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教室外的視野:小學六年的母親札記

9特價270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教室外的視野。我的家庭教育翻轉

孩子上國中以後,學校開始有烹飪課,雖然每學期時數不多、僅有幾次掌廚機會,老師也多設計不複雜、容易上手的菜色如燕麥餅乾、三色蛋這類成功率極高的料理,但國中生無不熱烈期待。這次老師教的是「黃金蛋炒飯」,每組有六個孩子分工做這道菜,所謂黃金,並不是指玉米,而是先將蛋黃與蛋白分離,再把蛋黃攪散入油鍋和飯一起炒,因此所得到的金橘色米飯效果即是謂「黃金」,菜名好聽,孩子學起來也就更起勁了。

雖然許多人說現在的孩子五體不勤、五穀不分,茶來伸手、飯來張口,媒體尤其喜用媽寶或草莓族這類負面詞彙來稱謂這一代孩子,但以我六年來對孩子們就讀的這所公立學校之觀察,儘管「拚升學率」仍是父母和學校雙方積極看重的指標,但這指標並未扭曲校內日常課程的正常運作。課表的進行每天皆按教育局規定走,自七年級到九年級,不曾為了拚升學率而私下乾坤移轉,升學不考的體育、綜合生活課依舊正常,孩子們該練跑就練跑、該畫畫就畫畫、該唱歌吹笛表演就唱歌吹笛表演、該學煮飯就學煮飯、該聽作家演講就聽作家演講。所有這些與升學考試無直接關係,但攸關孩子生活美學和自理能力的課程,國、英、數、理老師皆未以趕課之名而意圖「染指」,尤其是可以開火拿刀動鏟的烹飪課,那可是孩子們最感興趣的兩小時,他們渴望做飯的發光眼神和社會上普遍抱怨這代孩子「懶得動手做」,形成強烈的對比。我想,青春期孩子的五體不勤、五穀不分,多是小學時期的家庭生活所造就出來,溫室花朵來自於父母的供養,孩子的小學六年若偏習才藝,卻欠缺實體生活的動手樂趣,那如何期待他長大成為一個熱誠、能幹、自信的青年呢?

這一代小學生所擁有的,是臺灣戰後至今經濟條件最富裕、因海內外旅行而獲更多國際視野,整體教育程度(學歷)也是臺灣有史以來最高的父母。這一輩三十五至五十歲之間的爸爸媽媽,有經濟能力也最捨得提供繪本讀物和多元的才藝資源給孩子,然而,看似幸福教養的背後亦有其陰影,許多孩子正面對著因過度寵愛和教養焦慮,而失去培養孩子生活自理能力的父母。沒有一個孩子是天生的草莓本質。孩子是一株迎風小樹或溫室草莓,取決於父母的生活基調。

這幾年我在各地校園演講,聽到或看到多種讓人喟嘆的小學生生活低能情節。例如老師告訴我,有國中孩子在學校無比興奮地試炒空心菜,但菜葉沒洗、莖也沒切,更不知得先倒一點兒沙拉油熱鍋熱油,幾個孩子便一股腦兒直接將整把空心菜丟入炒菜鍋,以為這樣就可烹飪出一盤綠油油香噴噴的炒空心菜。可見這些孩子不僅沒進過家裡廚房實做,恐怕連站在媽媽身邊體會廚房高溫的經驗都沒有過,雖然經常吃空心菜,卻連炒青菜之前要先切都沒能想像。這些十三歲的大孩子,過著有手機、平板、補習和海內外旅行的現代生活,卻對每天吃進肚裡的青菜毫無概念,從幼兒園、小學,一路到國中,這漫漫十幾年家庭生活,是真正的不食人間煙火,距離實體人生何其遙遠。

當父母在主流媒體或社群網站上,高分貝檢討臺灣教育政策如何失當與戕害,但我們也應該回頭審視我們自己所經手的家庭教育。以父母身分去批判國家教育政策帶給人民的失望或衝擊固然是公民的權利與責任,我更經常內省我所主導的家庭教育,是否讓孩子建立起關懷家庭和社會的精神。他除了愛他自己,是否也關心這個家的運轉順利麼?他是否關懷父母的健康與生活品質?他是否在日漸的成長中,學習觀察到社會乃至國際的各種議題,成為一個具人道精神的小公民?



