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都照著書做了,還是耽誤了孩子的黃金期?」
每當聽到痛苦自責的爸媽們這樣問,我隨即就是一陣一陣的心疼。
在醫院從事復健科職能治療臨床工作這些年,見到的許多爸媽及孩子大多是已在外頭不斷尋求資源、轉了一大圈或是按照各種參考書籍執行後,孩子的表現仍無法達到期望值,所以來到了醫院——這個被我稱為「走投無路」才會來的地方,畢竟還是很多人認為:「進入醫院相當於被貼上標籤」避之唯恐不及。所以初到治療室時他們很少是笑著進來的,因為內心是那麼地掙扎又矛盾,而我日復一日要看到這樣的個案後便心想:「教養的知識越來越普及又容易取得,為什麼沒有解決這些爸媽的問題呢?」若孩子罹患很典型、容易被診斷的疾病,通常都會直接進入早期療育系統得到醫療資源的協助,但偏偏大多數的孩子都是未完全符合診斷標準卻仍有狀況的「邊緣型個案」,或我們會稱之為「疑似」、「有某某病症的氣質」,甚至更多的孩子是因為爸媽未按照其身心及腦部發展去對待或是教養方式,而演變成「後天型」的發展問題。
職能治療師的養成過程中要學習許多相關醫學知識,但具備之後仍不足以治療個案,需要透過實際接觸爸媽和孩子的實習與臨床執業的磨練。因此,必須不停地精進自己所缺乏的知能,才能幫助爸媽與孩子,由於我能夠清楚自己的知識需求,所以找起參考書籍及文獻能比較快速確實。然而有天我發現,若站在爸媽的立場來看,我可能也不知道要選擇哪一本書,因為爸媽們根本不夠了解孩子行為底下的原因以及原因中到底有哪些排列組合、比重順序,所以每一本書都是汪洋中的浮木、都看起來那麼地頭頭是道。很多書籍告訴我們處理的方法,卻未必教我們如何找出原因,然而透過觀察、評估做出推論進而找到原因的過程,又是那麼地需要臨床經驗、需要專業,為了不想總是守在最後一關當大魔王,等著無助的個案來掛號;不想總是看到過了黃金期而拼命亡羊補牢的家庭,所以我想走出白色巨塔,想辦法傳達觀念給需要的爸媽們:「其實你可能原本是不需要走進醫院的,其實你可以不用擔心、其實你可以提早做好。」在這本書裡我會分享臨床工作的案例,並邀請爸媽們藉由閱讀這些故事,看看我怎麼觀察並找到問題的過程,思考一下:自己當初所認定的問題到底是不是真正的問題?自己的判斷是否確實?是否遺漏了什麼?是否誤會了什麼?是否做錯了什麼?是否其實需要改變的是大人自己?
我也曾經無法理解自己。
如果當初沒有進入職能治療系,我可能還是不會知道為什麼自己會這樣,我一直以為是我的個性、我的癖好、我的習慣還有我認為可能一輩子都難以改變的那些行為——原來,不見得是與生俱來;原來,這些行為也不是不可翻轉的。
即使是大人,因為他人不瞭解自己而被錯誤對待時都會覺得冤枉、委屈,若是還無法正確表達自己的孩子,幼小敏感的神經又會有什麼感受呢?希望大家閱讀後能花更多時間觀察孩子、瞭解狀況後以愛及正確的方式來養育寶貴的生命。
感謝捷徑文化的王毓芳總編輯與辛苦的同仁們,感謝在學校及工作職場中曾指導過我的老師們、前輩同事們,感謝這一路上所遇到的家長與孩子們。
感謝在天國的爸爸、感謝辛苦養育並愛我的媽媽、感謝關心並幫助我的家人朋友們及在北京愛我的爸媽、感謝各方面支持著我的太太Lily、感謝教導我人生的牧師、感謝Joshua Jung、Mercy Ju、Jonan Hsieh、Aurora Chang、Jay Wu,我愛你們!感謝成為我的能力與力量的主。謹將此書獻給你們,一切榮耀歸給神。
