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要學會放手:別讓孩子變媽寶
第一章 給孩子真正的愛,讓孩子既有個性又不任性
01.關愛V.S.溺愛
當你用懷抱、用你的愛去擁抱孩子時,當你替他們解決了一切問題時,你是否想到了你的愛已變成了束縛孩子的枷鎖?
有一個很大的湖,湖中有一個小島,住著一個老漁翁和他的妻子。漁翁搖船捕魚,妻子養雞餵鴨,除了買些油鹽,他們很少與外界往來。有一年秋天,一群天鵝來到島上,牠們是從遙遠的北方飛來,準備去南方過冬的。老夫婦看到這群遠方來客,非常高興,因為他們在這兒住了這麼多年,還沒有誰來拜訪過。漁翁夫婦拿出餵雞的飼料和打來的小魚招待天鵝,漸漸地這群天鵝就和漁翁夫婦成了朋友。牠們在島上不僅敢大搖大擺地走來走去,而且在老漁翁捕魚時,牠們隨船而行,嬉戲左右。冬天來了,這群天鵝竟然沒有繼續往南飛,牠們白天在湖上覓食,晚上在小島上棲息。當湖面封凍,牠們無法覓食的時候,老夫婦就敞開他們的茅屋讓牠們進屋取暖,並且給它們食物。這種關愛一直持續到春天來臨,湖面解凍。日復一日,年復一年,每年冬天,老夫婦都這樣奉獻著他們的愛心。有一年,他們老了,離開了小島,天鵝也從此消失了,不過牠們不是飛向了南方,而是在第二年湖面封凍的時候凍死了。這些天鵝就是在這對老夫婦的愛心中失去了生活自理的能力,當愛心遠離的時候牠們面臨的只有死亡。
在我們周圍這樣的事情真是太多了。一位母親為她二十三歲的兒子傷透了心,她不得不去找心理學家。
專家問:「孩子第一次繫鞋帶的時候打了個死結,你是不是不再給他買綁鞋帶的鞋子?」夫人點了點頭。
專家又問:「孩子第一次洗碗的時候,弄濕了衣服,你是不是不再讓他走近洗碗槽?」夫人稱是。
專家接著問:「孩子第一次整理自己的床鋪,整整用了一個小時,你嫌他笨手笨腳,對嗎?」這位母親驚愕得看了專家一眼。
專家又說:「孩子大學畢業去找工作,你又動用了自己的關係和權力?」這位母親更驚愕了,從椅子上站起來,湊近專家問:「您怎麼知道的?」
專家說:「從那根鞋帶知道的。」夫人問:「以後我該怎麼辦?」專家說:「當他生病的時候,你最好帶他去醫院;他要結婚的時候,你最好給他準備好房子;他沒有錢的時候,你最好給他送錢去。這是你最好的選擇,別的我也無能為力了。」
在母親無微不至的愛心中,孩子一次次地失去了學習自理的機會,最後連最起碼的生活自理能力也喪失了。他今後將如何來面對生活呢?
在這裡必須提醒各位家長:愛孩子,還是從培養他們的生活自理能力開始吧!
鷹媽媽在小鷹長到足夠大時,便會把墊在窩裡的一切柔軟的稻草羽毛都掀掉。樹枝上的刺會刺痛小鷹,小鷹本能地往邊緣蹭,鷹媽媽就會把小鷹推下去。為了防止下落,小鷹拚命地揮動翅膀,結果小鷹的命保住了,也學會了作為鷹基本的生存能力──飛翔。這個故事給了我們家長很多啟示。
當今的孩子從出生起父母便給予了無微不至的關懷,含在嘴裡怕化了,捧在手裡怕掉了。大人們一直在保護著他們,讓他們吃飽,讓他們穿暖,滿足他們的一切需要,每天為他們遮風擋雨,希望他永遠不受任何的傷害。這些孩子們在享受大人無微不至關愛的同時,慢慢地以為世界上就只有自己這一個圓,自己是中心,別人的愛是半徑,不管別人畫的多累,都覺得是應該的,自己只能享受別人的愛,卻不懂得去愛別人,這樣的孩子將來該如何在社會上生存?
