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沒有壞孩子
幼兒守規矩,無關羞恥
幼兒的脫軌行為並不可恥,也不需要處罰。他們只是想吸引關注而哭泣,或是想要睡覺而胡鬧,或是提醒父母的行動要更堅定,限制要更有一致性。這是寶寶在測試自己剛萌芽的獨立性,具有不可壓抑的衝動,想要掙脫界限,同時也迫切想要知道自己是安全無虞,沒有越界的。
孩子需要守規矩,這是毋庸置疑的。嬰兒專家瑪德.葛柏說:「不守規矩,不代表父母仁慈,而是疏忽。」
重要的是健康而有效的管教。幼兒期是磨練父母教養技巧的完美時期,這將可以為孩子的未來提供誠實、直接、富有同理心的領導。以下是一些指導原則:
1.開始的時候,要在幼兒熟悉的環境,給予實際的期望。讓幼兒熟悉日常慣例,並使寶寶能參與期望。這就是管教的開始。對嬰幼兒來說,家裡是生活的理想場所。當然,偶而我們出門辦事時必須把孩子帶在身邊,但是我們不能指望一個嬰幼兒在晚宴中,或是逛購物中心一整天後,或是整天照表上課之後,還能有什麼傑出表現。
2.不要害怕,也不要責怪自己。當幼兒在我的課堂上失控,父母經常會擔心孩子可能變成小混球,霸凌別人,或是過動兒。由於父母投射出這些恐懼,將可能會造成孩子在心中內化負面人物角色,或多少接收到父母的緊張,結果往往加劇了不當行為。
不要標籤孩子的行為,相反地,應該要學會在錯誤行為萌芽之際,先若無其事地遏止。如果孩子把球丟到你臉上,先忍下來,孩子這麼做並不是因為討厭你,他不是壞孩子。他只是在以幼兒的方式試探著他應該卻沒有得到的限制。
3.在當下從容反應,表現得像個CEO。設定界限的時候,需要一些時間找到適當的口吻。近來我一直在給這麼做的家長加油打氣,我教他們想像自己是一間大公司的CEO,而孩子則是崇敬CEO的部下。CEO會有自信地糾正錯誤,有效率地下達指令。CEO不會用不確定或質疑的口吻下指令,也不會生氣、發脾氣。
我們的孩子需要覺得,我們並不是在擔心他的行為,或是有兩套標準。從容地掌握場面,孩子就會安定。太相信別人,遲早會遭人暗算
相信別人並不難,甚至很容易。「相信別人」聽起來是件很美好的事。
但是,我們是否把「相信」當成是「偷懶」了呢?
相信、徹底放心,可能就會因此而讓自己陷入危機。有許多案例都是人們被自己信任的人侵占巨款、洩漏情報等等。
這種時候,遭到背叛的那方常會說:
「我那麼信任你……」
信任別人沒什麼不好,但是如果自己沒有去檢查、完全任憑他人處理,這樣就不好了。「我那麼信任你」,只是在為自己的偷懶找藉口。
就算相信一個人,也不能因此就放心。不能就因此偷閒、任由對方處理。
不相信他人,絕非惡事。
原文 信人則制於人。(〈備內〉第十七)
合理化是個好藉口
齊國國君齊桓公因為一己之怒而打算攻打蔡國。
臣子紛紛進諫,但齊桓公都聽不進去。
這時,一名臣子這麼勸道:
「如果您無論如何一定要攻打蔡國,這個做法您覺得如何呢?
一直以來,楚國都對天子十分無禮,此事惡名遠播。您就譴責楚國對天子無禮,用這個名義派兵攻打楚國。待雙方議和後,班師回朝時,以蔡國沒有派援軍來攻打楚國為藉口,再去攻打蔡國。這樣一來,既能說是為天子效力,有個合理的說法,又能實際得到利益,痛擊您憎恨的蔡國。」
如果用強硬的手段來謀取自身利益,就算成功了,也會產生負面的評價。
這種時候,就需要找個看似正當的藉口,將行事合理化。只要讓自己的行事可以用道理說得過去,就算得到了好處,也不會信用掃地。
原文 義於名而利於實。(〈外儲說左上〉第三十二)
不要顯露自己的好惡
一個握有決定權或權限的人,不能將自己的好惡顯露出來。
如果顯露出自己的好惡,就會出現許多迎合的人。
當一個組織裡,握有實權的人喜歡某樣東西且廣為人知時,也會有許多屬下喜歡那樣東西。其實,這是他們為了迎合有權力者才這麼做的。
相反的,要是握有實權的人表明自己討厭某個東西,那麼,屬下就再也不會提到那個東西了。
原文 是以好惡見則下有因。(〈外儲說右上〉第三十四)訓斥、情緒化反應、斥責和處罰,並不會帶給孩子他們所需要的清明透徹,反而會製造內疚和羞辱。簡要的就事論事:「我不會讓你那麼做,如果你再扔,我會把它拿走。」並伸手阻止孩子的行為就是最好的反應。但反應必須要快。一旦錯過時機,便是為時已晚,只能等待下一次機會!
