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PART 1 行為卡卡,問題在哪裡?

孩子不是愛搶人玩具,而是「不知道該怎麼借」

我的第一份工作是貿易公司助理,負責運動鞋開發部門。每年冬夏兩個季節,義大利籍的運動鞋設計師會來台灣,依照我們平常幫他們收集的材質樣品,設計下一季的新作品。

設計師設計好圖面之後,會指定哪一部份的鞋面,要使用哪種材質,哪個部位需要放什麼樣的射出片,又該選用哪種鞋子大底。拿到完成稿之後,我們會決定適合的廠商下訂單,讓留在台灣的打樣師傅,製作設計師需要的樣品鞋。

每到這兩個季節,我們一次要出好幾百款的樣品鞋,每個樣品鞋都必須完整呈現設計師的創作概念。通過設計師那關之後,我們再把所有的鞋子打包,送去歐洲參加鞋展。在鞋展接到訂單後,再將樣品送到東南亞各國工廠,讓工廠按照樣品與設計圖大量生產。

我很佩服那些設計師,看著各式各樣的材料樣品,就可以畫出不同的設計,在那短短的一個月內,把之前努力到處觀察、吸收到的養份,全部發揮出來,那些設計決定了下一季歐洲男女足下的風光。

兒子出生後,他最常模仿的對象就是姊姊。姊姊最近在學校學了哪一首歌,兩歲半的兒子總是可以朗朗上口;女兒小的時候,我常常放了音樂,跟女兒拿著假麥克風唱唱跳跳,兒子則是常常跟著姊姊唱唱跳跳。

跟姊姊的成長歷程相比,兒子的朋友比較少,但我一點也不心急。在孩子開始到外面與人交際互動之前,我有許多前置作業要做,其中一樣就是「當孩子的樣品」。

扮演孩子的最佳「樣品」

兒子剛要學在餐椅上吃飯的時候,常常猛然站了起來,老公總會說:「坐好!坐好!」兒子當然不知道什麼是坐好,一歲多的孩子腦袋裡面怎麼會有「坐好」的畫面呢?他連什麼是「坐」,恐怕都還不知道。於是,我抱著兒子坐下,告訴他:「這是『坐好』。」再抱著兒子站起來,說:「站起來。」那一陣子不管我走到哪裡,只要坐下,我就會示範「這是坐下」、「這是站起來」給兒子看。姊姊上學時,我常帶兒子去台北市的親子館玩,看到兒子很想跟人玩,卻不會說,我知道他卡在語言能力還無法傳達他的想法。回家後,我就會趁他在玩車的時候,蹲在他旁邊輕輕問他:「請問我可以跟你一起玩嗎?」「我們一起玩,好嗎?」如果兒子在玩煮飯遊戲,我就會走過去扮客人,對著兒子說:「請問有什麼菜可以點呢?」「請問我可以點一杯飲料嗎?」「老闆,請問義大利麵多少錢?」我反覆跟孩子玩,在我跟他的互動中當一個樣品,一個示範怎麼自然而然跟別人玩在一起的樣品。

我常常在親子館看到孩子搶別人手中的玩具,他們的父母在一旁罵「不可以搶!」「不可以搶,用說的。」「用借的。」卻從來沒看到父母告訴孩子「用說的」是該說什麼? 怎麼說?「用借的」又該怎麼借? 怎麼樣才能借到?

孩子的腦中沒有樣品,他聽不懂父母的意思,自然只能用他自己的方式處理,而這樣的反應,看在父母眼裡,卻誤以為這個孩子「講都講不聽」。

我認識一個學法律的媽媽,堅持不打罵孩子,她很得意她跟孩子從小用講的,不用處罰。只是五歲的男孩還是會搶人玩具,還是會聚眾打人。每次媽媽一發現這種情況,就拉著男孩到一旁,開始講道理。

男孩被母親叫去,眼神就四處飄移,甚至轉頭去看別的地方,腦袋不知神遊到哪裡去,根本聽不懂母親在說什麼。什麼刑法、尊重別人的權利,對那個孩子來說,都像是外星語。他在玩得最開心的時候被拉走,被迫聽母親「講道理」,聽煩了,想趕快回去玩,就隨便敷衍母親說懂了。

我就想,如果孩子一直被迫聽自己明明聽不懂的道理,是不是以後只要別人一開始說話,他就會自動放空? 這樣的狀況,會不會造成往後學習上的阻礙?

