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兒子,媽媽連命都變短了?
理解兒子的過程和將男朋友變成老公的過程是完全不同的。男女共同組成家庭時,雙方都需要下苦功,然而母親與兒子之間的問題,卻好像是母親單方面的責任,著實讓人不安。
「因為兒子,我好像快要瘋掉了。」
「老師,因為兒子我都要折壽了。」
這是從大多數男孩媽媽那裡聽到最普遍的抱怨。但是,我感到好奇的是──兒子真的會影響母親壽命嗎?
我找到的答案是:「沒錯!」芬蘭圖爾庫大學的研究團隊以十七至二十世紀的一一〇六名女性與六三六〇名男性為對象進行調查,研究統計資料顯示,生男孩的女性比生女孩的女性壽命更短。這樣的研究結果表示:男孩生得越多壽命就越短,兩者是有關的。
真是驚人的事實呀!也就是說很多生男孩的媽媽一直抱怨:「因為兒子,我都要往生了」,這樣的話不單純只是情緒的發洩,而是壽命確實正在減少時產生的感受。反之,不管生了多少女孩,也不會對媽媽的壽命產生影響。這就證明了「家裡多少應該要有一個女孩」,這樣的話不是沒有道理的。
開授只收男學生的美術班之後,每天都會有很多男孩的媽媽來諮詢。不管是兒子還是女兒,養育孩子都是辛苦事,但是男孩的媽媽訴苦怒吼的程度卻不太一樣。「不管是兒子還是女兒,養小孩不是都很累嗎?根本沒差吧?」有些人因為不了解男孩媽媽的心情,可能會事不關己地這樣說,但確實是有差別的。兒子會帶給媽媽一種女兒媽媽絕對不會感受到的痛苦,所以男孩媽媽之間,只要眼神交流彼此就能心意相通。
研究結果中還有一個有趣的事實,那就是爸爸不會被任何兒子的事所影響,這大概是因為爸爸和兒子的本性相似,所以對於兒子的奇葩思考,似乎感受到比較小的壓力。
然而,兒子的大小事都會對媽媽造成壓力,這種壓力既是萬病之源,同時也是壽命減少的原因。「無論如何都無法理解某種行為時,所產生的鬱悶和晦暗」,在這種壓力的影響之下,媽媽會因為不能理解兒子,又不能照著自己的想法走,所以壽命自然因為兒子而減少。
到底為什麼兒子總會做些沒用的事呢?當媽媽猜不出兒子是以什麼樣的心態做這些事的時候,她就會迷失方向。
假設兒子正在挖花盆裡的螞蟻窩,媽媽就會煩惱「該要罵人?還是不該罵人呢?」接著又因為「罵人的話,要用什麼理由才好呢?」而再次陷入苦惱中。如果媽媽曾經挖過花盆裡的螞蟻窩,事情就會有所不同,但是作為曾經是女孩且不曾挖過螞蟻窩的媽媽,終究還是難以理解兒子的舉動。
「警告:有不好的事發生了!」曾經養過兒子的媽媽,腦海中總是充斥這樣的訊息。然而,到底是有什麼不好的事要發生了,卻又無法明確地表達出來,這是每天以及每個瞬間都在發生的事。
媽媽望著孩子的臉,經過一番反省之後,有了以下的想法。
「是不是孩子的行為沒有問題,而是我無法理解孩子呢?」
「身為媽媽的我如果就這樣放著不管,是否會毀了自己的孩子呢?」
「會不會是因為我的不足,才把孩子引導到錯誤的方向呢?」
這種憂慮不斷地累積。在兒子身上找不到任何特殊原因的媽媽,會把錯都怪在自己頭上。尤其是第一次養育兒子的媽媽,非常容易反覆陷入自責、暴躁,最後感到難過的情緒之中。
理解兒子的過程與將男朋友變成老公的過程截然不同。男女雙方相遇後,在歷經衝突、對話、理解,努力消弭彼此不同的過程中,必須雙方同心協力才能達成。然而,拉進兒子和媽媽之間的距離,卻像是媽媽應獨力解決的責任,此種情況會讓媽媽感到更加辛苦。
對於男孩的媽媽而言,第一次接觸與女生完全不同的性別,有關兒子的一切都讓她們很好奇,總覺得要是有養育兒子的解答就好了。
現在就一起來減輕因為無法理解兒子而產生的壓力,為了守護媽媽的壽命,開始理解兒子的旅程吧。兒子教養百寶箱
剛生兒子的媽媽會因為無法理解兒子而感受到壓力。但請謹記在心,這一切的問題都不是因為媽媽的不足而產生。作為女兒出生並成長的女人,第一次碰到兒子這樣的個體,在養育兒子的過程中難免會犯錯。不要急於想理解他,試著一點一點地慢慢接受吧。
媽媽在說,兒子好像都沒有在聽?