其實,這些現象正是大人們所製造出來的,孩子們成了生活上的白癡。有些孩子上了小學還不會自己穿衣服、自己繫鞋帶、自己扣扣子。
當你用懷抱、用你的愛去擁抱孩子時,當你替他們解決了一切問題時,你是否想到了你的愛已變成了束縛孩子的枷鎖?你是否想到了這種愛也會變成一種傷害?你已經在不經意中折斷了孩子生存的翅膀,他們無法親自感受、體驗生活中的酸甜苦辣、成功與失敗,沒了想像的翅膀,沒了自由的空間,他們只是木然地享受,沒了慾望,也喪失了應有的創造力、想像力。他們的世界變得無力而蒼白。這樣的孩子就像在溫室裡長大的花朵,經不起任何風吹雨打。所以,明智的家長是不會這樣對待孩子的。李嘉誠的二兒子,現在已成為香港最具實力的英才,在談到自己小時候,家裡有很多輛車,但父親李嘉誠卻從來不讓自己的孩子坐私家車。他每天上學都要很辛苦地去擠公車。那時他年齡很小,個子很矮,常常擠不上公車,但父親從不動惻隱之心。他也曾怨恨過,現在想想卻非常感謝自己的父親,覺得是父親讓自己懂得了,在競爭中只有透過自己努力才能成功。
我們應該向鷹媽媽學習,給孩子們真正的愛,適時地給孩子們一些挫折,給他們一對生存的翅膀。我們應該向李嘉誠學習,給孩子們真正的愛,讓孩子懂得生活中總有些事情需要自己努力承擔才行。
父母愛自己的孩子,這是人之常情。父母的愛對孩子的健康成長起著很大的促進作用。那麼,家長要怎樣才能掌控好愛孩子的分寸呢?怎樣才算是真正的愛孩子呢?
父母也會犯錯:好孩子不是罵出來
以樂觀應對成長的苦惱
我們對受害程度的認定,其實可以歸結於人們面對災難時所採取的態度,只要受害者內心的想法可以從恐懼轉為發憤圖強,壞事就可能會變成令人鼓舞的好事。
所以當我們嘗試過避免災難降臨,最後卻沒有得到成功,就試著換個角度思考,樂觀地面對災難,它的毒刺也往往會凋落,幻化成一株真正美麗的花。
樂觀面對人生
學會保持樂觀、開朗的情緒,對孩子來說是非常重要的訓練。
一般而言,當滿足自己需要的事件發生時,人類會自然而然地產生諸如:滿意、高興、喜悅、愛慕的積極情緒;相反地,如果自己的需要無法得到滿足,就會產生痛苦、憂愁、厭惡、恐懼、憎恨的消極情緒。
積極的情緒體驗能夠激發人體的潛能,使其保持旺盛的體力和精力,維護心理健康;消極的情緒體驗只能使人意志消沉,有害身心健康。
關於樂觀這件事,法國作家阿蘭佩雷菲特認為,人應該把快樂的智慧用於和煩惱做各式各樣的鬥爭,他認為:「煩惱是我們患的一種精神上的近視,應該向遠處看並保持積極樂觀的心態,這樣我們的腳步就會更加堅定,內心也就更加泰然。」
事實正是如此,樂觀是一種性格傾向,使人能看到事情比較有利的一面,並對最有利的結果充滿期待。兒童心理學家認為,樂觀不但是迷人的性格特徵,還有更神奇的功能,它能使人對生活中的許多困難產生心理上的免疫力。樂觀的孩子不容易得到憂鬱症,不但更容易獲得成就,身體也比悲觀的孩子更健康。樂觀與悲觀的人最大區別就在於,當有利或不利事件發生時,這兩種人對發生原因的認定。樂觀主義者認為,有利的、令人愉快的事情總是永久的、普遍的,他們能夠促使好事發生;而一旦不利事件發生,也能視為是暫時的。
悲觀主義者則認為,好事總是暫時的,壞事才是永遠的。在解釋壞事發生的原因時,他們不是責怪自己,就是諉過別人。
思維心理學專家指出:「樂觀是成功的一大要訣。」他說,失敗者通常有一個「悲觀解釋事物」的方式,即遇到挫折時,總會在心裡對自己說:「生命就是這麼無奈,努力也是徒然。」由於常常運用這種悲觀的方式解釋事物,無意中就喪失了鬥志,不思進取了。因此,身為父母要重視培養孩子樂觀的習慣。
樂觀是孩子對未來充滿信心、有希望、而又不斷進取的個性特徵。孩子對於能夠滿足自己需要的事件,會產生積極的情緒,而對無法滿足自己需要的事物則會產生消極的情緒。
樂觀的性格是孩子應對人生中悲傷、不幸、失敗、痛苦等負面事件的有力武器。如果孩子無法樂觀地面對人生,就容易意志消沉,對前途喪失信心,而且長久下去,還會損害身體健康。
值得慶幸的是,孩子樂觀的性格是可以培養的。早期誘發理論認定:人的性格是在後天環境中逐步形成的,樂觀的性格可以透過實際執行來培養,悲觀的性格也可以從改變思維下手,漸漸脫離。
那麼,培養孩子樂觀的性格,應該從哪些方面做起呢?
