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造力──每個孩子都可以成為小小科學家
美國小學裡學的「科學」這門課,有點類似於我們小時候的自然課,但是實際內容又比「自然」豐富得多。我大致翻看了一下他們的課本,內容真是豐富多彩,包含了植物、動物、地球、天氣、天空、物質、能量,涉及生命科學、地球科學及物理科學等內容,內容都不深,但是卻梳理得很清楚。
我覺得作為一個低年級的小朋友,能夠對生活的地球有基本的認識和了解,對於他們的成長還是很好的。
我努力回憶以前上自然課的情景,但是更多的記憶是自然課被「主科老師」 要走了,我不知道現在中國的孩子是否還和我們那時一樣,自然課作為「副科」,常常屬於可有可無的狀態;一旦主科老師,也就是語文、數學老師需要補課,首先想到的就是占用自然課的時間。
美國的小孩子從幼兒園就已經開始接觸「科學」這門課了,他們不僅學習書本上的知識,而且還通過實踐親身體會和理解這些知識。我記得兒子在上幼兒園時就時常把植物或者標本帶回家,有時是自己動手種的一棵向日葵,有時是用各種植物做的小手工。
美國的小學每學期都會有社會實踐課,被稱為「field trip」。老師會帶領小朋友去農場、動物園真實地感受大自然,尤為重要的一點是,美國學校非常強調動手能力,兒子常常帶回一些他自己在學校做的手工作品,很多利用日常用品做出來的小玩意真的充滿了「奇思妙想」,我想這也是美國的孩子越成長越富有創造力的原因吧。
看一看他們關於「自然資源」(natural resources)的試卷後,相信中國的家長會對美國的科學教育有深刻的認識。
第一題:什麼是自然資源?
第二題:舉個例子來說明如何使用這些自然資源。
第三題:舉個例子說明如何利用植物讓我們的生活變得更好。
第四題:關於污染。
第五題:關於回收。
從上面的「自然資源」測驗可以看出,美國孩子的環保意識是從小養成的,我覺得這一點很棒!
我兒子很小就知道垃圾要分類,要節約用水。這種在學校裡所受到的教育,我想對孩子一生都會有影響吧。
人人都可以成為小科學家,這是美式教育從小對孩子傳達的理念。當然成為科學家並不是那麼容易的,首先需要一些科學的技能和運用科學的方法;其次要學會計畫,並且不斷地調整自己的方案,當然在做科學實驗的時候,還需要懂得如何保護自己。美國雙薪家庭如何帶孩子
在美國有很多家庭父母雙方都是需要上班的,當然也有很多是全職媽媽不用上班。美國跟中國不一樣的是,老人基本上不會幫助子女帶孫子,這點跟中國很不一樣。因為在美國,很多爺爺奶奶、外公外婆有自己的生活,而且老人認為自己是沒有義務幫子女帶第三代的,也因此美國的雙薪家庭很辛苦;但是,美國父親在照顧家庭和帶孩子這方面的角色,比中國的很多父親做得好很多。
在美國,我覺得父親的形象跟中國的不太一樣,在中國父親的愛是比較深沉的,而且會覺得自己在外掙錢,管教孩子的責任應該落在母親的身上;但是在美國的話,父親更多時候是像孩子的年長玩伴,引導孩子的同時也陪伴孩子成長。我記得曾經看過一個影片,是在講父母對孩子的了解程度,其中爸爸對孩子的了解普遍低於媽媽,但是在美國有資料統計,從一九六五年到二○一一年,父親參與教育孩子、陪伴孩子的時間越來越多了。現在美國出現了很多全職爸爸,媽媽在外面上班,而爸爸來照顧家庭。在美國,我覺得男人和女人相對更平等,不像在中國,越來越多的媽媽擔負起照顧孩子的重任,而父親的參與度不夠。