每當聽到痛苦自責的爸媽們這樣問,我隨即就是一陣一陣的心疼。
在醫院從事復健科職能治療臨床工作這些年,見到的許多爸媽及孩子大多是已在外頭不斷尋求資源、轉了一大圈或是按照各種參考書籍執行後,孩子的表現仍無法達到期望值,所以來到了醫院——這個被我稱為「走投無路」才會來的地方,畢竟還是很多人認為:「進入醫院相當於被貼上標籤」避之唯恐不及。所以初到治療室時他們很少是笑著進來的,因為內心是那麼地掙扎又矛盾,而我日復一日要看到這樣的個案後便心想:「教養的知識越來越普及又容易取得,為什麼沒有解決這些爸媽的問題呢?」若孩子罹患很典型、容易被診斷的疾病,通常都會直接進入早期療育系統得到醫療資源的協助,但偏偏大多數的孩子都是未完全符合診斷標準卻仍有狀況的「邊緣型個案」,或我們會稱之為「疑似」、「有某某病症的氣質」,甚至更多的孩子是因為爸媽未按照其身心及腦部發展去對待或是教養方式,而演變成「後天型」的發展問題。
職能治療師的養成過程中要學習許多相關醫學知識,但具備之後仍不足以治療個案,需要透過實際接觸爸媽和孩子的實習與臨床執業的磨練。因此,必須不停地精進自己所缺乏的知能,才能幫助爸媽與孩子,由於我能夠清楚自己的知識需求,所以找起參考書籍及文獻能比較快速確實。然而有天我發現,若站在爸媽的立場來看,我可能也不知道要選擇哪一本書,因為爸媽們根本不夠了解孩子行為底下的原因以及原因中到底有哪些排列組合、比重順序,所以每一本書都是汪洋中的浮木、都看起來那麼地頭頭是道。很多書籍告訴我們處理的方法,卻未必教我們如何找出原因,然而透過觀察、評估做出推論進而找到原因的過程,又是那麼地需要臨床經驗、需要專業,為了不想總是守在最後一關當大魔王,等著無助的個案來掛號;不想總是看到過了黃金期而拼命亡羊補牢的家庭,所以我想走出白色巨塔,想辦法傳達觀念給需要的爸媽們:「其實你可能原本是不需要走進醫院的,其實你可以不用擔心、其實你可以提早做好。」在這本書裡我會分享臨床工作的案例,並邀請爸媽們藉由閱讀這些故事,看看我怎麼觀察並找到問題的過程,思考一下:自己當初所認定的問題到底是不是真正的問題?自己的判斷是否確實?是否遺漏了什麼?是否誤會了什麼?是否做錯了什麼?是否其實需要改變的是大人自己?
我也曾經無法理解自己。
如果當初沒有進入職能治療系,我可能還是不會知道為什麼自己會這樣,我一直以為是我的個性、我的癖好、我的習慣還有我認為可能一輩子都難以改變的那些行為——原來,不見得是與生俱來;原來,這些行為也不是不可翻轉的。
即使是大人,因為他人不瞭解自己而被錯誤對待時都會覺得冤枉、委屈,若是還無法正確表達自己的孩子,幼小敏感的神經又會有什麼感受呢?希望大家閱讀後能花更多時間觀察孩子、瞭解狀況後以愛及正確的方式來養育寶貴的生命。
感謝捷徑文化的王毓芳總編輯與辛苦的同仁們,感謝在學校及工作職場中曾指導過我的老師們、前輩同事們,感謝這一路上所遇到的家長與孩子們。
感謝在天國的爸爸、感謝辛苦養育並愛我的媽媽、感謝關心並幫助我的家人朋友們及在北京愛我的爸媽、感謝各方面支持著我的太太Lily、感謝教導我人生的牧師、感謝Joshua Jung、Mercy Ju、Jonan Hsieh、Aurora Chang、Jay Wu,我愛你們!感謝成為我的能力與力量的主。謹將此書獻給你們,一切榮耀歸給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