【建議一】 引導孩子擺脫困境
每個孩子都會碰到不如意的事情,即使天性樂觀的孩子也是如此。當他遇到困境時,父母要多留心孩子的情緒變化,如果孩子悶悶不樂,父母無論自己多忙,也要擠出一點時間和孩子交談,教育孩子學會忍耐並堅強面對所有困難,鼓勵孩子凡事多往好的方面想,避免老是以消極的態度思考。
父母一定要注意觀察孩子的情緒,只要孩子願意與父母溝通,父母就要引導孩子把心中的煩惱說出來,這樣,煩惱才會消失,孩子也才能恢復快樂。
當然,父母也可以幫助孩子克服一些困難,教導孩子正確的態度和方法來保持樂觀的情緒,這些都是促使孩子擺脫消極情緒的好方法。【建議二】 言傳身教,潛移默化
父母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首先自己要做個樂觀的人。每個人在工作、生活中都會遇到各種困難,父母處理困境的心態會直接影響孩子的做法。如果父母能以身作則,在面對困境、挫折時保持自信、樂觀,奮發向上,孩子也會受父母的影響,在遇到困難時,樂觀地去面對。
平時,父母應該多向孩子灌輸樂觀的思考模式,讓孩子有這樣的觀念:令人快樂的事情總是永久的、經常發生的;雖然有不愉快的事情發生,那也只是暫時的,並不會經常性的發生,只要樂觀地對待,生活仍然是美好的。
例如,碰到週末要加班,就要對孩子說:「今天媽媽要去公司加班,這表示媽媽很受公司重視喔,所以工作很多很忙。」而不要對孩子說:「累死了,媽媽今天又要加班去了。」
不管怎樣對孩子說明妳的情況,加班的事實無法改變,但是給孩子的感覺卻不一樣。當跟孩子說:「今天媽媽要去公司加班,這表示媽媽很受公司重視喔。」孩子會覺得媽媽很能幹,在公司是核心人物。
如果對孩子說:「累死了,媽媽今天又要加班去了。」孩子會覺得妳是不願意加班而不得不去,這就讓孩子留下了不快樂的陰影。
【建議三】 允許孩子自由地表現悲傷
孩子在遇到困境時,往往會表現出悲傷,而父母應該允許孩子自由地表現悲傷。如果孩子在哭泣的時候,父母要求孩子停止哭泣不能表現出軟弱,孩子就會把心中的悲傷累積起來,久而久之,反而造成孩子的消極心態。
對於孩子表現出的悲傷或軟弱,父母應該避免呵斥,而是要讓孩子盡情地發洩心中的鬱悶,只要孩子發洩夠了,他自然會恢復心情的平衡。當然,如果孩子需要父母的幫助,父母應該及時安慰孩子,用相同的心理去感受孩子的情緒,努力引起孩子的情感共鳴,藉此緩解孩子的不良情緒。
媽咪請聽我說:傾聽孩子的話中話
為孩子的小進步鼓掌
孩子是非常敏感的,他們會把家長的鼓勵當成他們前進的動力,因此,家長在發現孩子有不良習慣時,要及早提醒他糾正他,告訴他正確的做法。而當孩子努力改正時,你就要肯定他,哪怕孩子只有一點小小的進步也要為他鼓掌。在洗手間裡,媽媽發現兒子刷完牙後又把牙膏隨便扔在洗手槽裡面。媽媽非常生氣,便把尼克叫過來,不滿地對兒子說:「尼克,你應該可以照顧自己的生活了吧!你看,你又把牙膏亂放了。我不是對你說過牙膏用後要放到杯子裡嗎?」
尼克根本沒有把媽媽的話當一回事,只是心不在焉地回答:「知道了。」媽媽見兒子反應平淡,她知道自己剛才說的話並未引起他的重視,於是對他喊道:「聽著,尼克,你必須把牙膏放進漱口杯裡!」
尼克極不情願地走進了洗手間,放好了牙膏,轉身就走。「記住,以後不准再亂放了。」媽媽再次強調。
「知道了。」第二天,尼克在刷完牙後,將牙膏認真地放到杯子裡了,但媽媽什麼都沒有說。到了第三天,牙膏又被四處亂扔了。
「喂,尼克,你是怎麼搞的,為什麼你又忘了把牙膏放回原處去了呢?」媽媽生氣說道。
「我以為你忘記了。」尼克說道。
「你這麼說是什麼意思呢?」母親疑惑地望著兒子。
「因為昨天我把牙膏放進杯子裡了,而你卻什麼也沒有說!」
尼克為什麼又犯了老毛病呢?因為當他改正後沒有得到媽媽的肯定和重視,因此他洩氣了。
如果第二天,媽媽發現尼克把牙膏放進杯子裡後,讚美他說:「做得好,尼克!媽媽知道你一定能改掉壞習慣的。」那麼尼克一定會非常高興,並繼續維持這個好習慣。