我的兩個孩子已先後從公立小學畢業,那些年我觀察到班導師既得忙碌於將近三十個學生的班級經營,還得面對各種不同教育理念的家長謫問,自清晨到深夜,學生家長的來電或親訪指責(干涉亦有之)絡繹不絕,像這樣的打擾或轟炸很少停歇,還得背負教學進度、編寫教材備課與考試成績評比的壓力,小學老師的工作量如此之大,父母若期望老師給予自己孩子細緻的個別指導無異是奢求。孩子的成長更該仰賴父母在家庭教育的著墨與施力,了解教育現場辛苦的我,有個觀念是,小學老師主力在教導孩子的課業,孩子回家以後我就偏重他們的生活能力深度,既然他們在學校已吃了肉,我便為他們準備菜,我應該讓孩子在家裡學習他在學校學習不到的東西。ㄒ最近我到臺北市仁愛國小分享推廣小學生閱讀的經驗,我在學校網站看到有位賴柏宗老師規畫一系列別開生面的校外教學活動,這則動態立刻攫取我的注意。賴老師顛覆一般小學生校外教學的傳統設計,除了動物園、兒童樂園和中正紀念堂這些方便的地方,他提出另一種可能與想像。賴老師專案規畫「臺北趣學習」,巧妙結合社會科和國語科的課本內容,他先後帶領班上小朋友拜訪大稻埕的日星鑄字行,到光點電影院觀賞二○一四臺灣國際紀錄片影展的紀錄片《山上的小女子舉重隊》,甚至帶孩子們到近年來抗爭不斷的樂生療養院舊院區去,讓小朋友走在樂生幾十年來被世人遺忘的寂靜坡道,讓他們有機會看到樂生八十多年的老建築和其歷史意義。最令我感動的,是孩子們因此跟著老師碰觸到「痲瘋病」百年來的公共衛生發展史。

而臺北與痲瘋病歷史相關的區所除了樂生療養院,更鮮有人知的,還有位於八里的樂山院。賴柏宗老師一氣呵成串聯這兩個地方,當天的校外教學規畫了樂生與樂山兩處的參訪,孩子們去到由加拿大籍戴仁壽醫生於一九三四年創立,位於八里郊野,收容且治療當時飽受排擠的痲瘋病人,如今已轉型為專收智能障礙者的樂山園,亦即現在的「樂山療養院」。

我在學校網站看到賴老師提出這般不從眾、不媚俗、挑戰孩子興趣的校外教學路線,內心暗叫這是怎麼一回事?這位老師的理念是什麼?他為什麼願意大費周章地將視野從教室拉到郊外?他希望帶給小朋友什麼樣的學習翻轉?孩子感興趣嗎?父母支持嗎?掩不住內心那股似是喜悅的激動,我當面向賴柏宗老師請益這一連串教學行程背後,他的源起與經驗。

研究所主修藝術教育的賴柏宗老師,渾身散發熱血教育魂,不僅激發出每學期上述的校外教學特殊行腳,反對「零食式」學習的他,還策畫了「愛與和平影像展」。他在校園內為孩子們放映曾獲二○○八年奧斯卡最佳紀錄片提名的《烏干達天空下》,並邀請烏干達Watoto合唱團的孩子來校高歌,與仁愛國小的孩子們一起吃飯、畫畫,度過雖然短暫但殊為深刻的文化體察時光。烏干達Watoto合唱團背後有著非洲苦難的歷史,每位團員都載負父母因戰亂或貧病雙亡的身世,住在Watoto兒童村的他們藉由全球巡演音樂會來培養自信與勇氣,走出生命的哀傷,引起世人關注非洲那五千萬名因愛滋、戰爭、貧窮而淪為孤兒,等待人們伸出援手的事實。賴老師經由影展的規畫讓學校孩子們有機會輸送溫暖給烏干達,小朋友藉此接觸到第三世界國家的境況,進一步思考自己能做些什麼努力與改變。設計教材活動是最費神的,賴老師是多麼地熱誠!

顯然老師正在努力翻轉他的教室型態,他決意讓孩子的視野從狹小的個人,延伸到對整體社會甚至是這個世界的認知和關懷。他讓課本的字變成活的,讓孩子發現國語課本和社會課本上的地方與人名不再只是徒勞的背誦,原來,課本的內容,也可以形成活跳跳的意義。

眼神堅定的賴老師並舉了一個例子。他說,有一次他帶孩子們到田埂去做調查,田埂四處雜草與蔬菜作物齊長,許多孩子置身田埂當中就慌張了,從沒到過田裡的他們,分辨不出作物與雜草之差別,故搞不清楚兩腳要踏往何處才能不誤踩作物。

我忍不住好奇問,這些慣習於3C感官刺激的都會孩子們,不覺得被帶到田埂或老舊的樂生療養院無聊嗎?不覺得那種欠缺好萊塢驚險刺激劇情的紀錄片無趣乏味嗎?