男孩和女孩的差別,除了說、寫之外,也能從傾聽別人說話的能力中看出。
每當我看著男孩,發現他們想要好好表現以得到認可,卻無法如願而看起來悶悶不樂時,我的心裡常常很不是滋味﹔甚至他們在學校裡總是被同年級的女生排擠,有時還會被小一、二歲的妹妹欺負。自古以來男性與生俱來的特性,雖然如同充滿精力的老虎,但在靈活敏捷的兔子社會中,老虎寶寶失去了立足之地。
為了從媽媽和老師那裡得到認可,而壓抑天生的特性,把自己塞進框框裡,導致男孩從小就受了很多苦。
在我們美術研究所的課程中,選用男老師教男孩美術的其中一個理由,即是能夠讀懂男孩心的大人越來越少。在小學老師的男女比例中,女老師就接近九十%,在幼兒教育中女性則佔了九十七%,家裡主要的養育者也是媽媽。如此一來,男孩從小遇到的大人中,女性占了絕大比例。
世界上大部分的兒子都生活在媽媽的誤會中。雪上加霜的是,他們化解誤會的能力明顯不足。男孩子中也有話很多的孩子,但是仔細聆聽那些孩子的話,全都是像變形金剛汽車(Turning mecard cars)這類主題,或他們自己才關心的事。令人遺憾的是爸爸雖然懂,但大多數的爸爸也缺乏足夠的轉譯能力,讓媽媽能夠了解兒子的心。
「本來男孩子就是這樣長大的!」
這已經是爸爸幫兒子辯護時,所能說出最好的話了。然而,這種說法卻不足以說服媽媽。從媽媽的立場來看,這說法只是丈夫對兒子不用心,且對教育孩子感到厭煩的而已。
幾位兒子是美術課學員的媽媽,總是聚在一起等孩子下課。有一個媽媽說了這樣的話,讓其他媽媽都笑著附和。
「我的兒子啊,好像是為了讓我罵才出生的。」
「我家孩子也是!」
「天啊,我們家也是這樣,連老公都是。」
為什麼兒子常常被媽媽罵,是因為媽媽不知道「兒子」有個天生的特質就是「耳朵聽不太到別人說話」這件事;這並不是說兒子的聽力比女兒差,而是傾聽別人說話的能力較差。雖然我在看到研究資料之前,也曾想過這是否為偏見,但確實如此。
除了能從說寫能力看出男女差別之外,傾聽別人說話的能力也有差異。總歸一句,就是兒子聽不太到「人說話的聲音」。
如果媽媽已經大聲制止了,兒子還是擺明無視媽媽,下次請暫時停止手邊的工作,用雙手捧起兒子的臉與他對視,並再次下達指令吧!對視提問的話就不會有誤會了,搞不好兒子還會用「現在才聽到」的表情天真爛漫地回答你。
這種事情也會發生在教室裡。面對無法專心聽老師說話的男孩,這時只需要把他的座位移到老師旁邊,就能解決問題。
當然,並不是所有精力旺盛的孩子都是因為聽力問題,所以解決方法並非絕對。但是,對於被質疑有過動症(ADHD)的孩子,讓他把座位搬到教室前面,症狀就會有所緩解的報告,的確值得我們關注。
請養育兒子的人記住這個事實──男孩在聽覺的專注力本來就比女孩差。明白了這個事實,看著對自己說的話不應聲,只顧著玩玩具的兒子時,媽媽的滿腔怒火大多能漸漸平息。要是不知道兒子的特性,小誤會逐漸累積而忽略了孩子的可能性,那該是多麼令人傷心的事啊!
