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相親相愛是什麼

79特價253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 不鬩牆者,非兄弟 】

我常常懷疑一件事:從古至今,有沒有哪個家庭的孩子,是天生的相親相愛?
不用父母怎麼教,就大的禮讓小的,小的尊敬大的,和樂融融直到永遠。

我可能在作夢。古代,或許有,反正孩子生得多,「打給你死」,父母不會管,也無力管。
現代,我猜沒有。

由於現代環境不同,家庭小、孩子少、個個都是寶。而且,現在孩子的「人權」意識高漲。
有回女兒跟我說她的球鞋太小,我只說週末就去買,她就說要打113。
我還傻呼呼地問她那是什麼號碼,原來是家暴專線。
在這之前,媽媽完全不知道社會原來進步得這麼快。

現在孩子一出生就被捧在掌心上,是全家人注意和呵護的焦點,
在這樣的環境長大的孩子,要他們在小小年紀就要面對「分享」這一課,一定更難。
再加上父母如果用現代的方式寵小孩,卻用古代的觀念教小孩,往後兄弟鬩牆的戲碼就有得瞧了。



弟弟最近迷上《魔戒》,媽媽終於買了DVD回家,孩子看得如癡如醉。
沒隔幾天,姊姊看見被棄置客廳一角的電影外包裝紙盒,先開口說她要,弟弟一聽到,
沒說他也要,卻說:「那是大家的,姊姊不能拿走。」姊姊因此氣得不得了。

「姊姊,你要紙盒做什麼?」媽媽問。
「我要剪它上面的圖案做東西。」
「把它剪壞呀?」媽媽也覺得好可惜,「不然你拿正面,弟弟拿反面」。

「我兩面都要用。DVD的塑膠盒上也有相同的圖案啊。而且,每次我說要什麼,弟弟也要,
平常就丟在一旁,他根本不理……」這也有道理,紙盒可以說是多出來的。
媽媽也覺得,如果我把它當垃圾丟了,弟弟根本不會想起這個東西。

此時我在心裡盤算著,我能對姊姊說「下次趁弟弟不注意,就直接剪」嗎?好像也不行。
難道家裡只要沒被人注意的東西,就可以隨意據為已有,不需要問一聲嗎?
弟弟想要維持東西的完整性,似乎也沒錯。怎麼辦呢?
(才只是一個紙盒呢,就開始鬩牆了,要是有千萬家產還得了。)

不動氣——是父母唯一的目標,當孩子開始不相親相愛時。
很難,我知道。我也只能做到一半。
當狀況真的來臨時,我能做到百分之五十的「不動氣」,或是只動「百分之五十的氣」——
我就覺得,我是神。


【 君子動口不動手 】
「君子動口不動手」,這是我和姊姊弟弟訂下的第一個規矩。

當孩子很小的時候——多小?我記不清楚了。
反正就是小到連這句話是什麼意思,我都要解釋好半天的時候,我就和他們定下了這個「家規」。

可能是姊弟倆第一次動手搶東西吧;可能是姊姊四歲、弟弟一歲半時;
可能只是搶玩具之類的小事吧,還不是真正動手打架哦。
我馬上知道,如果這時候媽媽不馬上立下規矩,以後就有得瞧了。
為了自己將來的幸福著想,不當機立斷是不行的。

為什麼「君子動口不動手」?我是這樣告訴姊姊的:有兩個人在路上吵架,甲錯,乙對,爭執不下。
但是乙一時情急,動手打甲,甲也不甘示弱,雙方打了起來。

哦喔,糟糕,有人打架了,於是警察來了。
(請注意,這裡的警察只是故事裡的必要角色之一,沒有要用警察來嚇孩子的用意。)
請問:誰會先被捉走?

小小孩,這時心裡通常想的是甲錯乙對,這種簡單明瞭、是非分明的問題。
可是我話鋒一轉,斬釘截鐵地告訴他們,警察會問:
「誰先動手?」誰先動手就先捉誰。
孩子可能會覺得疑惑不明白,為什麼警察不是把做錯事的人捉走呢?我就再補充說明:

如果有兩個人在路上吵架,不管他們吵得有多大聲,多兇狠,
只要他們沒有身體接觸,也就是沒有人被攻擊或侵犯的話,警察不會管。
即使涉及名譽的攻訐或毀謗,那是民法,屬於告訴乃論,警察還是不會管。

可是,如果——如果有人敢出手打人,那個先出手的人,即使原本是對的,是有理的一方,
這時也馬上變成不對的,站不住腳的一方了。

我對孩子說道理時,是以大方向為原則,不拘細節的。
我不會先去翻六法全書,總是遇上了狀況,再隨機應變。
小孩子也不需要太多細節的解釋,只要給予簡單清楚的規矩,他們就會懂。

但是,「懂」和「做不做得到」,是兩回事。
唉,孩子不就是生來考驗父母的耐心嗎?

