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如何幫助孩子學習,調控和釋放壓力

9特價288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第一章 讓家庭成為釋放壓力的港灣

第一節 來自家庭的壓力

幸福的家庭都是一樣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幸福的家庭可以讓孩子積蓄力量,茁壯成長。不幸的家庭給孩子製造各種各樣的壓力,造成孩子逃避回家、拒絕面對父母。讓我們看看,我們是不是給孩子製造了這樣的壓力。

一、工作狂家庭

有的家長認為,給孩子創造豐富的物質條件是最重要的,於是把自己的時間和精力都用在發展事業上。殊不知,孩子因此承受著沒有父母疼愛的巨大壓力。

浩浩是班裡的“大哥”,每個同學過生日的時候,浩浩都會準備一份大禮。哪個同學需要錢,浩浩一定會幫助。浩浩的出手大方獲得了很好的人緣。浩浩周圍聚集著一些對浩浩吹捧的同學。最近浩浩迷上了電腦遊戲,他們經常一起蹺課去電玩店玩遊戲。可是這些情況浩浩的爸媽卻一無所知。

浩浩的爸媽開一家海鮮公司,平時的工作非常忙。浩浩的生活全靠佣人打理。有時候浩浩睡著了,爸爸媽媽才回來。早上起床的時候,爸爸媽媽已經上班去了。對此,浩浩已經習以為常,他已經不記得跟爸爸媽媽一起在家吃飯是什麼時候的事情了。

這天,浩浩的媽媽終於被老師叫到了學校。原來浩浩已經曠課好幾天了,爸爸媽媽這時才知道了浩浩的情況。這天晚上浩浩也終於見到了幾天不見面的爸爸。

爸爸指著浩浩的腦袋說:“你怎麼能這樣?竟敢蹺課?我們每天為了你拼死拼活,你就這樣報答我們?”

面對爸爸的指責,浩浩一臉冷漠:“我只是你們賺錢的藉口,你們心裡只有錢,根本就沒有我。”說完,浩浩摔門而去。

浩浩出手闊綽,看似活得瀟灑,實則承受著家庭孤獨的壓力。

這樣的家庭在我們身邊有很多。父母在事業上取得了很大成就,為孩子創造了優越的物質環境,甚至是其他家長羡慕的條件。我們期望能給孩子最好的物質條件,於是我們努力去奮鬥,不惜捨棄與孩子在一起的時間,忽略了孩子最需要的是爸爸媽媽的愛,是一個溫馨的家。

其實,作為一個成年人,回想我們的童年,留在我們記憶裡的幸福時刻,常常是哭泣時爸爸溫暖的肩膀,或者是回到家媽媽慈愛的笑容。物質再富有並不能真正排解自己的壓力,唯有家人的親情才能讓自己放下包袱、輕裝前進。工作狂家庭的孩子雖然在經濟上很富有,但是他們缺乏父母的關愛與鼓勵,沒有機會與父母傾訴,心裡卻極度空虛,這種空虛會讓孩子產生巨大的精神壓力。

二、貧窮家庭

小文的父母是普通的工人,生活條件很不好,最近爸爸失業了,家裡的經濟情況越發嚴峻。小文是個懂事的孩子,從小就知道自己家窮,從來不會跟父母吵著要東西,學習也一直很努力,在大家眼裡是一個讓人很省心的孩子。

最近學校剛剛成立了一個籃球隊,小文積極報了名。報名之後才得知需要買隊服,看著失業的父親每天唉聲歎氣,小文真開不了口。眼看著隊友們都有了隊服,小文很失落。

就在這時,一名同學嘲笑小文:“連套隊服都買不起,還打什麼籃球!”

面對同學的嘲弄,小文很生氣,撲上去和這位同學打了起來。

回到家中,小文有一肚子的委屈要和爸爸說,希望得到爸爸的安慰。可是爸爸聽完後,歎著氣說:“小文,是爸爸沒本事,沒有錢給你買隊服,以後別惹事,好好學習。唉,爸爸沒本事,以後就指望你了。”

在困難面前,父母如果能夠堅定、樂觀地面對,孩子對未來就會充滿信心;但如果父母悲觀、沮喪,孩子對未來就會信心不足,充滿恐懼,悲觀地看待問題。

“我 沒本事”是一些父母經常掛在嘴邊的話。這些話裡的自卑感會逐漸傳染給孩子,讓孩子產生恐懼感,從而產生很大的心理壓力。這些父母在生活中常常用自己的短處 與別人相比,結果肯定是覺得自己不如別人。這種思維模式無形中會讓孩子繼承下來,孩子也會同周圍同學比,最後自卑感加深,造成心理壓力。