但家裡除了兒子之外,還有一個耳朵聽不太到的人,那就是兒子的始祖,別名大兒子,也就是兒子媽媽的老公。這位真的是收到很多人舉報說耳朵聽不太到。
老公在家裡看棒球時,是否把音量調得很大聲?這並不是想要惹惱太太,而是因為聽不太到人的聲音。如果妳把這兩個男人的特性與共通點串在一起理解的話,心裡長期的抑鬱與不悅將會得到舒緩,內心會變得更柔軟。
把以前的回憶翻出來看看。媽媽因為睡眠不穩的寶寶,每小時就要從睡夢中醒來一次。每當寶寶又開始哭鬧時,先睜開眼的通常都是媽媽。她們總是睡到一半,眼睛還睜不太開,迷迷糊糊地安撫孩子,這時身旁睡到打呼的老公,就顯得很討厭,但是他生來就是如此,不需要刻意去理解,只要以這種心情來想他,便能夠放下怒火了吧!
準確來說,男人並不是聽不到「聲音」,而是聽不到「人的聲音」。男人雖然聽不到孩子的哭聲,但是卻神奇地能聽到自己車子的警報聲,甚至能分辨出鄰居車子的警報聲和自己車子警報聲的不同之處。
請記住,男人和女人是兩個不同的個體,問題總是始於誤以為對方和我是一樣的。
認知了這個前提,以後聽到兒子在學校無法集中精神上課的評論時,不要驚慌,可以試著拜託老師讓孩子坐在稍微前面的位置,試試看是否有效。
兒子教養百寶箱
如果想告訴兒子什麼,不妨雙眼對視,面對面地告訴他,並試著問他問題來確認他是否真的理解。這樣一來,就不會產生誤會了,搞不好兒子還會用「現在才聽到」的表情天真爛漫地回答你。
建立父母的權威≠權威式管教
如果媽媽因為害怕讓孩子感到失望,而在必須管束孩子行為時無法堅持立場,早晚有一天會付出很大的代價。
「媽媽不是跟你說過不要這樣做了嗎?」
「嗯?明明就沒有!」
育兒方式也是有趨勢的。直到幾年前虎媽還是潮流,而最近的主流則是主張媽媽就要像朋友一樣,因此,到處都可以看到無法管束兒子的媽媽。
諮詢時,經常可以看到愛對媽媽發脾氣的孩子,無法插進老師和媽媽的對話時,為了排遣無聊而吵著要媽媽讓他玩手機。這類情形司空見慣,甚至有些孩子不是徵求許可,而是以交易的口氣來說話。
「媽媽,我好無聊。」
「忍耐一下,媽媽和老師說一下話。」
「啊,那我要玩遊戲。」
「你這禮拜不是玩很多了嗎,我跟你說過不可以了吧?」
「啊,……就很無聊嘛!那麼我要做什麼?」
「哎呀,真是的,只有今天喔。」
如果媽媽因為心軟不想讓孩子感到失望,或是為了鼓舞孩子,而在必須管束孩子行為時,無法堅持立場的話,早晚有一天會付出很大的代價。孩子憑著第六感知道媽媽在什麼時候最心軟,什麼時候會乖乖地交出手機。
媽媽喪失對孩子的約束力,換句話說就是失去作為父母的權威。雖然常有父母對權威式管教反感,但是﹁權威式管教﹂和﹁有父母權威﹂兩者截然不同。為了培養孩子的創意而不去限制他的各種想法,和失去權威也有明顯差別。
孩子發現有趣事物而唧唧喳喳說個不停時,就算很累還是要傾聽他說的話;但是在媽媽和其他人說話時插嘴,用耍賴口吻的方式開口要求自己想要的東西,這類行為必須被堅決制止。此時,媽媽有邏輯地對孩子說明為什麼會遭受約束,也是很重要的。雖然當孩子用玩具玩行星戰爭遊戲時應該給予尊重,但是亂丟玩具、威脅弟弟妹妹這樣的行為,媽媽還是應該斷然制止。
很多情況都會導致媽媽失去權威。第一種情況是媽媽該在哪些事情上制止孩子,無法建立明確的基準。可能是在不該制止時卻過度壓制孩子的行動,導致切斷了和他之間的交流;或是該制止卻不制止,導致孩子養成壞習慣。
舉例來說,孩子正在認真地畫畫,仔細一看,卻發現他畫的是機器人進行攻擊的場面,這時我們是該制止呢?還是不要制止?一般的媽媽並不喜歡孩子畫具有攻擊性的圖畫,看到圖畫裡有著機器人或汽車導彈,兒擔心兒子會有暴力傾向的媽媽總會這麼說:「民俊,別畫這種圖畫,這是不好的畫。」
