並且依照孩子的年齡,適時學習「放手」,讓孩子自行飛翔。
家庭方面
家中是鍛鍊孩子學習飛翔最安全的場所。當父母在分配家事時,確定孩子(1)有能力完成任務,(2)在指定的時限內完成任務,以及(3)清楚了解責任範圍。從小事開始培養孩子的責任感,隨著孩子的年紀漸長,再慢慢給他們更多責任。等到孩子離家唸大學的時候,已經學會如何照顧自己了。
以身作則:在家中你是否有始有終的完成工作?你是否認真地看待自己的責任?你是否會適時請求別人幫助?讓孩子看到你是如何做事情的,並讓他們思考需要負什麼責任。
學校方面
學校老師可能沒有時間確認每位孩子都能為了指派的工作留下來,並且完成它,所以父母應該與孩子、學校老師一起努力,幫助孩子完成工作。
以身作則:當父母與孩子的老師溝通時,應建立良好的關係,進而老師也會與孩子建立良好的關係。讓孩子知道你支持老師的決定。鼓勵孩子遇到困難仍堅持不懈。
工作方面
雇主喜歡雇用自動自發的人—也就是不需要等別人告訴他們該做些什麼事、該怎麼做的人。這是邁向成功之路一項很重要的特質。即使孩子只是在附近的文藝復興嘉年華活動中短期打工,也可以鼓勵孩子成為「優秀員工」。
以身作則:你對自己的工作與未來,是否有任何目標?你是否「朝著目標前進」?與孩子分享這些夢想,讓孩子感染你的熱情!

親子體驗活動
獨立需要積極主動。雇主喜歡積極主動的人,因為這些人對工作與人際關係都有益處。以下是五種可以鼓勵孩子的情境。將每一項寫在小紙片上,讓家人各選一張。每個人輪流讀出所抽到的情境內容,分享他認為應該怎麼做。然後共同討論他的回答是否積極主動,接著讓其他人提出點子。
● 房間很亂,朋友很快就要來拜訪了。
● 你已經生病了三天,缺交許多家庭作業。
● 母親進行手術,在醫院住了一個星期。今天她就要出院回家了。
● 團體報告的組員都沒有幫忙,再過一個星期,就要交報告了。
● 你發現浴室中已經沒有洗髮精了。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