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Part 3 提升孩子【鬥志】的10句話

讚美,是孩子進步的動力

「讚美」像糖果一樣,是孩子的最愛,
那種愉悅快樂的感受會讓他們上癮。
尤其來自父母的誇讚,出於極度的愛與重視,
孩子為了獲得褒揚,可以傾盡全力、忘卻辛苦。
因此,父母只要善用讚美的言語,
便能引出孩子的鬥志,誘導他不斷進步。


1. 孩子不是物品,父母不該拿來做「比較」
「好棒,你學會了耶!」

  「隔壁鄰居的小孩都會,為什麼我們家的孩子就不會!」父母親總是會拿自己的孩子與別的孩子相比,或是與兄弟姊妹做比較:「哥哥做得很好,偏偏這孩子卻……」。父母這樣的行為對孩子來說非常不好。不但會令他們難過,更會引起反抗的心理。如果一直與他人做比較,就很難有稱讚孩子的機會。

◎利用孩子的好勝心,讓他樂於成長
真的要比較的話,不妨拿孩子的過去與現在相比。一年前、半年前、一個月前,或是昨天和今天,把焦點放在孩子學會的事情上。
  當然,和他人比較也不全然是壞事,這麼做會激發孩子的好勝心。但,讓好勝心發揮正面效果的先決條件是,孩子要「自發性」的那麼想:「我要比那個人更厲害!我要贏過他!萌生自我激勵的正面想法。
如果只是擅自把孩子與其他人做比較,並無法刺激孩子成長的意願,父母親請務必留意。

2. 讚美,要誇張一點!孩子就會充滿幹勁
「哇!這麼厲害呀!」

  我常對孩子發出「哇!」這種語助詞,就像是口頭禪一樣。或許有人會覺得這樣不夠莊重。但在日常生活與孩子對話的時候,我總會用誇張驚訝的語氣說「哇!」。有時也會視情況再補上一句「好厲害喔~!」
  雖然「哇!」只是短短的語助詞,但其意義與效果卻很大。當然,說的時候,表情要顯得相當驚訝,音調也是如此。

◎讓孩子得意卻不過於驕傲
即便孩子只是做了一件小小的事情,但只要大人表現出非常驚訝的反應,孩子也會認為自己做了很了不起的事。所以,當孩子聽到你驚訝地說「哇!」時,他會心想「我很厲害唷!」。
  用文字表達說話語調實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不過,各位不妨試著張大眼睛、做出「O」的嘴型並將手掌撐開,表情驚訝地說聲「哇!」。光是這麼做孩子就會覺得很得意,或是有點害羞所以故做鎮定,儘管如此,他心裡一定非常開心、充滿幹勁。

3. 除了成果,也要讚賞孩子的努力
「你很努力,做得好!」

  父母常會希望孩子能有所成就。分數提高、名次上升、晉級、參加比賽獲得優勝等,父母有這些期待是很理所當然的事,對於看得到的成果產生期待並不是件壞事,但孩子如果只在有成就時才被誇獎,要是一沒有亮眼成績時,他就會認為自己毫無價值。這麼一來,別說是激發鬥志,孩子肯定很快就會放棄。

◎除了成果,也要讚賞孩子的努力
  有時孩子已經很努力卻還是無法得到好成果,難免會感到挫折。不過,「持續就是力量」,相信只要持續去做還是會有豐碩的收獲。
  持續努力才是更重要的事。因此,除了成果之外,對於孩子付出的努力也要好好地讚美。讓孩子知道「努力」這件事本身也很有價值。如此一來,就算日後他們遇到一、兩次失敗還是能振作起來,繼續努力下去。

〔大手拉小手專欄〕
教孩子「打招呼」,就是教他「如何和人相處」

不管在學校或出了社會,各位或許都被提醒過「要有精神地和人打招呼」。為什麼「打招呼」如此重要呢?
  其實,「打招呼」這件事具有認同彼此存在的「認可」意義。看到對方後打招呼等於是在傳達「現在我認同你的存在喔」。
  對他人的存在表示認同,是人際關係的基礎,也是達成良好溝通不可或缺的要素。此外,每天不同階段的招呼語,代表了不同的行動或禮儀,每做一次就能提醒自己一次,端正內心的認知,是非常重要的行為。