三、嚴父慈母型家庭

嚴父慈母的家庭是很常見的。爸爸總是板著臉孔教訓孩子,孩子看到爸爸就像耗子見了貓,被壓得喘不過氣來。而媽媽恰恰相反,對孩子的愛沒有原則、沒有要求,幾乎從不責罵孩子,孩子一看到媽媽情緒就會盡情釋放。

這種方式看似一文一武、寬柔相濟,其實卻給孩子帶來了巨大的壓力。在嚴父慈母的家庭裡,我們看看爸爸不在時會發生什麼。爸爸要出差了,明明非常高興。放學回家,明明連招呼都沒跟媽媽打,把書包往床上一扔,轉身就打開電腦,玩起了遊戲。在廚房忙碌的媽媽嚷嚷道:“爸爸不在家, 你就反了,回家就玩遊戲,等爸爸回來我告訴爸爸,讓爸爸好好收拾你。”媽媽仍舊在廚房洗菜,對於明明的這種行為,媽媽一點辦法都沒有。

媽媽催了好幾次,明明才依依不捨地關掉電腦,來到餐桌上。吃完晚飯,明明臥在沙發裡看起了電視。這次媽媽是真的生氣了:“明明,趕緊做作業,要媽媽說多少次才聽?”

明明一邊按著遙控器一邊懶懶地回答:“知道了,馬上就寫。”

媽媽無奈地歎口氣,威脅道:“你要是再不聽話,我就告訴爸爸,等爸爸回來收拾你,你等著吧!”說完,媽媽轉身進了廚房做家務去了。

嚴父慈母的家庭組合似乎是我們中華民族極力推薦的組合,在這種組合裡,母親放棄了教育孩子的主權,僅僅成了孩子的保姆。這種組合很容易讓孩子鑽漏洞。

父母用不同的教育方法對待孩子,結果就是讓孩子在“沒有原則的慈愛”與“沒有愛的嚴格”兩種教育的夾縫中生活,結果是孩子學會了逃避,在這種夾縫中生活的如魚得水,卻沒有了是非標準。

沒有是非標準的孩子是沒有安全感的。沒有安全感帶給孩子的精神壓力會讓人不知所措,找不到行為的準則。家長要給孩子建立適當的界限標準,父母雙方用同樣的標準要求孩子,孩子才會明白自己的行為界限,才會有安全感。

四、愛虛榮的家庭

楚 楚今年上初三了,面對即將來臨的高中指考,她覺得自己幾乎被壓垮了。原來,對於高中指考,媽媽比楚楚還著急。媽媽希望楚楚能考上一所重點高中,因為媽媽的 同事家好多孩子都上了公立高中。媽媽是個要強的人,心裡是這樣想的:“自己的孩子一定不能比別人差。這次考高中,一定要把面子掙回來!”

上次家長會上,老師建議楚楚考專科或職業高中,楚楚也很想做一名幼兒教師所以楚楚想要報考專科的幼師類學校。媽媽聽後就怒了,他覺得老師是看不起楚楚。於是對楚楚說:“你一定要考上公立高中給老師看看!”從此以後,媽媽每天都陪著楚楚讀書,她壓縮了楚楚的休息時間。楚楚的壓力可想而知。開始的時候,楚楚連上課都想睡覺,一段時間後,楚楚開始睡不著了,整天對 著書本發呆。還時不時地問媽媽:“我萬一考不上公立高中怎麼辦?”媽媽以為楚楚是偷懶,不想學習,就下了通牒:“一定要考上,沒有萬一!”