美國父親的參與度很高,首先美國很多時候會有一些俱樂部、協會,或者教會活動是鼓勵孩子和父親來參加,讓媽媽放假。有時是父親帶著孩子出去過週末,媽媽就可以放假,或者夫妻雙方週末兩天輪流帶孩子,比如週六是媽媽帶孩子,週日的時候是父子日或父女日,就是父親全權接管孩子,帶孩子去任何想去的地方。我記得有朋友參加過只有父親參與的親子露營活動,整個活動只有美國雙薪家庭如何帶孩子爸爸和孩子參與,媽媽就可以享受一個人獨處的時光,後來聽參加過活動的朋友說,那些父親都表現得很好,或者至少比想像中表現得好。其實父親的角色跟母親的角色是完全不同的,雖然父親沒有母親那麼細心,但是會帶給孩子更開闊的思路。
美國還有童子軍組織,大多是男孩參加,當然也有女童軍。童子軍裡舉辦的活動,很多時候基本是父親帶著孩子去參加的一些活動,他們會去露營,會去野外生存,會去攀岩、做極限運動、划船等活動,更多的是需要父親參與其中,而這些活動能夠大大地促進父子的感情。作為美國的雙薪家庭,在我們家,早上我和孩子的爸爸其中一人會送孩子去上學,另一個就可以早點出門,下班回家的時候,早出門的人可以早下班,晚出門的人可以晚下班,這樣就能把時間錯開,兼顧雙方的工作和生活,下午接了孩子以後,可以送孩子上一些課外班或課後班(afterschool)。
在美國,雙薪家庭帶孩子挺辛苦的,但是美國的家長很多時候很想得開,他們並不會把自己完全地拴在孩子身上。因為美國很多州規定十四歲以下的孩子不能單獨待在家裡,所以他們在週末的時候,會請半天的保姆在家裡幫助照顧孩子,這樣就能出去看個電影或吃個飯來緩解一下疲憊的身心。美國有相應的網站和App 可以找到這種臨時保姆,這些臨時保姆都是經過背景調查的,也讓父母比較放心,雇傭保姆或找鄰居幫忙看顧孩子,爸爸媽媽就可以有段時間稍微放鬆一下。
相對中國來說,美國父母週末與孩子相處的品質是比較高的。中國的很多父母週末都是「低頭族」,在家裡看孩子的時候也不停地滑手機,但是美國雙薪父母會帶孩子出去,有時去博物館或圖書館,有時帶孩子去戶外運動,一家三口或一家四口到大自然徒步,很多時候會去做一些戶外活動。我經常看到一家三口或四口騎自行車到郊外徒步、爬山等,或帶孩子去聽聽音樂會,去博物館等。
在美國,父親和母親這兩個角色相對來說更平衡。不像在中國,照顧孩子基本上是媽媽的事情,爸爸的角色就是賺錢。在美國就算是有全職媽媽,靠爸爸掙錢養家,但是到了週末或者爸爸相對比較輕鬆的時候,父親的參與度一定是很高的。即使有全職媽媽,週末父親也會放一天假,盡量放下手邊的工作,帶孩子到戶外活動,或者帶孩子參與音樂會、去博物館逛逛。美國父親和母親的分工相對來說比較平衡,也因為比較辛苦,美國的家長很多時候帶孩子帶得比較豪放,他們不會拘泥於一些細節,比如孩子餓了髒了,他們可能更看重的是和孩子之間的親子互動,比如一起閱讀,一起去圖書館借書,一起去博物館,我覺得這點是值得中國家長學習和借鑒的。在家長分工上,父親的參與度不僅很高,而且即使是全職媽媽在家照顧家庭,美國爸爸對全職媽媽的感激和理解也是非常到位的,他們非常感激有一位全職媽媽為了家庭不上班,犧牲自己的事業去照顧孩子,這一點非常好。像我的一個美國朋友,他的太太在家全職照顧孩子,我們聚會時,他在很多場合都會說:「我太太很辛苦,帶孩子真的很辛苦,她真的很了不起,我非常感激她。」我覺得這樣做其實是丈夫對妻子在家庭中所付出的一種肯定,我不只一次聽我的美國朋友說起自己的太太是全職太太,照顧家庭很辛苦,我也很欣賞這樣的夫妻關係,夫妻雙方在家庭的分工是比較平衡、公平的,父親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也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