距離我上次說完「君子動口不動手」,八年有了吧。姊弟倆,吵得再凶再惡再狠再毒——
不動手就是不動手。一根汗毛也沒動過。
【 父母最不可以做的一件事 】

這件事,現代父母,沒人不懂;簡單明瞭,不需解釋。只要有同理心的人,都不會這麼做。
可是,有多少父母明白,不做這件事對手足感情的重要性呢?

我不做。我打死不做。盛怒之下不做,氣急敗壞不做,無可奈何不做,無計可施也不做。
反正我知道,我不能做。

孩子已經超過十歲了,我一次也沒做過。
「不要再包尿布了,你看姊姊都自己上廁所。」三歲時……
「不要這麼愛哭,你看妹妹都好勇敢。」五歲時……
「不要這麼膽小,你看弟弟都自己睡覺。」七歲時……
「你的字怎麼像鬼畫符,你哥哥參加書法比賽得獎耶!」八歲時……
「你為什麼不好好讀書?看姊姊成績多好!」十歲時……
「你怎麼光看電視不運動?你弟弟是籃球校隊呢!」十二歲時……

還需要我繼續說下去嗎?這些其實都只是基本句型,每句後面如果再加上
「羞羞臉」「愛哭鬼」「長不大」「真丟臉」「沒出息」……是不是聽來也很耳熟呢。

最近才聽到一位事業有成但未婚的好友說,她的媽媽竟然跟她說:
「女孩子事業做得再好有什麼用,還不如學姊姊生三個孩子。」我聽了除了無言以對,還能說什麼呢。

這些拿手足做比較的說詞,我們可能從小聽到大,雖然厭惡卻又無可奈何。
但更可怕的是——自己又擺脫不了宿命的糾纏,不自覺地再從嘴巴裡冒出這樣的話,一代一代傳下去……

我常常有這樣的想法:父母教育孩子的方式,是會遺傳的。今天會用這種方式對待孩子,回頭想想,自己是不是也曾經被同樣的方式對待過呢。

但是,這不是做父母可以拿來搪塞的藉口。

擺脫不良宿命循環的最有效方式,就是要很有自覺地「對抗自己」。
明知是不好的教育方式,就不要以「我也是這樣長大的」,當成因循苟且的藉口。


【 幫孩子做公關 】
現在的媽媽都知道,懷第二個孩子時,就要先對老大做心理建設,
「媽媽生個弟弟,以後就有人陪你玩了。」這種空頭支票別亂開。
孩子哪能預先想到「等嬰兒長大要很久」呢,而且可能還沒享受到一起玩的樂趣,
就得先開始讓出自己的玩具了,這還不包括無形的「媽媽的愛、爸爸的愛」。
不是說期望愈大,失望也愈大嗎?這些未來的事,還是不說為妙,讓孩子自己去發掘那份驚喜吧。
說不定,根本不是驚喜,而是驚嚇呢。

這是我從書上看來的,覺得有道理就照做了——在第二個孩子要從醫院抱回家的那一天,
事先買個老大喜歡的小禮物。當陣痛開始,準備往醫院衝時,它老早就放在要帶去醫院的包包裡了。

當全家人喜孜孜地迎接新生兒回家時,我就偷偷把老大叫到一邊,故作神袐,
而且煞有其事地從醫院帶回來的包包裡拿出它:「這是小弟弟要送給大姊姊的禮物,快看看是什麼。」
只見她喜孜孜地、認真地去跟小嬰兒說謝謝,親親他的額頭。

當弟弟還小,只會睡在娃娃床裡咿咿啊啊叫時,每次姊姊從幼稚園放學回家,我都會對她說:
「今天弟弟在家裡好想念你哦。」或是留著什麼好吃的給姊姊時,我會說:
「弟弟說要買薯條給姊姊吃。」

現在,姊姊快十二歲了,但平均每隔兩年,我就有機會聽到她跟我說起這個老掉牙的故事,但是她樂此不疲:

