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向德國幼兒園老師學習,為孩子獨立那天做準備
兒子去托兒所之前,他就是爸媽的小寶貝,二十四小時在我們的關照和保護之中。家裡只有他一個小小孩,爸媽自然成為他的「大玩偶」,什麼都要和爸爸媽媽一起。這也是為什麼我們決定,讓兒子從一歲八個月開始,就每天去托兒所兩三個小時,因為孩子不只需要父母,還需要學習與其他人互動。
每次只要有機會,我就會在教室裡多待幾分鐘。我很喜歡觀察老師與孩子們的互動,以及教室和每日行程的安排。
我也從托兒所老師身上,學到幾個幫助孩子自理生活的小妙招。

設定好每個常規的「開始鍵」
每天孩子出門、吃飯、睡覺,都有一定的程序。難的不是設定流程,而是要「開啟」第一步。兒子最愛的S老師永遠會先和小朋友打招呼,而且她記得每個孩子獨特的打招呼方式,擊掌和擊拳就是我家兒子最愛!有時,兒子會遲疑要不要進教室,只要與S老師「擊掌」,就像是按下了他的「開始鍵」,立刻開開心心進去玩。我也趕緊學起來,每次兒子有點遲疑要不要打招呼時,我就鼓勵他「High Five」,兒子也就更敢與人互動了。
收玩具的時候,老師們會說:「收玩具時間到!」接著站起來唱收玩具的歌,帶著孩子把玩具歸位。我們在家也用同一招,每晚睡前,就說:「收玩具時間到!」兒子會唱著歌,與我們一起把玩具收拾好,才去刷牙睡覺。帶孩子做任何事情,都可以設定一個「開始鍵」,通常練習兩週之後,都能得到不錯的效果。終於,出門穿外套和鞋子、收拾、刷牙這些兒子的每天差事,不再需要我們三催四請了。

用孩子的高度,與孩子眼神交流
托兒所老師每天一見到小朋友,一定蹲下來,用與孩子眼睛一樣的高度,微笑問候他們:「你好嗎?」兒子從一開始不知道怎麼回答,到現在會回一些他今天看到的有趣事物,例如:火車、吃東西、遊戲場……,然後他們就「一句話配一個字」聊起來了。
老師以身教告訴孩子,與人眼神交會,才能有真正的交流。兒子現在與人說話,也會像老師一樣睜大眼睛看著對方。
把孩子該自己拿的東西,放在他搆得到的高度
大人別把所有東西都收得高高的,這是托兒所讓孩子學習自理的重要一步。
托兒所裡,有一個水杯架,兒子每天進教室,就是把水杯放在架子上,要喝水自己過去拿。孩子也有自己的外套架、鞋架、物品盒,就連餐廳裡的杯盤餐具,都放在孩子可以方便拿取的高度。
孩子會不會弄亂?或許吧!但令人驚訝的是,孩子有多喜歡把東西放回原位,如果放錯位置,孩子還會立刻糾正。兒子是班上年紀比較大(也比較雞婆)的孩子,所以都由他負責擺杯盤和餐具,甚至有時還會幫忙倒水。我們上回在兒子托兒所的活動中,親眼看到他這麼做,驚喜萬分。一歲十個月的孩子能夠做到這些,真的要感謝老師平時潛移默化的生活自理能力。

