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一〉太極迷霧中的明燈
剛開始學習太極時,覺得太極一直在迷霧之中,這些迷霧讓我對太極充滿疑惑,在學與不學之間猶豫不決。一直到遇見劉老師,才將對太極的疑惑解開,順利走進瑰麗的太極殿堂。
套路與行氣
我學習太極的初衷是因為年近五十,希望可以藉太極養生改善身體狀況。在跟隨劉老師學習太極的老架一路之後,慢慢感覺手上有氣;後來問針灸醫生,才知道這就是中醫所謂的「氣」。
太極的老架一路最重要的功用就是「行氣」。這裡的氣是指「元氣」,是人身上最基礎和重要的氣。針灸藉著針從穴道引外氣入體,並引動體內自身之氣。太極則是透過套路自發引動體內的氣。
「行氣」的好處是可以增強身體運作能力,自體對抗疾病。人的疾病有兩大類,一類是外來入侵的,如感冒病毒;另一類是自體產生,如癌症;身體氣的運行有助於治癒自體產生的疾病,也有助於抵抗外來入侵的疾病。並不是所有太極套路都能引動身體的氣,許多套路走叉了,已經失去引動「氣」的功能。即使老架一路也一樣,如果錯失老架的訣竅,就會變成無用的公園體操。
劉老師在書中對太極套路的訣竅有深入解析,像是立身中正、以指領勁、意在湧泉等;這些要訣讓學習者不會走岔,依照劉老師教導很快就能做到和針灸一樣的功能。
我練老架一路半年之後,從手無縛雞之力的中年男,一下子變成手勁出奇大的力士,讓周遭朋友嘖嘖稱奇。
勁
內家拳和外家拳的區別在於用勁。外家拳的勁是肌肉勁,透過重量訓練得來;練習方法必須跑步、舉重、擊沙包、木人樁等。
歐美的白人和黑人人高馬大,肌肉力天生超越國人,加上歐美的拳擊,或是泰國的泰拳都有很好的訓練方式,因此,國人在這方面並不容易與外國人競爭。即使是李小龍也必須經過苦練才能在競技場據有一席之地。
內家拳的勁則完全不一樣,意拳宗師王薌齋身形並不壯碩,卻可以打遍高手,用的即是內家的勁。
劉老師具有渾厚的內家渾圓勁,這種勁源於丹田,透過氣的運載,送至身體終端;因此,雖然劉老師身形也不壯碩卻力大無窮。練內家渾圓勁必須站樁,包含養生樁、渾圓樁、技擊樁等,劉老師在本書中將站樁這個武林不傳之密無私分享給大家,是習武者之福。
用站樁練勁,用套路行氣,依照劉老師的教導,身體很快便具有技擊所需的強大力量,並具有強健之體魄。
聽
太極中最特殊的技能是「聽」。像劉老師這樣的內家高手,在技擊中,眼神一接觸就開始「聽」了。即使眼神藏住出拳意圖,雙手一搭,毫毛一動,絕對聽得見對手即將出手的方向。
我在看完王家衛的「一代宗師」之後,去請教劉老師詠春拳之中是否也有聽,劉老師練過詠春拳,因此笑著回答,詠春的聽是骨勁,太極卻可以聽到毫毛勁。
太極中所謂以柔克剛、四兩撥千金即是透過「聽」,在瞭解對手即將出手的方向之後,將對手力量引導偏移;因此對打時,聽力極為重要,聽力夠好,對手便很難打到你。
「聽」必須依賴推手練習,劉老師精研推手多年,功力非凡。我曾和臺灣太極拳拳師對練推手,讓我驚訝的是對方只推不聽,根本失去推手最重要的精神。跟著劉老師學習,太極聽力將會在正確的方向上突飛猛進。
擊
