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 面對心中的老虎


我又遲到了。每次載孩子去上鋼琴、足球和游泳課好像都會遲到。腦中千頭萬緒。電子郵件還沒寄、工作要趕在期限內完成,還得去買食物。待辦事項怎麼做都做不完。心想:「我需要咖啡因!」可能還不小心脫口而出。隨著焦慮程度升高,神經變得緊繃,頭也開始痛了起來。咖啡將加劇這些症狀,但我已經管不了那麼多了,只想抗拒睡魔的甜蜜誘惑。

變換車道看後照鏡時,順帶瞧一眼坐在後座的兒子。他看起來無力、空洞又迷惘,我的心揪了一下,甚至痛了起來。

「寶貝,怎麼了?」我問。
「媽,」他疲倦的嘆口氣,用蚊子般的聲音說,「我不想去上鋼琴課,我只想回家玩。」

我的心更痛了。兒子只想像一般孩子一樣玩耍,而我自己不就是這樣長大的嗎?有如晴天霹靂一般,我發現這麼多活動、比賽、營隊和課程,已經把六歲兒子變成了過勞的中年男子。我是怎麼回事?為什麼要變成虎媽?「虎式教養」在近年蔚為風潮,孩子沒有玩伴、沒有選擇餘地,甚至練琴時不能上廁所。我也在不知不覺間用了相同方法,雖然它跟我的價值信念幾乎背道而馳。在車裡那個珍貴的頓悟當下,我下定決心要改變。讓兒子過正常的童年,不要成為被設定好的機器人。我要找回自己的人性,重拾活力和快樂,不要機械式的生活。我們停掉了鋼琴課,我承認我跟兒子一樣對這份重獲的自由感到興高采烈。
為什麼要讀這本書?

我保證這本書和其他許多教養書不同,不會為你增加額外負擔。事實上,我會幫你省去很多力氣,因為教養可以是很簡單的。不過,就和多數看起來很簡單的活動一樣,像是深呼吸、熟睡、喝足夠的水,教養也不簡單。

現在你可能會想:「這位作者的意思是她知道教養的祕訣是吧?」我的答案是:沒錯,我知道教養的祕訣,而其實你也知道。教養其實沒有什麼祕訣,也沒有一體適用的教養法。如果你認為你找到了「萬靈丹」,等個幾年看看:你的孩子會改變,或是你有了另一個孩子,需要以全新的方式教養。

藉由挖掘我們的內在海豚、擺脫內在老虎,我希望能讓全世界的家長重視結構化活動和非結構化玩耍之間的平衡、競爭和社群精神之間的平衡,以及保護和獨立之間的平衡。有些父母總是從外在驅策孩子,我也期盼能鼓勵他們給予孩子機會發展出強烈、健康的自我動機。只要我們馴服內在的老虎,要做到這幾點其實都不難。如果你曾望向後照鏡,深知與其讓子女趕著再去下一堂課,不如讓他們去玩,那就繼續讀下去。現在把車掉頭還來得及。
●二十一世紀是海豚的年代

海豚教養不僅僅是一種教養型式。如果你正在閱讀本書,你可能原本就認為教養的目的不僅僅是讓孩子守規矩、得高分或是和父母感情好。重點在於培養孩子和世界建立健全關係,包括社群、職場、伴侶、兄弟姊妹、子女、父母和最重要的──自己;培養他們成為世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坦然面對人生的起起伏伏,並將有限的生命做最好的利用;最後,培養他們以決心和努力迎接挑戰,充分發揮熱情與天分,對自己的成就感到自豪,不屈不撓並找到身心靈的平衡。海豚的處世之道是一種哲學、一種生活方式。它不只是一種對待孩子的方法,也是和孩子相處的方式,能讓你自在過活。它的目的不是把孩子變成某種樣子,而是帶出他們和你自己本來就擁有的特質。

海豚的處世之道來自於直覺,不是需要學習的新東西。我們僅需喚醒自我或啟發自覺。

  在威信型的海豚教養中,父母顯然是權威人物(不是朋友、特助、直升機、奴隸或沒人性的監工),這一點應該不令人意外。海豚父母建立清楚的規定和準則,和孩子講道理並回應孩子的情緒需求(而非要求、哄騙、賄賂和強迫)。他們對於管教的觀念是肯定而非限制、支持而非處罰或輕蔑。和縱容型的水母父母不同,海豚父母會執行規定,不會讓子女的壞行為過關;他們也和獨裁型的老虎父母不同,不會吝於展現溫暖的一面,並解釋規則背後的道理。