當孩子有好的行為,用力說謝謝
上次在托兒所活動的時候,有個孩子幫忙另一個小朋友撿起了水杯,小孩愣愣的不知道發生什麼事,但三個老師同時大聲說:「謝謝你,莫里!」
我發現,老師是說「謝謝」,而不是說「你好棒」。當我們用「你好棒」來鼓勵孩子的好行為,孩子的確自尊會被提升,但只有自我被鼓舞了。但若是用「謝謝」來感謝孩子的好行為,孩子會在過程中,感受到他對其他人的幫助與重要性,從中激發他在群體中的合作和良好互動。
這也改變了我讚美孩子的方式。現在我謝謝孩子的配合或幫助,多過說他們好棒、真棒、最棒。而兒子就開始一連串的「幫忙」行動,我做的每件家事,他都要參一腳,還會對自己說「謝謝幫忙」!
綜合以上四點,我看到了「以孩子為主體」的教養態度,以及社會意識的強化,而不是把孩子集中在一個地方,由大人來安排小朋友的學習與活動,甚至過度強調個人的學習能力和成就,排擠了團體概念。
鼓勵孩子主動加入群體,認為自己是群體中重要且有幫助的一份子,自然會讓孩子感覺到「我可以」,進而覺得「我會幫忙」,「我很重要」。
獨立不是取決於年紀,而是孩子準備好了沒
女兒剛到德國時,我們開了場家庭會議,確立了她在德國生活的基本規矩。我這才發現,用「為孩子獨立那天做準備」的思維來看教養,讓一切清楚許多,也省卻不少內心糾結。當然,想法和做法也有許多改變。
女兒原本就是思想比較獨立的孩子,但在生活方面,還是有很多地方太過依賴大人的提醒和幫助。加上到德國的前一年,她與外婆同住,更是被我的母親當成一個小可愛來對待,總有好吃的東西放在桌上,也總有人收拾房間與衣物。
在女兒搬來德國之後,我就沒辦法比照辦理了。尤其家裡又多了一個小嬰兒,我無法像過去對待獨生女一樣照料她、接送她,新的學校也有著與臺灣不同的教育方式,以及對這年紀孩子完全不同的期待。媽媽的角色在她世界裡的比重,必須減少許多,也加速了她獨立的進程。

孩子VS.大人
我與女兒常常討論臺灣與德國社會對於「孩子」與「大人」定義的不同。
在臺灣,如果一個孩子在大學(甚至是研究所)畢業時,能夠獨立生活,就很不錯了。但德國人期待孩子獨立的時間,似乎還要更早一些。
女兒說,在德國的學校裡,雖然在她眼中,很多同學看起來根本還是個孩子(她人高馬大,總覺得別人比她小一點),卻發現老師對待中學生的態度,已經把他們當作小大人了。而女兒在臺灣待到了十一歲,接下來這幾年獨立關鍵期都會在德國生活,我如果仍用臺灣的標準來對待女兒,她在同齡朋友中,絕對會顯得格格不入。
每個孩子離家獨立的時間都不一樣,而臺灣與德國社會對於獨立的年齡,也有不太一樣的定義。
德國法律規定,十六歲就可以小酌啤酒和氣泡酒,也可以開始工作賺錢。青春期就交男女朋友,是很稀鬆平常的事,一有工作就搬出去住,也是很普遍的狀況。我老公在十六歲念技職學校時,就開始實習工作,賺錢養自己。他當時搬進爸媽家地下室的獨立樓層,還有獨立的出入口,沒有門禁。每天五點鐘就得起床上班,工作完就做自己的事,對自己的生活起居負起全責。
一直都把女兒當作「寶貝小女孩」的我,才突然驚覺,如果當年老公十六歲就能獨立生活,那距離女兒十六歲,只剩下四年的時間了。我們要好好把握每一天,否則女兒到那時候,仍只是個孩子。我頓時明白,教養也是需要目標的。而我的目標,就是幫助孩子們,為他們獨立的那天做好準備。
媽媽覺得你冷VS.你開窗看看冷不冷
清楚為何而教養,我才能讓教養的「目標」,高過於「媽媽希望你如何如何」,並在有限的時間內達成。也才不致於用我自己狹隘的成長經驗,限制了女兒的發展,或是態度過於寬鬆、溺愛了。
就像是為了四年一次奧運而努力練習的選手們,必須十分清楚,在有限的時間內需要達到的標準為何,教練與選手才能齊心協力,適時調整。
為此,女兒與我達成了一些共識。
如果我每一天的教養,都為了女兒能獨立的那一天做準備,我就不會因為怕她遲到,還每天叫她起床。
我刻意將自己的鬧鐘調得比她的晚,早到還來得及跟她說幾句話,但晚到讓她得自己調鬧鐘喚自己起床準備。
當她問我:「今天我穿這樣會不會太少?」我不會再用「媽媽覺得你冷」的標準,要她多加衣服。我會說:「開窗或到陽台站一下,你就知道自己該穿什麼。」
我也不會讓她在我煮飯時,坐在客廳看電視、玩手機。我希望她和我一起做菜,因為她需要學習怎麼餵飽自己、整理廚房,以及與他人共同生活。
我也不會因為看不慣她的房間太亂,而邊叨念、邊幫她整理。我會吸家裡的地板,不過會留著她的房間,讓她自己整理。因為我尊重她有自己的空間,她的空間需要她自己維持。
我絕不會查看她的手機、日記或任何私人物品,來得知我想知道的訊息。我會注意自己與她是否溝通無阻、無話不談。這是我們關係中最重要的基礎。
我會讓她明白,不需要擔心媽媽知道任何事。她需要思考的,永遠不會是怎麼面對媽媽的情緒反應,而是事情該如何處理。而媽媽,永遠是她能夠直說無妨的最佳對象,也是她的避風港。
我不會告訴她該念書還是工作,當然也不會告訴她未來該做什麼。我會把握每一天,陪她發掘自己的興趣和長處,陪她找尋資源,來學習她想學的東西。
我也會讓她知道,一輩子都做一件事也很好,但是機率極少,所以到了五十歲都在追尋夢想也無妨,但要知道怎麼養活和照顧自己,與所愛之人。

