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讓孩子快樂的學習與成長

9特價198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卷一 引發孩子學習慾望  學習慾望,是學習過程中產生、維持和完成的重要條件。同樣的學習,有的人能對它們樂此不彼、全神貫注,有的則感到心煩意亂、苦不堪言、心不在焉。這是為什麼呢?這是由不同強弱的學習慾望造成的。  自我引發學習慾望,就能提高學習效率、效果上比延長學習時間、增加學習內容具有更重要的意義。行為科學的研究表明:如果一個人對所從事的工作有興趣,那麼,他的工作積極性就高,就可以發揮其全部才能的八十%;如果一個人對他所從事的工作沒有興趣,那麼,他的工作積極性就低,只能發揮其全部才能的二十%左右。對於學習當然同樣如此,沒有學習慾望,哪怕懂再多的「科學學習方法」,也沒什麼效果,因為它們並沒有為人們所真正接受。因此,如何增強、引發學習慾望,把「要我學」變為「我要學」,是每個人掌握學習方法之前所必須解決的問題。第一節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這是愛因斯坦的一句名言。有了興趣,就有了學習的動力,就會自主地學習,把「要我學」變為「我要學」,從而呈現出一個良好的求知狀態,並產生驚人的學習效率。  學習本身的確是艱苦的腦力勞動,但興趣能使艱苦的勞動變成愉快的過程,從而大幅度提高學習、工作的效率。使人的心理也非常愜意。設想,在酷日下行走對於一般人來說是痛苦的。但若對一個足球愛好者來說,在烈日下奔跑都會讓他愉快;冬天我們連手指頭也怕伸進冷水裏,但愛好冬泳的人卻喜歡整個身體泡在冰水中劈波斬浪。同樣,學習興趣能使人們在學習時忘卻什麼困難或者枯燥,進而享受這一過程。而且,愉快的心情激勵了大腦,從而大大提高學習效率。  學習興趣促進了學習成功,學習上的成功又會提高學習興趣,這是良性循環;反之,對學習厭煩,學習必然失敗,學習失敗又加重學習上的厭煩感,形成惡性循環。因此有必要討論如何打破惡性循環,形成良性循環。  興趣是培養出來的  雖然興趣有天生的一部分,但大多數都是培養出來的。有一個男孩子身體虛弱,小學時一點也不愛好體育,卻愛好一些賭博性的娛樂活動。進入中學以後,孩子的父親決定培養他的體育運動興趣。起初教他打籃球,不到五分鐘,他就到籃球架底下說:「沒有力氣了。」  顯然他並不是真的沒力氣了,而是沒有興趣再繼續下去。剛開始,在父親的強迫之下,他只好站起來繼續練習。隨著時間的推移,這個男孩在不知不覺之中成了運動迷。到高中時,他不僅每年在校運會上能拿到獎牌,而且看電視、聽廣播時,最喜歡的就是體育節目,還經常買體育方面的書刊報紙。可見,興趣是可以培養的。  我們應該讓孩子把握自己的興趣,而不是讓興趣控制他們,必受其害。在生活中就有許多這樣的例子,如不愛吃蔬菜導致營養不良等等。  人類天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的表現。但在事實上,很多家庭卻忽視了孩子的許多興趣,在孩子的熱情之火剛剛燃起來時,就將其澆滅。他們的興趣與熱情很少可以得到順利發展,這也就是世界上天才如此之少的原因。相反,如果孩子的興趣和熱情一開始就得到順利發展的話,可以肯定,大多數的孩子都有可能成為天才。  如何有效的提高學習慾望有下例好方法可以作為參考。  榜樣激勵法。如荷蘭物理學家範德‧瓦耳斯,他經常閱讀名人傳記,用榜樣激勵自己,他所在的城市中心,十字街頭處有一個小廣場,那裏豎立著荷蘭大畫家倫勃朗的塑像,他每天清晨去上班,總要繞道去瞻仰倫勃朗的塑像,作為一天的第一課。他經常望著塑像,心中暗暗想到:「你和我一樣,也是萊頓人,您家比我家還要窮,您原來做的是油漆店的學徒,學習條件並不比我現在好,卻靠自學成功了,我要好好向您學習啊!」  寫日記自我反省法。日記是最好的自我評估方法,它猶如每天跟自己談一次話,猶如一面自鑒的鏡子、一座自檢的天平、一把自控的鑰匙和一曲自勵的凱歌。寫日記本身還是一種很好的意志鍛鍊方式、並且能提高寫作的能力。  讓他們參加多種活動。參加各種社會實踐活動,不僅能使他們心理上得到滿足,而且更能體會到知識的實踐意義,而最重要的還是通過它,他們還會發覺自己某些知識的不足,從而產生進一步學習的需要,這樣就可以促進學習興趣的發展。  