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努力
─許多好習慣的養成,光是「師父領進門」還不夠,需要讓孩子持續努力一段時間,讓他/她可以更深入瞭解箇中滋味。
教書近三十年,我從國中、高中到大學,慢慢學習成為一個更好的教育者。近幾年,我發現大學生生態與以往有很大的差異,必須要調整自己的教學步調與方式,然而我相信許多知能還是要基本功做底,因此不會忽略一些細節與訓練。每回上同一門課,我都希望採用不同的教科書或是家庭作業,因為我不希望自己是「照本宣科」、「固執窠臼」的老師,而是可以隨著時代脈動、學生需求而做改善的教育者。生活中,我也遭遇到許多第一次,而要跨越這些「第一次」都是新的體驗與冒險,需要有勇氣願意去探索,接著就需要持續的努力。
對許多學生來說,要踏出第一步不容易,因為他們想太多,最後的結論是悲觀的,所以連第一步都很難啟動。像是學生希望可以修復與家人之間的關係,卻只是談談而已,沒有行動跟進,於是我就將其變成家庭作業的一部分,要學生去執行自己的「親密大作戰」計畫,後來他們發表的成果都不錯。有一位高中生,因為想要做一些改變,於是就在高一時自願擔任班代,但是在執行工作的過程中,需要有許多的說服與以身作則,他卻沒有經驗,因此往往在被「打槍」之後就退縮,後來甚至因此自信心受到打擊,再也走不出去,這也是網路新世代孩子的通病─只要一碰到挫折就縮回去。
我老爸說,很多事要試過了才知道,不要輕易打退堂鼓:「第一次當然會害怕,但是要克服這個害怕,就要踏出第一步。」然後他就要我們持續努力一段時間。剛上小學時,我們沒有排名,所以過了很快樂的兩年,可是升上三年級後,有一天,老師發下成績單,我看到自己是「三十二名」非常得意,揚著那張紙跑回家,還很大聲地向祖父報告:「阿公,我得三十二名耶!」而且很羨慕地說:「有人考六十三名喲!」那時候只知道「數大是美」,根本不懂得名次是什麼意思! 後來老爸才告訴我,要開始用功讀書了,也教我怎麼準備考試。老爸要求我在考試前三天開始準備,也告訴我該注意哪些考試細節,他說:「會寫的先寫,然後再寫比較沒有把握的。交考卷以前要先檢查兩遍。」後來我就會自己規畫讀書時間,一直到大學與研究所也是如此。我發現許多的讀書策略或習慣,需要持續練習一段時間之後,再決定要不要保留。我碰到問題時,不會一下子就退縮,因為老爸說:「凡事都有第一次,如果連第一次都不肯走出去,接下來怎麼走?」老爸舉了孩子學步的例子,總是先試試看,才會發現走出去後,外面的世界好大。「很多人因為不敢踏出第一步,而看不到美麗的風景。」老爸喜歡去走自己不熟悉的山路,每每探險回來,就會帶我們去看,也順便將他的新發現告訴我們。踏出第一步之後,還要有持續的努力,因此需要花費許多的能量,但是自己曾努力過,比較不會有遺憾。
老爸很自豪自己文武兼備,事實上,他在課業與體育方面的成就的確不錯。老爸說,祖父是日治時代的臺中一中畢業,因此會期待孩子們至少讀到高中,而我們這一代所擁有的資源比他們那一代好多了,更應該努力,不要辜負天賦。我們在學習許多事務之前,都不會輕易放棄,總是要悶著頭試過了,才會下結論。