賴老師哈哈笑回答,孩子的好奇心很強也很要需要被滿足,只要能夠離開教室去戶外教學,不管到哪裡,他們都很開心,重點是可以走出教室!就算帶他們去參訪林海音文學展這類純文學活動,小朋友還是興高采烈呢。

我不能不向這位在教育工作崗位上默默奉獻理想的老師致敬。並非每位教育現場的老師都怕多做事。規畫校外教學吃力不討好,不僅行前連繫和呈報事項繁瑣,也得確保一整天趴趴走不影響教學進度與考試成績才可讓家長放心,他所設計的路線如此饒富時代意義卻不娛樂討喜,如大稻埕的日星鑄字行和新莊樂生療養院,連大人都很少關注這些地方。日星鑄字行,你聽過去過嗎?創辦於一九六九年的日星鑄字行是臺灣至今僅存的活版鑄字廠,這個凋零狀態的傳統產業,是現代孩子幾乎沒有機會碰觸到的鉛字活版印刷手工藝。賴老師帶領小學生來到太原路巷子裡這所老舊的鑄字行,眼前充滿歷史況味的鉛字如一片銀色大海,若想讓孩子們感受何謂「昔字」「惜字」「習字」,這裡無疑是大稻埕最美的教育場域之一,當天賴老師也安排來臺交流的外籍學生一起來欣賞漢字之美,誰說我們的孩子不再能景仰傳統工藝呢?誰說孩子只想玩樂,不愛主題式的學習呢?重點是,父母和老師,起手將孩子的生活安排在哪裡。

把孩子們帶到樂生療養院更是讓小朋友接近公民議題的一種突破。樂生療養院至今猶有幾十位長者於此生活,在這裡平安度過餘生是他們最後的心願,年輕時他們因為罹患痲瘋病而不見容於家人與社會,人們誤以為痲瘋病如瘟疫般具高傳染性,當時日本政府採行「強制收容,絕對隔離」政策,強制痲瘋病的病患必須進駐樂生,強迫他們與世隔離一生直到老死。試問我們大人對於痲瘋病的了解有多少?恐懼來自於何處?這幾年樂生抗爭的新聞持續不斷,但多數人們仍選擇淡漠以對。

隨著捷運機廠的興建,樂生療養院的遷搬問題這些年在不受注目中持續與政府極力抗爭著。雖然,賴老師為小朋友規畫樂生院的校外教學,重心不在樂生的抗爭史,而在於讓孩子們隨著社會課本的日治時期主題,來親眼感受老建築之形式與美。樂生院融合西洋與日本傳統建築的形構,數十年來院民們於此炊飯起居自成一個聚落,養貓狗、種蔬菜、散步、喝茶,老屋老人老時光,孩子們用純真的雙眼觀看這個特殊聚落,在心裡留下一頁體察歷史的筆記。

這是一位小學老師的翻轉教育,它所內蘊的精神與形式,又何嘗不能落實在我們的家庭教育呢?老師尚且為三十個孩子的教育如此掏心肺,那麼,我們何忍成為過度追逐課業成績和才藝競賽的家庭?家庭教育更有翻轉的條件,家庭的單元小,機動性高,說出發就能出發,說動手就能動手,讓孩子學會辨識田埂上的路,讓孩子學會將空心菜洗好再切,學會怎樣熱鍋倒油爆香再炒菜,是來自家庭的樂趣,也是來自家庭的責任。這幾年孩子在課本上讀過吳晟老師的詩。我從書架上拿起二○一一年由他和小說家吳明益所共同主編的《溼地.石化.島嶼想像》,和孩子們分享吳晟老師的性情與志業,就以幾十年來在家鄉溪州種田、種樹、護土、讀書的吳晟老師所寫的這幾句詩,和所有關心養育的父母一起勉勵吧。當我們渴切探討如何教育出一個聰明、快樂、優秀的孩子時,也許,最動人的文本不在那些教養指南裡,而在於思考如何帶領我們的孩子往「真實的生活」走去。

真實的生活裡可能有自己的榮耀,也可能有他人的心傷,有自己的挫敗,也可能有他人的光采,有自己的利益,也可能有他人被不公剝奪的權益。只有當我們願意花時間帶領孩子去關照這個世界,孩子才能脫離溫室體質,長成一株迎風挺拔的大樹。

我不和你談論詩藝
不和你談論那些糾纏不清的隱喻
請離開書房
我帶你去廣袤的田野走走
去看看遍處的幼苗
如何沉默地奮力生長
我帶你去廣袤的田野走走
去撫觸清涼的河水
如何沉默地灌溉田地
——吳晟

你今天科學了沒?談談孩子與種子
如果問一個喜歡探索大自然或生物研究的幼兒園大班生,鳥糞有什麼功用呢?這孩子很可能會回答你,小鳥吃了漿果或野生水果以後,種子會隨著牠所排出來的糞便,傳播到更遠的地方發芽成長,完成繁殖的任務。以前我認為鳥糞不起眼,只是一個普通生物的排遺,直到當了母親,才發現對不同年齡層的孩子而言,鳥糞自有其奇異世界。

