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教孩子負責,別搶著替他投每一顆球

9特價288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學會逃離讓人生氣的場合

爸媽要能妥善處理即將失控的脾氣,才能當個好榜樣。

年幼的孩子,尤其要大人當榜樣,與隨時在側的提醒與督責,

否則率性而為,為所欲為,容易養成自我為中心的罪性。

孩子情緒管控的能力,和他未來人格發展有相當密切的關係。從年幼時,就有大人陪在身邊,隨時提醒與督責,他們的人格發展多半比較正向。好比一株植物的幼苗,旁邊有柱子撐著,就不容易長歪。

監獄的一些罪犯,從小失親失養,沒有大人做榜樣,及時諄諄教誨,易率性而為,甚至為所欲為。從小就濫用自由,加上不在乎別人的感受,很容易做出傷天害理的事。

有人說,罪(SIN)這個英文字,S代表的是South(南方),N代表的是North(北方),I則是「我」,就是自己。指的是,天南地北,我是中心人物──我最大,我不聽神,也不服人。自我中心就是人的罪性。

罪性就是自我過度的膨脹。人自為是,自以為了不起,就會出問題。目中無人的人,一旦脾氣爆發,又沒有妥善地處理收拾,就容易犯罪。監獄裡,多的是這種一時衝動,情緒失控,因而拿刀殺人、犯下重罪的。他們當然都很後悔。但後悔再多,人命也來不及挽回。

人都有情緒,大人或小孩都是。修養再好,都會有按耐不住、想發脾氣的時候。做大人的,萬一壞情緒達臨界點,脾氣就要壓不下來了,怎麼妥當處理就是一門學問。

我曾問過我們少年學園裡的生活輔導員:「如果哪天有個孩子向你挑釁,你的怒氣上來時,會怎麼處理呢?」

他說,他料想自己可能會出手揍人。所以,他只好選擇先閃避,避開那個讓人生氣的場合,好好地深呼吸,請別的老師來接手處理。沒錯,人在怒氣沖天的當下,無法理性地處理事情。

更何況,有時孩子鬧情緒,並不是針對某個大人,而是來自過去所欠缺的愛沒有被滿足,不平的事情又累積地太多,才會像火山爆發一樣。身邊這個大人,剛好就遇到了。

所以,暫時離開,讓別人來處理,才不會因反應過度,一發不可收拾。情緒化的反應,只會使事情更加複雜化。

我常勸個性比較激烈,容易發脾氣的大人,去掃廁所。愛發脾氣的人,個性很強,掃廁所則是最最卑微的工作。從掃廁所的過程,學習謙卑,可以消除囂張的氣焰。萬一怒氣再冒出來,也比較能被內在的生命力掌控。為人父母者,是孩子的學習榜樣,更要管理好自己的情緒,不然,小孩子會有樣學樣。根據統計,會打老婆的男人,他們的兒子將來打老婆的機率,是一般人的七倍。

我家兩個孩子,成長在無肢體及語言暴力的家庭。後來,他們成家,婚姻都算和諧。他們對待孩子也都輕聲細語。孩子鬧脾氣時,他們會試著把孩子帶開,在別人看不見的地方,當面但小聲地訓戒,等孩子情緒緩和下來,再把他們帶回原位。

在少年學園裡,有個我輔導的小朋友。有次幫他剪頭髮,結果髮型不合他的意,他很生氣,雖然沒罵我,但就是悶悶不樂,還跑到戶外去打沙包出氣。別的老師看到了,安慰他說「牧師又不是故意的,也不是專業的,免費的嘛,還可以接受啦」。

我當然沒去向那個孩子解釋或道歉。我直接告訴老師們,以後剪的髮型他們若不滿意,就安慰他們說「頭髮像韭菜一樣,割了還會再長,別在意,下次剪好看一點就沒事了」。

還好,後來有志工來義剪,個個都是專家,想剪什麼髮型,就是什麼髮型,好像也就沒聽到什麼怨言了。

空出專屬家人與孩子的時間

平均一天「父母和子女的對話時間」只有三十七秒?!

這是難以置信的數據,卻也是愛家協會真實調查的結果。

嘗試空出親子時間,大人和孩子都能享有快樂與和諧。

美國的愛家協會(Focus on Family),曾經為了調查「父母一天之中,用多少時間和子女對話」,在孩子身上裝小型錄音機。調查的結果實在讓人非常失望,因為平均下來,親子每天的對話竟然不到一分鐘,大約只有三十七秒。

一早醒來時,說句「Good morning」。吃完早餐,送孩子去到學校時,說「Have a nice day」道別。孩子放學回家,大人小孩各做各的,之後「Dinner time」,叫大家吃飯。飯後看電視,彼此沒什麼交集。準備上床睡覺前,擁抱親吻,說聲「Good night,sleep tight」。就這樣,加一加大概三十七秒!