小學時,我一直想加入合唱團,但是都不被負責老師青睞,反而加入了儀隊。國中時,我沒有被選入任何團隊,只是在作文比賽中嶄露頭角。高中時,我們班就是合唱團,但是我被編入第四部,常常因為人少而被其他部「拉走」,後來老師要我們唱自選曲當作期末考試,我就特別花時間在洗澡時練習,終於登臺唱了第一部的曲子,連老師都驚豔。我從這裡瞭解到:不怕不會,只怕自己沒試過。破除了這一關的魔咒後,我終於可以抬頭挺胸,恣意唱我喜歡的歌曲了。後來,歌唱也成為我的自娛活動之一,偶而應觀眾要求、上臺獻唱一首,但是我還是習慣把歌唱留給自己。高中時,我為了加入籃球隊,每天練習投籃超過一百個,後來終於如願進入球隊,但是因為不會防守,打的時間也不長。然而,我很慶幸至少自己試過,而籃球也一直是我喜愛的運動項目。我最自豪的應該是投稿這一件事,起初都是被退稿,但是這樣的經驗沒有磨損我的毅力,因為我很清楚自己的寫作實力,後來慢慢有編輯願意看我的稿子,寫作也成為我的一個習慣。【給家長的話】
人生有許多的第一次,而孩子的許多第一次其實需要家長的協助與示範,因此不必凡事都為孩子做,很多時候,「陪伴」與「鼓勵」就已經足夠。許多好習慣的養成,光是「師父領進門」還不夠,需要讓孩子持續努力一段時間,讓他/她可以更深入瞭解箇中滋味,甚至嘗試了一些失敗與成功經驗,才可以慢慢放手。孩子有時候是因為家長的監視與督促,不得不做個樣子,但即便孩子只是做個樣子,或是怕你/妳失望,都要多多鼓勵與支持,也要和孩子一起努力或練習,如此一來,好習慣的養成就會更容易,更不用說其他重要的能力或事務的學習了。
許多孩子也許在嘗試初期不太有耐心,也不太能看到習慣養成或事務完成後的豐碩成果與好影響,家長們要耐住性子慢慢引導,也跟著做,孩子只要有一點點進步,都給予適時與具體的誇獎,甚至帶到孩子的性格上,如「我就知道你/妳辦得到!」或「我相信你/妳是很願意嘗試的。」家長在指導過程中難免會有挫折,不要輕易就放棄,孩子看在眼裡,會更瞭解家長的苦心。當然,如果讓孩子在學習各項能力或活動中,可以感受到樂趣或成就感,驅使他們繼續努力的動力就會更強。
要特別注意的是:不要以成敗論英雄。結果固然重要,但是體會「過程」更重要。至少在親子共同工作或是活動的過程中,可以感受到彼此的關係與愛,也會留下珍貴的回憶。
─許多好習慣的養成,光是「師父領進門」還不夠,需要讓孩子持續努力一段時間,讓他/她可以更深入瞭解箇中滋味。
教書近三十年,我從國中、高中到大學,慢慢學習成為一個更好的教育者。近幾年,我發現大學生生態與以往有很大的差異,必須要調整自己的教學步調與方式,然而我相信許多知能還是要基本功做底,因此不會忽略一些細節與訓練。每回上同一門課,我都希望採用不同的教科書或是家庭作業,因為我不希望自己是「照本宣科」、「固執窠臼」的老師,而是可以隨著時代脈動、學生需求而做改善的教育者。生活中,我也遭遇到許多第一次,而要跨越這些「第一次」都是新的體驗與冒險,需要有勇氣願意去探索,接著就需要持續的努力。
對許多學生來說,要踏出第一步不容易,因為他們想太多,最後的結論是悲觀的,所以連第一步都很難啟動。像是學生希望可以修復與家人之間的關係,卻只是談談而已,沒有行動跟進,於是我就將其變成家庭作業的一部分,要學生去執行自己的「親密大作戰」計畫,後來他們發表的成果都不錯。有一位高中生,因為想要做一些改變,於是就在高一時自願擔任班代,但是在執行工作的過程中,需要有許多的說服與以身作則,他卻沒有經驗,因此往往在被「打槍」之後就退縮,後來甚至因此自信心受到打擊,再也走不出去,這也是網路新世代孩子的通病─只要一碰到挫折就縮回去。