◎「簡單問候」能拉近家人關係
  請問各位在家中打招呼用的問候語有哪些呢?「我起床囉」、「路上小心」、「我回來了」、「我要開動囉」、「我吃飽了」、「晚安」。其實,雖然只是簡單的招呼,但卻能讓孩子覺得自己被認同、被重視,產生安心感。
  媽媽充滿活力的問候,可以讓家中的氣氛頓時變得開朗。所以請養成習慣,別要求孩子主動打招呼,而是你自己先有活力地向他們打招呼。
  更重要的一點,要注意夫妻之間的彼此問候。孩子其實都在觀察父母,假如夫妻彼此都不打招呼,孩子當然無法理解打招呼的重要性。希望各位在家中都能和家人以愉快的心情問候彼此!

4. 讓孩子知道自己受到稱讚
「○○的媽媽誇獎你喔!」

  假如聽到朋友的媽媽誇獎你,你會有什麼感覺呢?
  如果是我,我會想她可能是因為我和她的孩子感情很好,覺得很開心,或是她認為我是個值得來往的好孩子。同時我也會想像,要是我的父母聽到這樣的話會有多高興,光是想到這些心情就變得非常愉快。

◎間接告訴孩子,有人在注意他的表現
  這就像是同時被朋友的媽媽和自己的媽媽誇獎一樣。如果又聽到自己的媽媽說「媽媽覺得好高興喔」,心中更是無比歡喜。
  讓孩子知道別人稱讚他,他會意識到原來自己在不知情的狀況下被他人觀察,然後為此感到驚訝,並產生適度的壓力,激發自己要努力求表現的鬥志。
  若有人誇獎你的孩子,請別謙虛的只說聲「謝謝」而已,務必要告訴孩子這件事。除了家人,獲得周遭的人認同也會帶給孩子自信。

5.理所當然的事,也要給予孩子稱讚
「你每天都乖乖上學,這樣很棒唷!」

  人都會有「好還要更好」的企圖心,所以經常不甘於平淡,想提高生活與工作的目標,或是懷有更高的期望,期許自己或他人能有所成長。當然,這種提升自我的心態或期許孩子成長的想法很重要,但請仔細想一想,孩子出生到這世上、每天照常生活,光是這樣就已經是個奇蹟。

◎拋開必須「有所表現」的想法
  早上起床、刷牙、吃早餐、到幼稚園或上學、與朋友玩樂互動、學習才藝等,快樂的事固然不少,但每天光是生活就已經讓我們花費許多心力。孩子到學校或幼稚園,難免會發生一兩件不愉快的事。有在意的事,也會有不想做卻刻意忍耐去做的事。所以,每天照常生活真的是件很了不起的事。
  偶爾讓自己回歸原點,試著以客觀的角度去思考生命、活著的意義。這麼一來你就能了解到,那些每天你認為理所當然的事是多麼具有意義。
  更聰明的孩子」這些隱形的壓力中解脫,卸下肩頭的重擔,無拘無束地表現自己。
   即使孩子沒做什麼特別的事,只是做些很理所當然的事,也請給予他們認同。用真誠的語氣告訴孩子「你每天都有○○,這樣就很了不起囉」。讓孩子產生「我現在這樣很好」的想法,這種自我肯定感將成為成長的基礎。

6. 留意「表現好」的事情,放大稱讚
「你會○○呀,真的好棒喔!」

  每個孩子都有擅長與不擅長的事。就算與父母的期待不同,但聚焦在孩子做得到的事情並給予認同,是讓孩子能有所成長的關鍵。

◎發現孩子的長項,並加以認同
  「不會唸書」、「不擅長運動」、「不會整理房間」這些都是籠統的說法,請再仔細地觀察孩子。或許你會發現,其實孩子的國文很優秀、很有畫畫的天分、很會看地圖,他們一定會有某些比較突出的表現。
將○○放進孩子的專長興趣,那些表現就代表孩子的潛能,請千萬不要錯過,好好地給予讚美。慢慢累積這些小小的「好棒喔!」,就能讓孩子逐漸產生自信與鬥志。
  父母不認同自己的孩子是很令人難過的事。身為父母要懂得改變自己的觀點,適時地針對孩子「擅長的事情」表達認同。