4.以第一人稱說話。家長經常會養成習慣,自稱「媽媽」和「爸爸」。幼兒期的孩子,正是學會使用第一人稱的時期,因此要以最直接、最坦白的方式來溝通。幼兒透過測試界限,來認清規則。如果說「媽媽不希望艾瑪打狗」,這並沒有直接給孩子所需要的互動(是要說「我」及「你」)。
5.不要用「暫時隔離」這種方法。我總是想起瑪德.葛柏模仿她祖母的匈牙利口音問我們:「暫時隔離(time out)是隔離什麼?隔離一輩子嗎?」
瑪德是直截了當的信徒,她相信親子之間坦誠的言語。她不相信「暫時隔離」這種噱頭,尤其是控制孩子的行為或處罰孩子。如果孩子在公共場所的行為不妥,通常表示孩子已經累了,因此才會失去控制,必須離開。
在這種情況下,即使小孩亂踢亂叫,也要把小孩抱到車上回家,這才是尊重孩子的處理問題方式。有時孩子在家裡鬧脾氣,就必須帶孩子回他房間關起來,這時大人必須一起在房間裡陪伴,等到孩子恢復自我控制能力。這不是處罰,而是關心。
6.後果。當一個三歲孩子自然經驗到自己行為的後果,就能學會守規矩。這時如果用的是暫時隔離這種處罰,只會與他的行為脫離。孩子亂丟食物,表示用餐時間結束;如果孩子不肯穿好衣服,那今天就不去公園。這些父母的反應,會使孩子感受到公平性。或許孩子仍可能會對後果產生負面反應,但不會覺得被操縱或是被羞辱。
7.孩子要哭就哭,不需要守規矩。孩子的行為需要守規矩,但他們對於我們所設下的界線或規則等等,會產生情緒反應,這些情緒應該被允許,甚至還要鼓勵孩子表現這些情緒。
幼兒期的情緒可能很強烈,具有衝突的感情。孩子可能需要表達憤怒、挫折、困惑、疲憊和失望,特別是因為我們設定了界線,使他們得不到他們想要的。孩子需要能夠安全表達情感的自由,不受我們的批判。若孩子需要打枕頭,就拿給他一個。8.無條件的愛。管教孩子守規矩的時候,若收回我們的關愛,等於是在告訴孩子,我們的愛與支持會瞬息萬變,會因為他暫時的行為不檢而瞬間蒸發。這樣一來,我們要如何培養孩子的安全感?
美國教育家艾菲.柯恩(Alfie Kohn)在二○○九年發表於《紐約時報》了一篇文章〈有時家長說「我愛你」意思是「照我說的去做」〉,探討這種條件式教養所造成的傷害,孩子會產生反感,不信任也不喜歡父母,還會感到內疚、羞愧,變得缺乏自我價值。
9.絕對不要打屁股。打屁股對於親子關係是最具破壞性的。打屁股會使得孩子產生暴力行為。專欄記者愛麗絲.帕克(Alice Park)在〈打屁股的長期影響〉(The Long-Term Effects of Spanking)文章裡面指出近來的研究報告:「……有強力證據顯示,孩子對打屁股的短期反應很可能會影響其造成長期的行為失控。在一場近二五○○名青少年的研究中,經常被打屁股的三歲孩子,到五歲時更有過動傾向。」
真正的愛不會故意給兒童帶來痛苦。但不幸的是,孩子往往學會愛與傷害兩者間互有關聯。
我們愛孩子,但這不代表無時無刻都要讓孩子快樂,並避免親子間產生權力鬥爭。而這代表了我們要做出全天下最困難的事:真心實意地向孩子說「不」。
孩子應該得到我們直接坦白的回應,他們才可以內化是非,並且發展真正的自律,尊重自己也尊重別人。如同瑪德在《親愛的父母:懷著尊重照顧嬰兒》(Dear Parent–Caring for Infants With Respect)一書中說:「目的是養成內在的自律、自信與合作的喜悅」。
幼兒守規矩,無關羞恥
幼兒的脫軌行為並不可恥,也不需要處罰。他們只是想吸引關注而哭泣,或是想要睡覺而胡鬧,或是提醒父母的行動要更堅定,限制要更有一致性。這是寶寶在測試自己剛萌芽的獨立性,具有不可壓抑的衝動,想要掙脫界限,同時也迫切想要知道自己是安全無虞,沒有越界的。
孩子需要守規矩,這是毋庸置疑的。嬰兒專家瑪德.葛柏說:「不守規矩,不代表父母仁慈,而是疏忽。」