高中指考結束了,楚楚沒有能考上公立高中,經常對著一個地方發呆,嘴裡還念念有詞,最後不得已,接受了精神輔導。

這種家庭在我們的生活中並不少見,這些家長只把孩子的成績當成攀比的籌碼,看不到自己孩子身上的其他優點。把滿足自己虛榮心的壓力放在孩子稚嫩的肩膀上,全然不顧孩子的實際情況,盲目制定符合自己虛榮的目標,給孩子的精神和身體帶來了巨大的壓力。

學習是孩子的事情,孩子的人生,家長只能引導,沒有權力替孩子決定,對年齡比較大的孩子來說更是如此。

為了家長的虛榮心,逼迫孩子實現家長的目標,讓孩子承受生命不能承受的壓力,這是對孩子的一種傷害和摧殘。

五、沒有隱私的家庭

小娟和同學約好週日去爬山,在媽媽同意後,小娟痛痛快快地玩了一天。一回到家,小娟就發現自己的書包被動過了,她馬上就想到了書包裡的日記本。轉頭看到媽媽鐵青的臉,小娟知道日記一定被媽媽看過了。

“你今天是不是跟小剛去爬山了?”媽媽發話了。

“還有其他同學一起去的……”知道媽媽看過日記,小娟知道是瞞不過去了。

“你小小年紀不好好學習,就想著談戀愛,我明天要跟你們老師談一談。”媽媽威脅道。

“媽媽,我已經15歲了,您別再看我的日記了,給我點隱私好不好!”小娟終於說出了很久以來想說的話。

“隱私?你跟我談隱私?我是你媽,你在我面前還要什麼隱私?”

寫日記是很多青少年成長過程中的經歷,在日記裡,他們可以揮灑自己的愛慕、傷心、痛苦與喜樂,是一個釋放自己壓力的小天地。很多家長在自己的青少年時代,也曾有因為日記被父母偷看而傷心、失望、甚至恐懼的經歷,我們一定記得,當時我們受到的壓力有多大!

但是當我們擔任家長這一角色的時候,卻又一次走上了我們父母錯誤的道路。偷看日記的父母都有十足的理由:“我關心你才看你的日記,別人的日記擺在我面前我都不屑看一眼!”但是家長關心孩子不能走捷徑,不能通過偷看孩子的日記來瞭解孩子的想法,而是要經常和孩子交流和溝通。

如 果父母放下架子,和孩子以朋友的身分好好交流,孩子會很願意跟家長傾訴的。如果通過偷看孩子的日記來獲得孩子的情況,會讓孩子的心跟家長產生隔閡,以後的 溝通和交流就會更加困難。懾於父母偷看日記所帶來的壓力,有些聰明的孩子每天寫兩本日記,一本是報喜不報憂的,故意讓父母看到;一本是自己真正的心聲,不能讓父母看到。

尊重孩子、保護孩子的隱私,讓孩子的壓力有正常管道得到紓解,這是家長必修的一課。

六、充滿硝煙的家庭

在某些家庭中,夫妻兩人沒有很好經營自己的婚姻。在這樣的家庭裡,夫妻之間常常吵架、摔東西甚至大打出手。孩子整天生活在“戰火硝煙”之中,壓力太大了。

下面這個孩子,就是不堪忍受充滿硝煙的家庭壓力,最終走上了絕路。

這天丁丁蹺課了,這是丁丁第一次蹺課,也是最後一次,因為丁丁再也沒有機會蹺課了。

早 上丁丁從滿地的玻璃碎片中揀出自己的書包,餓著肚子出門了。這已經不知是多少次丁丁沒有吃早飯了。昨晚爸爸媽媽又因為一點小事大打出手,丁丁已經懶得瞭解 他們吵架的原因了。丁丁只記得,他又聽到了媽媽那句每次吵架必說的話,“要不是為了孩子,我早跟你離婚了”。丁丁把自己關在屋裡,把臉捂在被子裡哭了好久 好久,等他醒了,天已經亮了。

走到學校門口,看著別的家長送孩子上學,跟孩子告別,丁丁心裡很委屈。為了得到爸爸媽媽的愛,丁丁很努力地學習,成 績一直很好;丁丁很懂事、很聽話,丁丁覺得自己已經盡力了,可是他仍然得不到爸爸媽媽的愛。他們整天就是互相埋怨,把丁丁當成空氣,根本不關心丁丁的感 受。這樣的日子丁丁過夠了。

丁丁毅然轉身,沒有進學校的大門。他在外面遊蕩了好久,越想越覺得自己委屈。估計爸爸媽媽上班了,丁丁才回到家,打開煤氣,寫下了下面的遺書:

我還沒上學的時候,小朋友沒得玩時就爬我們家窗戶看你們打架,我也裝著好玩跟小朋友一起看。然後小朋友還會在我面前學你們吵架,表演你們打架的動作。這時候小朋友都在笑,我也學小朋友的樣子一起笑,但我在假笑。上學後我努力學習,我以為你們會為我驕傲,為了我你們會好好相處。但是不是。很多次我拿著滿分的卷子,高高興興想要給你們看,可是在家門口我看到你們在吵架,房門是鎖著的,我只好坐在臺階上等,直到你們想起我,讓我進門。路過的人都看著我,我覺得好丟臉。