太極的「擊」很奧妙,有人說太極是以靜制動或是後發制人,這並非完全正確的說法。太極出手在對手動念之後,出手之前;在對手動念攻擊時,太極高手已經「聽」到,然後迅速化解對手的攻擊,或是先發制人。太極的攻擊有許多手法,可以在瞬間將全身的「勁」爆發攻擊,也可以運用擒拿制服對手;可以用太極的招式,也可以用別的招式。所以,真正的攻擊不在招式,而是先「聽」住對手,然後「行氣」用「勁」,一邊化解對手攻擊,一邊攻擊對手,或是用招式制服對手。如果缺乏前面步驟只是死用招式,就離太極很遠了。
可惜的是,在許多視頻中的太極散手對打幾乎都是直接用招式,少有太極精髓。
劉老師是太極界的實戰高手,和當年王薌齋一樣,到處尋訪名師,從切磋和實戰中精進太極技巧。劉老師是能將太極的「擊」講到精髓,讓太極成為極具攻擊力的實學。
太極之極
《以心悟道練太極》在行氣、養勁、聽、擊上均衡發展,從初學者到精進者都可以從書上得到必要的協助。劉老師在書中不吝分享多年心得,讓學習者可以少掉曲徑,直通太極的核心,對想要深研學習太極者,是極大的福音。
〈序二 〉
作為一個太極拳的初學者,當看到《以心悟道練太極》的稿子時,內心有著說不出震撼和感動。感動的是劉駿濤先生把教拳習拳的總結和心得,絲毫不藏私地公諸武林同好。震撼的是,太極拳的學習方式,有著更為直接有效的方法,可以讓學習太極的人,能夠更為容易地入門及進階。
敝人在2012 年開始學習太極拳,並在2014 年初正式拜劉駿濤先生為師。從老架一路開始打起,從周身不協調到慢慢地可以練習推手,從推到感覺骨勁到可以初步聽到皮膚勁,這個過程,我師父不單只有注重架子的調整,更是注重拳理的說明與解釋。使得原本具有神秘色彩,拳理紛多的太極拳,變得更容易瞭解和學習。尤其他自身示範太極拳中的沾黏連隨,上拔下鑽,周身輕靈等,都讓人覺得現實中太極拳竟還有此等功夫真實存在。
師父愛好中華傳統武術,除了太極拳以外,其他內家拳法如八卦、形意以及意拳,皆能深入拳理,得其精要。
我請他示範形意拳時,周身整勁如鋼筋水泥般,找不到空隙,卻是整身都鬆。太極推手時,周身如水一般,摸不到絲毫的勁。發勁時,鉅力萬鈞,卻又能收能發。其餘用中守中藏中,彈抖力等更不在話下。
他不拘泥於門派之隔閡,採取其他內家拳法之優點,融合進太極拳的教學中,強化並完備了太極拳的理論,使得學習太極拳的樂趣和體悟能更為直接實際,這是《以心悟道練太極》與其他太極拳學習途徑不同之處。如站樁得法可以有效地滋養丹田,丹田得養,能讓習拳更能精進。與太極拳架練習相輔,其進步更速。
我相信,一般教授太極拳的方式,多以打拳萬遍拳理自現的途徑,讓少數人透過時間與練習,慢慢進步。但是我師父提倡的,除了拳架以外,對於站樁與推手三者並進是太極拳功力往上提升的有效途徑。
中華武術,博大精深。不過因為時代演進,習拳者多求速成,罕對拳理深入研究。稍有研究者,常又因為門派之見,對於其他派別多不詳細瞭解。
近代能融合各家拳法而更上層樓者如,八卦、形意拳,大成拳,都已經是近百年之前的往事。《以心悟道練太極》是近代少有能採內家拳精華,融合進太極拳所完成的學習要訣。
書中把太極拳的幾個階段與實際上的練習方法仔細地寫出,拳架套路,站樁,推手,散手。並把內家拳練氣練神的方式具體化。
對於一般聽到內家拳理述說的玄之又玄的方式,我相信這本書是入門與進階內家拳的極佳教材,也是近代內家拳理論與實務的瑰寶。
有個故事,徒弟問師父說,按照我的程度,還要幾年可以練到拳法小成,師父說還要十年。徒弟說,那我加倍努力呢?師父說,二十年。太極拳的練習,如果沒有對於拳理的體悟,就如這個故事一般,事倍功半。
