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前言】

◆教孩子「愛自己」,是建立自信的第一步

父母可以給予小孩最珍貴的禮物是什麼呢?最重要的當然是生命。那麼,再來呢?我覺得是讓孩子學會愛自己。

「我很喜歡自己。」在充滿父母關愛下成長的孩子會擁有這樣的感覺。

懂得愛自己的人,也懂得愛人與被愛。因為愛自己,所以可以相信自己,為了讓自己開心,而努力成為理想中的自己。

那麼不懂得愛自己的人呢?不了解什麼是愛,失去與他人之間的連結。因為討厭自己覺得自卑,所以隱藏真正的自己,努力地想得到別人的認同。懂得愛自己的孩子,會發自內心感到幸福;不懂得愛自己的孩子,需要與別人比較之後從外部追求幸福。

父母「事事包辦」,會讓孩子失去學習的熱情

會教養出什麼樣的孩子,完全取決於父母親的教養方式。因為我們都希望孩子長大懂事,不知不覺就想要孩子「照我們的模式走」。於是要孩子聽話或責罵孩子,有時候則是懲罰孩子。即使是因為深愛孩子才會這樣做,但孩子們所感受到的是:「因為你不會,所以要聽我的話」。或許孩子真的是不會,但是一被這樣說,孩子的心裡會覺得「我是沒有用的人」。父母親這樣的教養方式,會讓孩子逐漸失去自信。

為什麼父母親會想要孩子「照我們的模式走」?這在親子關係中存在著相當大的誤解,我們在無意識中認為人是可以被控制的。

「覺得別人是別人,是無法改變的」。

◎過度干涉與控制,會讓孩子更自卑

但這樣真的是對的嗎?舉例來說,沒有寫作業的話就會被罵。遲到的話就會被罵。如果覺得這些事情是理所當然,那麼你可以說是一直以來都受到別人的控制。

冷靜地想一想,不管老師多麼生氣,或是抓著你的手握著筆,都無法強迫你寫作業。不管多麼生氣,也不能強迫你來學校,因為要怎麼做完全掌握在你的手中。但是小時候不會這麼想。因為老師會生氣,因為會被罵,所以認真地寫作業,上課不要遲到。只能把「控制自己的權利」賦予影響力大的對方。

再舉一個例子。不管說幾次,兒子總是把脫下來的衣服亂丟完全不收拾。一開始好聲好氣地說,但是完全沒把我說的話聽進去,因為事情不如自己預期,於是開始漸漸地覺得不耐煩。如果對方可以控制自己,反過來說,自己也可以控制對方。即使是對方不想做的事,會因為受到自己的行為影響,而迫使對方去做那件事。這個想法就是「照著我們的模式走」的開端。

因為父母親的立場是有影響力的,所以會管教孩子並試圖改變孩子的行為。但是,不論嘗試幾次就是沒有辦法改變兒子的行為,於是自己變得不耐煩。這樣說或許你不相信,其實你已經被兒子制約了。

肯定自己的孩子,即使失敗了也不會怪罪他人

就像這樣,我們不論在學校、家庭、職場,都一直處在控制或被控制的關係中。但其實人原本只能控制自己。如果能夠理解這一點,改變相處模式的話,人際關係將會變得更加圓融,就能夠互補而不是互相束縛。

提倡這種思考模式的就是選擇理論心理學。創立這項理論的已故威廉・葛拉瑟(Willam・Glasser)博士,從事學校教育超過50年並致力於推廣這項理論。至今已經遍及世界上超過60個國家。這些國家中有學校發生了讓人難以置信的變化,那就是學校中幾乎所有的學生都拿到了A或B的成績,遲到等問題也減少很多。

在下的著作『一生都有自信的教養法』中,就有提及選擇理論心理學。其中引起教育界人士廣大共鳴的是,自信的基礎是來自於愛自己,而幼時的親子關係正是奠定這個基礎的主要關鍵這部分。就像我目前為止所提及的,這種錯綜複雜的關係,存在於父母親(無意識中)一直想要控制孩子的想法中。

