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說」出來的愛──適時對孩子表達愛意

人生無常。媽媽過世後,我感慨尤深。

每次想到,愛我的媽媽,卻沒能看到我可愛的一雙兒女,以及如今稍有點名氣和社會地位的我,我就忍不住一陣難過。還好,我還來得及在媽媽纏綿病榻時,對著尚未喪失神智的她說出我一直想說的那句:「媽,我真的很愛妳!」否則,我將一輩子遺憾。

和孩子討論「愛的表現」──抱抱是愛,說故事也是

「愛」雖然不需要一天到晚掛在嘴上,但也不要吝嗇說出口,尤其是對孩子。當媽媽的,常因為跟孩子相處的時間比較多、相對的責罵孩子的頻率也比較高,有時候不免跟孩子的關係緊張。這時,適時地表達愛意,就很重要。

心理學家楊俐容老師的書裡曾經提到,做父母的不妨和孩子討論一下「愛的表現」,就是說爸媽可以問問孩子,什麼樣的言行舉止,最能讓人感受到「愛意」?藉由這樣的討論,可以更了解彼此的想法,有利親子溝通。

我覺得這個點子不錯。因此,我選了一個風和日麗的下午,當我和兩個小傢伙漫步在街上、沒有時間壓力的時候,我就一邊走路、一邊故作不經意地詢問姊弟倆:「你們覺得,媽媽什麼時候最愛你們?」

兩個小鬼異口同聲地回答:「我們很乖的時候!……不吵架的時候!……」

聽到他們的答案,我又好氣又好笑,驚覺我的問題有語病,趕快改口:

「不是啦!媽媽的意思是說,你們覺得媽媽做什麼事、或是說什麼話的時候,最能讓你感覺到我愛你們?」

青青馬上回答:「晚上睡覺講故事的時候!」

桐桐則回答:「抱抱的時候。」

桐桐的回答在我意料中。我喜歡親親、抱抱孩子們,除了覺得他們可愛的時候會一把摟過來亂親一通之外,每天晚上睡覺前也會抱抱、親親,所以姊姊覺得這是愛的表現,並不令人意外。不過,我卻很訝異弟弟感受到「愛」的時刻,竟是「講故事」時間!

原來,在床上拿著書、安安靜靜地念故事,竟比「左摟右抱」的威力還大?

孩子的感覺,當真細膩的令人震撼。

沒錯,當我們靜下來,和他們分享床前故事時,心情一定是充滿「愛」的。我曾試過,如果睡前孩子惹惱了我,我怎樣也沒辦法立刻忘記剛才的不愉快,平心靜氣的為他們讀睡前故事。所以,青青回答:「晚上睡覺講故事的時候!」還真的是一針見血呢。同樣的,我也悄悄在心裡用這個問題問我自己。結果,我很驚訝的是,自己的腦海中浮現的畫面,竟是一次跟爸爸在中正紀念堂的漫步。

父母的談話態度是影響孩子一生的關鍵

我還記得,那一天,爸爸不知道是去哪裡接我,我們父女倆單獨一起走路,穿過中正紀念堂回家。我已經忘了那天是談到什麼話題了,可能是我的考試失利、不太理想吧!我只記得,爸爸看著前方,一面思索著、一面用極為平和的語氣對我說:「人的一生,就好像是一場馬拉松賽跑,剛開始落後並沒有關係,只要在比賽的過程中不停地超越自己,向前邁進,那麼最後就有獲勝的機會。」

那一年,我只有小學五年級。爸爸的話,我不見得完全能夠體會,不過,那場對話、那個場景,三十年來卻一直留在記憶中。爸爸當時認真說話的樣子、鄭重的態度,好像把我當成一個大人。那段談話讓我覺得,我是一個被他看重的孩子──爸爸非常愛我。

談話的態度,竟然可以影響一個人這麼久!

想到這兒,我決定蹲下來,好好跟孩子說出我對他們的愛:「對。除了抱抱跟講故事之外,即使媽媽罵你、打妳、生氣處罰你們的時候,媽媽也是愛你的。只要你們是我的孩子一天,媽媽便會永遠愛你們。」

說完,我們繼續漫步,往目的地前進。我不知道這些談話,將來會有多少留在他們的記憶中?但是,我寧願多說一些,以避免任何遺憾。

把愛說出口,被愛包圍的孩子最幸福!