那麼兒子會怎麼反應呢?孩子並不會覺得:「啊,這種畫是不好的畫,以後應該不要畫了。」反而會想:「媽媽不喜歡這樣,所以不該在媽媽面前畫。」如此一來,孩子就會躲在媽媽看不見的地方畫攻擊性圖畫。單純叫孩子不要畫,只是在壓制孩子的行動,並非根本的解決之道,當孩子不願在媽媽面前展露真正的自己時,就是問題的開始,他會在媽媽看不見的地方逐漸成長。
兒子抽菸或是打架等脫序行為,並不是媽媽真正的危機,是當孩子和媽媽之間斷絕真誠的對話時,才是危機上門的時候,隨著時間流逝,媽媽所認知的兒子將和教室裡的兒子,漸漸產生差距。讀國中的兒子即使學會了抽菸,仍願意向媽媽傾訴自己真實的苦惱,可以一起討論抽菸這件事的話,不管什麼問題都能被修正;但是交流的渠道一旦斷掉,即使像是忘了準備上課用品的小問題,也會成為斷絕關係的關鍵事件。
導致媽媽失去權威的第二個情況是媽媽面對孩子的本性時,沒有與孩子好好地溝通,堅持自己才是正確的方向來解決問題。這樣做無法解決問題,而是逃避問題。如此一來,只堅持自己才是正確的一方,成長過程中,兒子將無法正確自我面對問題,甚至試圖私下解決。
雖然每個人長大時多少都會經歷矛盾、誘惑及選擇等,但若家人在童年時期無法以同理心來看待,而選擇逃避,這些問題會在孩子心中留下傷口,不斷化膿腐爛而無法結痂痊癒。
我們在制止孩子的行動時,理解他們的本性並劃定底線是相當重要的。舉例來說,每個人天生都會說謊,但是如果媽媽堅決自己的信念,以「別的我就算了,但我絕不能接受說謊」這樣嚴厲的措詞來責罵孩子,只會導致兒子喪失自尊,而無法解決根本的問題,自然也無法解決孩子愛說謊的壞習慣。
「說謊的人是真正的壞人,媽媽絕對不能原諒說謊的人!」
如果平常就對孩子說出這種類似威脅的話,孩子並不會長成不說謊的人,反而會成長為說謊時絕對不被人發現的孩子。孩子說謊並非因為本性不好,幾乎所有人都會害怕謊言被拆穿的情境,何況是非價值觀還不明確的孩子。謊言是人的一部分,人們天生就會說謊。
反之,如果讓兒子知道人都有可能會說謊,並為他製造能夠安心坦承的環境,就能夠不傷害孩子的自尊,矯正說謊的壞習慣。
這樣的比喻可能聽起來有點奇怪,但是矯正孩子說謊的行為,就像驅魔師在驅逐惡靈。電影裡要驅逐附身在孩子身體裡的惡靈時,驅魔師一定會讓惡靈主動說出自己的名字。趕走附於孩子身體裡的謊言時,最重要的是要製造讓他坦白的氛圍。當孩子自己主動坦承說謊時,父母則要為他的成長特別給予高度讚揚。
「任何人都會說謊,但承認說謊這件事,卻是最有勇氣的行為喔!」
那麼孩子就不會否定曾經說謊的自己,反而可以接納並寬恕自己。此外,還可以避免出現罪惡感,或出現把自己一分為二的傾向,從而擁有自己解決問題的力量。
這是我在經營美術研究所這七年期間,觀察無數媽媽與兒子所得到的感受。讓孩子產生改變的力量,始於面對與承認兒子的本能。當老師在課堂上所看到的孩子狀態,和媽媽看到的狀態一致時,孩子就能在安穩的自我裡成長茁壯。
看到兒子不足的一面時,如果無法讓他勇敢面對自我,將來在面對充滿危險且險惡的現實生活時,孩子會選擇逃避或者變得暴力,最終成長為內心脆弱的大人。別忘了!兒子今天做出的不良行為,可能是我們昨日逃避的小習慣所致。
兒子教養百寶箱
兒子為了得到想要的東西而耍賴或突然變得暴力時,必須要嚴厲地制止。這時,媽媽以有邏輯的方式對兒子說明理由,也是相當重要的。
理解兒子的過程和將男朋友變成老公的過程是完全不同的。男女共同組成家庭時,雙方都需要下苦功,然而母親與兒子之間的問題,卻好像是母親單方面的責任,著實讓人不安。
「因為兒子,我好像快要瘋掉了。」
「老師,因為兒子我都要折壽了。」
這是從大多數男孩媽媽那裡聽到最普遍的抱怨。但是,我感到好奇的是──兒子真的會影響母親壽命嗎?