不排名,90%的肯定
以我的個人經驗,以及我的孩子在學校上學的情況來看,我覺得美國的老師和中國老師最大的不同是,中國的老師在評價一個孩子的時候,可能過多地去評價孩子的缺點,比如說開家長會的時候,老師對孩子的表揚只占很少的一部分,大多是說這個孩子的缺點,老師會告訴家長,孩子哪裡表現不好,應該怎麼改進;但這在美國是恰恰相反的,在美國無論是我的孩子在讀小學,還是我跟我先生在史丹佛大學讀書的時候,老師更多是去評價學生的優點。他不會總是指出缺點,而是百分之九十的評價都是在說學生的優點,這點我認為是和中國非常不一樣的地方。
另外一個不同的點是,在美國基本上很少有團體家長會,不會像在中國開家長會,所有老師、家長都去,老師在台上公布整個班級的排名。美國學校開團體家長會,一般是老師在台上講一講,家長需要怎麼配合老師的教學,或者介紹一下學校和老師的情況,但是像公布全班的成績、孩子的排名、發考卷這樣的事情並不會在家長會出現。在美國,如果家長想了解自己孩子的成績,或者孩子在學校的學習情況的話,一般都是採取一對一的方式,家長需要跟老師約單獨見面的時間,然後是父母和老師單獨進行會議。以我的孩子為例,從他上幼兒園到現在上小學,每次我們都會事先和老師約一個時間,單獨到學校專門的小辦公室,這時老師就會具體地說明我的孩子的情況,而且很多時候老師都是在表揚這個孩子,他會說我發現你的孩子哪方面很好,哪部分不錯,並不會過多地去說這個孩子的缺點,因為在美國老師心目當中每個孩子都是不一樣的,都是獨特的,他們不會把這個孩子去和別的孩子做比較。有時候身為家長的我們會很想知道孩子在班上的排名,大概是什麼樣的層級,或者說名次。有時候我們會試探性地問老師,孩子在班上算不算成績好的?至少我兒子的幾任老師從來不會正面回答這個問題,他們都會說:「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都是特別的,沒有必要把你的孩子跟別的孩子做比較。」例如他會跟我們說:「你的孩子在數學方面比較優秀,相對數學、邏輯、科學來說,可能在其他方面,比如英文的文法或一些閱讀方面,與這些學科比較起來,相對要落後一點。」(這可能與我們在家裡是說中文有關,孩子回到家是要強制說中文的。)
孩子的老師只是把這個孩子的特長和比較弱一點的地方單獨比較,絕對不會把兩個孩子或者把孩子放在班上來比較。美國的老師覺得每個孩子都是特別的,在美國也不會為孩子排名次,從幼兒園甚至到讀碩士、讀博士,美國是沒有排名的,他們覺得這些是孩子的隱私。像在中國有的老師會在黑板上寫出前十名,倒數十名的學生名字,這在美國是絕對不會出現的事,美國的老師甚至不會告訴你孩子在班上大概是什麼排名,他們不會去排名,因為他們覺得這是涉及孩子隱私的事情。老師一般會告訴家長,他們每個學期期末的時候會把成績單單獨郵寄給家長,而不是開家長會的時候發給家長,讓其他家長都看到。學校寄給家長的成績單是一個百分比,每年我的兒子會參加美國一個專門的標準測驗,這個測驗的結果會以百分比的形式呈現出來,比如說97%,意思就是在一百個孩子當中,你的孩子可能是排在前三,如果是85%,意思是在這個學科上你的孩子在一百個孩子裡可能是前十五個。學校不會把整個班級拿來排名,可能是全州或者說同一個城市的成績百分比。對於我自己在美國求學,我的印象最深的是當時在史丹佛大學讀書時,考完試以後每個人要自己去查找自己的考卷,而老師都會非常細心地用牛皮紙信封把每個人的試卷單獨裝起來並封上,外面寫上學生的名字;所以當我去找試卷的時候,我只能看見信封上的名字,別人考了多少分我是看不見的。這個小細節其實體現了老師會最大限度地保護學生成績的隱私,他會想得非常仔細。