舉這個例子就是為了說明,父母的鼓勵對孩子而言是具有很大意義的。如果父母能重視鼓勵的作用,靈活運用鼓勵的方式,那麼就能很輕鬆地幫孩子改掉壞習慣。
九歲的卡特有個亂丟東西的壞習慣,他每天放學一回到家,就把他的書包、鞋子、外套扔在客廳的地板上,回到房間後,又把玩具丟的隨處都是。雖然偶爾卡特也會按媽媽的要求把東西都擺放好,但大多數的時間都是隨地亂扔。
對此,媽媽試過很多方法來矯正他這個毛病,但無論是提醒他、責備他還是懲罰他,都無濟於事,卡特仍有隨處亂丟東西的壞習慣。
在上述方法都不見效的情況下,卡特的媽媽決定試試以鼓勵兒子的方法來使他改掉他的壞習慣。這天,卡特的媽媽終於看到了卡特把自己的東西收拾的很整齊,她立即走上前去,輕輕地擁抱了一下卡特,高興地說:「你看!我就知道你不是個沒規矩的孩子!你收拾的多乾淨啊!」卡特剛開始很吃驚,但很快他的臉上就充滿了自豪。因為他將自己的房間收拾得很整齊而受到了肯定和鼓勵,於是在這之後,他就盡力去這樣做,而他的媽媽也記著每次都對他表示認同和鼓勵。
對於正在成長中的孩子來說,日常生活中的好習慣和壞習慣同時存在,如何鼓勵孩子保持好習慣,矯正不良習慣,一直是困擾父母的難題。如果適當運用鼓勵的方式來激勵孩子,事情就會變得容易得多。
教育學家的建議是,在某些時候,父母應忽視孩子的不良行為,將自己的預期目標分成小步驟,循序漸進地做,這樣就能很順利地改掉孩子的壞習慣。
也就是說,如果一個孩子有不良的生活習慣或行為,父母不應該對此抓住不放,而應該找到孩子偶爾沒有此不良行為的時候對孩子加以鼓勵。
父母對孩子的每一個微小進步都能加以鼓勵,就是對孩子的積極行為進行強化的最好方式。哲學上講質變是由量變引起的,每天的細微進步,累積起來才可能有大的變化。因此,對於父母來說,要想讓自己的孩子徹底改掉不良習慣,就應該對孩子的點滴進步進行鼓勵。
可是生活中,大多數的家長往往忽略了孩子的微小進步,他們對孩子的期望比較高,總希望孩子能一下子達到他們的要求。因而對孩子一些細小的進步不是很注意,反應也比較冷淡。
孫路的數學成績一直是所有功課中最差的,孫路成績不錯,但數學成績的落後使得孫路的總排名受到很大的影響。這天,孫路下定決心,要將數學學好,並努力將數學變成最棒的一科。
考試了,因為有了相當時間的努力,孫路很沈著地應付了這次的數學考試。
成績出來了,孫路的數學成績竟然由不及格進步到了七十五分,孫路興奮地把成績告訴了父親,而父親在得知數學最高分是九十八分後,滿不在乎地說:「有什麼好得意的,還差得遠呢!」孫路立刻像一顆洩了氣的皮球似的,站在那兒一動也不動。
爸爸的話,使他覺得他所有的努力都白費了。於是孫路再次放棄了數學。孫路因為得不到鼓勵而放棄了努力,試想爸爸如果能對孫路說:「很好,兒子,你進步很多!要繼續加油喔!」也許這個時候父親給予兒子的就是足夠的信心和勇氣,讓他去迎接更大的挑戰。孩子也不至於對自己較弱的學科完全失去信心。
父母對孩子的鼓勵是他在學校爭取更好表現的最大動力,而冷漠則會擊潰孩子爭取更好成績的信心。
可是大人們常常會為了孩子在某些方面的不足,窮追猛打,致使大家的注意力都對準了孩子比較不足的部份,以致雙方都喪失了信心。
其實,對於動物,鼓勵的方法是餵食物;而對於孩子而言,父母所給予的愛、寬容、關懷、耐心、理解就是鼓勵。
父母不要因為孩子的進步太小,就不願意給予鼓勵,這會使孩子覺得家長對自己的進步漠不關心,認為自己的努力白費了。時間一長,孩子就會失去進步的動力,原來可以改變一生的進步也會因為得不到鼓勵而消失。
因此,無論孩子是在學業還是生活方面,只要孩子有進步就應給予建設性的鼓勵,有好的表現就要加強鼓勵讓孩子能不斷的往前進步。
☂
鼓勵孩子每一個微小的進步,就是在強化孩子的進取之心。不要吝惜你的鼓勵,這是幫助孩子改掉缺點必不可少的要素。
第一章 給孩子真正的愛,讓孩子既有個性又不任性
01.關愛V.S.溺愛
當你用懷抱、用你的愛去擁抱孩子時,當你替他們解決了一切問題時,你是否想到了你的愛已變成了束縛孩子的枷鎖?