爸爸媽媽,我累了。我努力地想要帶給你們快樂,我努力學習,我聽你們的話,可是你們仍然每天吵架,我不知道該怎麼辦了。或許,我就是你們的拖累,要是沒有我,你們可能就像媽媽說的“早離婚了”,就不用再過這樣每天爭吵的日子了。爸爸媽媽,我愛你們!永別了。

“為了孩子”、“等孩子到了18歲”,是很多家長吵架的口頭禪,而這句話給孩子帶來了多少的壓力,家長們卻很少去思考。

夫妻兩人組合在一起成了一個新的家庭,由於兩人從小的生活環境和思維觀念的差異,兩個人之間一定會有各種各樣的矛盾,但是如何處理這些矛盾就需要智慧,尤其是在孩子面前。

在情緒戰勝了理智的時候,我們心裡的怨氣噴湧而出,但是這些怨氣傷害的是我們的孩子,甚至可能壓垮他的生命。

第二節 明確家規,孩子壓力反而小

不以規矩,不能成方圓。沒有家規的家庭裡,孩子往往因為得不到指引,會承受不知所措所帶來的壓力;而許多家庭雖然制定了家規,卻不能明確執行,孩子也會因為家長的朝令夕改,承受來自家庭成員內部的壓力。

家庭,是每一個孩子生命開始的地方,也是孩子生活和學習最重要的場所。在孩子承受壓力時,我們應該讓家成為孩子休憩和釋放壓力的港灣。

一、良好家規,從平凡走向卓越

家規,是一個孩子在家庭中的行為規範,制定良好的家規,可以為孩子的行為定下一個積極的基調。

制定良好的家規,始終用規矩培養孩子的責任感,不僅能讓孩子時刻感受到父母之愛,更可以使普通的孩子身上迸發出神奇的動力,即使遭受挫折的孩子,也能從平凡走向卓越。

2013年,歐巴馬成功連任美國總統。他不僅是美國歷史上第一位黑人總統,同時也成為美國歷史上第二十位獲得連任的總統。

歐巴馬跨越了種族藩籬,從平凡走向了卓越。歐巴馬的父親老奧巴馬是肯亞人,母親安•鄧納姆則是美國一名白人女教師。兩人在夏威夷相識並墜入愛河。但這段婚姻沒有維持多久。鄧納姆後來與印尼留學生羅羅•素托羅結婚,並於1967年來到印尼,也把6歲的歐巴馬帶到印尼。

歐巴馬出生在這樣一個家庭,究竟是什麼造就了他從平凡走向卓越的呢?

歐巴馬說過,“我身上最好的東西都要歸功於我母親嚴格的家規。”

是的,歐巴馬雖然未能擁有完整的家庭,但他擁有母親為他定下的完整的家規,也正是這完整的家規,使他在破碎的家庭中受到了完美的菁英教育。

為了將完美教育繼續傳承下去,歐巴馬夫婦繼承了母親安•鄧納姆制定良好家規的傳統,為自己女兒制定了下面九條家規:

不能有無理的抱怨、爭吵或者惹人討厭的取笑。

一定要鋪床,不能只是看上去整潔而已。

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比如自己沖麥片或倒牛奶,自己疊被子,自己設置鬧鐘,自己起床並穿衣服。

保持玩具房的乾淨。

幫父母分擔家務,每週一美元。

每逢生日或是耶誕節,沒有豪華的禮物和華麗的聚會。

每晚8點30分準時熄燈。

安排充實的課餘生活:瑪莉亞跳舞、排戲、彈鋼琴、打網球、玩橄欖球;薩莎練體操、彈鋼琴、打網球、跳踢踏舞。不准追星。

歐巴馬的家規裡沒有豪言壯語,也沒有偉大光輝的目標。家規中都是一些極簡單、普通的事情。但就是這樣一些極簡單、普通的家規,幫助孩子規範了日常的行為模式,樹立了正確的價值觀念,培養了良好的勞動意識。歐巴馬的兩個女兒雖然身為“美國公主”,集全世界的目光於一身,但仍然能夠快樂成長,從容克服輿論帶來 的壓力,這與她們所受到的良好的家規教育是分不開的。

二、制定家規,簡單而有意義

制定家規並沒有一些具體的步驟,因為每個家庭都是不同的。但是下面的這些指導可能會對我們有幫助。

(一)制定合理的期望

在制定家規之前,要對自己期望孩子達到的要求進行反思,問問自己是否確保了下面這些問題:

1. 我教過孩子要怎樣執行這條家規嗎?