近日我那已就讀國三的孩子,因為抱著《寄生蟲圖鑑:不可思議世界裡的居民們》這本書啃讀,進階版發現鳥糞的功用何止繁殖植物。這世界上有一種叫做「彩幼吸蟲」的寄生蟲,牠寄生在蝸牛體內以後,會讓蝸牛一愣一愣地爬上樹梢,在一眼可及的葉片表面上蠕扭移動,甚至搖擺伸縮觸角,使蝸牛看起來像是鳥兒最喜歡獵食的「斜紋夜盜蟲」的幼蟲在手舞足蹈,等於在大肆呼喚小鳥我就在這兒哪、你趕快來吃我啊。倒楣可憐的宿主蝸牛,因此難逃被鳥吃掉的命運,彩幼吸蟲入侵鳥體的目的也於焉達成。鳥糞沒有我想像的那麼簡單,對小讀者來說,鳥糞無疑是個充滿學問的小宇宙。這就是閱讀科普書的樂趣,在孩子的日常生活裡有許多細微、好玩的地方,等待我們去發掘,其中尤以植物與我們的關係最為密切。試問電影《絕地救援》裡的太空人麥特戴蒙,如果他獨自落難火星,沒有絞盡腦汁在火星上成功種出馬鈴薯以爭取生命的延續,故事要如何發展下去呢?沒有植物、沒有食物,任誰都沒有明天。

而種子即是我們無日不食、無日不見的。

孩子大約會在小學三年級的自然課開始接觸植物的觀察,有些孩子死背這單元背得很辛苦,考試成績也不盡理想。但父母若平心靜氣細看測驗卷考題的變化,會發現自然科目並非全然冷僻艱澀,如果日常生活能陪伴孩子一起研究周遭可見的生物,即可引導孩子優游於自然與生活科技的天地。

例如我曾看過這張孩子小學三年級時,自然科測驗卷的部分題目:
是非題:
( )挖起來觀察的植物,觀察完畢後,應該再種回泥土中。
( )植物的根一定都生長在泥土裡。
( )用彩色鉛筆拓印葉子,可以看到葉子上的紋路。
( )沒成熟的龍葵果實是綠色的,成熟時會逐漸轉變為紫黑色。
( )桃子、李子、橘子、梅子的果實中都只有一顆種子。
( )為了提高收穫量,蔬菜種子撒越多越密會越好。
( )種植蔬菜時,要注意陽光、空氣、水分和養分等因素,蔬菜才會長得好。
( )從種子發芽剛長出來的小白菜葉片和後來長出來的葉片形狀完全不一樣。
( )蔬菜種子發芽了,為了方便觀察記錄,可以拔起來觀察和量高度,之後再種回去。選擇題:
( )想要知道植物莖的粗細,下列哪一個做法錯誤? (1)砍下來測量 (2)用手環抱來比較 (3)用捲尺實際測量 (4)用繩子量再加以比較。
( )我們吃的桃子,是植物的哪一個部位?(1)莖 (2)葉 (3)果實 (4)種子。
( )下列哪一種果實內的種子數目最多? (1)木瓜 (2)柳丁 (3)蘋果 (4)葡萄。
( )要怎樣才能獲得種菜的相關資訊? (1)到圖書館查資料 (2)上網查資料 (3)訪問有經驗的人或農人 (4)以上都可以。
( )下列何者不是播種時應該要注意的事項?(1)種子之間的距離 (2)種子埋在土裡的深度要適當 (3)種子的價格 (4)種子上面需要覆蓋一層薄薄的泥土。
( )小白菜要長得好,需注意什麼條件? (1)不可以種太密 (2)要除蟲害和拔除雜草 (3)要有充足的陽光和水 (4)以上都需要。
( )如果種的空心菜長得太密了,下列哪一種方式可以解決這個問題? (1)施肥 (2)多澆一點水 (3)停止澆水讓一些蔬菜枯掉 (4)把一部分空心菜移植到別的地方。

上面的自然科測驗題是不是相當生活化,也都屬基礎常識呢?只要孩子從小經常接觸大自然,且曾親手種植過一些蔬菜或花草,他就會有一番體悟和心得,要正確回答上面的考題,也就不難了。例如龍葵那一題,龍葵是臺灣田間野外和市區路邊最常見的野草之一,嫩葉可煮蛋花湯,當它的果實由綠色、鮮紅轉為紫黑色時就成熟可食,滋味酸酸甜甜頗討喜,傳統菜市場或有機商店、農夫市集,也常見農夫販售整把新鮮龍葵。當我與孩子散步路邊時,我常常鼓勵他們停下腳步去觀察最常見卻也最不起眼的蒲公英、龍葵、大花咸豐草,這是最沒有壓力又最慢活的自然課。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