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人類是最耐跑的哺乳類動物!

關於這些問題,我們可以先從其他也會跑步的哺乳類動物思考起。「動物」顧名思義是一種會移動的生物,先不考慮天上飛的和水中游的, 陸生動物的移動方式大致有三種:走路、跑步與跳躍。走路與跑步的差別是後都存在騰空期;跳躍也有騰空期,但它與跑步的差別在沒有轉換支撐的動作,下肢是同時支撐與同時離地,這一群以跳躍為主要移動方式的動物大都出現在澳洲,像袋鼠,牠們利用兩條腿同時撐地施力,使身體騰躍離地前進。走與跑,都是利用下肢交替支撐地面來移動,這是由於移動的基本要素是身體的某部分必須先找到支撐點, 其他部位才能開始移動,例如我們右腳撐在地上,左腳才能往前跨, 所以不管是「走路」或是「跑步」都必須先形成支撐點才能移動(這點在跑步技術這個章節會詳細解說)。這種交替支撐的移動方式比較有效率,所以動物演化的方向大多是往走/跑這個移動模式前進。

走/跑的差異在於後者存在騰空期,也就是跑步的移動過程中,存在一段身體任何一個部位都不與地面接觸的時間。如果我們接著問:會跑步的哺乳類動物有哪些?我們可以很快想到狗、貓、馬、牛、羊與人⋯⋯等等,當你把這些會跑步的哺乳類動物都列出來後你會發現, 似乎只有人類是兩條腿,其他都是四條腿。

事實上,目前地球上的哺乳類動物會用兩條腿跑步的只有人類而已。也因此,人類成為最耐跑的哺乳類動物,原因是四條腿的哺乳類動物在跑動時,每跑一步,當牠的前腿和後腿在身體下方交叉時,內臟會因為慣性而往前衝,接著壓縮到肺部,把空氣擠出去,使得牠非得吐氣不可;當牠的前腿往前跨出時,內臟又往後移動,肺的空間隨之擴大, 空氣又自動被吸進來。因此四條腿的動物,受制於生物力學上的構造,每跑一步必須要呼吸一次。由於牠們的呼吸被迫跟著步頻一起加快, 跑動時的急促呼吸變成牠們的天性,也就是說四條腿的哺乳類動物們無法享受悠閒地慢跑,也無法邊跑邊聊天(假如牠們有說話能力)。而人類從猩猿演化到能直立行走之後,垂直排列的臟器不受水平移動影響,就此擺脫了被迫一步吐一步吸的限制,這項進化讓我們能跑好幾步才呼吸一次,也讓我們能夠做到「邊跑邊調整呼吸」這件其他哺乳類動物做不到的事。

當然,只有這項特徵還無法讓人類變成最耐跑的陸生哺乳類動物。除了「兩足站立」之外,另兩項耐跑的關鍵是「無毛」且「會笑」。先談「無毛」。雖然人類並非完全沒有毛髮,但只有人類是大部分皮膚表面都沒有濃密毛髮覆蓋的陸生哺乳類動物(鯨豚也是無毛的哺乳類動物,但牠們不會跑步),因此人類可以很容易把跑步過程中所產生的體熱排出體外。像狗這類長滿毛髮的動物,就只能透過大口喘氣(嘿嘿嘿)把體熱排掉,不像人類全身上下的皮膚都可以排熱。大部分的哺乳類動物之所以無法長時間跑步,正是因為毛髮太濃密,體熱積在體內排不出去,造成肌肉與器官因過熱而罷工,所以牠們跑不長並非因為體力不行,而是由於長距離奔跑後散熱不易。