母親很會講道理,卻從來沒有跟孩子一起玩,並且在玩的過程中,為孩子示範怎麼借玩具,怎麼尊重別的孩子的自主權。這樣的孩子就好像一個沒看過設計圖跟樣品的工廠,聽一個外國設計師用義大利話解釋,就必須生產出一雙符合設計師想法的鞋子一樣困難。

孩子不是講不聽,是根本不知道該怎麼做,孩子不懂大人腦中的形象與對話,到底是什麼樣貌。

又如收玩具,怎麼收才符合母親心中的要求?有哪些過程跟順序?如果媽媽沒有帶孩子收一次,孩子怎麼懂得媽媽口中收玩具的標準?整理房間、做家事,不是我的強項,剛好朋友的家事營,可以教孩子一步步學會,怎麼折衣服最省空間、怎麼收納最精簡、清潔劑有哪些種類、各該怎麼使用……然後,陪著孩子在家練習了好幾次。

我把前置作業先做好,告訴孩子整件事情的步驟。對小小孩我用玩的方式,讓孩子懂得怎麼跟別人一起玩、怎麼尊重別人。我不會一直在旁邊喊「要用借的」,卻不示範怎麼借;我也不會要求孩子「要用功」,卻不教他們什麼叫「用功」,該怎麼做才是用功。

我也不會對著兩歲半的兒子喊「餐廳不能跑,危險!」卻沒有在進入餐廳之前,先抱著他看看什麼叫餐廳?在餐廳裡大家都在做什麼?服務生怎麼上菜?菜熱不熱?小朋友跑來跑去,會不會撞到?有哪些危險?我甚至會教孩子在等菜的過程中,怎樣做才不無聊,有哪些可以在座位上玩的遊戲。如果孩子太小,不容易安撫,夫妻之間又該如何互相合作,不抱怨。

這些年來,看懂孩子們的困境之後,我常常很佩服自己這一代的人,在那樣的年代成長,是怎樣慢慢摸索出父母真正的意思;在多少責罵中,慢慢推敲、學會在沒有樣品、設計圖,光靠聽不懂的話,就做出鞋子;不知道被退貨多少次,承受過多少責罵和痛楚。這樣的人生中,還有多少因誤會而造成的傷痕?

每次我看到一直被喊著「用說的!」「用說的!」的孩子,因為不懂到底該說什麼,而受到誤解、處罰時,我知道他不是講不聽,而是真的不知道該怎麼做。孩子卡住的點是沒有樣品,看不到父母腦袋中,要孩子做出來的產品。

※爸媽可以這樣做

在家裡,我會特意準備一些「屬於媽媽的」玩具,孩子想玩的時候,就一定要來跟我借,我也會常常跟孩子借玩具玩,利用這樣的方式教孩子了解「物權」的概念,並示範「如何向人借東西」。

當孩子拒絕借我玩具時,我會說:「好吧!那是你的玩具,你可以決定。」刻意表現出沮喪卻尊重的樣子,一次又一次讓孩子知道,雖然借不到玩具時會沮喪,但每個人都有拒絕他人的權利。PART2 情緒卡卡,問題在哪裡?

當孩子總是用哭鬧表達意見

先生要帶兩歲半的兒子出門,站得直挺挺的對兒子說:「要穿外套,不然不帶你去。」兒子很擔心爸爸不帶他出門,一直哭著說:「我要去!我要去!我要去!」兒子越哭,先生的火氣就越大,更大聲的喊著:「要穿外套,不然不帶你去。」我知道兒子無法理解「穿外套=可以出門;不穿外套=不能出門」的邏輯,聽到「不帶你去」,就一直哭,隨著他的哭聲越來越大,先生也越來越不耐煩。

我拿著外套蹲在兒子面前,直視著兒子的眼睛,指著外套說:「穿外套,出去玩?還是不穿外套,不出去玩?」我認真看著兒子的眼睛,一次又一次的用詢問的語氣問:「穿外套,出去玩? 不穿外套,不出去玩? 選一個。」兒子終於停下哭聲,眼帶淚光看著我的眼睛說:「穿外套出去玩。」於是,我幫孩子穿上外套,兒子擦乾眼淚,跟先生出去了。

回家後,先生抱怨為什麼同樣一句話,我說孩子就會聽,他說孩子還是繼續哭。我回答:「態度問題,你用跟人幹架的方式談,別人就會防備,怎麼會去想你說的話。」

我如何突破兒子的哭哭關卡

兩歲多的兒子,有時候會有一些莫名的堅持。有一天我要帶他出門,走到門口他忽然說:「我想到了,我要帶Hello Kitty的望遠鏡,媽媽陪我進去找。」

我說:「我不知道什麼Hello Kitty的望遠鏡,你自己找。」兒子卻一直堅持他要Hello Kitty的望遠鏡,從「拜託妳幫我找!」「請幫忙!」到躺在地上哭。我蹲在他旁邊慢慢跟他說:「媽媽真的不知道什麼是Hello Kitty的望遠鏡,我沒辦法幫你,你想哭就哭,媽媽陪你。」