還有一件讓我印象很深刻的事情,有一次老師在課堂上發考卷,當時我坐在第二排,按照中國常規的作法,老師一般都是攤開考卷發給學生,所以坐第一排的學生一眼就能瞄到別人的分數。我非常清晰地記得,那門課的教授是把我的試卷捲成一捲遞給我的,而且都是把分數捲在裡面,因此第一排的學生是看不見別人的成績的。在美國,成績是學生的隱私,是學生需要自己保護的東西,老師絕對不會排名,也不會在班上公布,這一點和中國很不一樣,也在最大限度保護了孩子的自尊心。美國老師在尊重孩子這一點上確實是做得非常好,因為美國的教育當中不斷強調每個孩子都是獨立的個體,都是獨特的,沒有必要去比較不同的孩子。
我記得以前在中國上學的時候,老師會在成績單上列出全部學生的排名,如果自己的孩子在班上是前十名,家長就會很得意,但如果看到自己孩子在倒數甚至十名以外,家長就會垂頭喪氣。中國的父母特別焦慮,看到別的孩子上了奧數課,就考慮自己的孩子是不是也要上;看到別的孩子英語考了一百分就開始著急,覺得是不是要讓孩子抓緊補習了;或者別家孩子學了鋼琴,自己家孩子是不是也要開始練。美國的老師強調每個孩子都是不一樣的,作為家長更需要去挖掘自己孩子的特長,而不是去比較自己的孩子哪裡不如別人家的孩子,在評價孩子這方面,美國的學校真的是做得非常好。
美國小學裡學的「科學」這門課,有點類似於我們小時候的自然課,但是實際內容又比「自然」豐富得多。我大致翻看了一下他們的課本,內容真是豐富多彩,包含了植物、動物、地球、天氣、天空、物質、能量,涉及生命科學、地球科學及物理科學等內容,內容都不深,但是卻梳理得很清楚。
我覺得作為一個低年級的小朋友,能夠對生活的地球有基本的認識和了解,對於他們的成長還是很好的。
我努力回憶以前上自然課的情景,但是更多的記憶是自然課被「主科老師」 要走了,我不知道現在中國的孩子是否還和我們那時一樣,自然課作為「副科」,常常屬於可有可無的狀態;一旦主科老師,也就是語文、數學老師需要補課,首先想到的就是占用自然課的時間。
美國的小孩子從幼兒園就已經開始接觸「科學」這門課了,他們不僅學習書本上的知識,而且還通過實踐親身體會和理解這些知識。我記得兒子在上幼兒園時就時常把植物或者標本帶回家,有時是自己動手種的一棵向日葵,有時是用各種植物做的小手工。
美國的小學每學期都會有社會實踐課,被稱為「field trip」。老師會帶領小朋友去農場、動物園真實地感受大自然,尤為重要的一點是,美國學校非常強調動手能力,兒子常常帶回一些他自己在學校做的手工作品,很多利用日常用品做出來的小玩意真的充滿了「奇思妙想」,我想這也是美國的孩子越成長越富有創造力的原因吧。
看一看他們關於「自然資源」(natural resources)的試卷後,相信中國的家長會對美國的科學教育有深刻的認識。
第一題:什麼是自然資源?
第二題:舉個例子來說明如何使用這些自然資源。
第三題:舉個例子說明如何利用植物讓我們的生活變得更好。
第四題:關於污染。
第五題:關於回收。
從上面的「自然資源」測驗可以看出,美國孩子的環保意識是從小養成的,我覺得這一點很棒!
