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Part1 哪些訓練有效?哪些訓練無效?為何迷思仍然存在?



●如何使用這本書


這本書分為四大部分:


第一部


說明為什麼鍛鍊肌力跟改善肌肉質量是如此重要,也就是要讓肌肉變得比現在更大的必要性。我們還會講解體重控制與減重的差別、蛋白質的重要性,以及說明為什麼一般人仍然會對健康、體適能、營養之間的關係如此混亂。


第二部


提供艾爾文最新的訓練計畫,稍後會針對計畫做說明。


第三部


詳細解釋所有妳將會進行的訓練動作,包括一些可選擇的替代動作,最後說明如何合併其他類型的訓練動作。


第四部


嘗試去回答一些我們預期妳可能會提出的問題。

妳或許會跳過本書的第一部分,我們並不會介意。在這個章節裡包含了一些基礎肌力、肌肉發展、體重控制等基本資訊。但由於運動科學正不斷地發展,我們都需要跟上進步的速度。也許一段時間後,現在看來很基本的資訊也許會變得不那麼重要。

提到科學,本書最後附有〈註解〉,會說明我們所引用的資料是根據哪一份研究或文獻。所以如果妳看到參考文獻中提到「出自最近的一份期刊《嘗試更多,別想太多》(Thing You Try Not to Think About)」或是「某大學的研究人員」之類的句子出現,而妳想知道更深入的內容的話,可以在〈註解〉中找到它們。

●強壯,就是挑戰自己


本書的核心是艾爾文的訓練計畫,它分成三個週期,而每一個週期又包含三個階段。如果妳按照建議每週進行3次訓練(每次訓練大概要花50~60分鐘),那麼每階段當中所包含的訓練內容足夠妳進行一個月的時間。所以按理這個訓練計畫九個月就可以完成,但對於大部分讀者來說,也許要花將近一年的時間才能完成所有訓練。在解釋為何需要一年之前,先讓我說明三個訓練週期的目的與意義。


第一週期:建立基礎


艾爾文希望所有人都能夠從第一週期開始訓練,這對大部分讀者來說沒有問題,但對於有經驗的讀者,特別是在過去已經執行過「重訓新思維」訓練計畫的人來說,這好像又不太合理。如果不是新手了,為什麼還要從第一週期開始訓練呢?

我們在第6和第7章會有更深入的答案,在這裡可以先簡單說明一下:妳的經驗愈豐富,對動作愈熟練,那麼第一週期的訓練內容對妳而言就愈具有挑戰性。這是因為妳能夠採用更大的重量進行訓練,也能夠把自己推向更深層的疲勞。記住,妳的每一次訓練都要創下自己的新紀錄。

如果妳剛開始接觸重訓,不要被推向更深層的疲勞這種話嚇倒,也不要因為不清楚硬舉、深蹲或其他訓練動作該怎麼做而不知所措,妳將會知道這些詞的意思。我們不會略過這些基本的資訊,妳也將有足夠的時間去熟悉這些動作。

正如上文所提到的,第一週期的每一個階段大概需要花四週的時間(其中會有一些特別的訓練內容在階段一與階段二之間,妳會在第7章找到這些內容),但如果妳需要花多一點時間在每一個階段也沒問題,特別是當某個訓練內容對妳仍然很有效的時候。而較為進階的讀者,由於適應能力比較強,動作也比較熟悉,也許每一個階段只需要花三週就能夠完成了。


第二週期:針對需求


第二週期的每一個階段的訓練內容大概需要花四週的時間,這對於任何程度的讀者來說都會是一個挑戰。艾爾文把這個週期稱之為「酷炫的東西」(Badass Stuff)。如果妳剛接觸重訓,這個階段將同時提升妳的重訓技巧、肌肉力量與耐力。而如果妳的經驗較豐富,這個階段將增加更多的訓練量,在技術上也會挑戰妳自身的極限。