兒子還是一直哭,但是這個場面他已經經歷過很多次,他知道媽媽聽不懂他哭哭的語言,光哭要不到東西,不過媽媽會在一旁陪伴他,等他哭完,擦乾眼淚面對事情。

過沒多久,兒子站起來,看著我說:「我要Hello Kitty的望遠鏡。」我還是跟他說:「媽媽不知道Hello Kitty的望遠鏡,你可以哭哭,也可以先跟我去買蛋糕,回來再找。」

接下來我用最簡單的肢體語言,給孩子選擇。我舉起左手說:「哭哭,媽媽陪。」然後再舉起右手說:「出去買蛋糕,回來再找。」我重複了兩次,兒子終於擦乾眼淚說:「出去買蛋糕,回來再找。」我點點頭:「媽媽了解了,我們走吧!」我站起身,伸出手讓兒子牽著我的手出門去。晚上回到家,我把這件事說給女兒聽,女兒想了想,拿出她在迪士尼樂園買的米老鼠望遠鏡,問弟弟說:「是這個嗎?」兒子馬上把望遠鏡掛在脖子上,開心的說:「Hello Kitty的望遠鏡!Hello Kitty的望遠鏡。」我跟女兒臉上頓時佈滿三條線! 整個晚上我們反覆的教兒子,那是Micky,不是Hello Kitty。

我常常看到很多父母在孩子哭的時候,總是大罵:「有什麼好哭的?」「幹嘛哭?」「愛哭鬼!」我也看過在旁邊一臉冷漠,等孩子哭夠的人,「反正哭累了就不哭了!」我想每個人都無法接受一天到晚用哭處理事情的人,只是,我們用哪種態度面對別人處理情緒,處理完情緒之後想什麼辦法面對問題,這些後續的處理,才是重要的精髓。

我用哪種態度去面對? 我又用哪種語氣去商量? 這些才是重點。

我可以分享很多我跟孩子講的話,可是,不是每個父母講同樣的話,就可以跟我得到同樣的效果。我的語氣、我的態度,才是真正的關鍵。孩子跟大人一樣,你用什麼樣的態度與語氣,去跟他商量,便決定了他接不接受你的說法,也決定了他定義爸爸媽媽是找他碴、討厭他,還是關心他卻用錯方法。

說話的語氣與態度,可以練習

我從女兒很小的時候就開始跟她玩語氣、態度的遊戲,用餐時女兒不客氣的說:「爸爸給我水!」

餐後,我會問她:「如果同一句話,用不同語氣說會怎樣?」然後開始玩這個遊戲,用生氣的態度說:「爸爸給我水!」用甜蜜可人的態度說:「爸爸給我水!」用要打架的語氣說:「爸爸給我水!」用溫文有禮的語氣說:「爸爸給我水!」用小貓的語氣說:「爸爸給我水!」讓女兒體驗用不同的語氣說話,然後去問爸爸喜歡哪種語氣。

有時候,我們也會加入肢體動作,例如站成三七步說:「爸爸給我水!」用日本人奉茶的恭敬姿態說:「爸爸給我水!」像在演戲一樣,嚐試很多不同的態度與語氣,隨便一句話、隨時隨地都可以玩起來。

這幾年,隨著女兒越來越大,理解能力越來越強,我跟她的溝通也越來越短,當她用「盧」的方式跟我討玩具時,我只要輕輕的說:「妳確定妳用對語氣跟態度,在說服我買這個東西嗎?」短短的一段話,女兒就會停下來,然後開始想該用什麼策略來跟我談,用什麼語氣、什麼態度、什麼說服點,是跟爸爸談比較有利? 還是跟媽媽談比較有利?我再也不需要罵她,也用不著喝止她,溝通變得相對簡單;而當我語氣不好的時候,女兒也會說:「媽媽,我知道妳這麼說一定有原因,可是妳的語氣讓我很不舒服。」

人與人之間都是一樣的,孩子面對願意好好跟他說的人,接受度也會增加,而大人面對孩子的狀況,不也是卡在孩子的態度跟語氣嗎?

語氣與態度,在親子關係中是很重要的必修學分。

※爸媽可以這樣做

除了文中示範的語氣的練習之外,態度的練習也很重要。同一句話用挑釁的態度跟商量的態度說,往往會帶來截然不同的結果。很多爸媽會罵孩子:「你那是什麼態度?」然而孩子內心卻只是「因為你都不聽,所以我才大聲說。」孩子無法理解父母口中的「態度」是什麼,更不懂哪些態度會讓人誤以為是挑釁,嚴重不但會惹禍上身,也會影響孩子以後的人際關係與夫妻關係。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