創設「問題情境」。所謂「問題情境」,簡單說來,指的是一種具有一定困難,需要他們努力克服,尋找達到目標的途徑。而又能完成學習任務。研究證明,任何學習的願望、情感,總是在一定的情境中發生的。當一個人受到挑戰時,油然而生的責任感和好勝心,就能激勵自己去探求更深更新的知識。「問題情境」可由他們自己去創設,如對現象轉換不同的角度去觀察,對問題顛倒想像,對難題多幾條思路去思考等。  訂立學習的具體目標。當階段性的具體目標作用於人時,會使人產生壓力和信心,激發追求目標的動機,促進學習的進步。物理學家雷特曾用工作曲量器研究兩種態度對於工作效果的影響。第一種態度是不提出目標,使勞動者盡力工作至疲勞為止,第二種態度是將重點目標確定在某一固定位置。  在一定時間內,計算勞動者運動的次數。經過半年之久的研究發現,採取第二種態度時,勞動者工作的總量較多。這一事實表明,具體目標能引發「學習慾望」,從而提高學習效率。因此,制訂計畫是十分重要的,如每學期、每個月、每週、每天甚至每小時的學習目標,還要有階段的目標。  適當參加學習競賽。適當的競賽在激發鬥志上有積極作用,有種「自我求成」或獲得自尊的需要,有助於積極進取。學習競賽有個人、團體和自我三種方式。一般來說,個人的方式最好。最常用、最方便、同時也是最有效的是自我競爭。即讓他們以「今日之我」與「昨日之我」進行比賽。  討論與交流。一般情況下,適當的討論、切磋,能引發學習慾望,這是因為在共同討論的氣氛下,良好的集體心理氛圍對人有激發作用。它能增強人的信心、好勝心、緊迫感等。  瞭解學習結果,正確利用評價。來自學習的種種回饋資訊(如作業的正誤、成績的好壞、應用所學知識的成效等),來自社會、學校、家庭等方面的評價(獎勵、表揚、懲罰、批評等),都能幫助他們改進學習行動的方式,而且對學習動力具有較大激發作用。好的學習結果和肯定的評價一般來說(不驕傲的話)能引起想得到進一步進步的渴望,而壞的學習結果和否定的評價,卻往往因人的個性不同而可能表現出截然不同的態度。強者可以激起奮發;而弱者則可能引起情緒消沉、喪失自信。因此,有意識地訓練他們的受挫承受能力,學會正確看待結果和評價也是非常重要的。  有了這些實用的方法,你也可以幫助你的孩子建立與提高學習興趣,是的,你肯定能行!  孩子們都極易對事物產生興趣和熱情。也就是說,孩子天生就具有對某些事或某一方面的強烈熱情,他們一旦對某一方面或某些事情產生了興趣,就會以驚人的勤奮和毅力去從事。一旦他們步入這一軌道,就會遵循雷馬克所說的「使用就會發達」的規律,使其能力得到驚人的發展。實際上,天才就是這樣產生的。第二節 動機是進步的原動力  當人們按自己的意願時,必定有自己的理由,這就是常說的動機。  還有一些人是到考試的前一天晚上才臨時抱佛腳。他們有學習的動機,因為一學期都沒有學習,為了應付考試只能一晚上拼命學習。他們能掌握知識是因為他們不得不學習。這種動機雖然有效,但卻不是什麼好的動機,也不能形成長期學習的效果。  激發學習意願  一個家長告訴我:「我兒子很聰明,可他就是對學校的功課馬馬虎虎。」  如果你的孩子對於學習沒有有力的動機,沒有學習意願,那麼再好的教育系統也不能幫助他。  比如安排一個章節讓他閱讀,但除非是那個孩子對閱讀那一章節十分感興趣,不然那安排了的章節還是沒有用的。  提高分數和提高學習能力的第一步就是增加孩子學習的意願,增長孩子對一項安排所付出的時間,並延長孩子集中注意的時間。以下是一些幫助你孩子增加學習意願的方法:  下一次當你的孩子把評語或成績單帶回家時,問問他是否沒有通過或得了低分。仔細聽你孩子的答案,儘量理解他的觀點。然後你儘量在解釋老師的觀點或評語,你一定要對他的學校生活表現出濃厚的興趣,並認真對待孩子所說的話。花些時間幫助孩子復習學校的功課與他討論一下怎樣提高分數的方法,從而否定老師對他的那些評論。寫下一個提高分數的方案,是很有作用的。  有些時候,會有一些你和孩子都需要處理的問題。課堂作業可能太難或過於簡單,如果是這種情況,你有必要與孩子的老師討論一下。幫助老師重新設定課堂作業的難度,那樣,你的孩子會重新感到一種成就感。  在增加孩子學習意願的漫長過程中,不斷對孩子細微的進步進行適當的表揚。當孩子們自己被激勵起來時,他們的感覺會很棒。