第三週期:展現成果


到了最後一個週期,妳將會針對完整的肌力與運動表現進行鍛鍊。目標是要創出新的個人最佳紀錄(Personal Records ,PRs)。基本上,就是公認的個人最佳紀錄,例如臥推、深蹲、硬舉的最大重量,但也可以是妳目前的年紀與環境下所能做到的最好表現。無論如何,這些紀錄都是實實在在的,我們希望妳能夠為此而高興一、兩週。

不過,高興過後要記得繼續鍛鍊。大部分讀者都應該把訓練計畫至少重複2次,而且第二次的成果應該要比第一次更好,有些讀者甚至會在執行第三次的時候獲得更棒的效果。因此,對於才剛加入重訓大家庭的妳,這本書的訓練計畫將會讓妳忙碌一段時間。


●為什麼「標準體重」既不正常也不理想?


今時今日,人類擁有相當豐盈的食物,這樣的情況幾乎從來沒有在歷史上出現過。即便是在過去,甚少會有人刻意減重,通常都是因為生病、遇到天災,或是有極不幸的事件發生才會導致體重下降。我們可以想像,在舊石器時代裡,絕對不會有女性會說出這樣的話:「我想要減掉身上一些贅肉,這樣才能夠穿上那件貼身的獸皮衣。」

不過,這都已經成為歷史了。現今出現關於減重的文章,開頭通常都是:「在美國,有接近70%的成人屬於過重或肥胖。」任何人的身高體重指數(BMI)只要等於或大於25,那麼就會被歸類為「過重」。這也包括我在內,我的身高是175公分,在早上起床量體重的時候,體重計通常會顯示79~80公斤,如此我的BMI剛好超過25。對女性來說,只要妳的身高是162公分,體重是66公斤的話,那麼妳就跟我一樣--會被BMI歸類為過重(想知道自己的BMI,可以到網路上搜尋「BMI計算器」,能找到很多計算BMI的工具)。如果體重達180磅的話,那麼BMI將會超過30,這類人將會被歸類為「肥胖」。

BMI是一種相當簡陋的健康評估方式,因為它沒有考慮到身體的外觀或身體機能表現等。BMI對於人口研究是不錯的工具,但對於個人來說並不適合。妳也許不知道,在一九八○年代以前,並不會有人用BMI來評定某人是否過重。在那個時候我們只會用「理想」、「令人滿意」、「可以接受」、「該注意」等詞彙來形容體重,而這都是來自壽險公司的死亡率統計表,保險公司會利用這個表格去評估客戶的死亡風險。

但以今天的標準來看,這樣的統計表格看起來卻過於隨便。一般人在購買人壽保險的時候,通常都要填寫自己的身高與體重。但是,人總是想要掩飾自己的缺點,男性會誇大自己的身高,而女性則會故意少報自己的體重。從二○○○年到現在,只要BMI超過25就是「過重」,超過30就是「肥胖」。更重要的是,在早期的標準中,大家認為超過三十五歲的成年人的體重比青少年重,這應該是正常現象;然而,BMI卻不會考量年齡差異,每個人採用的都是同一套標準。如此便形成了一個不合理的觀念--每個人都不應該隨著年齡增長而讓體重上升。

我沒辦法告訴妳這會造成什麼樣的後果。醫生會基於病人的BMI值而建議減重嗎?有一位醫生曾經告訴我的確需要減重,而那時候我同意他的說法(最終我減掉了10磅)。問題是,大部分美國人,當研究人員或民調問到是否需要減重時,多數人都認同自己的體重超過標準值,所以需要減重。

但是到目前為止,我們根本沒辦法告訴任何人最理想的體重該是多少。讓我再強調一次:根本沒有任何人知道自己在人生不同的階段,最健康的體重會是多少。

……

撇開外觀美醜不談,脂肪組織其實能夠為我們提供不少好處,例如發生高速碰撞時,脂肪能為體內器官提供緩衝的作用,也能夠幫助身體對抗可怕的疾病。但是,過多的脂肪同時也會帶來很多缺點,體重愈重的人,愈容易出現心血管或肌肉的問題。妳也可以在網路上輕易地找到更多有關於肥胖的問題或疾病。

重點來了,我們在健身房裡或是透過其他運動所鍛鍊出來的肌肉組織,絕對會比脂肪所提供的好處多上許多!