我兒子很小就知道垃圾要分類,要節約用水。這種在學校裡所受到的教育,我想對孩子一生都會有影響吧。
人人都可以成為小科學家,這是美式教育從小對孩子傳達的理念。當然成為科學家並不是那麼容易的,首先需要一些科學的技能和運用科學的方法;其次要學會計畫,並且不斷地調整自己的方案,當然在做科學實驗的時候,還需要懂得如何保護自己。美國雙薪家庭如何帶孩子
在美國有很多家庭父母雙方都是需要上班的,當然也有很多是全職媽媽不用上班。美國跟中國不一樣的是,老人基本上不會幫助子女帶孫子,這點跟中國很不一樣。因為在美國,很多爺爺奶奶、外公外婆有自己的生活,而且老人認為自己是沒有義務幫子女帶第三代的,也因此美國的雙薪家庭很辛苦;但是,美國父親在照顧家庭和帶孩子這方面的角色,比中國的很多父親做得好很多。
在美國,我覺得父親的形象跟中國的不太一樣,在中國父親的愛是比較深沉的,而且會覺得自己在外掙錢,管教孩子的責任應該落在母親的身上;但是在美國的話,父親更多時候是像孩子的年長玩伴,引導孩子的同時也陪伴孩子成長。我記得曾經看過一個影片,是在講父母對孩子的了解程度,其中爸爸對孩子的了解普遍低於媽媽,但是在美國有資料統計,從一九六五年到二○一一年,父親參與教育孩子、陪伴孩子的時間越來越多了。現在美國出現了很多全職爸爸,媽媽在外面上班,而爸爸來照顧家庭。在美國,我覺得男人和女人相對更平等,不像在中國,越來越多的媽媽擔負起照顧孩子的重任,而父親的參與度不夠。
美國父親的參與度很高,首先美國很多時候會有一些俱樂部、協會,或者教會活動是鼓勵孩子和父親來參加,讓媽媽放假。有時是父親帶著孩子出去過週末,媽媽就可以放假,或者夫妻雙方週末兩天輪流帶孩子,比如週六是媽媽帶孩子,週日的時候是父子日或父女日,就是父親全權接管孩子,帶孩子去任何想去的地方。我記得有朋友參加過只有父親參與的親子露營活動,整個活動只有美國雙薪家庭如何帶孩子爸爸和孩子參與,媽媽就可以享受一個人獨處的時光,後來聽參加過活動的朋友說,那些父親都表現得很好,或者至少比想像中表現得好。其實父親的角色跟母親的角色是完全不同的,雖然父親沒有母親那麼細心,但是會帶給孩子更開闊的思路。
美國還有童子軍組織,大多是男孩參加,當然也有女童軍。童子軍裡舉辦的活動,很多時候基本是父親帶著孩子去參加的一些活動,他們會去露營,會去野外生存,會去攀岩、做極限運動、划船等活動,更多的是需要父親參與其中,而這些活動能夠大大地促進父子的感情。作為美國的雙薪家庭,在我們家,早上我和孩子的爸爸其中一人會送孩子去上學,另一個就可以早點出門,下班回家的時候,早出門的人可以早下班,晚出門的人可以晚下班,這樣就能把時間錯開,兼顧雙方的工作和生活,下午接了孩子以後,可以送孩子上一些課外班或課後班(afterschool)。
在美國,雙薪家庭帶孩子挺辛苦的,但是美國的家長很多時候很想得開,他們並不會把自己完全地拴在孩子身上。因為美國很多州規定十四歲以下的孩子不能單獨待在家裡,所以他們在週末的時候,會請半天的保姆在家裡幫助照顧孩子,這樣就能出去看個電影或吃個飯來緩解一下疲憊的身心。美國有相應的網站和App 可以找到這種臨時保姆,這些臨時保姆都是經過背景調查的,也讓父母比較放心,雇傭保姆或找鄰居幫忙看顧孩子,爸爸媽媽就可以有段時間稍微放鬆一下。