偶爾,我會先在演講場合問聽眾,「一天和家裡的小朋友說話時間有多久」。客氣一點的家長會說大約「五分鐘」,比較沒現實感的家長會說出「半小時」,甚至「一小時」這種答案。

當我把愛家協會調查結果呈現時,他們才開始思考,「確實,忙到幾乎沒時間跟孩子子說話」。親子間不習慣聊天,除非有重大的事情發生,不然,一天講上三句話的機會都沒有,更別說睡前還要給小小孩念Bed time story(床邊故事)了。空出專屬於家人的「家庭時間」絕對必要。我過去在美國政府做事,都會準時下班。車子開進家裡車庫,按個鈕,把車庫關上後,洗過手,我就直接走進餐廳,這時,兩個孩子早已坐定位,太太也將飯菜都擺在餐桌上,等我這個男主人入坐禱告,便刀叉、筷子齊飛,全家一起享受快樂的晚餐時間。

等孩子大一點,我們會在飯後安排遊戲時間,幾乎每隔一日就會玩遊戲。那時,大家最喜歡的是「Trouble」,這是可以四個人一起玩的集點晉級遊戲。誰先贏,誰就會歡呼大叫,輸的雖然暫時懊惱,但因為下一場還是有贏回來的機會,因此每次玩到最後依然是快樂一場,沒有人神傷。

有時,全家一起運動。有個週末晚上快十一點,我們還在車庫打乒乓球,玩地盡興,歡聲不斷。突然,有人敲車庫的門,我問「是誰」。結果是個女子出聲,說「很高興聽到你的家人都很快樂」。我說了「謝謝」,但因為時間已晚,不敢邀請她進屋坐坐,但我相信,她一定很羨慕我們家庭的和諧與快樂。

從我當留學生開始,每年暑假,我會和太太開車到各地國家公園旅遊。女兒出生後,一樣每年帶著她到處跑。兒子出生後第三年,我們舉家搬回臺灣。那時,雖然沒有自己的車子,出門不便,但家庭活動仍然很多。

即使現在,兒女都已各自成家,年幼時留下家庭活動的美好記憶,仍深刻影響著他們。他們總是很積極很樂意地安排全家人的出遊及共進晚餐。我則倍感安慰,覺得過去在兒女身上投資了很多時間,如今看見了回收。

關懷弱勢,將心比心

弱勢族群很多,他們尤其需要幫助,好走出痛苦深淵。

透過服務老人、打掃環境、分享資源、傾聽聊天等,

帶孩子從生活中關懷弱勢,激發他的憐憫與同理的心腸。

多年前,我剛從美國回臺灣服務,接手更生團契的工作,內容包括教化、輔導、關懷受刑人,並在他們出獄後持續追蹤。我為了了解坐牢人的心理與生活情形,在獲得典獄長允許之際,進入少年觀護所,和獄中一百多位青少年共同生活一天一夜。那天,我稍微能嘗到失去自由的痛苦滋味。

沒隔多久,就收到與我關在同舍房的七個學生,寫來的一封信。信上說,很感謝我去陪他們,還為他們禱告。最後,還用「PS」寫了幾個字:黃叔叔啊,什麼時候再回來看看我們呢?受到那幾位「同學」的幾句話感動與啟發,我決心做些事情,好讓少觀所的「生意」別再這麼好。幾年過去,多虧︽宇宙光︾雜誌的終身志工孫越叔叔雪中送炭,在募到一筆錢後,我們蓋了花蓮的「信望愛少年學園」,專門收容邊緣少年,期待用愛陪伴,預防他們犯罪坐牢。

社會隨處可見弱勢族群:失業的、失婚的、有病在身、低收入戶、更生人、身心障礙,或失親的孩子。這些對象特別需要被關懷,並予以支持和協助。多用點心,一定可以幫助他們走出痛苦深淵,把他們的腳,引到平安的路上。

新聞曾報導,某個家庭因幾萬元債務無法償還,大人竟帶著孩子一起燒炭自殺。聽聞這樣消息,覺得很惋惜,心想著「為什麼沒能事先預防」。若早點得知他們的需要,也許多找幾個人,每人捐獻一點,便能解決,何苦枉費幾條寶貴生命!

少年學園在教育學員們時,會藉由服務老人、打掃環境、分享資源,來達成「關懷弱勢」的目的。同時,也讓學員拿些吃不完的米,分送給社會貧戶,或把外地寄來園區捐贈卻穿不上的衣服,送給經濟較為缺乏的小朋友穿。

學園裡,有五分之一的孩子,父親或母親在坐牢,老師會定期帶他們到獄中探視。也會安排孩子到監獄去彈琴、唱歌、跳舞、騎獨輪車等,表演給受刑人看。有時,臺上表演的和臺下觀看的,會雙雙拭淚。

臺上的孩子可能是想起爸媽也在坐牢,心生怨懟,而痛苦難當。臺下的受刑人大概是看到臺上表演的孩子,憶起自己的兒女,孤單寂寞,而思鄉想家。

更生團契會定期關懷被害人家屬,在舉辦郊遊活動或餐會時,會讓住在少年學園裡的孩子一起參加,好讓他們多多體諒被害人的痛苦,進而產生憐憫的心腸,與哀哭的人一同哀哭。

遇到同工(服務的夥伴)的親人過世,我們也帶學員去參加追思禮拜,從葬禮中,他們能體會生命存在的意義和價值,並知道該如何去珍惜、尊重生命。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