或許您也碰過,推手推了十幾年,一開始搭手,馬上就頂。打了十幾年一口好拳,一搭手,還是頂。氣沉了丹田十幾年,打起拳架,還是氣留一截在肩上。說了鬆十幾年,一搭手,是丟不是鬆。說沾黏連隨十幾年,只能聽到骨勁。講了中正安舒,推起手來,上身脊椎搖搖晃晃。
大家花費了大量的時間練習,卻連基本的推手都無法做到十年練功十年功力,更不用論實用散打了。這代表著大家習武的效果,常常是事倍功半的。
一年形意,兩年八卦,三年太極( 十年太極),是大家對於這三家內家拳一般學習時間的認識。我個人的心得,聽勁想要提升,腳步要輕盈,如果沒有丹田的基礎,進步與體悟的速度就會比較慢。但是盤拳架要把丹田練大,需要時間很久,因此,站樁法就可以彌補拳架對於丹田氣訓練較慢的問題。
丹氣不足,內家拳理說的一些事情,要體會就會比較困難。也許因為如此,許多學習者就會以其他的自己感覺與體會來闡釋內家拳理,如空鬆透散等。但是殊不知,丹田有物的空鬆透散和丹田無物的空鬆透散差距甚大。我相信這是許多內家拳練習者常犯的錯誤,因此丹氣的補足可以協助學拳者體悟拳理。
至於推手和拳架的功用,我想大家多已明白。如果能依照我師父書中說明的方法順序練習,持之以恆。相信三年太極這件事情,一定有機會可以做到三年太極有成,而不會變成太極十年不出門。
《以心悟道練太極》這本書所述精要,跟師父教我們學拳的要領是一模一樣,也是我們每天打拳要去練習揣摩的。
很欽佩師父這樣無私地分享,為中華武術的傳承做出貢獻。也希望各位讀者們能從書中的每一字句,琢磨體會,功力精進。
剛開始學習太極時,覺得太極一直在迷霧之中,這些迷霧讓我對太極充滿疑惑,在學與不學之間猶豫不決。一直到遇見劉老師,才將對太極的疑惑解開,順利走進瑰麗的太極殿堂。
套路與行氣
我學習太極的初衷是因為年近五十,希望可以藉太極養生改善身體狀況。在跟隨劉老師學習太極的老架一路之後,慢慢感覺手上有氣;後來問針灸醫生,才知道這就是中醫所謂的「氣」。
太極的老架一路最重要的功用就是「行氣」。這裡的氣是指「元氣」,是人身上最基礎和重要的氣。針灸藉著針從穴道引外氣入體,並引動體內自身之氣。太極則是透過套路自發引動體內的氣。
「行氣」的好處是可以增強身體運作能力,自體對抗疾病。人的疾病有兩大類,一類是外來入侵的,如感冒病毒;另一類是自體產生,如癌症;身體氣的運行有助於治癒自體產生的疾病,也有助於抵抗外來入侵的疾病。並不是所有太極套路都能引動身體的氣,許多套路走叉了,已經失去引動「氣」的功能。即使老架一路也一樣,如果錯失老架的訣竅,就會變成無用的公園體操。
劉老師在書中對太極套路的訣竅有深入解析,像是立身中正、以指領勁、意在湧泉等;這些要訣讓學習者不會走岔,依照劉老師教導很快就能做到和針灸一樣的功能。
我練老架一路半年之後,從手無縛雞之力的中年男,一下子變成手勁出奇大的力士,讓周遭朋友嘖嘖稱奇。
勁
內家拳和外家拳的區別在於用勁。外家拳的勁是肌肉勁,透過重量訓練得來;練習方法必須跑步、舉重、擊沙包、木人樁等。
歐美的白人和黑人人高馬大,肌肉力天生超越國人,加上歐美的拳擊,或是泰國的泰拳都有很好的訓練方式,因此,國人在這方面並不容易與外國人競爭。即使是李小龍也必須經過苦練才能在競技場據有一席之地。