〔大手拉小手專欄〕
孩子會聽、會看、也會學!「夫妻相處模式」更是一種教養

  先前曾聽到一位兒童教養專家說了這樣的話:「孩子會出現行為偏差,原因只有一個,那就是父母感情失和。」因為她見過許多行為偏差的孩子,所以我認為她的話很有說服力。
  在孩子們心中,父母是創造自己的偉大存在。假如爸媽每天吵架爭執,家中的氣氛不和樂,孩子一定會感到非常不安。
另外,父母離婚對已經懂事及已進入青春期的孩子,也會造成相當大的打擊。他們會覺得,自己是不是不應該出生到這個世上。甚至會開始自責,認為是自己破壞了父母的感情。

◎夫妻的感情融洽,能讓孩子有安全感
  父母互說對方的壞話也是大忌。因為孩子會全部聽進去。媽媽成天說爸爸的壞話,孩子就會瞧不起爸爸。在這種家庭中長大的孩子,對於結婚生子、共組家庭這方面的事就會產生負面想法。
兒子小學時,我也曾讓他經歷過父母鬧離婚的情況,雖然等到他上大學我才離婚,但這樣的我實在沒什麼立場給各位建議。不過,夫妻感情好可以穩定孩子的內心絕對是事實。
  所以,偶爾請別管孩子,和老公愉快地聊聊天,保持良好的互動。即使夫妻私下感情不佳,但只要讓孩子知道父母都很愛他,這樣的家庭氛圍更能讓孩子感到開心。

7. 認同孩子熱衷的事物,就算不喜歡也要試著接納
「你會那個啊,好厲害喔!」

曾經有一位參加研習的媽媽,一臉困惑地問我:「我兒子是恐龍迷,吃飯和上課的時候常常心不在焉,滿腦子只想著侏儸紀。我該怎麼辦才好?」
於是我回道:「那很棒啊!他那麼喜歡就代表其中一定有什麼特別吸引他的地方。妳應該大力支持他喜歡恐龍的嗜好」。
那位媽媽聽了我的話後就說:「您說的對,我知道了。我會陪他一起參加恐龍知識檢定!」(動物星球頻道舉辦的「動物檢定」)

◎「認同」孩子熱衷的事物
  有時候孩子感興趣的事,在父母眼中只是玩樂逍遣或無聊的瑣事。但是,讓孩子全心投入的那件事中,可能存有激發孩子潛能的契機。
所以不妨試著用期待的心情想像,孩子聽到「你會那個啊,好棒喔!」的讚美後,能力可以獲得提升,開拓充滿無限可能的未來。

8.跟孩子一起想像「達成目標」的感覺
「如果考上了會發生更棒的事呀?」

  人類展開行動的理由只有兩種。第一,為了獲得「快樂」的感受,如開心、歡喜。第二,為了避開「不快樂」的感受,如悲傷、痛苦。
不希望考試成績差而沮喪,或是不想被爸媽罵所以「用功讀書」,這就是為了「避開不快樂」的行動。因為考試成績好會感到很開心,或是想受到父母的稱讚所以「用功讀書」,這就是為了「獲得快樂」的行動。
雖然前述兩者都是「用功讀書」的行動,但在兩種心境中,你會選擇哪一個呢?想必是後者比較好吧。為了「避開不快樂」持續去做某件事不但很痛苦,時間一久也會覺得疲累。

◎一起畫出成功的大餅
  如果你希望孩子達成某個目標,請先讓他盡情地想像,完成目標會帶來多麼美好的感受。當孩子腦中對「完成目標」產生明確的觀感後,內心也會變得亢奮起來,並且轉化為一股極為健全強大的動力,促使孩子展開行動。
  假設那個目標是「考試合格」,這麼做可以避免孩子為了準備考試而過勞,也能因為懷抱著對將來的期待,度過愉快的學校生活。
  「如果考試過關,會發生多棒的事呢?」詢問的同時,父母親也用期待的心情陪著孩子一起想像吧。

9.幫助孩子相信自己辦得到,別只會潑冷水
「你可以的!試試看吧!」

  「想做做看這件事。可是,我做得到嗎……?」沒有自信卻想要嘗試的時候,聽到別人說:「你不行的啦,還是早早放棄吧!」,請問你會有什麼感受呢?
  「是喔,我果然做不到……」假如就此放棄了,當然不會有任何改變。那麼,如果是聽到「你可以的!試試看吧!」情況又會變得如何呢?