有一個很大的湖,湖中有一個小島,住著一個老漁翁和他的妻子。漁翁搖船捕魚,妻子養雞餵鴨,除了買些油鹽,他們很少與外界往來。有一年秋天,一群天鵝來到島上,牠們是從遙遠的北方飛來,準備去南方過冬的。老夫婦看到這群遠方來客,非常高興,因為他們在這兒住了這麼多年,還沒有誰來拜訪過。漁翁夫婦拿出餵雞的飼料和打來的小魚招待天鵝,漸漸地這群天鵝就和漁翁夫婦成了朋友。牠們在島上不僅敢大搖大擺地走來走去,而且在老漁翁捕魚時,牠們隨船而行,嬉戲左右。冬天來了,這群天鵝竟然沒有繼續往南飛,牠們白天在湖上覓食,晚上在小島上棲息。當湖面封凍,牠們無法覓食的時候,老夫婦就敞開他們的茅屋讓牠們進屋取暖,並且給它們食物。這種關愛一直持續到春天來臨,湖面解凍。日復一日,年復一年,每年冬天,老夫婦都這樣奉獻著他們的愛心。有一年,他們老了,離開了小島,天鵝也從此消失了,不過牠們不是飛向了南方,而是在第二年湖面封凍的時候凍死了。這些天鵝就是在這對老夫婦的愛心中失去了生活自理的能力,當愛心遠離的時候牠們面臨的只有死亡。
在我們周圍這樣的事情真是太多了。一位母親為她二十三歲的兒子傷透了心,她不得不去找心理學家。
專家問:「孩子第一次繫鞋帶的時候打了個死結,你是不是不再給他買綁鞋帶的鞋子?」夫人點了點頭。
專家又問:「孩子第一次洗碗的時候,弄濕了衣服,你是不是不再讓他走近洗碗槽?」夫人稱是。
專家接著問:「孩子第一次整理自己的床鋪,整整用了一個小時,你嫌他笨手笨腳,對嗎?」這位母親驚愕得看了專家一眼。
專家又說:「孩子大學畢業去找工作,你又動用了自己的關係和權力?」這位母親更驚愕了,從椅子上站起來,湊近專家問:「您怎麼知道的?」
專家說:「從那根鞋帶知道的。」夫人問:「以後我該怎麼辦?」專家說:「當他生病的時候,你最好帶他去醫院;他要結婚的時候,你最好給他準備好房子;他沒有錢的時候,你最好給他送錢去。這是你最好的選擇,別的我也無能為力了。」
在母親無微不至的愛心中,孩子一次次地失去了學習自理的機會,最後連最起碼的生活自理能力也喪失了。他今後將如何來面對生活呢?
在這裡必須提醒各位家長:愛孩子,還是從培養他們的生活自理能力開始吧!
鷹媽媽在小鷹長到足夠大時,便會把墊在窩裡的一切柔軟的稻草羽毛都掀掉。樹枝上的刺會刺痛小鷹,小鷹本能地往邊緣蹭,鷹媽媽就會把小鷹推下去。為了防止下落,小鷹拚命地揮動翅膀,結果小鷹的命保住了,也學會了作為鷹基本的生存能力──飛翔。這個故事給了我們家長很多啟示。
當今的孩子從出生起父母便給予了無微不至的關懷,含在嘴裡怕化了,捧在手裡怕掉了。大人們一直在保護著他們,讓他們吃飽,讓他們穿暖,滿足他們的一切需要,每天為他們遮風擋雨,希望他永遠不受任何的傷害。這些孩子們在享受大人無微不至關愛的同時,慢慢地以為世界上就只有自己這一個圓,自己是中心,別人的愛是半徑,不管別人畫的多累,都覺得是應該的,自己只能享受別人的愛,卻不懂得去愛別人,這樣的孩子將來該如何在社會上生存?