我找到的答案是:「沒錯!」芬蘭圖爾庫大學的研究團隊以十七至二十世紀的一一〇六名女性與六三六〇名男性為對象進行調查,研究統計資料顯示,生男孩的女性比生女孩的女性壽命更短。這樣的研究結果表示:男孩生得越多壽命就越短,兩者是有關的。
真是驚人的事實呀!也就是說很多生男孩的媽媽一直抱怨:「因為兒子,我都要往生了」,這樣的話不單純只是情緒的發洩,而是壽命確實正在減少時產生的感受。反之,不管生了多少女孩,也不會對媽媽的壽命產生影響。這就證明了「家裡多少應該要有一個女孩」,這樣的話不是沒有道理的。
開授只收男學生的美術班之後,每天都會有很多男孩的媽媽來諮詢。不管是兒子還是女兒,養育孩子都是辛苦事,但是男孩的媽媽訴苦怒吼的程度卻不太一樣。「不管是兒子還是女兒,養小孩不是都很累嗎?根本沒差吧?」有些人因為不了解男孩媽媽的心情,可能會事不關己地這樣說,但確實是有差別的。兒子會帶給媽媽一種女兒媽媽絕對不會感受到的痛苦,所以男孩媽媽之間,只要眼神交流彼此就能心意相通。
研究結果中還有一個有趣的事實,那就是爸爸不會被任何兒子的事所影響,這大概是因為爸爸和兒子的本性相似,所以對於兒子的奇葩思考,似乎感受到比較小的壓力。
然而,兒子的大小事都會對媽媽造成壓力,這種壓力既是萬病之源,同時也是壽命減少的原因。「無論如何都無法理解某種行為時,所產生的鬱悶和晦暗」,在這種壓力的影響之下,媽媽會因為不能理解兒子,又不能照著自己的想法走,所以壽命自然因為兒子而減少。
到底為什麼兒子總會做些沒用的事呢?當媽媽猜不出兒子是以什麼樣的心態做這些事的時候,她就會迷失方向。
假設兒子正在挖花盆裡的螞蟻窩,媽媽就會煩惱「該要罵人?還是不該罵人呢?」接著又因為「罵人的話,要用什麼理由才好呢?」而再次陷入苦惱中。如果媽媽曾經挖過花盆裡的螞蟻窩,事情就會有所不同,但是作為曾經是女孩且不曾挖過螞蟻窩的媽媽,終究還是難以理解兒子的舉動。
「警告:有不好的事發生了!」曾經養過兒子的媽媽,腦海中總是充斥這樣的訊息。然而,到底是有什麼不好的事要發生了,卻又無法明確地表達出來,這是每天以及每個瞬間都在發生的事。
媽媽望著孩子的臉,經過一番反省之後,有了以下的想法。
「是不是孩子的行為沒有問題,而是我無法理解孩子呢?」
「身為媽媽的我如果就這樣放著不管,是否會毀了自己的孩子呢?」
「會不會是因為我的不足,才把孩子引導到錯誤的方向呢?」
這種憂慮不斷地累積。在兒子身上找不到任何特殊原因的媽媽,會把錯都怪在自己頭上。尤其是第一次養育兒子的媽媽,非常容易反覆陷入自責、暴躁,最後感到難過的情緒之中。
理解兒子的過程與將男朋友變成老公的過程截然不同。男女雙方相遇後,在歷經衝突、對話、理解,努力消弭彼此不同的過程中,必須雙方同心協力才能達成。然而,拉進兒子和媽媽之間的距離,卻像是媽媽應獨力解決的責任,此種情況會讓媽媽感到更加辛苦。
對於男孩的媽媽而言,第一次接觸與女生完全不同的性別,有關兒子的一切都讓她們很好奇,總覺得要是有養育兒子的解答就好了。
現在就一起來減輕因為無法理解兒子而產生的壓力,為了守護媽媽的壽命,開始理解兒子的旅程吧。兒子教養百寶箱
剛生兒子的媽媽會因為無法理解兒子而感受到壓力。但請謹記在心,這一切的問題都不是因為媽媽的不足而產生。作為女兒出生並成長的女人,第一次碰到兒子這樣的個體,在養育兒子的過程中難免會犯錯。不要急於想理解他,試著一點一點地慢慢接受吧。
媽媽在說,兒子好像都沒有在聽?
