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養育,是為了幫孩子脫離我們
養育子女的終極目標,是為了幫助他們脫離我們的生活,並且成功的進入他們自己的生活。──約翰‧洛斯門
如果你正好走到一個路口,往右是你所熟悉卻跳不出窠臼的老路,往左是陌生卻可能有好機會的新路,請問你會選擇哪一條路呢?
看到這裡,你是不是正在思考及評估?當然,答案因人、因事、因時而異。然而,此刻和大家討論的不是究竟往哪邊走比較好,而是我們在「下決定」時的習慣如何。
經過長年來的輔導經驗,我發現有些個案的困擾就是卡在「難以下決定」,而「難以下決定」的內在因素是「怕做錯決定」,而「怕做錯決定」的深層因素則是「擔心被指責」。
追根究柢起來,原來我們害怕被批判、被指責,所以下決定時舉棋不定、猶豫不決,尤其是從小接收到父母、長輩破壞性批評多的人,往往下定決心的速度就越慢。
「為什麼別的小孩可以,你不可以!?」
我曾經在公園看到一位父親正在訓練兒子走橫梯,這個橫梯下面有安全索,看起來沒問題,也不難走過,不少二歲多的小孩已經可以輕易地走過去。可是,這位約五歲的小弟弟,一步也踏不出去,他眼中含著淚水,腳還不停地顫抖。
目睹他的表現,氣急敗壞的父親,一面催促他往前走,一面大聲地抱怨:「人家那麼小的小朋友都走得過去,你為什麼不敢走?」「你是男孩子,怎麼一點男孩子的樣子都沒有?」小男孩仍是舉步維艱,無助的哭喊叫「媽!」
一旁不以為然的媽媽看到這幅情景,終於對小男生的爸爸說:「爸爸,不要勉強他了!」沒想到,爸爸更加生氣地責備媽媽:「都是被你寵壞了,才會這樣膽小!」
由於爸爸很強勢,媽媽沒有能力改變這個現實,只有搖搖頭。孩子則剛開始哭出聲。一旁的其他家長看到這一幕,大家都愣住了,我也是。
每一個孩子都或多或少會碰到一些恐懼、退縮等行為,做長輩的千萬不要將這種現象擴大,這樣會讓他更挫折,更不敢越過眼前的障礙。這時需要週邊的大人的鼓勵,給予積極正面的影響,並在他超過障礙後,給予適當的讚美。縱使他們在這次沒有完成,也要抱著沒有關係,下次再來的心情。
需知道,小孩子的信心是一點一滴在大人失望的眼神中被挫傷的。五歲的小孩不敢走二歲多的小孩可以走過的橫梯,不就是因為爸爸過度批評的結果嗎?而原本可以做為緩衝劑的媽媽,竟又被爸爸責備,小男孩的稚嫩心靈,當然更加茫然了。
大人們,該放手了!
曾經訪談過一位醫師,他的一段話讓我印象深刻。他說:「有些媽媽帶孩子來看病,孩子都已經高中了,問他哪裡不舒服,他沒有直接回答,反而抬頭看看媽媽,再由媽媽回答!」短短的過程,我們可以看出有多麼依賴大人,而大人也多麼習慣替子女做決定。
我認識一位國中生家長,她替兒子買每一科的參考書、安排每一天的課程,每晚還坐在兒子書桌旁,拿坊間的測驗卷替兒子預考,直到深夜才讓兒子洗澡上床。她甚至規定兒子只能看什麼電視節目,不可以打電動玩具,下課以後不可以在外面逗留,且絕無妥協空間。
三代和樂,教養沒問題!
當三代之間有不一致的教養模式,受害最深的當然還是無知的孩子,因為年紀小無法分辨對錯,對自己的行為也缺乏自省的習慣,以致從小在一邊寵溺、一邊嚴格的教養縫隙中鑽漏洞,有時還成了專挑軟柿子吃的小霸王。
隔代教養,是好是壞?