我老爸說,很多事要試過了才知道,不要輕易打退堂鼓:「第一次當然會害怕,但是要克服這個害怕,就要踏出第一步。」然後他就要我們持續努力一段時間。剛上小學時,我們沒有排名,所以過了很快樂的兩年,可是升上三年級後,有一天,老師發下成績單,我看到自己是「三十二名」非常得意,揚著那張紙跑回家,還很大聲地向祖父報告:「阿公,我得三十二名耶!」而且很羨慕地說:「有人考六十三名喲!」那時候只知道「數大是美」,根本不懂得名次是什麼意思! 後來老爸才告訴我,要開始用功讀書了,也教我怎麼準備考試。老爸要求我在考試前三天開始準備,也告訴我該注意哪些考試細節,他說:「會寫的先寫,然後再寫比較沒有把握的。交考卷以前要先檢查兩遍。」後來我就會自己規畫讀書時間,一直到大學與研究所也是如此。我發現許多的讀書策略或習慣,需要持續練習一段時間之後,再決定要不要保留。我碰到問題時,不會一下子就退縮,因為老爸說:「凡事都有第一次,如果連第一次都不肯走出去,接下來怎麼走?」老爸舉了孩子學步的例子,總是先試試看,才會發現走出去後,外面的世界好大。「很多人因為不敢踏出第一步,而看不到美麗的風景。」老爸喜歡去走自己不熟悉的山路,每每探險回來,就會帶我們去看,也順便將他的新發現告訴我們。踏出第一步之後,還要有持續的努力,因此需要花費許多的能量,但是自己曾努力過,比較不會有遺憾。
老爸很自豪自己文武兼備,事實上,他在課業與體育方面的成就的確不錯。老爸說,祖父是日治時代的臺中一中畢業,因此會期待孩子們至少讀到高中,而我們這一代所擁有的資源比他們那一代好多了,更應該努力,不要辜負天賦。我們在學習許多事務之前,都不會輕易放棄,總是要悶著頭試過了,才會下結論。
小學時,我一直想加入合唱團,但是都不被負責老師青睞,反而加入了儀隊。國中時,我沒有被選入任何團隊,只是在作文比賽中嶄露頭角。高中時,我們班就是合唱團,但是我被編入第四部,常常因為人少而被其他部「拉走」,後來老師要我們唱自選曲當作期末考試,我就特別花時間在洗澡時練習,終於登臺唱了第一部的曲子,連老師都驚豔。我從這裡瞭解到:不怕不會,只怕自己沒試過。破除了這一關的魔咒後,我終於可以抬頭挺胸,恣意唱我喜歡的歌曲了。後來,歌唱也成為我的自娛活動之一,偶而應觀眾要求、上臺獻唱一首,但是我還是習慣把歌唱留給自己。高中時,我為了加入籃球隊,每天練習投籃超過一百個,後來終於如願進入球隊,但是因為不會防守,打的時間也不長。然而,我很慶幸至少自己試過,而籃球也一直是我喜愛的運動項目。我最自豪的應該是投稿這一件事,起初都是被退稿,但是這樣的經驗沒有磨損我的毅力,因為我很清楚自己的寫作實力,後來慢慢有編輯願意看我的稿子,寫作也成為我的一個習慣。【給家長的話】
人生有許多的第一次,而孩子的許多第一次其實需要家長的協助與示範,因此不必凡事都為孩子做,很多時候,「陪伴」與「鼓勵」就已經足夠。許多好習慣的養成,光是「師父領進門」還不夠,需要讓孩子持續努力一段時間,讓他/她可以更深入瞭解箇中滋味,甚至嘗試了一些失敗與成功經驗,才可以慢慢放手。孩子有時候是因為家長的監視與督促,不得不做個樣子,但即便孩子只是做個樣子,或是怕你/妳失望,都要多多鼓勵與支持,也要和孩子一起努力或練習,如此一來,好習慣的養成就會更容易,更不用說其他重要的能力或事務的學習了。
許多孩子也許在嘗試初期不太有耐心,也不太能看到習慣養成或事務完成後的豐碩成果與好影響,家長們要耐住性子慢慢引導,也跟著做,孩子只要有一點點進步,都給予適時與具體的誇獎,甚至帶到孩子的性格上,如「我就知道你/妳辦得到!」或「我相信你/妳是很願意嘗試的。」家長在指導過程中難免會有挫折,不要輕易就放棄,孩子看在眼裡,會更瞭解家長的苦心。當然,如果讓孩子在學習各項能力或活動中,可以感受到樂趣或成就感,驅使他們繼續努力的動力就會更強。
要特別注意的是:不要以成敗論英雄。結果固然重要,但是體會「過程」更重要。至少在親子共同工作或是活動的過程中,可以感受到彼此的關係與愛,也會留下珍貴的回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