男孩和女孩的差別,除了說、寫之外,也能從傾聽別人說話的能力中看出。
每當我看著男孩,發現他們想要好好表現以得到認可,卻無法如願而看起來悶悶不樂時,我的心裡常常很不是滋味﹔甚至他們在學校裡總是被同年級的女生排擠,有時還會被小一、二歲的妹妹欺負。自古以來男性與生俱來的特性,雖然如同充滿精力的老虎,但在靈活敏捷的兔子社會中,老虎寶寶失去了立足之地。
為了從媽媽和老師那裡得到認可,而壓抑天生的特性,把自己塞進框框裡,導致男孩從小就受了很多苦。
在我們美術研究所的課程中,選用男老師教男孩美術的其中一個理由,即是能夠讀懂男孩心的大人越來越少。在小學老師的男女比例中,女老師就接近九十%,在幼兒教育中女性則佔了九十七%,家裡主要的養育者也是媽媽。如此一來,男孩從小遇到的大人中,女性占了絕大比例。
世界上大部分的兒子都生活在媽媽的誤會中。雪上加霜的是,他們化解誤會的能力明顯不足。男孩子中也有話很多的孩子,但是仔細聆聽那些孩子的話,全都是像變形金剛汽車(Turning mecard cars)這類主題,或他們自己才關心的事。令人遺憾的是爸爸雖然懂,但大多數的爸爸也缺乏足夠的轉譯能力,讓媽媽能夠了解兒子的心。
「本來男孩子就是這樣長大的!」
這已經是爸爸幫兒子辯護時,所能說出最好的話了。然而,這種說法卻不足以說服媽媽。從媽媽的立場來看,這說法只是丈夫對兒子不用心,且對教育孩子感到厭煩的而已。
幾位兒子是美術課學員的媽媽,總是聚在一起等孩子下課。有一個媽媽說了這樣的話,讓其他媽媽都笑著附和。
「我的兒子啊,好像是為了讓我罵才出生的。」
「我家孩子也是!」
「天啊,我們家也是這樣,連老公都是。」
為什麼兒子常常被媽媽罵,是因為媽媽不知道「兒子」有個天生的特質就是「耳朵聽不太到別人說話」這件事;這並不是說兒子的聽力比女兒差,而是傾聽別人說話的能力較差。雖然我在看到研究資料之前,也曾想過這是否為偏見,但確實如此。
除了能從說寫能力看出男女差別之外,傾聽別人說話的能力也有差異。總歸一句,就是兒子聽不太到「人說話的聲音」。
如果媽媽已經大聲制止了,兒子還是擺明無視媽媽,下次請暫時停止手邊的工作,用雙手捧起兒子的臉與他對視,並再次下達指令吧!對視提問的話就不會有誤會了,搞不好兒子還會用「現在才聽到」的表情天真爛漫地回答你。
這種事情也會發生在教室裡。面對無法專心聽老師說話的男孩,這時只需要把他的座位移到老師旁邊,就能解決問題。
當然,並不是所有精力旺盛的孩子都是因為聽力問題,所以解決方法並非絕對。但是,對於被質疑有過動症(ADHD)的孩子,讓他把座位搬到教室前面,症狀就會有所緩解的報告,的確值得我們關注。
請養育兒子的人記住這個事實──男孩在聽覺的專注力本來就比女孩差。明白了這個事實,看著對自己說的話不應聲,只顧著玩玩具的兒子時,媽媽的滿腔怒火大多能漸漸平息。要是不知道兒子的特性,小誤會逐漸累積而忽略了孩子的可能性,那該是多麼令人傷心的事啊!