隔代教養有許多的好處,例如:祖父母歷練豐富,並且吸取了前次錯誤的管教經驗,因此在教養上會比較得心應手。
同時,由於祖父母對孫子的期望,不像父母對孩子那麼高,因此比較有彈性,能得到小孩子的共鳴,也更敢把心事向祖父母吐露。又因為祖父母一般只帶孫子玩,功課之類學習壓力比較大的,仍由父母親承擔,因此小孩跟祖父母的相處會比較輕鬆自在。
但不可否認的,由於現代人比較晚婚,等到祖父母真要帶小孩的時候,往往年事已高(一般平均在七十歲),體力已不如前,更何況有些祖父母已經有了關節痛、糖尿病、心肌血管等等毛病,確實有些力不從心。
由於祖父母在日常的管教問題上,常比較放任,甚至孩子要什麼就給什麼,常製造很多教養上的問題。又由於祖父母、父母兩代在養育孩子的觀念,有很多的歧見,因此問題層出不窮。
至今,我還記得那位年輕媽媽挫折的臉龐。
有一回,我應邀至一家幼稚園演講,正要離去前,一位媽媽趨身靠近,她說:「昨天我把五歲的兒子從婆家接回來,剛進門,兒子竟然用兇惡的口氣對我說:『還不趕快把我的鞋子脫掉。』這時,兒子把腳伸到我眼前,一幅蠻橫的模樣,讓我看了真痛心,當時本想一巴掌打下去,可是又想到我們夫妻為創業而忙碌,根本沒空陪他玩,任由公婆管教,也難怪他的行為舉止讓我無法掌握。」
孩子若態度不對,本來就該管教,這不是用愧疚的心、補償的物質來解決。我建議這位媽媽告訴兒子:「自己的鞋子自己脫,你做得到。」也就是廢話少說,讓兒子自行負責,針對不當的言詞一定要正確的引導。
另一位媽媽也因為在職場上忙進忙出,尤其在訂單交貨的大月階段,幾乎每天要加班,造成她答應去接孩子的時間一再延誤。
去到婆家,只見老公窩在電視機前猛看電視。她說:「都晚上八點鐘了,兒子口中含著一口飯,婆婆到處追,兒子還對婆婆說:『討厭奶奶,討厭吃飯。』我痛心極了,真想馬上遞辭呈,好好留在家。」
別讓孩子因兩代共教養而受害
六歲前的孩子非常需要注意他們的言行舉止,如果固定在一個家庭環境,得到一致的管教方式,孩子是容易遵守良好的生活習慣,但是孩子如果發現在爺爺奶奶處,可以得到比較寬限的尺度,這時孩子開始會有不同的反應,例如:只要多吵鬧幾聲,爺爺奶奶允許看電視的時間可以加長;如果和表弟、表妹吵架爭玩具,爺爺會立刻出門去買新的。
有時看到祖父母被小孫子、小孫女頂嘴,在場的年輕父母也不知道是要順從長輩,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呢?還是需要正式地坐下來溝通,講長輩配合年輕父母的管教方式?
有位媽媽告訴我:「公婆幫忙帶孩子,讓我放心去上班,我已經很感激,那還忍心說東說西。」
另一位媽媽是把孩子交給自己的媽媽帶,她說:「我比較敢直接和媽媽講,平常我也把一些育兒雜誌訂在娘家,讓媽媽吸收教養新知。」
當三代之間有不一致的教養模式,受害最深的當然還是無知的孩子,因為年紀小無法分辨對錯,對自己的行為也缺乏自省的習慣,以致從小在一邊寵溺、一邊嚴格的教養縫隙中鑽漏洞,有時還成了專挑軟柿子吃的小霸王。
孩子蠻橫不講理,怎麼教?
當孩子對爺爺奶奶大聲頂嘴或怒目相視時,有個簡單而有效的方法建議年輕父母運用:
──如果是兩、三歲的孩子,要立刻正式地說:「不可這樣,要跟爺爺奶奶說對不起。」再輕拉他的手走向爺爺奶奶,大人先示範如何正確地敬禮和說出來,也讓孩子學習跟著做。
──如果是四~六歲孩子,像這些已經有幼稚園經驗的孩子,則需要讓他坐在椅子上,問他:「針對剛才不禮貌,你現在應該去跟爺爺奶奶說什麼?」當孩子靜坐椅子上三分鐘,學習反省的習慣,讓他冷靜下來,然後懂得去道歉,這樣,對今後的不當言詞和行為會比較有自我規範的能力。
爺爺奶奶這時也要正式地回應:「好!爺爺奶奶接受你的道歉,相信你下次會做得更好。」年輕父母也要及時向父母長輩說:「謝謝爸媽肯原諒小龍(代名),相信小龍下次不敢了。」像這樣大人也有回應,整個事件才有明確和完整的教養過程。
總之,孩子的蠻橫不講理是不可輕忽,如果孩子從小專挑軟柿子吃,等於養成是非不明、欺善怕惡的習慣。只有周邊的大人儘快協調出一致的教養理念,孩子才有路可循,學會活潑快樂同時禮貌懂事的人生態度。
爸爸媽媽,你們到底在忙什麼?
對一個學前的兒童來說,爸爸媽媽,特別是媽媽,往往是他的生活重心,也是他最想討好的人,爸爸媽媽對他們疏離,自然造成他很大的遺憾,於是從生氣、反抗、不合作裡反射回來。
與父母疏離的孩子,問題多!