內家拳的勁則完全不一樣,意拳宗師王薌齋身形並不壯碩,卻可以打遍高手,用的即是內家的勁。
劉老師具有渾厚的內家渾圓勁,這種勁源於丹田,透過氣的運載,送至身體終端;因此,雖然劉老師身形也不壯碩卻力大無窮。練內家渾圓勁必須站樁,包含養生樁、渾圓樁、技擊樁等,劉老師在本書中將站樁這個武林不傳之密無私分享給大家,是習武者之福。
用站樁練勁,用套路行氣,依照劉老師的教導,身體很快便具有技擊所需的強大力量,並具有強健之體魄。
聽
太極中最特殊的技能是「聽」。像劉老師這樣的內家高手,在技擊中,眼神一接觸就開始「聽」了。即使眼神藏住出拳意圖,雙手一搭,毫毛一動,絕對聽得見對手即將出手的方向。
我在看完王家衛的「一代宗師」之後,去請教劉老師詠春拳之中是否也有聽,劉老師練過詠春拳,因此笑著回答,詠春的聽是骨勁,太極卻可以聽到毫毛勁。
太極中所謂以柔克剛、四兩撥千金即是透過「聽」,在瞭解對手即將出手的方向之後,將對手力量引導偏移;因此對打時,聽力極為重要,聽力夠好,對手便很難打到你。
「聽」必須依賴推手練習,劉老師精研推手多年,功力非凡。我曾和臺灣太極拳拳師對練推手,讓我驚訝的是對方只推不聽,根本失去推手最重要的精神。跟著劉老師學習,太極聽力將會在正確的方向上突飛猛進。
擊
太極的「擊」很奧妙,有人說太極是以靜制動或是後發制人,這並非完全正確的說法。太極出手在對手動念之後,出手之前;在對手動念攻擊時,太極高手已經「聽」到,然後迅速化解對手的攻擊,或是先發制人。太極的攻擊有許多手法,可以在瞬間將全身的「勁」爆發攻擊,也可以運用擒拿制服對手;可以用太極的招式,也可以用別的招式。所以,真正的攻擊不在招式,而是先「聽」住對手,然後「行氣」用「勁」,一邊化解對手攻擊,一邊攻擊對手,或是用招式制服對手。如果缺乏前面步驟只是死用招式,就離太極很遠了。
可惜的是,在許多視頻中的太極散手對打幾乎都是直接用招式,少有太極精髓。
劉老師是太極界的實戰高手,和當年王薌齋一樣,到處尋訪名師,從切磋和實戰中精進太極技巧。劉老師是能將太極的「擊」講到精髓,讓太極成為極具攻擊力的實學。
太極之極
《以心悟道練太極》在行氣、養勁、聽、擊上均衡發展,從初學者到精進者都可以從書上得到必要的協助。劉老師在書中不吝分享多年心得,讓學習者可以少掉曲徑,直通太極的核心,對想要深研學習太極者,是極大的福音。
〈序二 〉
作為一個太極拳的初學者,當看到《以心悟道練太極》的稿子時,內心有著說不出震撼和感動。感動的是劉駿濤先生把教拳習拳的總結和心得,絲毫不藏私地公諸武林同好。震撼的是,太極拳的學習方式,有著更為直接有效的方法,可以讓學習太極的人,能夠更為容易地入門及進階。
敝人在2012 年開始學習太極拳,並在2014 年初正式拜劉駿濤先生為師。從老架一路開始打起,從周身不協調到慢慢地可以練習推手,從推到感覺骨勁到可以初步聽到皮膚勁,這個過程,我師父不單只有注重架子的調整,更是注重拳理的說明與解釋。使得原本具有神秘色彩,拳理紛多的太極拳,變得更容易瞭解和學習。尤其他自身示範太極拳中的沾黏連隨,上拔下鑽,周身輕靈等,都讓人覺得現實中太極拳竟還有此等功夫真實存在。
師父愛好中華傳統武術,除了太極拳以外,其他內家拳法如八卦、形意以及意拳,皆能深入拳理,得其精要。