重要的是健康而有效的管教。幼兒期是磨練父母教養技巧的完美時期,這將可以為孩子的未來提供誠實、直接、富有同理心的領導。以下是一些指導原則:
1.開始的時候,要在幼兒熟悉的環境,給予實際的期望。讓幼兒熟悉日常慣例,並使寶寶能參與期望。這就是管教的開始。對嬰幼兒來說,家裡是生活的理想場所。當然,偶而我們出門辦事時必須把孩子帶在身邊,但是我們不能指望一個嬰幼兒在晚宴中,或是逛購物中心一整天後,或是整天照表上課之後,還能有什麼傑出表現。
2.不要害怕,也不要責怪自己。當幼兒在我的課堂上失控,父母經常會擔心孩子可能變成小混球,霸凌別人,或是過動兒。由於父母投射出這些恐懼,將可能會造成孩子在心中內化負面人物角色,或多少接收到父母的緊張,結果往往加劇了不當行為。
不要標籤孩子的行為,相反地,應該要學會在錯誤行為萌芽之際,先若無其事地遏止。如果孩子把球丟到你臉上,先忍下來,孩子這麼做並不是因為討厭你,他不是壞孩子。他只是在以幼兒的方式試探著他應該卻沒有得到的限制。
3.在當下從容反應,表現得像個CEO。設定界限的時候,需要一些時間找到適當的口吻。近來我一直在給這麼做的家長加油打氣,我教他們想像自己是一間大公司的CEO,而孩子則是崇敬CEO的部下。CEO會有自信地糾正錯誤,有效率地下達指令。CEO不會用不確定或質疑的口吻下指令,也不會生氣、發脾氣。
我們的孩子需要覺得,我們並不是在擔心他的行為,或是有兩套標準。從容地掌握場面,孩子就會安定。太相信別人,遲早會遭人暗算
相信別人並不難,甚至很容易。「相信別人」聽起來是件很美好的事。
但是,我們是否把「相信」當成是「偷懶」了呢?
相信、徹底放心,可能就會因此而讓自己陷入危機。有許多案例都是人們被自己信任的人侵占巨款、洩漏情報等等。
這種時候,遭到背叛的那方常會說:
「我那麼信任你……」
信任別人沒什麼不好,但是如果自己沒有去檢查、完全任憑他人處理,這樣就不好了。「我那麼信任你」,只是在為自己的偷懶找藉口。
就算相信一個人,也不能因此就放心。不能就因此偷閒、任由對方處理。
不相信他人,絕非惡事。
原文 信人則制於人。(〈備內〉第十七)
合理化是個好藉口
齊國國君齊桓公因為一己之怒而打算攻打蔡國。
臣子紛紛進諫,但齊桓公都聽不進去。
這時,一名臣子這麼勸道:
「如果您無論如何一定要攻打蔡國,這個做法您覺得如何呢?
一直以來,楚國都對天子十分無禮,此事惡名遠播。您就譴責楚國對天子無禮,用這個名義派兵攻打楚國。待雙方議和後,班師回朝時,以蔡國沒有派援軍來攻打楚國為藉口,再去攻打蔡國。這樣一來,既能說是為天子效力,有個合理的說法,又能實際得到利益,痛擊您憎恨的蔡國。」
如果用強硬的手段來謀取自身利益,就算成功了,也會產生負面的評價。
這種時候,就需要找個看似正當的藉口,將行事合理化。只要讓自己的行事可以用道理說得過去,就算得到了好處,也不會信用掃地。
原文 義於名而利於實。(〈外儲說左上〉第三十二)
不要顯露自己的好惡
一個握有決定權或權限的人,不能將自己的好惡顯露出來。
如果顯露出自己的好惡,就會出現許多迎合的人。
當一個組織裡,握有實權的人喜歡某樣東西且廣為人知時,也會有許多屬下喜歡那樣東西。其實,這是他們為了迎合有權力者才這麼做的。
相反的,要是握有實權的人表明自己討厭某個東西,那麼,屬下就再也不會提到那個東西了。
原文 是以好惡見則下有因。(〈外儲說右上〉第三十四)訓斥、情緒化反應、斥責和處罰,並不會帶給孩子他們所需要的清明透徹,反而會製造內疚和羞辱。簡要的就事論事:「我不會讓你那麼做,如果你再扔,我會把它拿走。」並伸手阻止孩子的行為就是最好的反應。但反應必須要快。一旦錯過時機,便是為時已晚,只能等待下一次機會!