但家裡除了兒子之外,還有一個耳朵聽不太到的人,那就是兒子的始祖,別名大兒子,也就是兒子媽媽的老公。這位真的是收到很多人舉報說耳朵聽不太到。
老公在家裡看棒球時,是否把音量調得很大聲?這並不是想要惹惱太太,而是因為聽不太到人的聲音。如果妳把這兩個男人的特性與共通點串在一起理解的話,心裡長期的抑鬱與不悅將會得到舒緩,內心會變得更柔軟。
把以前的回憶翻出來看看。媽媽因為睡眠不穩的寶寶,每小時就要從睡夢中醒來一次。每當寶寶又開始哭鬧時,先睜開眼的通常都是媽媽。她們總是睡到一半,眼睛還睜不太開,迷迷糊糊地安撫孩子,這時身旁睡到打呼的老公,就顯得很討厭,但是他生來就是如此,不需要刻意去理解,只要以這種心情來想他,便能夠放下怒火了吧!
準確來說,男人並不是聽不到「聲音」,而是聽不到「人的聲音」。男人雖然聽不到孩子的哭聲,但是卻神奇地能聽到自己車子的警報聲,甚至能分辨出鄰居車子的警報聲和自己車子警報聲的不同之處。
請記住,男人和女人是兩個不同的個體,問題總是始於誤以為對方和我是一樣的。
認知了這個前提,以後聽到兒子在學校無法集中精神上課的評論時,不要驚慌,可以試著拜託老師讓孩子坐在稍微前面的位置,試試看是否有效。
兒子教養百寶箱
如果想告訴兒子什麼,不妨雙眼對視,面對面地告訴他,並試著問他問題來確認他是否真的理解。這樣一來,就不會產生誤會了,搞不好兒子還會用「現在才聽到」的表情天真爛漫地回答你。
建立父母的權威≠權威式管教
如果媽媽因為害怕讓孩子感到失望,而在必須管束孩子行為時無法堅持立場,早晚有一天會付出很大的代價。
「媽媽不是跟你說過不要這樣做了嗎?」
「嗯?明明就沒有!」
育兒方式也是有趨勢的。直到幾年前虎媽還是潮流,而最近的主流則是主張媽媽就要像朋友一樣,因此,到處都可以看到無法管束兒子的媽媽。
諮詢時,經常可以看到愛對媽媽發脾氣的孩子,無法插進老師和媽媽的對話時,為了排遣無聊而吵著要媽媽讓他玩手機。這類情形司空見慣,甚至有些孩子不是徵求許可,而是以交易的口氣來說話。
「媽媽,我好無聊。」
「忍耐一下,媽媽和老師說一下話。」
「啊,那我要玩遊戲。」
「你這禮拜不是玩很多了嗎,我跟你說過不可以了吧?」
「啊,……就很無聊嘛!那麼我要做什麼?」
「哎呀,真是的,只有今天喔。」
如果媽媽因為心軟不想讓孩子感到失望,或是為了鼓舞孩子,而在必須管束孩子行為時,無法堅持立場的話,早晚有一天會付出很大的代價。孩子憑著第六感知道媽媽在什麼時候最心軟,什麼時候會乖乖地交出手機。
媽媽喪失對孩子的約束力,換句話說就是失去作為父母的權威。雖然常有父母對權威式管教反感,但是﹁權威式管教﹂和﹁有父母權威﹂兩者截然不同。為了培養孩子的創意而不去限制他的各種想法,和失去權威也有明顯差別。
孩子發現有趣事物而唧唧喳喳說個不停時,就算很累還是要傾聽他說的話;但是在媽媽和其他人說話時插嘴,用耍賴口吻的方式開口要求自己想要的東西,這類行為必須被堅決制止。此時,媽媽有邏輯地對孩子說明為什麼會遭受約束,也是很重要的。雖然當孩子用玩具玩行星戰爭遊戲時應該給予尊重,但是亂丟玩具、威脅弟弟妹妹這樣的行為,媽媽還是應該斷然制止。
很多情況都會導致媽媽失去權威。第一種情況是媽媽該在哪些事情上制止孩子,無法建立明確的基準。可能是在不該制止時卻過度壓制孩子的行動,導致切斷了和他之間的交流;或是該制止卻不制止,導致孩子養成壞習慣。
舉例來說,孩子正在認真地畫畫,仔細一看,卻發現他畫的是機器人進行攻擊的場面,這時我們是該制止呢?還是不要制止?一般的媽媽並不喜歡孩子畫具有攻擊性的圖畫,看到圖畫裡有著機器人或汽車導彈,兒擔心兒子會有暴力傾向的媽媽總會這麼說:「民俊,別畫這種圖畫,這是不好的畫。」