其實,這些現象正是大人們所製造出來的,孩子們成了生活上的白癡。有些孩子上了小學還不會自己穿衣服、自己繫鞋帶、自己扣扣子。
當你用懷抱、用你的愛去擁抱孩子時,當你替他們解決了一切問題時,你是否想到了你的愛已變成了束縛孩子的枷鎖?你是否想到了這種愛也會變成一種傷害?你已經在不經意中折斷了孩子生存的翅膀,他們無法親自感受、體驗生活中的酸甜苦辣、成功與失敗,沒了想像的翅膀,沒了自由的空間,他們只是木然地享受,沒了慾望,也喪失了應有的創造力、想像力。他們的世界變得無力而蒼白。這樣的孩子就像在溫室裡長大的花朵,經不起任何風吹雨打。所以,明智的家長是不會這樣對待孩子的。李嘉誠的二兒子,現在已成為香港最具實力的英才,在談到自己小時候,家裡有很多輛車,但父親李嘉誠卻從來不讓自己的孩子坐私家車。他每天上學都要很辛苦地去擠公車。那時他年齡很小,個子很矮,常常擠不上公車,但父親從不動惻隱之心。他也曾怨恨過,現在想想卻非常感謝自己的父親,覺得是父親讓自己懂得了,在競爭中只有透過自己努力才能成功。
我們應該向鷹媽媽學習,給孩子們真正的愛,適時地給孩子們一些挫折,給他們一對生存的翅膀。我們應該向李嘉誠學習,給孩子們真正的愛,讓孩子懂得生活中總有些事情需要自己努力承擔才行。
父母愛自己的孩子,這是人之常情。父母的愛對孩子的健康成長起著很大的促進作用。那麼,家長要怎樣才能掌控好愛孩子的分寸呢?怎樣才算是真正的愛孩子呢?
父母也會犯錯:好孩子不是罵出來
以樂觀應對成長的苦惱
我們對受害程度的認定,其實可以歸結於人們面對災難時所採取的態度,只要受害者內心的想法可以從恐懼轉為發憤圖強,壞事就可能會變成令人鼓舞的好事。
所以當我們嘗試過避免災難降臨,最後卻沒有得到成功,就試著換個角度思考,樂觀地面對災難,它的毒刺也往往會凋落,幻化成一株真正美麗的花。
樂觀面對人生
學會保持樂觀、開朗的情緒,對孩子來說是非常重要的訓練。
一般而言,當滿足自己需要的事件發生時,人類會自然而然地產生諸如:滿意、高興、喜悅、愛慕的積極情緒;相反地,如果自己的需要無法得到滿足,就會產生痛苦、憂愁、厭惡、恐懼、憎恨的消極情緒。
積極的情緒體驗能夠激發人體的潛能,使其保持旺盛的體力和精力,維護心理健康;消極的情緒體驗只能使人意志消沉,有害身心健康。
關於樂觀這件事,法國作家阿蘭佩雷菲特認為,人應該把快樂的智慧用於和煩惱做各式各樣的鬥爭,他認為:「煩惱是我們患的一種精神上的近視,應該向遠處看並保持積極樂觀的心態,這樣我們的腳步就會更加堅定,內心也就更加泰然。」
事實正是如此,樂觀是一種性格傾向,使人能看到事情比較有利的一面,並對最有利的結果充滿期待。兒童心理學家認為,樂觀不但是迷人的性格特徵,還有更神奇的功能,它能使人對生活中的許多困難產生心理上的免疫力。樂觀的孩子不容易得到憂鬱症,不但更容易獲得成就,身體也比悲觀的孩子更健康。樂觀與悲觀的人最大區別就在於,當有利或不利事件發生時,這兩種人對發生原因的認定。樂觀主義者認為,有利的、令人愉快的事情總是永久的、普遍的,他們能夠促使好事發生;而一旦不利事件發生,也能視為是暫時的。
悲觀主義者則認為,好事總是暫時的,壞事才是永遠的。在解釋壞事發生的原因時,他們不是責怪自己,就是諉過別人。
思維心理學專家指出:「樂觀是成功的一大要訣。」他說,失敗者通常有一個「悲觀解釋事物」的方式,即遇到挫折時,總會在心裡對自己說:「生命就是這麼無奈,努力也是徒然。」由於常常運用這種悲觀的方式解釋事物,無意中就喪失了鬥志,不思進取了。因此,身為父母要重視培養孩子樂觀的習慣。
樂觀是孩子對未來充滿信心、有希望、而又不斷進取的個性特徵。孩子對於能夠滿足自己需要的事件,會產生積極的情緒,而對無法滿足自己需要的事物則會產生消極的情緒。
樂觀的性格是孩子應對人生中悲傷、不幸、失敗、痛苦等負面事件的有力武器。如果孩子無法樂觀地面對人生,就容易意志消沉,對前途喪失信心,而且長久下去,還會損害身體健康。
值得慶幸的是,孩子樂觀的性格是可以培養的。早期誘發理論認定:人的性格是在後天環境中逐步形成的,樂觀的性格可以透過實際執行來培養,悲觀的性格也可以從改變思維下手,漸漸脫離。
那麼,培養孩子樂觀的性格,應該從哪些方面做起呢?