當大女兒從婆家回到巧雲(化名)身邊時,她有許多的不解。
大女兒六歲了,生活習慣和她格格不入。做媽媽的她,常自責為何當初以事業為重,錯過了親手養育的機會,使得兩人如今彷彿姑姪、姨甥,而不是母女般的親密。
當媽媽向我提出疑惑時,她說:「我和二女兒就溝通無障礙,二女兒還常和我摟摟抱抱,可是大女兒就是天天躲著我。」
媽媽曾經嚐試補償女兒,想對大女兒好一點,可是畢竟大女兒還是小孩子,她不懂得要把握機會,甚至臭臉相向。一次、兩次之後,媽媽看不到好的回應,心冷了,也就算了。
「如果從小親自帶大,她熟悉妳身體的味道,適應妳的情緒反應,也知道家裡的生活規矩,大家相處起來,自然配合度高、親密感夠;如今,一切要從頭來,難怪需要時間和方法來謀合。」我這樣告訴她。
經過這樣提醒後,媽媽終於明瞭女兒不是故意的,只因童年的疏遠而不知如何和媽媽親密。
很多研究均顯示:與父母疏離的孩子,社交能力較差,產生的問題也越多,例如急躁和暴力傾向等等。這種現象,相信不是那些疏於照顧的父母們所樂意見到的。
解鈴還需繫鈴人。人家常說:不怕慢,只怕站。就從今天開始,每天騰出一段時間,親密的跟孩子相處,把自己最好的情緒和耐心留下來,和自己的寶貝親親,你會見到一個重拾燦爛笑容的兒童,迎著你而來,而這時,一切的疲憊,將一掃而空。
【娟瑜老師的教養妙招】
孩子希望的親密感,爸媽如何建立?
1.爸媽請蹲下來和我說話。
2.爸媽抱我的時候,請讓我感到放鬆和被愛的感覺。
3.爸媽餵我吃東西的時候,請更有耐心等候我咀嚼完成。
4.爸媽講故事給我聽的時候,請不要呵欠連連。
5.爸媽聽到有別人誇獎我的時候,請不要客氣地否認。
6.爸媽若要外出,請不要一聲不響地突然不見人影了
養育,是為了幫孩子脫離我們
養育子女的終極目標,是為了幫助他們脫離我們的生活,並且成功的進入他們自己的生活。──約翰‧洛斯門
如果你正好走到一個路口,往右是你所熟悉卻跳不出窠臼的老路,往左是陌生卻可能有好機會的新路,請問你會選擇哪一條路呢?
看到這裡,你是不是正在思考及評估?當然,答案因人、因事、因時而異。然而,此刻和大家討論的不是究竟往哪邊走比較好,而是我們在「下決定」時的習慣如何。
經過長年來的輔導經驗,我發現有些個案的困擾就是卡在「難以下決定」,而「難以下決定」的內在因素是「怕做錯決定」,而「怕做錯決定」的深層因素則是「擔心被指責」。
追根究柢起來,原來我們害怕被批判、被指責,所以下決定時舉棋不定、猶豫不決,尤其是從小接收到父母、長輩破壞性批評多的人,往往下定決心的速度就越慢。
「為什麼別的小孩可以,你不可以!?」
我曾經在公園看到一位父親正在訓練兒子走橫梯,這個橫梯下面有安全索,看起來沒問題,也不難走過,不少二歲多的小孩已經可以輕易地走過去。可是,這位約五歲的小弟弟,一步也踏不出去,他眼中含著淚水,腳還不停地顫抖。
目睹他的表現,氣急敗壞的父親,一面催促他往前走,一面大聲地抱怨:「人家那麼小的小朋友都走得過去,你為什麼不敢走?」「你是男孩子,怎麼一點男孩子的樣子都沒有?」小男孩仍是舉步維艱,無助的哭喊叫「媽!」
一旁不以為然的媽媽看到這幅情景,終於對小男生的爸爸說:「爸爸,不要勉強他了!」沒想到,爸爸更加生氣地責備媽媽:「都是被你寵壞了,才會這樣膽小!」
由於爸爸很強勢,媽媽沒有能力改變這個現實,只有搖搖頭。孩子則剛開始哭出聲。一旁的其他家長看到這一幕,大家都愣住了,我也是。
每一個孩子都或多或少會碰到一些恐懼、退縮等行為,做長輩的千萬不要將這種現象擴大,這樣會讓他更挫折,更不敢越過眼前的障礙。這時需要週邊的大人的鼓勵,給予積極正面的影響,並在他超過障礙後,給予適當的讚美。縱使他們在這次沒有完成,也要抱著沒有關係,下次再來的心情。
需知道,小孩子的信心是一點一滴在大人失望的眼神中被挫傷的。五歲的小孩不敢走二歲多的小孩可以走過的橫梯,不就是因為爸爸過度批評的結果嗎?而原本可以做為緩衝劑的媽媽,竟又被爸爸責備,小男孩的稚嫩心靈,當然更加茫然了。
大人們,該放手了!