本書首先要請父母親深入地了解「別人不能控制我,只有我能控制我自己」這個事實。然後再以選擇理論心理學為基礎,逐步說明如何幫助孩子多愛自己以及肯定自我的具體教養方法。

人如果握有自己的主導權,就可以培養不輕易向他人屈服的堅強信念。於是產生了人生是靠自己的選擇與努力開創出來的想法,自己訂立目標,為了實現目標努力前進。再者,也因為所有的決定都是自己選擇的,即使失敗也不會責怪他人。

◎訓練孩子「獨立做決定」,不斷增強自信心

想要教出勇敢的孩子、想要教出會念書的孩子、想要教出對社會有貢獻的孩子、想要教出人見人愛的孩子。父母親的擔心是無止盡的。開創小孩的未來,讓孩子可以持續不斷地期待自己未來的可能性,都取決於父母親的教養方式。所謂自信的養成,就是為了想要成為理想中的自己。只要瞭解到所有的事情都可以自己做決定,並能嚴以律己,就能一生都充滿自信。當然,在這個過程中孩子會遇到許多挫折。這個時候父母親可以做的是,相信孩子是有潛力的,不斷告訴孩子自我存在的價值。

從親子間溫暖的人際關係培養孩子的自信。所謂溫暖的人際關係就是,誰是真的關心我、真的在意我、真的愛我,這樣的親密關係。相信誰是真的愛著我,而我也愛著他。這種關係的構成與相互信任就是溫暖的人際關係。本書中,將審視讓孩子擁有自信的親子關係的真實面。

父母親應該很清楚地知道,孩子本身就是有價值與意義的存在。即使孩子不會做某件事、即使沒有擁有什麼。

「知道是孩子帶來的好運氣時,親戚們都感到非常開心。」
「懷抱著感謝的心情,衷心期盼孩子只要健康地出生就很滿足了。」
「第一次抱著這個孩子的時候,感動到淚流不止。」

希望大家能一邊回想著孩子剛出生時的情景,用溫暖、平靜、溫柔的心情來閱讀這本書。

◆引導孩子愛自己,要不斷強調他的價值

所謂自信,就是「相信自己」與「自我肯定」。簡單來說,就是自己如何看待自己、評價自己,對於自己有什麼樣的看法。孩子們每天都會遇見、接觸、感受到新的事物,然後轉化成知識與經驗慢慢地累積在自己的腦中。越是相信自己的孩子,就越能不害怕新事物並且積極地挑戰下去。

相反地,對自己沒自信的孩子,不論想要做什麼都會用悲觀負面地心態告訴自己「反正最後一定會失敗」、「失敗之後會成為笑柄」、「後悔這樣做」,於是心生恐懼,不敢付諸行動。也因此無法有新的體驗及發現。如果沒有辦法相信自己,自己就會阻斷了自己未來的可能性。

◎從小建立孩子的自信,父母可以這樣說

「活著是很可貴的。」
「世界是充滿喜悅的。」
「想對社會有所貢獻。」
「想讓更多人開心。」
「我可以做得到。」

只要有「覺得自己有價值」、「自己是可靠的人」這樣的感覺,那麼活著這件事就會化作喜悅。肯定的世界觀與認同他人的價值這件事是息息相關的,自己有價值,別人也一樣是有價值的。如果可以擁有這樣的觀念,那麼在幫助別人的時候也會感到很開心。孩子們能夠像這樣自我信賴、自我肯定,都是從親子關係開始培育的。在親子間構築互相關心,認同彼此的價值,互相信賴的堅定關係中,孩子就會培養出自信心。

◆讓孩子為自己做決定,他會更獨立

前文提到孩子的自信是從親子的信任關係開始培養。

「我認同孩子的價值,也相信孩子。」有這樣想法的父母親,是否曾對孩子說過這樣的話呢?
「趕快把作業寫完,才可以吃飯!」
「又把玩具亂丟!要說幾次才懂?」
「你看,果汁灑出來了。不是早就跟你說過要慢慢喝嗎!」