當然在為那些不需要多少努力、不從心就能達到的小進步而表揚孩子時要十分謹慎。如果你對大事小事都有給予相同的獎勵,那麼很快你的孩子就會感到你的表揚和鼓勵一文不值。而同時,孩子可能還有這樣的感覺——即你不認為他有多少能力。  對學習沒有意願的孩子通常都會歸咎於一些其他因素,例如一個不好的老師或者「我不聰明」或者是「好學生都是靠運氣的」等等。這些因素是可以影響學校活動成功與否,但你的孩子可能誇大了這些因素的作用,學生經常會對自己身上關於或失敗的責任視而不見。  如果他們的動機十分強烈,如果您真的想提高他們的學習能力,您就可以盡情的去試試各種有效的方法。如果一旦他們的動機缺乏,他們往往學不到什麼東西。第三節 目標容易使人產生幹勁  美國心理學家烏德‧瓦期利用跳高的例子來說明定立目標的重要性。他做了這樣一個實驗:即讓跳高選手們跳高,結果發現他們跳的高度在沒有放置橫杆的低,根據這項試驗他發現,這種跳動高時的橫杆也就是目標,因此,只有立定目標,才能發揮真正的實力。  大目標不如小目標  實驗證明,在一般人設定目標中,較小的目標更容易使人產生幹勁,實驗的方式是將工廠的實習工分成二組對其中一組說:「等十四周結束後,你們的技術就可以達到正式工人的水準了,請你們好好努力吧」而對另外一組說:「你們很難一下子就達到正式工人的程度,所以第一周你們只要做到百分之二十的程度即可。」接著每週開始時,都提出該周的短暫目標。  結果證明後者的效率比前者高很多,這便是心理學所說的「副目標」。同樣地在學習上他們給自己勉強定立很大的目標,以至於自己被自己的計畫壓得難以動彈,這種情形就好比是站在山下,望著山頂,一想到要爬那麼高,就渾身無力,一切鬥志盡失一樣。因此當他們擬好計畫,決定自己的最終目標後,就要定立易於實現的每一個分目標。這樣就更有利於達成。千萬不要老把最終目標掛在心上,否則就會失去鬥志,而應該把每一天的分目標牢記在心這樣,如果每一天的分目標他們都能實現,那麼信心自然會產生。  幫他們控制與達成目標  有時候,目標的控制與達成並不是像想像的那般簡單,它需要自己極大的努力與他人的幫助。我們在幫孩子控制與達成目標時不妨參考以下幾點:  把學習與可控制的好處聯繫起來。  如果他們正學習一門較長的課程,目的是通過考試等等,這種目的作為一種直接的動機在激勵上是沒有什麼實際意義的。  一個非常有效的方法是獎勵。在他們完成了一系列小目標之後(如實現了一個學習目標)便給予他們獎勵。比如讓他們出去旅遊,送他們一個盼望已久的遊戲機等等。這些激勵的辦法都能很有效地幫助他們達成目標。  做出公開的承諾。  這是一個非常有用的方法。讓他們把自己學習上的承諾告知周圍的人或寫在便條上,讓大家進行監督,這樣看起來他們好像負擔很重,似乎會使他們面對不斷的壓力。但是,這樣會對他們成功的學習非常有用。可能你完全不用去干涉他什麼。  分解任務。  在這裏,我只想提醒你它在增強動機方面的作用。許多目標太大了,他們可能會感到無所適從。整修一座房子和完成一門課程,難度是相似的。只有把目標任務分解後,他們才會覺得課程時已不再是課程,而是一系列短期內應達到的目標。  做些什麼——可以是任何事。  當他們在開始學習尤其是開始又難又大的學習任務時,可用這個方法。它的思路是於任何事,任何與他們的學習有關的事,堅持五~十分種,然後轉到學習上去。這似乎太簡單了,但對許多人有用。  找出微小的成功。  這個方法與上一個方法相似,但更專門化一些。它的思路是通過獲得一些快樂的感覺來重新激發他們的興趣。因此,你可讓他們自己選擇一項小而有意義(自信能掌握的)的任務,然後完成它,然後自己宣佈成功並獎勵他們。  當然,我們更多是要理解他們,有時候他們可能會無法達成目標。有時候他們所定的目標可能會有偏差,這時候我們應該引導他們對目標適當地更改。  確定自己真正的目標是一件極困難的事,另一方面通過挑戰目標所得的成功感與失敗感對下一個目標的訂立會產生巨大的影響。  換句話說就是成功後所定的目標較高而失敗後所定的目標則比較低,這是人之常情,一般人都無法避免。但是我們要注意的是千萬不要因為害怕失敗而將目標定得太低,同樣,也不可在成功後得意忘形,而把目標訂得過高,也就是說,要儘量縮小成功和失敗後所定立目標的差距。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