有一次,我跟幾個媽媽在烘焙教室裡吃便當閒聊。我說,自從我兒子有一次洗完澡,穿了一身「紅配綠」,被我笑是「狗臭屁」後,他每次穿衣服,都會叫我看一下:「媽媽,今天這樣有『狗臭屁』嗎?」非常有趣。

這時,有個念藝術治療的媽媽笑著對我說:「據說,情不自禁喜歡『紅配綠』的小孩,在心理學上表示他是一個被愛包圍的孩子喔!」她解釋,紅色和綠色是兩個最飽和的互補色……等等的理論,大家聽了開玩笑對我說:「喔!那很好,那至少證明妳沒有偷偷虐待他啦!」

「被愛包圍的孩子」。這句話,多麼幸福啊!但是,這世上卻有多少被愛包圍的孩子,自己卻不自知呢?

所以,千萬不要吝嗇說出自己的愛。記得找時間問問孩子:「你覺得媽媽(爸爸)什麼時候最愛你?」如何聊出信任與了解──說自己的故事讓孩子掏心掏肺

怎麼樣跟孩子聊天?既然名為「聊天」,想當然耳,就必須要「你來、我往」,「有聽、有說」。

這時,很多媽媽就感到苦惱了:「既不能否定孩子的說話內容、又不能對他說教、講道理,那我除了聽他說,還可以講些什麼呢?」

把孩子當朋友,你的經驗能讓孩子放心傾訴

其實很簡單,只要在聊天的當下,暫時把孩子當成平行朋友般聊聊「自己的事」,就不愁沒有話題啦!

孩子們都是喜歡聽故事的。當故事的主角是自己的爸爸、媽媽、老師,尤其是聽到這些高高在上的大人也有出糗、丟臉、考試不及格、被處罰的經驗……通常他們都會杏眼圓睜、目瞪口呆,聽得極為專心。

別擔心你的過往經驗會讓孩子把你看扁了,事實上,發現大人也有脆弱的一面或出糗的過去,往往能在剎那間消弭你跟孩子年齡、地位的差異,而讓孩子視你為「同一國」,對你掏心挖肺,依賴信任。

我在作文課上必講的、最受歡迎的一個故事,就是我小學二年級時,上課偷吃同學送我的「王子麵」被老師抓到、罰站了一整節課,下課後還被媽媽當著全班的面,再臭罵一頓的故事。

每當我極盡所能地形容當時幼小的我是多麼羞辱、丟臉、困窘時,學生們總是會投以「了解」、「同情」的目光,彷彿故事中的我就是他們的化身,他們再理解不過。

因此,接下來的作文題目「一次慘痛的經驗」,就可以看到他們大膽的寫出自己的心聲,描述自己經歷過最悲慘的事情,一點也不隱瞞。原因很簡單,因為孩子們會認為,一個有過相同經歷的老師,絕對不會取笑他們,所以他們可以放心傾訴。

展現同理心,樹立孩子的自信與行為模範

所以,每次我跟學生們聊天、或是跟心理輔導的孩子個別談話時,便經常以自己的經歷開頭,好讓他們放心,知道這個大人曾經跟他們一樣糊塗、壞事,好讓他們卸下心防,面對過去、不必膽怯。

我經常尋找回憶中的自己,跟他們分享的有:

暗戀隔壁班的男生啦、忘記寫作業啦、考試考不及格啦、聯考落榜啦、跟爸媽吵架啦、逃家啦、說謊被捉到啦、打弟弟妹妹啦、作弊啦……等等。

這些過來人的經驗,不但展現著你的同理心,也可以給孩子一個正向的效果:雖然我曾經做錯事,不過我還是有機會可以變好;一時的迷途不代表永遠的失敗,過去的錯並不影響現在的對。這無形中也可以給孩子一個力量:我還有大把的機會,不要輕言放棄。

此外,有時候自己小時候的經驗,也是勸誡孩子最好的例子,比說什麼大道理都有用。

教孩子從父母的經驗裡學習解決問題、調整心態

我輔導過一個孩子,習慣用「打人」的方式與人溝通。無論生氣、憤怒或開心,他都會以「打」或「撞」別人的方式來表達,讓同學無法接受,我也很困擾。

有一次,聊天時聊到「色盲」的話題。

我說:「我以前的男朋友就是色盲。」

這個男孩突然問我:「以前的男友?那後來為什麼分手了?」

我順口回答:「喔!因為他喜歡打人。」

沒想到,男孩竟因此而靜默了半晌:

「真的嗎?他打妳,所以妳跟他分手嗎?」

我突然意識到,孩子因為我的經驗而開啟了「反省」的機制,因此我立刻佯裝未知覺地說:「是啊!沒有女孩喜歡暴力的男生啊!所以我就決定跟他分手了。」

從此以後,我發現晤談的時候,這個男孩「動手」的次數便少了很多。我想,這也是一個很有效的例子。

還記得有一次,女兒最要好的朋友晴晴,不知道為了什麼小事,突然間對她不理不睬。無論女兒怎樣好言好語詢問、熱情主動地示好,晴晴就是不理她。於是最後,她終於忍不住放聲大哭,哭得震天價響,怎麼勸都勸不住。

眼見晴晴的媽媽也很尷尬,不知該怎麼處理兩個小孩間的糾紛,我靈機一動,把女兒拉到膝蓋上坐下,低聲在她耳邊說:「桐桐,妳知道嗎?媽媽小時候有一次也跟妳一樣,我最要好的朋友忽然生氣不理我了。而且,雖然她就坐在我旁邊,但是她一直到畢業都不跟我講話!我那時候就跟你現在一樣傷心,一直去找她想要和好,可是她就是不理我!」

女兒聽到我的話,哭聲乍然停止。她一邊吸著鼻子、一邊問:「媽媽,那妳知道原因是什麼嗎?」

「我跟妳一樣,因為她沒有說出來,所以我也不知道。」

「那妳們後來有和好媽?」

女兒已經忘記了哭泣,追問我。

「當然有啊!她就是上次我們去她家吃火鍋的XX阿姨啊!妳還記得她嗎?」

女兒狐疑地望著我:「那妳們是怎麼和好的?」

「聯考後,我們在校門口看成績的時候碰巧遇到。是她先叫我的,我很高興,我們就和好了。後來,我問她當時到底為什麼生氣?她說她早就忘記了,可能只是一件很小的事情吧!不過因為當時功課壓力太大,所以她心情不好。」女兒聽完之後沒有說話。

於是,我接著說:「晴晴現在可能也是心情不好,不見得是因為妳真的做錯了什麼嚴重的事。不過,妳要相信,妳們是認識這麼久的好朋友,所以我想她明天就會忘了這件事,妳們一定還是會和好如初的!」

女兒聽完後,終於破涕為笑,於是我拿了一本繪本講給她聽。沒多久,晴晴也靠過來,一起聽我講故事。半小時後,兩個小女孩又一起去玩耍了。

滿足好奇、安慰別人:我媽小時候也這樣!

我還記得女兒三歲的時候,我順口跟她說過以前家裡遭小偷的故事。她聽得十分入迷,一再問我是不是真的?後來有一陣子,她常常要求我重講那個小偷的故事。我在講了第八百遍時,有次忍不住不耐煩地問:「這有什麼好聽的啊?我已經講過很多遍了啊!」結果,女兒竟靦腆地說:「因為我沒有看過真正的小偷嘛!」

常跟女兒分享我小時候故事的結果是,她現在偶爾也會用「我媽小時候也有過」來勸慰其他小孩。比方說,有小朋友跌倒了,哭得很大聲,她會安慰她:「不要哭,我媽有一次跌一跤還跌斷了骨頭呢!」話說到一半,還會回頭問我:「媽!妳高中跌斷骨頭時,都很勇敢、沒有哭,對不對?」

害得我啼笑皆非呢!

和孩子有聊不完的話題──延長親子共讀時光

「親子共讀」是這兩年很流行的「教養守則」之一,有很多家長都知道,要跟孩子培養親密的情感、要培養孩子閱讀的習慣,「親子共讀」是很好的方法。

可是,很多家長卻不知道,「親子共讀」不應該、也不能夠只有在「學齡前」進行。對於已經能夠識字、自行閱讀、小學階段的小朋友,家長仍然要維持「親子共讀」的習慣──因為陪伴學齡後的孩子閱讀,才是培養閱讀習慣最重要的關鍵!

親子共讀不能只在學齡前

很多家長聽到我這麼說,都驚訝地張大了嘴:「不會吧!都自己會看書了,還需要我一個字、一個字地念給他聽嗎?」

沒錯!很──需──要。

當然,跟大小孩的共讀,並不光只是一個字一個字念出來而已。跟大小孩共讀有很多不同的方式與技巧,下面我們可以一一細談。但是我要強調,即使是已經識字的中低年級小孩,仍然非常需要爸爸、媽媽陪伴閱讀,很多時候,他們仍然需要父母將書的開頭一個字、一個字地讀給他們聽。因為,唯有你的陪伴閱讀,才是引領孩子跨越繪本、漫畫,邁入文字書籍的關鍵。老實說,我早就記不得我幼稚園時期,爸爸媽媽讀過些什麼圖畫書給我聽。但讓我印象深刻的卻是,一直到我國中一年級,爸爸到台北來陪我複習功課的晚上,都還經常陪我讀書。有時候他讀文言的《幼學瓊林》給我聽,有時候會跟我談談他自己最近讀的書;還有一次,一見面他就丟了一本跟字典一樣厚、有著紅布封面、燙金字體的《莫泊桑短篇小說選》給我:「這本書很好看,是我剛在火車站旁邊的地攤上買的。妳先看看,不懂得地方我再給妳解釋!」