其實,親子關係有點類似主管與部屬的關係。聰明的主管會讓部屬擁有主導權,把自己當作輔佐的角色。如果以效率為優先考量,所有事情直接下達指示或命令會做得比較快。但是,讓部屬成長這件事必須排在第一位,對部屬說「你想怎麼做呢?」、「你覺得怎麼做比較好呢?」、「有什麼是我可以幫得上忙的嗎?」,像這樣引導出部屬的意見,尊重部屬覺得可行的方法,放手讓他做做看。然後在一旁關心,不出手干涉細節,最後如果發生了什麼問題,再由自己出面承擔責任。不論是失敗或成功,對於部屬認真做事的態度予以認同,然後讓他自我評價下次應該如何改善。

藉由靠自己找出事情的答案,按照自己的想法獲得成功,讓自己一點一滴從中得到自信。像這樣累積經驗,即使是從來都沒有人做過的事,也可以透過自我思考找出答案,並勇於挑戰。您是否覺得這和教育孩子的道理很相似呢?

◎讓孩子打從心裡決定「要這樣做」

自信就像字面上所寫的「相信自己」一樣,並不是由別人給予的,而是自己透過體驗或經驗慢慢培養出來的。

我的上一本著作《培養一生都有的自信》書中這樣寫著:「自信是透過不斷實現自己的想法變得越來越強大。決定『這樣做吧』,用自己的力量實際付諸行動。如果還沒有能力做到,透過學習與訓練變得有能力做到,這樣獲得成功經驗、突破經驗時,就會產生小小的自信,於是在日積月累之下,慢慢變成更大的自信。」

單方面的指導所給予的答案,不能當做是孩子的成功經驗。因為孩子沒有打從心裡做出「這麼做吧」的決定。父母親不能給予孩子成功的經驗,父母可以為孩子做的是「讓孩子自己思考,為了達到目標堅持到底,在孩子的背後持續給予支持」。其中一種教養方式,就是讓孩子可以實際感受到「我做得到」。要常常關注孩子的狀況,是否正為事情不順利感到困擾,或是否正在體會成功的喜悅。即使還不知道結果,那就承認正在努力的事實吧。即使沒有盡全力,那就承認原有的樣子吧。

「直接教導」這件事並不是支持。將「你絕對做得到」這種信任感轉換成言語,然後耐心等待,就是給予孩子最大的支持。傾聽、鼓勵、包容,對於孩子有自信地去執行決定給予支持。關於這點會在後面提到,也就是選擇理論中所謂的「七種正向好習慣」。不論發生什麼事,父母親永遠會支持我。像這樣感受到父母的愛,對於孩子而言,就是可以安心地培養自信的最佳養分。

◆由衷地認同,讓孩子在鼓舞中成長

我常常去為孩子加入的棒球隊加油,比賽獲勝時可以率直地替他感到開心,但輸的時候則是感到相當可惜。即使是這樣也會鼓勵孩子「你已經盡力了,別氣餒」。但是這和我內心真正的想法是不同的,其實內心很想大聲地說「怎麼會輸呢?應該要再多加把勁啊!」

我知道讚美孩子讓孩子快樂成長是很重要的,但是讓我感到困擾的是,像這樣隱藏自己的內心給予鼓勵或讚美是對的嗎?其實這是某位母親曾來找我商量的事情,自己心裡面所想的即使沒有說出口,對方多少也感受得到。言語不是只有用耳朵聽,心裡也是感受得到的。

父母發自內心所說的話,才會在孩子內心引起迴響。如果不是發自內心的話語還是不要說出口比較好,沒有必要勉強自己去表示認同。雖然輸掉了比賽,但直到最後孩子都沒有放棄全力以赴,就該鼓勵並認同他們的努力。

◎從孩子的角度出發,就能找到更多認同點

「今天的比賽很可惜,不過因為棒球是團體運動,就算再怎麼努力也有輸球的時候。如果你覺得有盡全力投球,媽媽覺得這樣就足夠了。如果覺得還沒有把100%的戰鬥力都發揮出來,下次的比賽再盡力試試看,媽媽會一直為寶貝加油的!」誠實面對自己的內心,然後將真正的想法傳達給對方是很重要的。如果真的找不到認同點,請仔細想想自己是否站在父母的觀點在看待這件事情。

