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向高牆說不

9特價261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思辨高牆】

第一章 承認吧,我們害怕學生會思考

「引領我的,是對真實所懷抱的熱情。我對所有的問題,都是以此為出發點考量。」——切.格瓦拉(Ernesto Che Guevara)

一、十八歲的你,想要做什麼?

你有夢想嗎?你是否還記得十八歲時的夢想?

我在高中教書十來年了,每年六月總會送走一批又一批的畢業生,當然也會幫學生簽畢業紀念冊。每次簽紀念冊的時候,我總會看看學生在上面寫了些什麼。有一點我始終不明白,為什麼幾乎每個學生的夢想,都是「考上理想大學」?等了十八年,也算是成年人了,怎麼對自己的未來沒有半點想像?人生難道只有「考大學」嗎?

回想我自己的十八歲,當年以第一志願填進師大公訓系,研究所畢業後,因為是公費生,很順利地分發當上老師。除了當兵那一年半,中間連個空檔也沒有。某方面而言,我也算是人生勝利組,沒有一天失業過。但是我很後悔。如果人生可以重來,我真希望當初不要那麼早就當老師。我失去了太多探索人生、追尋夢想的機會。

媒體報導,美國前總統歐巴馬的大女兒瑪莉亞(Malia Obama)二○一六年錄取哈佛大學,但她沒有打算馬上入學,打算延到隔年秋季才入學,因此將有一個空檔年(gap year)。

空檔年是什麼?它讓學生「有機會去旅行,探索不同的興趣,並在大學生活開始前學習一些經驗,並且變得更為成熟」。

哈佛官網也貼出一篇以〈要讓下個世代先暫停一下,還是弄到油盡燈枯,失去熱情〉為標題的文章,描述中小學教育壓力對學生的影響,文章寫道:

「許多三、四十歲的醫師、律師、學者、企業家說,他們擁有這些專業能力與成就是因為別人對他們有如此的期望,他們未曾暫時停下來想一想自己是否真正熱愛這份工作。他們常說自己完全失去了青春,從未活在當下,且總是追求一些不明確的目標。」

教育部規劃「青年教育與就業儲蓄帳戶」,於二○一七年八月正式推動,一○五學年度高中職應屆畢業生均可申請,三年最多補助三十六萬。整體方案有兩大階段,第一階段是協助高中職職涯探索;第二階段則在高中職畢業後,透過「青年體驗學習計畫」協助學生進行國際與生活體驗,以及「青年就業領航計畫」協助學生進行職場體驗。而「青年就業領航計畫」之職缺,將會特別重視優質職缺及傳統技藝人才傳承與培養。

為什麼會有這個政策的出現?我想,和現下「只要會劃卡就能上大學」的荒謬現象脫不了關係。

回到一九九四年四一○教改的時空背景,當時台灣十八歲的青年,進入四年制大學的機會還不到百分之十八,擠不進升學窄門的青春學子,只能年復一年關在南陽街的重考班裡,不斷填鴨背誦記憶,這對國家人才的培育當然是大大的傷害。

在這樣的背景下,當教改運動提出「廣設高中、大學」訴求時,很容易就得到廣大輿論的支持。這是由當時社會共識所產生的結果,不可能只靠少數決策者或倡議者一手遮天就做得出來。結果呢,一切就失控了。

只要會劃卡,文盲也能上大學

根據政大教育系教授周祝瑛的研究,國內大專院校從一九八四年的二十七所大學、七十七所專科學校,暴增到二○○七年的一百四十八所大學、十五所專科學校。大學生人數也從一九八四年的十七萬三千多人,成長到二○○七年的一百一十二萬人。

如今升大學已不是窄門,是寬門。有多寬?全世界最寬:只要你會劃卡,是文盲也沒關係,一樣可以上大學。早期是學生要拚了命考試才有大學讀,現在是大學拚了命要找學生來讀。

更慘的是,因為少子化風暴,這些大學現在還得忙著到國外找學生來補學費的空缺。經濟學告訴我們,當貨幣發行量過多,必然造成通貨膨脹,貨幣購買力將會貶值;如今,台灣的大學過度擴張,大學文憑已是惡性通膨。大學生滿街跑的代價,就是企業主隨便給個二十幾K的低薪,要不要做自己看著辦。

早在一九八三年,哈佛大學教授霍華.嘉納(Howard Gardner)就提出「多元智能理論」(Multiple Intelligences),駁斥「一試定終身」的智力至上說,認為每個人都有不同的語言、邏輯、肢體等多種思維方式。簡單來說,就是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性向,適合學術性向的當然要走大學研究之途,而其他性向的孩子也應該要走適合他們的道路。

可是,我們的社會騙了他們。整個社會的氛圍,從國中就開始騙這些孩子,念高職的目的不是為了求職,而是為了升大學。家境好的也就罷了,家境差的只能申請就學貸款,於是大學四年都在忙著打工攢生活費、住宿費,甚至一路借學貸到研究所。沒有一技之長的後果是畢業只能領到二十幾K的薪水,了不起三十幾K,還欠了一屁股學貸債。