「媽媽,我還記得,弟弟從醫院回來的那一天,你們在房間,我從外面好小聲地走進去。
弟弟好小,你抱著他喝你的奶,我也有喝過你的奶嗎?弟弟吸奶的樣子好可愛哦……」

姊姊說話的神情,彷彿小嬰兒就在她的面前。但我的心裡,卻全是姊姊當時小小的模樣。
不到三歲的她,伸長了脖子,好奇地看著這個「未來十年的最好玩伴」。如果時光可以倒回——

那一刻,我一定要記得將她抱進懷裡,溫柔地、一個字一個字對她說:

「媽媽愛你,永遠不改變。」
【 三姑六婆別進門 】
誰是三姑六婆?這些人無所不在,我不討厭,只當是生活的調味料,
不然生命中總是正經八百,多無趣。可是,如果在這個節骨眼上讓我遇到,我一定六親不認。

如果你還沒生第二個孩子,而且準備將來要生的話,請一定要聽好我以下說的話:
當第二個孩子從醫院抱回家時,當全家人都在為新生兒的到來而歡聲雷動時,請問:老大在哪裡?

當賀客一窩蜂上門,開始七嘴八舌:「好可愛的小腳哦!」「眼睛好大喲!」「鼻子好像媽媽呢!」……
對著新生兒品頭論足時,請問:老大在哪裡?

如果上帝有一台全自動的錄影機,讓大家都能倒回去看看,當時的老大在哪裡?會不會心酸多於喜悅?

被擠在客廳的一個角落,默默地玩著自己的玩具(還不知道馬上就不是他一個人的);
媽媽忙著向一批批客人「展示」新生兒,爸爸招呼著大家喝可樂吃餅乾……
當下如果老大可以離家出走,可能三天以後還沒有人發現少了個孩子。

其實,事情到目前為止,還不至於太糟,老大還應付得過來,就是學習獨立嘛。沒什麼大不了的。
可是,如果這時——三姑六婆出現了,竟然開口對著老大說:

「哎呀!你看你,媽媽生了一個弟弟,她以後不要你了。」

什麼叫晴天霹靂?這就是小孩子的晴天霹靂。

有這麼不識相的大人嗎?有—有—有,而且很多。可能是親戚,可能是朋友……
什麼人都可能對著老大,從嘴裡冒出這樣的話,好像這是中國人覺得自己最有幽默感的經典語錄。
在西方社會,就算是最沒腦筋的人,也不會說出這樣的話來。

如果,有人敢對我的孩子說這些不識相的話,我一定在他說出第一個字的時候,就出言阻止,
而且是六親不認地阻止。如果來不及呢?
「小乖,別聽這些人胡說八道,他根本就不了解媽媽。媽媽愛你,永遠都愛你,永遠不改變。」
順便使個眼色給這位不識相的客人,「再說下去就把你丟出窗外。」

「你媽媽生了一個弟弟,以後就不喜歡你了。」小孩子是聽不懂真話與笑話的差別,你直直地這樣說,
他就直直地這樣聽。而且,這樣的話語一說出口,是收不回來的,它將烙印在孩子的心裡。

當你照顧新生兒而忽略他時;當你因為他的懵懂而管教他時;
當你因為身心俱疲而把他當出氣筒時,這些話就可能從孩子的心中浮現,揣測著、懷疑著:
「爸爸媽媽是不是再也不愛我了?」「都是因為小嬰兒的關係嗎?」

而父母永遠也弄不懂:原來老大無法愛護弟弟或妹妹的種子,早已種下。

更糟的情況是……
啊?還有更糟的?
對,不要懷疑。父母做的錯事,永遠比孩子還要多很多。

這些三姑六婆的玩笑話,可能會變成氣話,而且就從孩子最愛的人——父母——口中,一字一句地吐出:

「你這麼不乖,媽媽只喜歡弟弟,再也不喜歡你了。」

天啊!這樣的話究竟糟糕到什麼程度呢?
你拿孩子對你的愛,來威脅孩子。
你拿孩子的手足當武器,來打擊孩子。

如果你嫌日子太無聊,就儘管說。我保證,孩子只會讓你愈來愈頭大,而你可能還傻呼呼地一直弄不懂:
為什麼孩子之間的感情這麼不融洽。

三姑六婆別進門,更怕的是,那個別人就是自己啊!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