曾經訪談過一位醫師,他的一段話讓我印象深刻。他說:「有些媽媽帶孩子來看病,孩子都已經高中了,問他哪裡不舒服,他沒有直接回答,反而抬頭看看媽媽,再由媽媽回答!」短短的過程,我們可以看出有多麼依賴大人,而大人也多麼習慣替子女做決定。
我認識一位國中生家長,她替兒子買每一科的參考書、安排每一天的課程,每晚還坐在兒子書桌旁,拿坊間的測驗卷替兒子預考,直到深夜才讓兒子洗澡上床。她甚至規定兒子只能看什麼電視節目,不可以打電動玩具,下課以後不可以在外面逗留,且絕無妥協空間。
三代和樂,教養沒問題!
當三代之間有不一致的教養模式,受害最深的當然還是無知的孩子,因為年紀小無法分辨對錯,對自己的行為也缺乏自省的習慣,以致從小在一邊寵溺、一邊嚴格的教養縫隙中鑽漏洞,有時還成了專挑軟柿子吃的小霸王。
隔代教養,是好是壞?
隔代教養有許多的好處,例如:祖父母歷練豐富,並且吸取了前次錯誤的管教經驗,因此在教養上會比較得心應手。
同時,由於祖父母對孫子的期望,不像父母對孩子那麼高,因此比較有彈性,能得到小孩子的共鳴,也更敢把心事向祖父母吐露。又因為祖父母一般只帶孫子玩,功課之類學習壓力比較大的,仍由父母親承擔,因此小孩跟祖父母的相處會比較輕鬆自在。
但不可否認的,由於現代人比較晚婚,等到祖父母真要帶小孩的時候,往往年事已高(一般平均在七十歲),體力已不如前,更何況有些祖父母已經有了關節痛、糖尿病、心肌血管等等毛病,確實有些力不從心。
由於祖父母在日常的管教問題上,常比較放任,甚至孩子要什麼就給什麼,常製造很多教養上的問題。又由於祖父母、父母兩代在養育孩子的觀念,有很多的歧見,因此問題層出不窮。
至今,我還記得那位年輕媽媽挫折的臉龐。
有一回,我應邀至一家幼稚園演講,正要離去前,一位媽媽趨身靠近,她說:「昨天我把五歲的兒子從婆家接回來,剛進門,兒子竟然用兇惡的口氣對我說:『還不趕快把我的鞋子脫掉。』這時,兒子把腳伸到我眼前,一幅蠻橫的模樣,讓我看了真痛心,當時本想一巴掌打下去,可是又想到我們夫妻為創業而忙碌,根本沒空陪他玩,任由公婆管教,也難怪他的行為舉止讓我無法掌握。」
孩子若態度不對,本來就該管教,這不是用愧疚的心、補償的物質來解決。我建議這位媽媽告訴兒子:「自己的鞋子自己脫,你做得到。」也就是廢話少說,讓兒子自行負責,針對不當的言詞一定要正確的引導。
另一位媽媽也因為在職場上忙進忙出,尤其在訂單交貨的大月階段,幾乎每天要加班,造成她答應去接孩子的時間一再延誤。
去到婆家,只見老公窩在電視機前猛看電視。她說:「都晚上八點鐘了,兒子口中含著一口飯,婆婆到處追,兒子還對婆婆說:『討厭奶奶,討厭吃飯。』我痛心極了,真想馬上遞辭呈,好好留在家。」
別讓孩子因兩代共教養而受害
六歲前的孩子非常需要注意他們的言行舉止,如果固定在一個家庭環境,得到一致的管教方式,孩子是容易遵守良好的生活習慣,但是孩子如果發現在爺爺奶奶處,可以得到比較寬限的尺度,這時孩子開始會有不同的反應,例如:只要多吵鬧幾聲,爺爺奶奶允許看電視的時間可以加長;如果和表弟、表妹吵架爭玩具,爺爺會立刻出門去買新的。
有時看到祖父母被小孫子、小孫女頂嘴,在場的年輕父母也不知道是要順從長輩,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呢?還是需要正式地坐下來溝通,講長輩配合年輕父母的管教方式?