相信孩子天生渴望獨立
過去我曾對女兒說:「妳十八歲就一定要自己生活了。」她總跟我撒嬌說,怎樣都不要離開媽媽,說得好像我是多狠心的媽媽,急著把她趕出門似的。現在,將滿十四歲的她會問:「我什麼時候可以打工賺錢呢?我覺得挺酷的,想試試看工作的感覺。」她也開始期待學校九年級(滿十五歲)學生都要參與的實習工作。她甚至覺得,大學如果能住宿舍或在外租屋,應該很不錯。
希望我的寶貝女兒,最晚到了她十八歲成年那一天,已經擁有照顧自己和所愛之人的能力。她或許還在讀書,或許還與我們同住,但不需要我們來關照她的生活起居,我們一家能單純享受與她共度的時光。
我們依舊每天都在做準備,等待那一天的到來。
德國婆婆教我的教養智慧:教孩子學會在公共場合,自律自重
在德國餐廳用餐或機場候機時,我常用驚嘆的語氣對老公說:「德國人不只是大人冷靜,連小孩都挺鎮定的。」其實德國的孩子們並不是不活潑,他們瘋起來可野了。但是,德國家庭大多非常重視孩子在公共場合的舉止,如果已經干擾他人,父母多半會走到孩子身旁制止。
究竟,德國父母怎麼教孩子們舉止合宜呢?
我的德國婆婆,表達感情的方式溫暖又直接,連我老公已經成年成家,他們仍時常擁抱親吻,表達想念與關心。但是談到規矩,我婆婆可是比臺灣許多父母都還嚴格,連我也自嘆弗如。