那麼「會笑」跟耐跑有什麼關係?關家良一(日本超級馬拉松名將)在環台祈福路跑途中,時常展露笑顏跟前來加油打氣與陪跑的朋友合照, 但到了第五天他的腳踝已經開始疼痛不已,接下小腿也開始浮腫,但他每天還是撐著跑80~100 公里,最後還是完成了十三天環台路跑的挑戰。除了兩足與無毛這兩種因素讓他能在短短幾天內跑完台灣一圈之外, 另一個讓他能撐下去的關鍵是:「苦中作樂」,這是只有人這種動物才有的能力。在長跑過程中,人類的大腦會產生腦內啡(endorphin), 讓跑者在身心煎熬之中還能產生愉悅感(runner's high)。再者,我們的意識能在辛苦中自我勉勵,還能夠自行「分心」,把注意力集中在莫大痛苦中的狹小角落。在漫長的跑步過程中,我們都曾試著轉移注意力,想著過往的好友,想著親愛的家人。人類可以透過想像力來忽視身心的痛苦。在痛苦中,微笑。
身體即是我們這群跑者所要創造的作品

每次訓練完,我都會更喜歡我自己。

如果你是經驗老道的馬場老將,是否曾有這種經驗:在操場上練跑的同時有許多附近居民錯落在跑道上健走與慢跑時,你會興起一股自豪感,一圈又一圈,從他們身旁飛奔而過,你跑得很入神,同時感覺自己很帥(很美)!因為你會覺得這個「身體」是你努力鍛造出來的作品, 在眾人面前,這個藝術品是值得被欣賞的。

跑步這種運動,雖然很簡單,但要變得夠強,實在包含太多的知識(前面幾章我們已經花了很多篇幅來整理有關跑步的科學化訓練知識), 我們利用這些知識,花時間從生理、技術、肌肉與精神中雕琢自己的身體,創作出世上獨一無二的作品。我深深覺得這種可實踐的知識實在是太棒了,世上有哪種知識是可以直接透過自己的身體實際去驗證的呢?物理、化學、數學、國文、英文、音樂與美術⋯⋯都是學習外在的東西,創造外在的新事物,那些當然都是人類文化中很重要成果與資產,就像電影、音樂、畫作與書。但唯有「運動」這門科目,是學習自己身體的事,身體既是本體又是最終顯現成果的主角。

那些國際知名跑者的身體就是當代的藝術品,他們有他們的追求,我們有我們的追求,因為不同的身體,有不同的限制。訓練的主要目的是為了在自己的限制下追求進步,並不是要贏過別人;是為了讓自己的身體在賽場上變成一件可以感動人心的藝術品,並不是為了名次與獎金。當然獲勝、得名與拿獎金也很值得自豪,但我們要知道跑步的根本是什麼?

根本是「超越與感動」,不管是場上場下都一樣,場上的超越需要場下的智慧與耐心,更需要知識上的提升與意志上的修練,絕對不只是體能上的鍛鍊而已。再者,如果你所創作的作品無法在完賽時感動你自己,又怎能感動他人?一件無法感動人心的作品,就算獲勝也不能算是成功。這也是為什麼當世界知名自行車名將阿姆斯壯在多次環法賽期間吃禁藥時,眾人會如此嚴厲地批判他,因為原本因他的卓越表現而感動的粉絲都被他的行為深深傷害了!因此,就算他拿過七次環法冠軍,作假之後就無法再感動人心。

「身體即是我們這群跑者所要創造的作品」,如果我們能抱持這個信念來練馬拉松,跑步所帶來的許多美妙的價值都會接續紛陳而來。更進一步,如果我們每次跑在賽道上與通過終點時都能不斷地感動自己, 我們將不只是一位跑者,而是將從一次次的比賽中變成一位更為圓滿的人。
跑步家

開始訓練之後,我不希望只是做一個「運動員」,而是希望成為一位「運動家」。運動家是透過運動的訓練與競賽,讓自己達到一個更圓滿的境界。我認為,若能在某種活動狀態中感到安心與自在,你就可稱自己為「○○家」。若你也把跑步當成一種可以「安住」的歸宿,在路上跑步時你就會覺得安心與自在。

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朱熹:《四書.大學》)

