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請孩子們來當「喜之客」

四十多年前,我搭飛機出國省親,在機上我坐靠走道的位置,旁邊是一位東方臉孔的中年男人。奇怪的是,每當有人用完飛機的洗手間出來,他都起身去洗手間,不知道在觀察什麼,回到座位後又頻頻在筆記上記錄東西。我看他來回好幾次,感到十分好奇,看來似乎像是個日本人,就隨口用日語問他在做什麼、記錄什麼?他沒察覺我是台灣人,也用日語回答:「我是個研究人類行為的學者,我正在觀察各國人使用洗手間的習慣。」問他有何發現,他說:「我發現台灣客人用過的洗手間最髒亂。洗手台邊的水漬不清理、用品也很雜亂不歸位。台灣人的生活習慣較差。」他因為沒發現我是台灣人而說出的率直言語,讓我啞口無言,覺得又難過又不好意思……

為什麼國際航線的眾多旅客中,台灣客的習慣最不好呢?台灣人明明是很善良,懂得關心他人,也會體貼他人感受的呀!為什麼在飛機上的舉止非但顯現不出這善良、美好的一面,卻讓人覺得髒亂、習慣不好呢?也許是教育出了問題?

這趟旅程中,我茶不思、飯不想,試著找出台灣人帶給他人習慣不好印象的種種原因。回台灣後,我仔細觀察,雖然台灣人善良有愛心,但父母很少注意孩子的生活教育、學校裡也沒有教導生活習慣的課程,造成有部分的人行為習慣較差,為他人帶來不便、甚至造成群體的負擔。這些習慣不好的人無論是在鄰里中、學校裡,因為生活品質差,連帶使自己的外在形象也不好,結果影響了人際關係,是自己的損失、也使群體生活不能和諧。唉!不好的生活習慣形成了不好的結果,是多麼遺憾啊!

因為這樣,我開始在「台南市五柳枝生活文化協會」開始推廣好的生活習慣。我們首先由孩子的家庭教育開始。先針對孩子,是因為習慣如果能自小養成,可以跟著人一輩子,無論是打理自己生活、或是照顧家人,都是人一生可貴的資產。針對庭教育,則是因為父母親可以隨時為孩子做好機會教育,讓孩子沈浸在好的學習環境、好的親子互動中,自然培養出懂得為他人著想、為自己負責的正面人格。要推廣時,我靈機一動想到日文漢字「躾」(發音為si-tsu-ke,亦即舉止及修養美好),小時候在學校裡,老師常提醒我們行為舉止要有教養、待人接物要有禮貌。我覺得「躾」這個字真正趣味,身體的動態從那個角度看,舉止都很美,外表可以打理的整齊乾淨、內在可以教養出好的習慣,對外在環境也能有美好的品味。這樣的美不需要矯揉造作、也不需要勉強,是從裡到外自自然然的散發出來,讓身邊的人看起來美,相處起來舒服、自在、歡喜。我將「躾」諧音翻譯為「喜之客」,也就是自小養成良好生活習慣的孩子處處能受人歡迎、受人喜愛。我設計了一套關於養成好的生活習慣的課程則稱為「喜之客教材」。學齡前約一歲半的孩子就可以開始引導學習了,直到成人,逐步養成之下,在家是好兒女、在婚姻是好配偶、在社會是好公民,台灣社會成為高品質、健康、有禮、互愛、有教養的美好土地。

這份「喜之客教材」圍繞著孩子的一天作息,從穿脫鞋襪、浴廁禮儀、煮食、用餐、坐姿、綁鞋帶等等,都有生活規矩,這不是微不足道的小事,孩子自小就有好教養,才能把好的生活習慣保持到老,再傳給下一代,成為真正的傳家寶。

第4堂課:認識蔬果、學會切菜
適合年齡認識蔬果:三歲以上:切菜:四歲以上

我們寶島台灣得天獨厚,盛產各種蔬果食材,像關廟就有鳳梨、竹筍的名產。台灣人情味濃,鄰居到市場買菜,多買幾斤鳳梨、竹筍,回來時就說:「阿嬤!這給妳啦!」也不肯拿錢呢!家裡常有當季盛產蔬果,大人、小孩做夥煮食,是一起認識各種蔬果的好時機。瞭解原型、親手操作,聞、嚐食材,是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五感的融合,可以從小訓練孩子感官的運用與認識,同時藉著一道道菜餚的處理、烹調,可以體會到煮食的趣味。

認識外型

讓孩子認識蔬果,是學煮食的良好開始。舉例來說,許多現代小孩對蔬菜原型不熟悉,即使知道自己吃的是蘿蔔,但是到了市場卻常常不知道蘿蔔長什麼樣子,我覺得好可惜。三、四歲孩子開始學會辨識物件的輪廓,也開始認識五顏六色,尋找在生活中出現的各種色彩,正可以讓孩子認識可愛的蔬果。大人可以先拿出蔬果介紹給孩子認識,如葉菜類可以模擬它們從土地中冒出來的可愛樣子,讓小孩看著;白蘿蔔、紅蘿蔔、牛蒡等根類蔬菜,則可以讓孩子知道它們在土中多深……等等。每次我在小學推廣「喜之客」育食課程,孩子們都會露出純真可愛的笑臉,對認識自己所吃的菜非常感興趣。

開發五感

蔬果有美麗的造型、鮮豔的顏色,是開發孩子的感官與品味的教材。可以讓孩子看看蔬菜,認識番茄的紅、白蘿蔔的白、菠菜的綠等;再觸摸看看,牛蒡有粗粗的纖維、小黃瓜有爽脆的質地;用手惦惦輕重,大片的葉菜類可能比小小的根莖類還要輕些,這時可以趁機讓孩子體會到物質的重量、體積的關係,先奠定物理感覺。再聞聞味道,青蔥有種嗆辣的香氣、紅蘿蔔則有種甜味……這是培養孩子敏銳五感的好機會。父母們若行有餘力,也可以在家中庭院、陽台闢一個小花園,幫助孩子體驗種菜、除草等耕種生活,來愛大自然。

洗菜

教孩子仔細在流動的清水下沖洗菜葉,洗掉殘留的塵土、髒東西及農藥。洗菜就跟玩水一樣,孩子都很喜歡。洗乾淨後,大人別忘了說聲謝謝,讓孩子感受到這麼做是很有意義、自己是有價值的,他不是辛辛苦苦的做家事,而是帶著喜悅在幫忙。

切菜

到了四、五歲,孩子開始體會到數字、數量的感覺,可以教孩子數算蔬果的個數、切片的片數。孩子可以學著拿刀、砧板切菜。每次我拿刀,孩子就想跟著拿,孩子初學時可使用奶油刀替代,等熟練後再嘗試一般刀具。學習的順序可由柔軟易切的豆腐開始,讓孩子建立自信。再到較的硬的材料如紅蘿蔔、牛蒡等,讓孩子認知到切豆腐與切紅蘿蔔使力輕重不同,領略勁道輕重的要領。父母在孩子使用刀具時需全程陪同。

每次教孩子切菜,都可以發現起先孩子很緊張,可看到他們全神貫注的可愛模樣,其實按部就班,不但不會受傷,還能訓練雙手協調運作的能力,是鍛鍊孩子靈活性的小撇步。若孩子沒辦法馬上做到,不要急著過度要求,否則不滿、情緒、甚至放棄心就會出現了。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