相對中國來說,美國父母週末與孩子相處的品質是比較高的。中國的很多父母週末都是「低頭族」,在家裡看孩子的時候也不停地滑手機,但是美國雙薪父母會帶孩子出去,有時去博物館或圖書館,有時帶孩子去戶外運動,一家三口或一家四口到大自然徒步,很多時候會去做一些戶外活動。我經常看到一家三口或四口騎自行車到郊外徒步、爬山等,或帶孩子去聽聽音樂會,去博物館等。
在美國,父親和母親這兩個角色相對來說更平衡。不像在中國,照顧孩子基本上是媽媽的事情,爸爸的角色就是賺錢。在美國就算是有全職媽媽,靠爸爸掙錢養家,但是到了週末或者爸爸相對比較輕鬆的時候,父親的參與度一定是很高的。即使有全職媽媽,週末父親也會放一天假,盡量放下手邊的工作,帶孩子到戶外活動,或者帶孩子參與音樂會、去博物館逛逛。美國父親和母親的分工相對來說比較平衡,也因為比較辛苦,美國的家長很多時候帶孩子帶得比較豪放,他們不會拘泥於一些細節,比如孩子餓了髒了,他們可能更看重的是和孩子之間的親子互動,比如一起閱讀,一起去圖書館借書,一起去博物館,我覺得這點是值得中國家長學習和借鑒的。在家長分工上,父親的參與度不僅很高,而且即使是全職媽媽在家照顧家庭,美國爸爸對全職媽媽的感激和理解也是非常到位的,他們非常感激有一位全職媽媽為了家庭不上班,犧牲自己的事業去照顧孩子,這一點非常好。像我的一個美國朋友,他的太太在家全職照顧孩子,我們聚會時,他在很多場合都會說:「我太太很辛苦,帶孩子真的很辛苦,她真的很了不起,我非常感激她。」我覺得這樣做其實是丈夫對妻子在家庭中所付出的一種肯定,我不只一次聽我的美國朋友說起自己的太太是全職太太,照顧家庭很辛苦,我也很欣賞這樣的夫妻關係,夫妻雙方在家庭的分工是比較平衡、公平的,父親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也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
不排名,90%的肯定
以我的個人經驗,以及我的孩子在學校上學的情況來看,我覺得美國的老師和中國老師最大的不同是,中國的老師在評價一個孩子的時候,可能過多地去評價孩子的缺點,比如說開家長會的時候,老師對孩子的表揚只占很少的一部分,大多是說這個孩子的缺點,老師會告訴家長,孩子哪裡表現不好,應該怎麼改進;但這在美國是恰恰相反的,在美國無論是我的孩子在讀小學,還是我跟我先生在史丹佛大學讀書的時候,老師更多是去評價學生的優點。他不會總是指出缺點,而是百分之九十的評價都是在說學生的優點,這點我認為是和中國非常不一樣的地方。
另外一個不同的點是,在美國基本上很少有團體家長會,不會像在中國開家長會,所有老師、家長都去,老師在台上公布整個班級的排名。美國學校開團體家長會,一般是老師在台上講一講,家長需要怎麼配合老師的教學,或者介紹一下學校和老師的情況,但是像公布全班的成績、孩子的排名、發考卷這樣的事情並不會在家長會出現。在美國,如果家長想了解自己孩子的成績,或者孩子在學校的學習情況的話,一般都是採取一對一的方式,家長需要跟老師約單獨見面的時間,然後是父母和老師單獨進行會議。以我的孩子為例,從他上幼兒園到現在上小學,每次我們都會事先和老師約一個時間,單獨到學校專門的小辦公室,這時老師就會具體地說明我的孩子的情況,而且很多時候老師都是在表揚這個孩子,他會說我發現你的孩子哪方面很好,哪部分不錯,並不會過多地去說這個孩子的缺點,因為在美國老師心目當中每個孩子都是不一樣的,都是獨特的,他們不會把這個孩子去和別的孩子做比較。有時候身為家長的我們會很想知道孩子在班上的排名,大概是什麼樣的層級,或者說名次。