2. 我讓孩子理解了我對他的期望嗎?我對孩子的期望是否對孩子造成壓力?

3. 我孩子的能力是否足夠讓他完成我要求他做的事,而不產生不能承受的壓力呢?

4. 我的孩子能愉快地展示一遍我要求他做的事嗎?(二)確保孩子具備執行家規所需的能力

東東的媽媽為了幫助東東學好化學,為東東制定了每天要在睡前完成30道化學應用題的規定,可是東東幾乎一道題也解不出來,媽媽很生氣,東東自己也感到壓力很大。

制定的家規要合乎孩子的能力,媽媽可以先教會東東怎樣解化學應用題,再讓東東嘗試做題,而不能只用題海來壓迫孩子。執行家規對孩子來說是難了還是簡單了,這取決於孩子能力的發展水準,揠苗助長是不可取的。

(三)立刻解決孩子的不當行為

如果你總要盯著孩子,孩子才會按家規做事,那麼問題可能不是在家規上,而是在孩子本身。

媽媽發現莉莉早上起床又沒有疊被子,就要求莉莉立刻疊被子,雖然可能面臨遲到的危險,媽媽依然堅持莉莉疊好被子再出門。

孩子已經具備了做某件事的技能,但還是會因為懶惰或其他原因而拒絕按要求做事。如果孩子不按要求做事,父母應該立即糾正孩子的這些行為,不能因為會遲到這樣的原因,而產生晚點再跟孩子講的想法。

當孩子因承受壓力而不能執行家規時,父母可以通過溝通幫助孩子釋放壓力,並教他一些控制情緒的小技巧,糾正他的錯誤,這樣不僅可以説明孩子緩解壓力,更能讓孩子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四)運用圖表

圖表是非常棒的可視工具,它可以用來幫助父母和孩子記錄孩子哪些做得好,哪些需要改進。

有很多家庭都為孩子製作行為表現的記錄本,對孩子遵守家規的行為,用圖案(小紅花)的形式表現出來,讓全家人都看到孩子的進步,受到鼓勵的孩子往往對執行家規有很高的積極性

(五)尊重孩子

在制定家規或對家規做出改變之前,也要先問問孩子的想法,然後將其體現到圖表中。孩子和父母一起制定家規,孩子會因為得到尊重而產生責任感,他不但不會因為執行家規而承受壓力,還會更願意按家規行事。

(六)家庭會議

讓孩子參與家庭會議,檢查各項安排、活動,回顧家規,確保每個人都能遵守和執行,可以積極幫助孩子建立正確的家庭觀念,真正把家庭當作釋放生活壓力的港灣。為了幫助孩子克服心理壓力,讓我們從制定合理的家規開始,讓愛與責任同在,讓我們的孩子做到自尊、有教養、有責任心、有愛心、有生存意識。孩子擁有樸素簡單的快樂,擁有良好的作息習慣,在家規營造的家庭港灣裡,釋放生活的壓力,擁抱美好的人生。

三、執行家規,就是要明確“是”與“非”

制定家規的目的,就是要使孩子在家庭生活中形成比較固定的行為模式,通過明確地規定一些事的做法,為孩子建立正確的是非觀念,為孩子的健康成長夯實基礎,以面對未來生活中各種不可預料的壓力。

知名教育專家黃怡文女士,畢業於美國哈佛大學教育學院雙語言認知發展與多文化教育專業。她從事教育工作27年,是多所國際學校的教師培訓師、教育顧問、教材研發主管。同時,她作為四個孩子的母親,日常生活中為孩子們制定了非常系統的“黃氏家規”。

在家規執行之初,四個孩子動輒得咎,感受到一些壓力,但是經過多年的鍛鍊,不僅最初的壓力得到了釋放,生活中其他的壓力也得到了很好的調控,使得家庭真正成為孩子釋放壓力的港灣。

黃怡文女士在談到立家規時強調:

要將規矩落實到行動
要將規矩張貼在明顯易見的地方
要將違反規則的後果與處罰說清楚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