那麼兒子會怎麼反應呢?孩子並不會覺得:「啊,這種畫是不好的畫,以後應該不要畫了。」反而會想:「媽媽不喜歡這樣,所以不該在媽媽面前畫。」如此一來,孩子就會躲在媽媽看不見的地方畫攻擊性圖畫。單純叫孩子不要畫,只是在壓制孩子的行動,並非根本的解決之道,當孩子不願在媽媽面前展露真正的自己時,就是問題的開始,他會在媽媽看不見的地方逐漸成長。
兒子抽菸或是打架等脫序行為,並不是媽媽真正的危機,是當孩子和媽媽之間斷絕真誠的對話時,才是危機上門的時候,隨著時間流逝,媽媽所認知的兒子將和教室裡的兒子,漸漸產生差距。讀國中的兒子即使學會了抽菸,仍願意向媽媽傾訴自己真實的苦惱,可以一起討論抽菸這件事的話,不管什麼問題都能被修正;但是交流的渠道一旦斷掉,即使像是忘了準備上課用品的小問題,也會成為斷絕關係的關鍵事件。
導致媽媽失去權威的第二個情況是媽媽面對孩子的本性時,沒有與孩子好好地溝通,堅持自己才是正確的方向來解決問題。這樣做無法解決問題,而是逃避問題。如此一來,只堅持自己才是正確的一方,成長過程中,兒子將無法正確自我面對問題,甚至試圖私下解決。
雖然每個人長大時多少都會經歷矛盾、誘惑及選擇等,但若家人在童年時期無法以同理心來看待,而選擇逃避,這些問題會在孩子心中留下傷口,不斷化膿腐爛而無法結痂痊癒。
我們在制止孩子的行動時,理解他們的本性並劃定底線是相當重要的。舉例來說,每個人天生都會說謊,但是如果媽媽堅決自己的信念,以「別的我就算了,但我絕不能接受說謊」這樣嚴厲的措詞來責罵孩子,只會導致兒子喪失自尊,而無法解決根本的問題,自然也無法解決孩子愛說謊的壞習慣。
「說謊的人是真正的壞人,媽媽絕對不能原諒說謊的人!」
如果平常就對孩子說出這種類似威脅的話,孩子並不會長成不說謊的人,反而會成長為說謊時絕對不被人發現的孩子。孩子說謊並非因為本性不好,幾乎所有人都會害怕謊言被拆穿的情境,何況是非價值觀還不明確的孩子。謊言是人的一部分,人們天生就會說謊。
反之,如果讓兒子知道人都有可能會說謊,並為他製造能夠安心坦承的環境,就能夠不傷害孩子的自尊,矯正說謊的壞習慣。
這樣的比喻可能聽起來有點奇怪,但是矯正孩子說謊的行為,就像驅魔師在驅逐惡靈。電影裡要驅逐附身在孩子身體裡的惡靈時,驅魔師一定會讓惡靈主動說出自己的名字。趕走附於孩子身體裡的謊言時,最重要的是要製造讓他坦白的氛圍。當孩子自己主動坦承說謊時,父母則要為他的成長特別給予高度讚揚。
「任何人都會說謊,但承認說謊這件事,卻是最有勇氣的行為喔!」
那麼孩子就不會否定曾經說謊的自己,反而可以接納並寬恕自己。此外,還可以避免出現罪惡感,或出現把自己一分為二的傾向,從而擁有自己解決問題的力量。
這是我在經營美術研究所這七年期間,觀察無數媽媽與兒子所得到的感受。讓孩子產生改變的力量,始於面對與承認兒子的本能。當老師在課堂上所看到的孩子狀態,和媽媽看到的狀態一致時,孩子就能在安穩的自我裡成長茁壯。
看到兒子不足的一面時,如果無法讓他勇敢面對自我,將來在面對充滿危險且險惡的現實生活時,孩子會選擇逃避或者變得暴力,最終成長為內心脆弱的大人。別忘了!兒子今天做出的不良行為,可能是我們昨日逃避的小習慣所致。
兒子教養百寶箱
兒子為了得到想要的東西而耍賴或突然變得暴力時,必須要嚴厲地制止。這時,媽媽以有邏輯的方式對兒子說明理由,也是相當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