【建議一】 引導孩子擺脫困境
每個孩子都會碰到不如意的事情,即使天性樂觀的孩子也是如此。當他遇到困境時,父母要多留心孩子的情緒變化,如果孩子悶悶不樂,父母無論自己多忙,也要擠出一點時間和孩子交談,教育孩子學會忍耐並堅強面對所有困難,鼓勵孩子凡事多往好的方面想,避免老是以消極的態度思考。
父母一定要注意觀察孩子的情緒,只要孩子願意與父母溝通,父母就要引導孩子把心中的煩惱說出來,這樣,煩惱才會消失,孩子也才能恢復快樂。
當然,父母也可以幫助孩子克服一些困難,教導孩子正確的態度和方法來保持樂觀的情緒,這些都是促使孩子擺脫消極情緒的好方法。【建議二】 言傳身教,潛移默化
父母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首先自己要做個樂觀的人。每個人在工作、生活中都會遇到各種困難,父母處理困境的心態會直接影響孩子的做法。如果父母能以身作則,在面對困境、挫折時保持自信、樂觀,奮發向上,孩子也會受父母的影響,在遇到困難時,樂觀地去面對。
平時,父母應該多向孩子灌輸樂觀的思考模式,讓孩子有這樣的觀念:令人快樂的事情總是永久的、經常發生的;雖然有不愉快的事情發生,那也只是暫時的,並不會經常性的發生,只要樂觀地對待,生活仍然是美好的。
例如,碰到週末要加班,就要對孩子說:「今天媽媽要去公司加班,這表示媽媽很受公司重視喔,所以工作很多很忙。」而不要對孩子說:「累死了,媽媽今天又要加班去了。」
不管怎樣對孩子說明妳的情況,加班的事實無法改變,但是給孩子的感覺卻不一樣。當跟孩子說:「今天媽媽要去公司加班,這表示媽媽很受公司重視喔。」孩子會覺得媽媽很能幹,在公司是核心人物。
如果對孩子說:「累死了,媽媽今天又要加班去了。」孩子會覺得妳是不願意加班而不得不去,這就讓孩子留下了不快樂的陰影。
【建議三】 允許孩子自由地表現悲傷
孩子在遇到困境時,往往會表現出悲傷,而父母應該允許孩子自由地表現悲傷。如果孩子在哭泣的時候,父母要求孩子停止哭泣不能表現出軟弱,孩子就會把心中的悲傷累積起來,久而久之,反而造成孩子的消極心態。
對於孩子表現出的悲傷或軟弱,父母應該避免呵斥,而是要讓孩子盡情地發洩心中的鬱悶,只要孩子發洩夠了,他自然會恢復心情的平衡。當然,如果孩子需要父母的幫助,父母應該及時安慰孩子,用相同的心理去感受孩子的情緒,努力引起孩子的情感共鳴,藉此緩解孩子的不良情緒。
媽咪請聽我說:傾聽孩子的話中話
為孩子的小進步鼓掌
孩子是非常敏感的,他們會把家長的鼓勵當成他們前進的動力,因此,家長在發現孩子有不良習慣時,要及早提醒他糾正他,告訴他正確的做法。而當孩子努力改正時,你就要肯定他,哪怕孩子只有一點小小的進步也要為他鼓掌。在洗手間裡,媽媽發現兒子刷完牙後又把牙膏隨便扔在洗手槽裡面。媽媽非常生氣,便把尼克叫過來,不滿地對兒子說:「尼克,你應該可以照顧自己的生活了吧!你看,你又把牙膏亂放了。我不是對你說過牙膏用後要放到杯子裡嗎?」
尼克根本沒有把媽媽的話當一回事,只是心不在焉地回答:「知道了。」媽媽見兒子反應平淡,她知道自己剛才說的話並未引起他的重視,於是對他喊道:「聽著,尼克,你必須把牙膏放進漱口杯裡!」
尼克極不情願地走進了洗手間,放好了牙膏,轉身就走。「記住,以後不准再亂放了。」媽媽再次強調。
「知道了。」第二天,尼克在刷完牙後,將牙膏認真地放到杯子裡了,但媽媽什麼都沒有說。到了第三天,牙膏又被四處亂扔了。
「喂,尼克,你是怎麼搞的,為什麼你又忘了把牙膏放回原處去了呢?」媽媽生氣說道。
「我以為你忘記了。」尼克說道。
「你這麼說是什麼意思呢?」母親疑惑地望著兒子。
「因為昨天我把牙膏放進杯子裡了,而你卻什麼也沒有說!」
尼克為什麼又犯了老毛病呢?因為當他改正後沒有得到媽媽的肯定和重視,因此他洩氣了。
如果第二天,媽媽發現尼克把牙膏放進杯子裡後,讚美他說:「做得好,尼克!媽媽知道你一定能改掉壞習慣的。」那麼尼克一定會非常高興,並繼續維持這個好習慣。