  威信型的海豚教養有以下優點:

‧溫暖的態度和即時的回應能幫助孩子形成安全的感情依附,避免他們將憂鬱和焦慮等問題內化。
‧實施限制能降低孩子做出不良行為的機率,像是攻擊、與人衝突和酒精藥物濫用。
‧溝通想法與感受能增進孩子的同理心、情緒管理和人際關係技巧。
‧對孩子在課業上的掙紮表示理解能幫助他們成為更好的問題解決者和學習者。
‧鼓勵孩子獨立能幫助他們發展出自立和助人的能力,並擁有更好的情緒健康。

  有關不同教養模式的研究在在都顯示出威信型教養能為親子提供最正面的結果。與獨裁型或縱容型相比,威信型父母養大的小孩比較不會憂鬱和焦慮,自尊心較高,被評為較「利社會」(prosocial)與和善,生活品質也較佳。一份美國研究指出,擁有威信型父母的大學生認為父母對他們的影響比同儕多。不僅如此,當整個社群都用威信型的方式運作,這種教養法能發揮最大效用!

要在獨裁型的老虎和縱容型的水母之間取得平衡並不容易,但威信型教養是海豚父母的成功關鍵。海豚教養不只帶來平衡的親子關係,也讓人生各個面向平衡發展。唯有保持這樣的平衡,我們才能蒸蒸日上。
讓教養找回平衡的處方

我每天在辦公室不只開醫藥處方給患者,也引導他們獲得生命所必需。信不信由你,我會在處方箋寫下生活方式建議,像是「睡覺」、「吃健康一點」、「運動」和「出去透透氣」。我也會寫下動機和親子關係策略,像是「發揮同理心」、「保持樂觀態度」、「注重過程而非結果」以及「過平衡的生活」。

這些處方看似簡單,但效果極佳!如同設定期限能幫助人們準時把案子完成,這些睡眠、玩耍和運動的處方提醒我的患者,他們需要注意和照顧自己的身心以及生活方式。如果你睡眠或玩樂不足,我也會建議你多睡多玩。把這些事項當成處方一樣寫下來能幫助你保持專注不失焦。有些處方是直白的命令,有些是強烈的質問,有些則包含三個部分:
(一)提供有利環境;(二)為孩子以身作則;(三)引導孩子照著處方做,邁向成功。有時你需要的只是一個有利環境。
  順帶一提,這些處方不只適用於你的孩子,也適用於你。你自己過著平衡生活是你以身作則引導孩子也過平衡生活的最佳方式(況且,你在失衡狀態也很難有效教養孩子)。我開給父母的處方如下:

1.認清大自然的訊號
你的身體怎麼讓你知道你失衡了?有些人會想睡覺,有些人失眠,有些人變得易怒,有些人變得無感,有些人以上皆是。你的訊號是什麼?

2.認清你在不知不覺中可能得到哪些疾病
如果你一直無視大自然的訊號,什麼疾病可能會找上門?有些是生理,有些是心理,有些讓身心都受到影響。提示:我們經常有罹患基因疾病的傾向,想一想你的血親。

3.認清哪些基本生存活動你可能做得太少或根本沒做
舉例來說,想一想你每天睡幾個小時,吃多少健康食物,做多少運動。
●海豚教養工具箱

虎鯨寶寶出生時,媽媽不會把牠舉到水面吸重要的第一口氣,而是輕輕的把牠推往水面,同時示範游泳動作,立即鼓勵獨立。雖然虎鯨媽媽藉此告訴新生兒要自立,但牠仍會跟鮮少離開牠身邊的幼子保持緊密聯繫。