有時候我們會試探性地問老師,孩子在班上算不算成績好的?至少我兒子的幾任老師從來不會正面回答這個問題,他們都會說:「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都是特別的,沒有必要把你的孩子跟別的孩子做比較。」例如他會跟我們說:「你的孩子在數學方面比較優秀,相對數學、邏輯、科學來說,可能在其他方面,比如英文的文法或一些閱讀方面,與這些學科比較起來,相對要落後一點。」(這可能與我們在家裡是說中文有關,孩子回到家是要強制說中文的。)
孩子的老師只是把這個孩子的特長和比較弱一點的地方單獨比較,絕對不會把兩個孩子或者把孩子放在班上來比較。美國的老師覺得每個孩子都是特別的,在美國也不會為孩子排名次,從幼兒園甚至到讀碩士、讀博士,美國是沒有排名的,他們覺得這些是孩子的隱私。像在中國有的老師會在黑板上寫出前十名,倒數十名的學生名字,這在美國是絕對不會出現的事,美國的老師甚至不會告訴你孩子在班上大概是什麼排名,他們不會去排名,因為他們覺得這是涉及孩子隱私的事情。老師一般會告訴家長,他們每個學期期末的時候會把成績單單獨郵寄給家長,而不是開家長會的時候發給家長,讓其他家長都看到。學校寄給家長的成績單是一個百分比,每年我的兒子會參加美國一個專門的標準測驗,這個測驗的結果會以百分比的形式呈現出來,比如說97%,意思就是在一百個孩子當中,你的孩子可能是排在前三,如果是85%,意思是在這個學科上你的孩子在一百個孩子裡可能是前十五個。學校不會把整個班級拿來排名,可能是全州或者說同一個城市的成績百分比。對於我自己在美國求學,我的印象最深的是當時在史丹佛大學讀書時,考完試以後每個人要自己去查找自己的考卷,而老師都會非常細心地用牛皮紙信封把每個人的試卷單獨裝起來並封上,外面寫上學生的名字;所以當我去找試卷的時候,我只能看見信封上的名字,別人考了多少分我是看不見的。這個小細節其實體現了老師會最大限度地保護學生成績的隱私,他會想得非常仔細。
還有一件讓我印象很深刻的事情,有一次老師在課堂上發考卷,當時我坐在第二排,按照中國常規的作法,老師一般都是攤開考卷發給學生,所以坐第一排的學生一眼就能瞄到別人的分數。我非常清晰地記得,那門課的教授是把我的試卷捲成一捲遞給我的,而且都是把分數捲在裡面,因此第一排的學生是看不見別人的成績的。在美國,成績是學生的隱私,是學生需要自己保護的東西,老師絕對不會排名,也不會在班上公布,這一點和中國很不一樣,也在最大限度保護了孩子的自尊心。美國老師在尊重孩子這一點上確實是做得非常好,因為美國的教育當中不斷強調每個孩子都是獨立的個體,都是獨特的,沒有必要去比較不同的孩子。
我記得以前在中國上學的時候,老師會在成績單上列出全部學生的排名,如果自己的孩子在班上是前十名,家長就會很得意,但如果看到自己孩子在倒數甚至十名以外,家長就會垂頭喪氣。中國的父母特別焦慮,看到別的孩子上了奧數課,就考慮自己的孩子是不是也要上;看到別的孩子英語考了一百分就開始著急,覺得是不是要讓孩子抓緊補習了;或者別家孩子學了鋼琴,自己家孩子是不是也要開始練。美國的老師強調每個孩子都是不一樣的,作為家長更需要去挖掘自己孩子的特長,而不是去比較自己的孩子哪裡不如別人家的孩子,在評價孩子這方面,美國的學校真的是做得非常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