尊重孩子,也教孩子尊重他人
她的標準非常簡單,就是「尊重」。她尊重孩子,然而孩子也需要學習尊重其他人。
從我兒子開始吃副食品開始,我們就準備一張餐椅給他,讓他可以坐著和我們一起吃飯。然而孩子吃得少,吃的時間短,吃完了就想下來玩。婆婆對著還不會說話,也不知道聽懂多少話的兒子說:「你吃完了,但奶奶還在吃,你要等我,我吃完了再一起玩。」
當然,兒子不會立刻買單,但我注意到婆婆,每次就是這樣看著孩子眼睛,說一樣的話,然後拿一塊小東西給他吃,接著繼續吃自己的飯,重複很多次,也不會不耐煩。
奇妙的是,才半歲多的兒子,竟然懂了。每次只要聽到一樣的話,就會安分幾分鐘,接著安分的時間愈來愈長。到現在,只要他不是想睡覺的狀態,多半能夠開開心心同桌吃一頓半小時的飯。
以下整理了我婆婆的方式,加上我自己的實際經驗,歸納出幾個讓孩子在公共場合舉止得宜的好方法。
首先是行前教育,在出門前就說明清楚,等一下要見到誰,做什麼事,以及他應有的行為和態度。當然,也可以包括讓孩子期待的事(獎賞)。例如:等一下你和媽媽去買東西,乖乖坐在推車上不吵鬧,等買完後,就一起去踢球。
當孩子開始吵鬧,出現影響到他人的行為時,第一步,絕對先告訴孩子「不可以」。現在很多的父母,很怕跟孩子說「不可以」,好像說了這句話,就不是明理的爸媽,反而先「同理」孩子。
我婆婆很強調要同理孩子,但這些話都在告訴孩子「不可以」之後。因為孩子需要知道,這樣的行為必須停止,尤其是讓人不悅或危險的動作,更是應該馬上制止,例如:在馬路上或餐廳裡奔跑、踢椅子影響到其他人等等。
第二步,為什麼不可以,把原因講清楚。「不可以」後面,絕對要接著「為什麼」,否則孩子只覺得是「被大人」制止,聽話照做而已,卻不知道是因為自己的行為,影響到其他人。
第三步,同樣的話,看著孩子眼睛說三次,給他機會自動停止。
第四步,如果還是不能主動停止,就必須「被停止」。小一些的孩子,只要剝奪了他調皮的樂趣,就很足夠。但大一些的孩子,可能就得「帶離現場」溝通。
我婆婆的原則是,絕不在現場讓孩子出糗,也絕不用「看看阿姨都在笑你」、「你真是丟臉」這樣的方式,逼孩子就範。有些孩子反而會因為出糗了而大鬧,或只是顧及「面子」,暫切屈服,而不是真的明白自律自重、尊重他人。
我們之前去荷蘭度假,到了一間咖啡廳,兒子坐在一個木頭箱子做成的長凳上。小孩當然都喜歡踢呀踢的,發出聲音,但這影響到了其他人,所以我告訴他:「不可以踢椅子。旁邊還有姊姊和其他人,也坐在同樣的椅子上,你踢了他們不舒服,而且很吵。」同樣的話,我說了三次,他還是沒停止,就被「請」到另一張椅子去坐。父母親的態度,絕對要冷靜與堅定。
最後一步,不斷鼓勵!適時提醒他,最後的獎賞。如果他現在願意停止自己的行為,而且不耍脾氣,那他還有機會得到今日王牌,也就是父母行前就答應他,等做完所有事後,會帶孩子去做的事。不過父母不要因為一點小事,動不動就把王牌亮出來,孩子多聽幾遍,可能就不當一回事了。

孩子需要自由跑跳的空間
而孩子本來就需要奔跑,發洩能量。德國孩子可以願意安靜一會,是因為知道等會兒一定有機會,可以去跑去跳。
但當我們帶著一歲兒子回臺灣時,才發現,很多孩子能奔跑的場合,就是那幾個僅有的開放空間,例如:百貨公司、車站、機場、大賣場。孩子看了,當然本能的就想在空曠的場域奔跑。如果我們能有更多讓孩子舒展的空間設計,或許孩子會更能在用餐或搭乘大眾交通工具時,適時配合,安靜一下。
我的德國婆婆認為,孩子如果能學會在公共場合做出合適的行為,未來一輩子受用無窮。因為,那代表孩子懂得聆聽與觀察、自律自重、甚至尊重他人。能夠自我管理的人,走到哪裡,都能與人相處愉快、更容易獲得尊重,而這也是讓孩子邁向獨立的基本能力。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