我請他示範形意拳時,周身整勁如鋼筋水泥般,找不到空隙,卻是整身都鬆。太極推手時,周身如水一般,摸不到絲毫的勁。發勁時,鉅力萬鈞,卻又能收能發。其餘用中守中藏中,彈抖力等更不在話下。
他不拘泥於門派之隔閡,採取其他內家拳法之優點,融合進太極拳的教學中,強化並完備了太極拳的理論,使得學習太極拳的樂趣和體悟能更為直接實際,這是《以心悟道練太極》與其他太極拳學習途徑不同之處。如站樁得法可以有效地滋養丹田,丹田得養,能讓習拳更能精進。與太極拳架練習相輔,其進步更速。
我相信,一般教授太極拳的方式,多以打拳萬遍拳理自現的途徑,讓少數人透過時間與練習,慢慢進步。但是我師父提倡的,除了拳架以外,對於站樁與推手三者並進是太極拳功力往上提升的有效途徑。
中華武術,博大精深。不過因為時代演進,習拳者多求速成,罕對拳理深入研究。稍有研究者,常又因為門派之見,對於其他派別多不詳細瞭解。
近代能融合各家拳法而更上層樓者如,八卦、形意拳,大成拳,都已經是近百年之前的往事。《以心悟道練太極》是近代少有能採內家拳精華,融合進太極拳所完成的學習要訣。
書中把太極拳的幾個階段與實際上的練習方法仔細地寫出,拳架套路,站樁,推手,散手。並把內家拳練氣練神的方式具體化。
對於一般聽到內家拳理述說的玄之又玄的方式,我相信這本書是入門與進階內家拳的極佳教材,也是近代內家拳理論與實務的瑰寶。
有個故事,徒弟問師父說,按照我的程度,還要幾年可以練到拳法小成,師父說還要十年。徒弟說,那我加倍努力呢?師父說,二十年。太極拳的練習,如果沒有對於拳理的體悟,就如這個故事一般,事倍功半。
或許您也碰過,推手推了十幾年,一開始搭手,馬上就頂。打了十幾年一口好拳,一搭手,還是頂。氣沉了丹田十幾年,打起拳架,還是氣留一截在肩上。說了鬆十幾年,一搭手,是丟不是鬆。說沾黏連隨十幾年,只能聽到骨勁。講了中正安舒,推起手來,上身脊椎搖搖晃晃。
大家花費了大量的時間練習,卻連基本的推手都無法做到十年練功十年功力,更不用論實用散打了。這代表著大家習武的效果,常常是事倍功半的。
一年形意,兩年八卦,三年太極( 十年太極),是大家對於這三家內家拳一般學習時間的認識。我個人的心得,聽勁想要提升,腳步要輕盈,如果沒有丹田的基礎,進步與體悟的速度就會比較慢。但是盤拳架要把丹田練大,需要時間很久,因此,站樁法就可以彌補拳架對於丹田氣訓練較慢的問題。
丹氣不足,內家拳理說的一些事情,要體會就會比較困難。也許因為如此,許多學習者就會以其他的自己感覺與體會來闡釋內家拳理,如空鬆透散等。但是殊不知,丹田有物的空鬆透散和丹田無物的空鬆透散差距甚大。我相信這是許多內家拳練習者常犯的錯誤,因此丹氣的補足可以協助學拳者體悟拳理。
至於推手和拳架的功用,我想大家多已明白。如果能依照我師父書中說明的方法順序練習,持之以恆。相信三年太極這件事情,一定有機會可以做到三年太極有成,而不會變成太極十年不出門。
《以心悟道練太極》這本書所述精要,跟師父教我們學拳的要領是一模一樣,也是我們每天打拳要去練習揣摩的。
很欽佩師父這樣無私地分享,為中華武術的傳承做出貢獻。也希望各位讀者們能從書中的每一字句,琢磨體會,功力精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