舉這個例子就是為了說明,父母的鼓勵對孩子而言是具有很大意義的。如果父母能重視鼓勵的作用,靈活運用鼓勵的方式,那麼就能很輕鬆地幫孩子改掉壞習慣。
九歲的卡特有個亂丟東西的壞習慣,他每天放學一回到家,就把他的書包、鞋子、外套扔在客廳的地板上,回到房間後,又把玩具丟的隨處都是。雖然偶爾卡特也會按媽媽的要求把東西都擺放好,但大多數的時間都是隨地亂扔。
對此,媽媽試過很多方法來矯正他這個毛病,但無論是提醒他、責備他還是懲罰他,都無濟於事,卡特仍有隨處亂丟東西的壞習慣。
在上述方法都不見效的情況下,卡特的媽媽決定試試以鼓勵兒子的方法來使他改掉他的壞習慣。這天,卡特的媽媽終於看到了卡特把自己的東西收拾的很整齊,她立即走上前去,輕輕地擁抱了一下卡特,高興地說:「你看!我就知道你不是個沒規矩的孩子!你收拾的多乾淨啊!」卡特剛開始很吃驚,但很快他的臉上就充滿了自豪。因為他將自己的房間收拾得很整齊而受到了肯定和鼓勵,於是在這之後,他就盡力去這樣做,而他的媽媽也記著每次都對他表示認同和鼓勵。
對於正在成長中的孩子來說,日常生活中的好習慣和壞習慣同時存在,如何鼓勵孩子保持好習慣,矯正不良習慣,一直是困擾父母的難題。如果適當運用鼓勵的方式來激勵孩子,事情就會變得容易得多。
教育學家的建議是,在某些時候,父母應忽視孩子的不良行為,將自己的預期目標分成小步驟,循序漸進地做,這樣就能很順利地改掉孩子的壞習慣。
也就是說,如果一個孩子有不良的生活習慣或行為,父母不應該對此抓住不放,而應該找到孩子偶爾沒有此不良行為的時候對孩子加以鼓勵。
父母對孩子的每一個微小進步都能加以鼓勵,就是對孩子的積極行為進行強化的最好方式。哲學上講質變是由量變引起的,每天的細微進步,累積起來才可能有大的變化。因此,對於父母來說,要想讓自己的孩子徹底改掉不良習慣,就應該對孩子的點滴進步進行鼓勵。
可是生活中,大多數的家長往往忽略了孩子的微小進步,他們對孩子的期望比較高,總希望孩子能一下子達到他們的要求。因而對孩子一些細小的進步不是很注意,反應也比較冷淡。
孫路的數學成績一直是所有功課中最差的,孫路成績不錯,但數學成績的落後使得孫路的總排名受到很大的影響。這天,孫路下定決心,要將數學學好,並努力將數學變成最棒的一科。
考試了,因為有了相當時間的努力,孫路很沈著地應付了這次的數學考試。
成績出來了,孫路的數學成績竟然由不及格進步到了七十五分,孫路興奮地把成績告訴了父親,而父親在得知數學最高分是九十八分後,滿不在乎地說:「有什麼好得意的,還差得遠呢!」孫路立刻像一顆洩了氣的皮球似的,站在那兒一動也不動。
爸爸的話,使他覺得他所有的努力都白費了。於是孫路再次放棄了數學。孫路因為得不到鼓勵而放棄了努力,試想爸爸如果能對孫路說:「很好,兒子,你進步很多!要繼續加油喔!」也許這個時候父親給予兒子的就是足夠的信心和勇氣,讓他去迎接更大的挑戰。孩子也不至於對自己較弱的學科完全失去信心。
父母對孩子的鼓勵是他在學校爭取更好表現的最大動力,而冷漠則會擊潰孩子爭取更好成績的信心。
可是大人們常常會為了孩子在某些方面的不足,窮追猛打,致使大家的注意力都對準了孩子比較不足的部份,以致雙方都喪失了信心。
其實,對於動物,鼓勵的方法是餵食物;而對於孩子而言,父母所給予的愛、寬容、關懷、耐心、理解就是鼓勵。
父母不要因為孩子的進步太小,就不願意給予鼓勵,這會使孩子覺得家長對自己的進步漠不關心,認為自己的努力白費了。時間一長,孩子就會失去進步的動力,原來可以改變一生的進步也會因為得不到鼓勵而消失。
因此,無論孩子是在學業還是生活方面,只要孩子有進步就應給予建設性的鼓勵,有好的表現就要加強鼓勵讓孩子能不斷的往前進步。
☂
鼓勵孩子每一個微小的進步,就是在強化孩子的進取之心。不要吝惜你的鼓勵,這是幫助孩子改掉缺點必不可少的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