有位媽媽告訴我:「公婆幫忙帶孩子,讓我放心去上班,我已經很感激,那還忍心說東說西。」
另一位媽媽是把孩子交給自己的媽媽帶,她說:「我比較敢直接和媽媽講,平常我也把一些育兒雜誌訂在娘家,讓媽媽吸收教養新知。」
當三代之間有不一致的教養模式,受害最深的當然還是無知的孩子,因為年紀小無法分辨對錯,對自己的行為也缺乏自省的習慣,以致從小在一邊寵溺、一邊嚴格的教養縫隙中鑽漏洞,有時還成了專挑軟柿子吃的小霸王。
孩子蠻橫不講理,怎麼教?
當孩子對爺爺奶奶大聲頂嘴或怒目相視時,有個簡單而有效的方法建議年輕父母運用:
──如果是兩、三歲的孩子,要立刻正式地說:「不可這樣,要跟爺爺奶奶說對不起。」再輕拉他的手走向爺爺奶奶,大人先示範如何正確地敬禮和說出來,也讓孩子學習跟著做。
──如果是四~六歲孩子,像這些已經有幼稚園經驗的孩子,則需要讓他坐在椅子上,問他:「針對剛才不禮貌,你現在應該去跟爺爺奶奶說什麼?」當孩子靜坐椅子上三分鐘,學習反省的習慣,讓他冷靜下來,然後懂得去道歉,這樣,對今後的不當言詞和行為會比較有自我規範的能力。
爺爺奶奶這時也要正式地回應:「好!爺爺奶奶接受你的道歉,相信你下次會做得更好。」年輕父母也要及時向父母長輩說:「謝謝爸媽肯原諒小龍(代名),相信小龍下次不敢了。」像這樣大人也有回應,整個事件才有明確和完整的教養過程。
總之,孩子的蠻橫不講理是不可輕忽,如果孩子從小專挑軟柿子吃,等於養成是非不明、欺善怕惡的習慣。只有周邊的大人儘快協調出一致的教養理念,孩子才有路可循,學會活潑快樂同時禮貌懂事的人生態度。
爸爸媽媽,你們到底在忙什麼?
對一個學前的兒童來說,爸爸媽媽,特別是媽媽,往往是他的生活重心,也是他最想討好的人,爸爸媽媽對他們疏離,自然造成他很大的遺憾,於是從生氣、反抗、不合作裡反射回來。
與父母疏離的孩子,問題多!
當大女兒從婆家回到巧雲(化名)身邊時,她有許多的不解。
大女兒六歲了,生活習慣和她格格不入。做媽媽的她,常自責為何當初以事業為重,錯過了親手養育的機會,使得兩人如今彷彿姑姪、姨甥,而不是母女般的親密。
當媽媽向我提出疑惑時,她說:「我和二女兒就溝通無障礙,二女兒還常和我摟摟抱抱,可是大女兒就是天天躲著我。」
媽媽曾經嚐試補償女兒,想對大女兒好一點,可是畢竟大女兒還是小孩子,她不懂得要把握機會,甚至臭臉相向。一次、兩次之後,媽媽看不到好的回應,心冷了,也就算了。
「如果從小親自帶大,她熟悉妳身體的味道,適應妳的情緒反應,也知道家裡的生活規矩,大家相處起來,自然配合度高、親密感夠;如今,一切要從頭來,難怪需要時間和方法來謀合。」我這樣告訴她。
經過這樣提醒後,媽媽終於明瞭女兒不是故意的,只因童年的疏遠而不知如何和媽媽親密。
很多研究均顯示:與父母疏離的孩子,社交能力較差,產生的問題也越多,例如急躁和暴力傾向等等。這種現象,相信不是那些疏於照顧的父母們所樂意見到的。
解鈴還需繫鈴人。人家常說:不怕慢,只怕站。就從今天開始,每天騰出一段時間,親密的跟孩子相處,把自己最好的情緒和耐心留下來,和自己的寶貝親親,你會見到一個重拾燦爛笑容的兒童,迎著你而來,而這時,一切的疲憊,將一掃而空。
【娟瑜老師的教養妙招】
孩子希望的親密感,爸媽如何建立?
1.爸媽請蹲下來和我說話。
2.爸媽抱我的時候,請讓我感到放鬆和被愛的感覺。
3.爸媽餵我吃東西的時候,請更有耐心等候我咀嚼完成。
4.爸媽講故事給我聽的時候,請不要呵欠連連。
5.爸媽聽到有別人誇獎我的時候,請不要客氣地否認。
6.爸媽若要外出,請不要一聲不響地突然不見人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