●關於「女神」形象的迷思


我在《男性健康》雜誌中刊登過一篇自己非常喜歡的文章,不過內容對男性來說大概沒什麼吸引力。文章開頭引用了一篇看似不起眼的科學期刊文章,但它卻提出了一個相當有趣的問題:「那些關於減重的研究,會不會都錯了?」這是伯納德.賈汀(Bernard Gutin)於二○○○年開始針對數百名青少年進行的長期研究,目的是要研究運動與飲食會如何影響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賈汀和他的同僚原先計畫的結果並不會太出人意表,他們都認為那些吃最多的人,將是最肥胖、也是最容易遇上健康問題的一群人。

但最終結果出人意料,那些吃得最多的人身材反而最精瘦,體重也許不是最輕,但體脂肪百分比卻是在這些研究對象中最低的。更有趣的是,他們未必比那些體重更輕的人進行更多運動。最精瘦的人跟其他人的最大差別是運動的劇烈程度,他們通常進行較多的跑步、跳躍運動和重量訓練,也接觸其他的運動。研究顯示,精瘦的人儘管吃得比最肥胖的人還多,但卻有更多的肌肉組織及更少的體脂肪。

這對當時的賈汀來說簡直不可置信。他曾經任教過兩所大學,是一位經驗豐富的退休教授,但這次的研究讓他必須重新思考「如果妳肥胖,那是因為妳吃太多了」這種對於減重建議的基本假設。但現在我們知道,肥胖問題未必出自過量飲食,運動量不足很可能才是主要原因。

我們必須承認體重控制不是二選一的題目。如果妳想要擁有更好的體態,妳需要飲食控制和運動同時進行。我們唯一需要思考的問題是:妳是否太專注在吃進多少卡路里、消耗的熱量是否足夠,以及如何消耗這些卡路里上?每個人的答案都不盡相同,以下是妳應該要知道的事──訓練得愈多,食量也愈大。

一般減重的建議都會告訴妳要「少吃多動」,艾爾文認為這句話是「歷史上最荒謬的建議之一」。我們怎麼可能在能量不足的情況下動得更多呢?妳可能認為「少吃多動」這句話的背後是有科學根據的,但其實並沒有。在一份長期的女性健康研究中顯示,運動量最大的中年婦女同時也是食量最多的;更重要的是,在研究進行的十二年中,她們所增加的體重也是最少的。

●肌肉組織會提高妳的代謝率,而更高的基礎代謝率將會增加妳的食慾


對比任何兩個人的基礎代謝率(妳和我、妳和妳媽媽、妳媽媽和我……),因肌肉組織而造成的代謝率差異將會高達50~60%,脂肪組織卻只占5~6%,至於年齡與性別的影響是最少的。假如我的骨骼、肌肉、細胞組織等面積都比妳大的話,那麼我的基礎代謝率將會比妳高;如果妳的骨骼、肌肉、細胞組織等面積又比妳媽媽大,那麼妳的基礎代謝率將會比媽媽高。

英國里茲大學(University of Leeds)的一份研究指出,基礎代謝率將會影響食慾,包括妳在一天之內所吃的食物的總量,以及每一餐的分量。妳的基礎代謝率愈高,就愈容易感到飢餓。所以,只要讓身體多增加一點肌肉量,餐與餐之間會更容易感到肚子餓。
接下來我們將會提供一個減少飢餓感的簡單的方式,幫助妳更容易去達成體重控制的目標:吃進更多蛋白質,並減少其他食物的攝取量。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