「足球踢不好,很難成為正規球員。但是,練球從來沒有缺席過。」

「雖然沒有辦法出場比賽,但總是在板凳區拼命地為同伴加油。」

「雖然考試的分數低於平均值,但是原本不會的問題後來解開了。」如果從孩子的角度來看待事情,就會發現有很多值得認同的地方。孩子們按照自己的步調,用自己的方式盡全力地努力著。如果你很難認同孩子,或許是因為自己本身在過去很少獲得認同的關係。

無法被父母充分認同的孩子,會很難去認同別人,如果沒有比別人優秀就得不到稱讚,無法享受活著的樂趣,活著只是為了得到結果而已。在心理存在著自卑感,一心一意只想要得到認同。長大成人之後,很少有機會能夠遇到真心認同別人的人,所以在孩子小的時候請盡可能地給予認同吧!

我在結束一天的忙碌生活時,會一邊擁抱自己,一邊安慰自己,並對自己說「仁志,今天一整天辛苦了」「你今天也盡全力了。很棒!」。所以父母親們也請試著認同自己吧,父母與孩子都不是聖人。一起努力做到最好,相互認同一起成長就足夠了。

◆和孩子一起商量規則,也能培養自信

「要用網路前,要先問過爸爸或媽媽。」
「看電視或打電動的時間,每天不能超過二小時。」
「晚上十點後不准用LINE。」

如果事先把規則制定好,自然就會減少對孩子使用七種壞習慣。事先訂好規則,而不是等事情發生了才來想解決方法,用非強迫性的方式預防、避免孩子做出錯誤行為。

如果沒有事先制定規則,當問題發生時才處理,這樣是無法真正解決問題的。這樣就會變成要不停地注意孩子,然而在每次指正孩子的同時,親子關係也有可能會因此惡化。前一章節曾提到,必須和孩子商量後訂下規則,而不是由父母單方面自行制訂。

爸爸:「媽媽說你最近都滑手機滑到半夜,隔天上課都爬不起來,以後睡前是不是把手機交給爸爸保管比較好?你覺得如何呢?」

兒子:「不要,我不要把手機交給爸爸保管。」

爸爸:「這樣啊,那麼就跟爸爸商量看看要怎麼做吧!為了能準時起床,你覺得手機可以用到幾點呢?」

兒子:「恩,晚上十一點。」

爸爸:「這樣啊,但是還要洗澡,也要準備明天上課用的東西,這樣十一點不會有點太晚嗎?如果十一點開始做這些事,就會超過十二點才睡吧?」

兒子:「但我還是覺得十一點比較好。」

爸爸:「這樣啊,那就到十一點。但是,如果早上爬不起來,就要改成十點,就這樣決定囉!」◎別和孩子討價還價,要求確實遵守才是關鍵

「商量」對孩子來說是一種學習,同時也是很好的訓練。想讓對方認同自己的意見時,不是硬逼對方去接受,而是一邊聽取對方的看法,然後一起找出彼此都能接受的作法。即使孩子不太能遵守約定,硬要照著自己的意思去做,讓父母非常傷腦筋,如果是在可容許的範圍內就不用強求,但是不能讓步的地方就絕對不能妥協。

約定好的事情,一定要孩子確實地遵守。例如,跟孩子約定好「看完電視後再寫作業」。但是到了晚上八點,最後又等到了九點,孩子還是待在電視前不肯離開。中間會提醒孩子「快要九點了,作業寫得完嗎?」。即使時間已經很晚了,但是如果孩子決定要繼續看電視,大家就要遵守約定,所以就算孩子看到半夜也要讓孩子把作業寫完。不過,因為讓孩子熬夜寫作業效率非常差,所以父母其中一人可以適度地出手幫忙。

「今天已經很晚了,明天早一點起來寫好嗎?」
「嗯,那就明天再寫。」
「還需多少時間才寫得完呢?」
「大概二個小時。」
「那明天早上五點叫你起床。」

這時候父母一定要在五點把孩子叫起來。

「○○,已經五點囉!昨天說好了要早起寫作業,爸爸會在旁邊陪你,讓我們一起寫吧!」

為了讓孩子能養成遵守約定的習慣,不論是父母或孩子都需要認真地看待這件事。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