4.以第一人稱說話。家長經常會養成習慣,自稱「媽媽」和「爸爸」。幼兒期的孩子,正是學會使用第一人稱的時期,因此要以最直接、最坦白的方式來溝通。幼兒透過測試界限,來認清規則。如果說「媽媽不希望艾瑪打狗」,這並沒有直接給孩子所需要的互動(是要說「我」及「你」)。
5.不要用「暫時隔離」這種方法。我總是想起瑪德.葛柏模仿她祖母的匈牙利口音問我們:「暫時隔離(time out)是隔離什麼?隔離一輩子嗎?」
瑪德是直截了當的信徒,她相信親子之間坦誠的言語。她不相信「暫時隔離」這種噱頭,尤其是控制孩子的行為或處罰孩子。如果孩子在公共場所的行為不妥,通常表示孩子已經累了,因此才會失去控制,必須離開。
在這種情況下,即使小孩亂踢亂叫,也要把小孩抱到車上回家,這才是尊重孩子的處理問題方式。有時孩子在家裡鬧脾氣,就必須帶孩子回他房間關起來,這時大人必須一起在房間裡陪伴,等到孩子恢復自我控制能力。這不是處罰,而是關心。
6.後果。當一個三歲孩子自然經驗到自己行為的後果,就能學會守規矩。這時如果用的是暫時隔離這種處罰,只會與他的行為脫離。孩子亂丟食物,表示用餐時間結束;如果孩子不肯穿好衣服,那今天就不去公園。這些父母的反應,會使孩子感受到公平性。或許孩子仍可能會對後果產生負面反應,但不會覺得被操縱或是被羞辱。
7.孩子要哭就哭,不需要守規矩。孩子的行為需要守規矩,但他們對於我們所設下的界線或規則等等,會產生情緒反應,這些情緒應該被允許,甚至還要鼓勵孩子表現這些情緒。
幼兒期的情緒可能很強烈,具有衝突的感情。孩子可能需要表達憤怒、挫折、困惑、疲憊和失望,特別是因為我們設定了界線,使他們得不到他們想要的。孩子需要能夠安全表達情感的自由,不受我們的批判。若孩子需要打枕頭,就拿給他一個。8.無條件的愛。管教孩子守規矩的時候,若收回我們的關愛,等於是在告訴孩子,我們的愛與支持會瞬息萬變,會因為他暫時的行為不檢而瞬間蒸發。這樣一來,我們要如何培養孩子的安全感?
美國教育家艾菲.柯恩(Alfie Kohn)在二○○九年發表於《紐約時報》了一篇文章〈有時家長說「我愛你」意思是「照我說的去做」〉,探討這種條件式教養所造成的傷害,孩子會產生反感,不信任也不喜歡父母,還會感到內疚、羞愧,變得缺乏自我價值。
9.絕對不要打屁股。打屁股對於親子關係是最具破壞性的。打屁股會使得孩子產生暴力行為。專欄記者愛麗絲.帕克(Alice Park)在〈打屁股的長期影響〉(The Long-Term Effects of Spanking)文章裡面指出近來的研究報告:「……有強力證據顯示,孩子對打屁股的短期反應很可能會影響其造成長期的行為失控。在一場近二五○○名青少年的研究中,經常被打屁股的三歲孩子,到五歲時更有過動傾向。」
真正的愛不會故意給兒童帶來痛苦。但不幸的是,孩子往往學會愛與傷害兩者間互有關聯。
我們愛孩子,但這不代表無時無刻都要讓孩子快樂,並避免親子間產生權力鬥爭。而這代表了我們要做出全天下最困難的事:真心實意地向孩子說「不」。
孩子應該得到我們直接坦白的回應,他們才可以內化是非,並且發展真正的自律,尊重自己也尊重別人。如同瑪德在《親愛的父母:懷著尊重照顧嬰兒》(Dear Parent–Caring for Infants With Respect)一書中說:「目的是養成內在的自律、自信與合作的喜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