◎鼓勵孩子跨出第一步
「咦,我可以嗎?真的嗎?好吧,那我就來試試看吧!」你是不是會這麼想呢?姑且不論最後到底會不會成功,但比起空想,有實際行動已經是很大的進步了。這句話不管是誰對你說,都能產生激勵的效果,不過若是由自己的父母來說,會出現怎樣的結果呢?
對孩子來說,父母是賦予自己生命的重要親人。父母親口說「你不行的啦!」和「你可以的!」,這兩句話對小孩的影響力,絕對勝過其他的話千萬倍。因此,請別隨便抹殺孩子的可能性,把他想挑戰、想做的事都當成是有價值的事,然後告訴孩子「你可以的!」。
對於沒做過的事情,很少人會有絕對的自信。唯有親手去做、親身實行後才有可能獲得信心。但是,當孩子相信做得到,卻沒能做到的時候,也不要責備他,要讓他從中尋找在過程中學到了什麼,然後加以修正運用,這點非常重要。

10. 讓孩子思考學會事情的方法,多問「怎麼做」
「你覺得怎麼做才能成功呢?」

  當孩子說「我想做做看這件事」的時候,你可以反問他:「你覺得怎麼做才會成功呢?」
  我們很容易會去聯想某事「做不到的理由」。因為,人是討厭變化的動物,潛意識裡不願意接受改變。所以刻意去思考「做得到的方法」就顯得很重要。

◎用「啟發性提問」取代指責
  能夠挑戰各種事物的人、在職場上有所成就的人,這些人總是會專注地思考「該怎麼做才會成功」,然後展開實際的行動。舉例來說,當孩子不小心打翻果汁時,要是訓斥他「你為什麼打翻了!」孩子只會說:「因為……」像這樣開始找藉口。
但若是問他「你覺得怎麼做才不會打翻果汁呢?」,孩子就會去思考不打翻果汁的喝法。因此下次遇到孩子發生失誤時,請問他「你覺得怎麼做才能不再犯第二次錯呢?」,讓孩子思考積極的行動對策。

〔大手拉小手專欄〕
「做不到很正常」,媽媽們都該這樣想

  父母親都很貪心,孩子功課好就希望他也擅長運動。孩子擅長運動就希望他成績也能很優秀,如果兩方面都不錯,又會期望孩子在音樂或藝術方面有所表現。
  無論表現得好或不好,父母總是期待孩子「再好一點、再好一點」。看到其他孩子表現好就會想,「我們家的孩子為什麼不行?一定是努力得不夠。那就要再更努力!再更加油!」像這樣督促自己。
  就算我沒教兒子唸書,他還是可以自己唸得很好,但他對運動卻很不拿手。「你是男生,如果會運動的話,一定很帥氣!」我積極地鼓勵他參加運動性質的社團,所以我很了解父母那種希望孩子「好還要再更好」的心態。另外還有希望孩子能主動幫忙打掃、與朋友保持良好人際關係等,父母的期望真是永無止盡。

◎丟掉「好還要更好」心態,養育小孩才會更輕鬆
但是,請稍微冷靜地想一想。為什麼非得要求孩子樣樣好、樣樣行呢?有不擅長的事情真的是那麼糟嗎?
想必各位的答案都是否定吧。如果每個人什麼事都會,那這個世界上存在的就不是人類而是機器人了。那樣的景象感覺很怪對吧。
每一個生命都是獨立的個體,因此書唸得好不好、有沒有運動神經當然也是因人而異,這是很正常的事。「應該做得到、應該會做才對、要做得再好一點」,若以這樣的想法養育孩子,他們的壓力只會越積越大。回想孩子還是小寶寶的時候,那時就算有不會做的事你也覺得沒什麼,保持這樣的心態,無論是再小的事,你也會覺得孩子表現得「很棒!」。
  別對孩子抱持過多的期望,試著去想「做不到是很正常的事。如果會那就太好了!太棒了!太令人高興了!」。這麼一來你會發現許多孩子的優點與成長之處,心情也會變輕鬆,發現養育孩子的快樂,並且提升了孩子的潛能。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