那是一個把跑步當作自在、舒服、歸宿的地方,每當有什麼煩惱都會想回去的「家」。「家」是心之所安之處。平靜之後才能心安。關於「心安」,顏崑陽老師在〈後山的存在意義〉中有非常深刻的論述:

從存在主義的觀點來看,每個人都只是毫無選擇地被「拋擲」到世界的某個角落罷了。因此,人的存在從「無家」開始,終其一生,都在尋尋覓覓自己的歸宿;而這個歸宿的「家」,並不是一座硬體建設, 而是一個使自己的生命存在能實現其意義、進而能「安住」的地方。3

若你也能把辛苦的訓練菜單當成家常便飯般吃完,把跑步當成像日常生活一部分般,像「家」一樣理所當然地自在穿梭其間,跑步就能達到安心與靜心的功效。雖然練習很苦,工作和家庭的責任很重,但你卻「安於」如此簡樸的過程。練到此種以跑步為家的心境,我認為比成績進步更有意義。這也才是「跑步家」的「體」,體穩固了,訓練自然會有成效,成績只是最終的結果。成為一位自己認可的跑步家,才是本書想要傳達的價值。柏拉圖曾說過:「為了讓人類擁有成功的生活, 神提供了兩種管道:教育與運動。它們不僅是分離的(一個為了心靈, 一個為了肉體),也是並行的。透過這兩種管道,人類便能臻至完美。」

「沒有人是完美的」,但我心目中的跑步家是一個想像中接近完美的人格典範,他當然並非人人可當,但這種人會成為其他人的楷模,就像歷來偉大的作家、音樂家與藝術家一樣,「透過跑步來實踐自我的意義」。像是超馬界的名將史考特.傑瑞克(Scott Jurek),他在超馬的領域裡「體悟生命的真義」。從他自傳性的著作《跑得過一切》(Eat & Run)中我們可以發現史考特甚為好學,他的生活中除了「吃和跑」之外就是讀書,他不只是吸收有關跑步的理論知識,而且透過知識的實踐來「重新鍛造自我」,不斷審視世界跟自己的關係。史考特說他跑超馬是為了「想更深入了解身體和意志的真相,想丟掉自我」。史考特在不斷追求「強韌」境界的過程中,變成一位只吃素食與研究素食料理的人,也從一位運動員變成一位修道者。

許多人都會問,為什麼會有人想跑二十四小時超馬賽?綜合大家的疑問,……問題不外乎是:為什麼選擇這個時候參加?你想證明什麼? 你想逃避什麼?答案非三言兩語可以說盡,我確實想再奪下冠軍。我確實想進入「無我」與「無念」的境界,而唯有千篇一律的二十四小時賽可以讓我達成這個目標。(史考特.傑瑞克Scott Jurek 著:《跑得過一切》,臺北市:遠流出版社,2013 年9 月出版,頁280)

當代禪修大師薩姜.米龐仁波切(Sakyong Mipham Rinpoche)也是一位跑者,他說:身體的本質是「色」與「物質」,心的本質是「意識」; 由於兩者的不同本質,對其有助益者也各具不同的性質。運動對身體有益,而寂靜對心靈有益。跑步是身體的訓練,禪修是心靈的訓練。變強的過程是發生在靜止休息的時候。史考特深知這點,所以他不只透過跑超馬來磨鍊「身」與「心」,同時精選餵養身心的食物,藉由「吃與跑」來重新鍛造更強的身體與心靈,也透過身心修練來讓自己跑得更好。他不斷學習外在的食物、身體的知識,才能把身心鍛造地如此強韌,奪下一場又一場的世界超馬冠軍。如果你也是跑步的愛好者, 一定要認識這位把跑步融入生活的跑者,因為你會了解到一位跑步家的具體樣貌:一種在比賽中可以一再進入莊子〈逍遙遊〉中提到的「無己無功無名」之境,在那種境界中連自我都消失了,遑論成績與名次。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