我傻傻地接過爸爸丟給我的小說,隔天就沉迷在莫泊桑筆下的殘酷世界。這本爸爸丟給我的書,成為開啟我閱讀世界文學的鑰匙,之後我迷上毛姆、契訶夫、左拉、史坦貝克……這一連串的閱讀經驗,全都從這本法國短篇小說之王──莫泊桑選集開始。

不只是陪伴,也是引導、推薦

為什麼要陪伴孩子讀書?除了他們看不懂字的時候,我們需要把書的內容講給他們聽之外,家長的「讀」,還有「推薦、引導」的作用。

語言,是先由聽、講,再進展至讀、寫。因此,「聽」是第一個接觸的感官。孩子的「聽覺理解」,一定遠超過「閱讀理解」。因此,孩子需要「跟父母共讀」,讓理解力比較好的成人把程度高一些的書籍讀給他們聽,他們的閱讀能力,才能跟著往上提升。

也就是說,已經會識字的孩子們,需要情節豐富、字彙多樣、書寫多元的書籍內容去吸引他們閱讀,但他們自行閱讀的能力卻遠不及此。因此,這個時候家長帶領閱讀,往往是吸引他們進入閱讀世界的重要鑰匙!

另外,很多孩子識字之後之所以對閱讀失去興趣,往往是因為小學所教授的課本,是以識字為基礎而編寫的,而上課內容也僅偏重於生詞、語法的背、寫,讓孩子誤以為這類機械式的「練習」就是「閱讀」,而無法領略閱讀的快樂。

這時,也需要家長引領孩子去體會閱讀的樂趣,選擇一些真正適合孩子心智年齡的作品(台灣的課外選讀通常都太淺,無法吸引孩子興趣),讀給他們聽,讓他知道書中有另一番不同光景的世界,讓孩子重新找回閱讀樂趣。

巧妙設下陪讀陷阱:幫孩子跨越枯燥故事開頭,順順利利看完一本書

舉例來說,我女兒現在三年級了,但我依然常常讀書給她聽。通常,她看她自己選的書,我讀我選的書。因此,當她在看《安徒生童話》故事的時候,我讀的可能是《湯姆歷險記》。等她發現我讀的《湯姆歷險記》比較有趣、搶過去一口氣看完了之後,我下一本讀的可能是《小婦人》。當她也把《小婦人》也看完之後,我便換讀《孤雛淚》。我和女兒桐桐之間的對話往往是這樣的:

「媽,妳今天要讀什麼?」

「《魯賓遜漂流記》。」

「啊!媽,那本不好看啦,我昨天翻過了。妳讀別的好不好?」

「沒關係啊!媽媽還是先讀一點給妳聽。這本書是我小時候很喜歡的一本書喔!妳聽聽看好不好?」

通常,她會勉為其難地接受。然後第一天可能會在很無聊的狀況下睡著,因為這類小說的第一章,通常因為要描述故事發生背景或人物介紹,都會有一些冗長的敘述,對孩子來說,欠缺劇情刺激。

第二天,她照例會哀求:「媽,這本真的不好看啦!我們換一本好不好?」

我通常都會回答:「快了!快了!精采的地方就快要到了,妳再忍耐一下好不好?」

接著,我會努力加快速度,一口氣讀到劇情開始變得精采的地方。比方說,魯賓遜漂流到荒島上之後,第一件事情就是要找東西吃。……有一天,運氣不錯,他挖到六十個海龜蛋!……然後,眼看她的眼神亮起來時,我就會故做可惜地闔上書:「唉!時間到了,要睡覺了。這本書看樣子妳不喜歡,那我們明天換一本好了!」

這時女兒就會改口:「不用啦!媽,我們明天繼續念這本就行了!」

每次她這樣一說,我心裡就會偷笑,因為我知道,我明天可以不用讀啦!保證她放學回來,就會自己把這本書繼續看下去,一直到看完為止。我的「陪讀陷阱」,通常都十分有效,我建議過學生家長回家照做之後,成效也十分讓人滿意。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