虎鯨也會把寶寶帶到靠近海灘的地方,甚至讓牠們擱淺並「自己想辦法」回到開放水域,但整個過程中都會在一旁引導並支持。在阿拉斯加海岸有人觀察到虎鯨媽媽教導孩子如何捕魚:母親先追著魚,保持在近距離內,然後讓幼子自行捕食獵物。
虎鯨和其他海豚的幼子和母親關係緊密但很獨立。小海豚學習所有技能時,父母都會在旁邊觀看並保護牠們的安全,這些技能將幫助牠們成長為群體中的有效成員。沒有任何一隻三十歲的海豚會回去住在小時候的房間,吃老媽叫的披薩,什麼事都不想做。
輕推、以身作則、支持、引導、鼓勵自力更生和獨立都是父母可以用來幫助孩子發展自我動機的強大工具,帶領他們邁向健康、快樂與成功。事實上,研究顯示父母若陪伴子女走過青春歲月並在過程中持續給予幫助但慢慢放手,這些孩子通常在人生中表現較好。海豚父母就是這樣做的,而人類父母也應該跟上腳步,不過當然了,說比做容易。但如果海豚做得到,我們也可以!

情感連結、以身作則與引導方向

海豚父母主要的教養工具是情感連結、以身作則與引導方向。每個父母都愛他們的孩子,但不一定會跟孩子產生情感連結。產生情感連結的意思是真正暸解孩子是怎麼樣的人,而不是把他當作你想要他變成的那個人。不管孩子是什麼樣子你都能把她當做一個個體來接納她、愛她並與她建立連結。

以身作則跟你的內在本質和外在行為有關。兩者出現歧異時,孩子是會知道的,所以用不著灌輸他們一個你不怎麼相信的觀念,你會被視為偽君子,結果很有可能適得其反。舉例來說,我總是忘東忘西,像是手機、鑰匙、皮夾甚至整個包包!我的孩子知道這一點,所以他們掉東西時,我沒有立場說教,要求他們記得隨身物品。我只能跟他們說忘東忘西造成我生活上的壓力。我告訴他們我正在努力改進,如果他們有任何好方法可以讓我知道!以身作則就是運用自己真實的例子去教導人生課題,而這些課題在我們擅長和不擅長的事情當中都可以找得到。

父母會帶孩子認識這個世界,指出人生的起起伏伏,同時一路上仍提供資訊和支援。他們會跟孩子說:「嘿,人生就是有這種不公平的待遇。」「大家會用這些方式解決衝突。」還有「這是個值得慶祝的美好時刻。」然而,父母不會替孩子過人生,因為人生是孩子自己的。
肩並肩還是面對面?

若父母完全占據子女人生的控制中心,他們便沒有空間可以加入以及自己做決定。為了鼓勵孩子發展獨立性,父母必須適時放手,沒有其他方法。

  想一想孩子在身體上的發育,從沒有行動能力變得可以行動。他們一出生時在身體上完全依賴父母,我們去哪都得抱著。很自然的,在適當的養育下,孩子逐漸可以獨立行動,但有很多年的時間在跌倒或疲累時還是需要父母抱起來。有時我們還是必須在孩子生病時幫他們擤鼻涕,但通常大部分的父母不會阻礙孩子在身體上成長和獨立。我們都會接受青春期前和青春期的孩子肢體動作不協調或笨手笨腳,將其視為理所當然,並希望他們能長到跟我們肩並肩,或甚至高過我們。我們會讓孩子占據屬於自己的實體空間,而且絕對不想去哪都得抱著成年後的子女。

  海豚父母接受心智成長與獨立的原則。他們提供一個安全的環境讓孩子跌倒和笨手笨腳的去做想做的事,在孩子還小的時候抱起他們或幫他們擦屁股。鼓勵孩子及早獨立。隨著兒女年紀愈來愈大,海豚父母會引導他們自己爬起來和處理善後,不會一手掌控孩子的人生。海豚父母會逐漸從面對面的權威(例如:「我知道什麼對你最好」)變成肩並肩的引導(例如:「你知道什麼對你最好,但你需要幫忙時我一定會在」)。他們藉此盡量跟孩子站在一起,各自獨立但又保持連結。海豚父母樂於看見孩子發展出自己的想法和才能,有時甚至要忍受與自己不同的意見!若父母鼓勵獨立,孩子比較能自力更生、解決問題和增進情緒健康。