教育部統計,一○三學年度在學生申請學貸人數將近三十二萬人,包含高中生約一萬八千人及大專生三十多萬人。申請學貸的大專生裡,公立學校約六萬人,私立卻超過二十四萬人。目前背著學貸的年輕人(含在學及畢業)已逼近百萬。

一名私立科技大學機械系四年級的張同學,每學期五萬三千元的學雜費都靠申請學貸繳交,前後已借了四十二萬元。現在,他每週打工四到五天,要靠自己的能力讀完大學。

其實,既然每星期都要打工四、五天了,也許當初選擇先就業、累積實務經驗,再回到學校加強理論進修,對他的未來會更有幫助。

網路論壇上,有位裝潢業者發文感嘆現在的泥水工好難請!前陣子,他承接一個案子,找來三個按件計酬的泥水工人,「但這三個人,開價可不便宜!短短一個星期內,就從我身上賺走三十萬元!」如果是更稀有的泥水工,像貼大理石的工人,費用可更驚人,該業者表示,「我就曾看過有老闆,是直接帶一整個皮箱,裡面裝了快百萬的現金到工地去,做完當天直接發現金啊!」

不只泥水工,現在各種工都缺。做裝潢的鐵工現在行情是日薪兩千七百元,好的木工日薪甚至高達四千五百元。

為什麼工人的身價會一夕暴漲呢?因為年輕人不肯做,都跑去念大學了。一個國內知名的裝潢團隊,裝潢工人約有七十人,其中一半以上都是六十到七十歲的技工,四十五歲以下的工人,竟然只有兩個。

放手吧,台灣的爸爸媽媽們!我知道你們都辛苦過。

上一代的爸爸媽媽,因為自己當年是苦過來的,心中難免羨慕所謂「白領階級」的社經地位。而台灣社會長期對技職黑手的鄙視、對學歷的過度吹捧,更使得家長們捨不得自己的孩子將來從事粗工,寄望孩子未來可以「出人頭地」,坐辦公室吹冷氣,當個白領人士。但是,要「出人頭地」,難道只有念大學這條路?

我聽過太多例子,即便孩子對升大學沒有興趣,想先就業再逐步探索未來志向,爸媽仍一面倒地反對,甚至對孩子千拜託萬拜託,要他們花多少學費都在所不惜。就算家中經濟有困難,還是要把錢籌出來,無論如何就是要孩子先撐完四年大學再說。好像只要拿到那張文憑,一切就萬事太平了。

結果,空有一張貶值大學文憑、學不到一技之長的畢業生,企業不收,創業也不成。親愛的爸爸媽媽,你們不但耽誤了孩子的青春,可能還害了他的一生。其實,孩子們比你想的更獨立、更優秀!

自主選擇,追尋真正美好

我們是否該試著讓十八歲的青年自主思考求學的目的?或者,仍一心希望他們能考上好學校、找到好工作、賺到好多錢?如果所謂的「好」,指的只是「賺到好多錢」,那麼含著金湯匙出生、家裡擁有大量土地房產的人,肯定是 「最好的人」。但事實上,金錢並不是萬能,也不該是萬能。生命中一定有比金錢更美好的事物,等待你我去發掘。

十八歲的你,應該可以為自己做決定了。雖然已是老調重彈,我還是要再三強調:年輕就是本錢,時間站在你們這一邊!不需要急著升學,多思考、多想像。一味聽從長輩的指示,勉強自己借學貸打工度日,最後換得一紙不受期待的文憑,我不認為你會滿意這樣的人生。

那些想先就業,或只想離開家鄉到處走走看看的人們,只要是出於自主抉擇,都令我非常佩服。二十世紀最受人景仰的革命家切.格瓦拉,出生於阿根廷一個家境優渥的家庭。一九五一年,二十三歲的他在布宜諾斯艾利斯大學醫學系畢業前夕,與好友阿貝托一同騎著摩托車,進行一趟環繞南美洲、全程一萬兩千公里的旅行。

從阿根廷到智利,他親眼目睹礦場勞工的生活現況。在祕魯,他探訪了馬丘比丘遺跡,深切理解當地的殖民歷史,並在痲瘋病療養院工作。他們還乘著竹筏,自亞馬遜河順流而下,經過哥倫比亞,一路來到委內瑞拉。與朋友分開後,格瓦拉又一路北上到美國邁阿密後才踏上歸途。
這趟歷時八個月的旅程,讓格瓦拉深深了解南美洲當時貧困的處境,他以札記方式寫下自己的觀察與感想,日後成了《革命前夕的摩托車之旅》。格瓦拉是這麼說的:

「當我東奔西走,在南美大陸四處旅行時,在連我自己都沒注意到的過程中,我已經改變了。」
我並不是要鼓勵革命,而是希望年輕的你能多多冒險,去發掘、去體會,保持對社會的關懷、對弱勢的關心,重燃對美好世界的想望。總有一天,當你回首過往,這些點點滴滴都將成為人生最深刻的記憶。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