海豚教養法的第一步是向孩子(以及你自己)承認他們終究必須掌控自己的身體、心靈和人生並負起責任。同時很重要的一點是要表明你會在他們需要你的時候隨時引導和支持他們。
  海豚教養可以分成兩個過程。第一個本身就非常有效,也就是擺脫老虎行為,讓它無法阻礙父母達成目標;第二個是加進特定的海豚行為,提升內在控制、自我動機並邁向獨立。
【處方】擺脫獨裁老虎
老虎不會讓孩子發展出內在控制點,因此抑制了自我動機和CQ。記住,別再過度做以下這些事:

‧壓迫──「你爸爸和我希望你不管怎樣都要繼續彈鋼琴。」
‧命令/指導──「你應該在11年級上這些課程。」
‧緊迫盯人──「你寫的家庭作業哪個字拼錯了?你有告訴教練你想上場久一點嗎?在你上大學之前你需要什麼我都會幫你。」
‧拯救或解決所有問題──「你跟你最好的朋友鬧彆扭,所以我跟她媽媽談過,把事情解決了。」
‧幫孩子做他們可以自己做到的事──「我幫你把分組作業印出來了。」
‧對短期表現施加壓力──「贏得小學舞蹈表演的機會非常重要。」
‧沒有徵詢孩子意見就幫他們設定目標──「我們邀請雀兒喜來家裡,這樣你們兩個就可以成為朋友。」

請注意,我說的是別過度做以上這些事,而不是別做。我們不該掉入「全有或全無」的思考陷阱。海豚教養不是完全不可以緊迫盯人或命令。特別是在小時候,我們當然必須在某些事情上命令孩子或緊迫盯人,像是吃青菜水果、洗手、寫數學作業和閱讀。

  請記住,海豚絕對不是縱容型的水母父母,全無規則和引導。海豚父母是平衡的,他們會制定規則,對孩子有最高的期望,但也鼓勵內在控制和獨立。他們維持權威但不會獨裁。一旦擺脫了老虎,我們便可以加進一些海豚行為,提升自我動機。
【處方】運用話語和行為來培養內在控制

我的五歲兒子抱怨為什麼要去上幼稚園時,我很為難的告訴他:「我可以強迫你現在去上學,但我不能強迫你到了那邊乖乖聽話,也不能強迫你學習或玩得開心。只有你自己可以做到這些事。」不過,這些話語從我嘴巴說出來之後,我發現他的焦慮程度降低,也不再對我發脾氣。我可以看見他的臉上浮現出不確定又自信的神情,因為他暸解到他的教育責任不是在我而是在自己的肩膀上。

  個人控制的重要性再怎麼強調都不嫌多,尤其是對青少年而言。不管我們多不情願承認這個事實,還是沒有人喜歡被指使,就算父母用意再良好、再聰明、再慈愛也一樣。任何人若感覺到自己的個人自由被控制或威脅,一定都會反抗。人類生來便深切渴望透過選擇來擁有人生自主權,這一點所有人都感覺得到,包括我們的孩子。

  不過,我不是在鼓吹你跟孩子說:「人生是你自己的,你想幹嘛就幹嘛」,也不是要你讓孩子去犯各種足以摧毀人生的錯誤,而是建議你應該逐漸和孩子肩並肩,讓他們發展自主性,同時認知到你是一個榜樣和嚮導,而不是他們人生的控制者。

  海豚父母可能會跟小朋友說:「雖然我現在可以強迫你去上學,但我不能強迫你一輩子。最後還是得由你自己來決定」;「我希望你試著好好彈鋼琴,但我不能逼你喜歡做這件事」;「就算我認為誠實很重要,你還是得自己決定是不是真的是如此」或「我現在或許可以強迫你寫家庭作業,但我不能強迫你去理解為什麼這件事很重要,你必須自己體會。」

  至於大一點的孩子,海豚父母可能會說:「我不能控制你的想法或感受,你自己決定要做出什麼反應」;「我現在只能引導你去做對的事,但將來要怎麼做,全看你自己」;「每個人都希望自己可以做決定,你也不例外」;或「我不能控制你的腦袋如何運作,最後還是要看你想要多努力。」

  不過,我們必須釐清一件事:你放手之後會產生一些後果。當你說你只能給建議並讓孩子自己去做決定時,你必須準備好接受他們的決定;是的,這代表有時候你必須眼睜睜看著他們犯錯,這是任何父母最難以忍受的事。但你只要記得他們跌倒時你會在一旁伸出援手,就能坦然面對。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