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第1章 為什麼要正向教養?
──孩子需要教導、指引和愛

許多在學齡前兒童身上被人誤認是不當的行為,其中更多與情緒、生理和認知的發展及適齡行為有關。

親子教養課程裡擠滿家有學齡前兒童的父母。網路的育兒論壇上迴響著諸如此類的問題:「為什麼我的三歲孩子會咬人?」或是「我怎樣才能讓我的五歲孩子在晚上睡覺?」兒童發展專家、幼兒園園長和治療師的辦公室裡,擠滿家中有三歲、四歲或五歲年齡孩子,想知道究竟發生什麼事的父母。讓我們聽聽這些父母怎麼說:

「我們的小男孩是如此討人喜歡。我們已經預期他在兩歲時可能變得很麻煩——畢竟每個人都警告我們有所謂『恐怖的兩歲兒」——但那時沒有任何事發生,直到他長到三歲。現在我們不知道該怎麼處理他。如果我們說『黑』,他就說『白』。如果我們說現在是睡覺時間,他就說他還不累……要替他刷牙變成一場全武行。我們一定做錯了什麼!』

「有時我很懷疑,當我張開嘴巴時是否發出了聲音。我五歲的女兒似乎聽不見任何我對她說的話。她根本不聽我的。她一直都會這樣嗎?」

「原本我們等不及兒子開口說話,但現在卻無法讓他停下來。他已經發現他可以用『你猜怎麼了?』來延長任何的談話。他是我們的喜悅,也是我們的絕望,這兩種感受的程度幾乎不相上下。」

正如你即將在書中發現到的(或者你可能已經意識到了),從三歲到六歲這幾年,對於幼兒及他們的父母和托育人員來說,是既忙碌又混亂的階段。學齡前兒童好動、精力充沛;研究人員告訴我們,人類在三歲時的體力,比人一生的任何階段都要來得多——肯定也多過於他們疲憊的父母。他們對情感、認知和身體發展的先天驅力促使他們探索周圍的世界;他們正在獲取和練習社交技能,並前往家庭這個受保護避風港以外的世界。學齡前兒童對於這個世界應該如何運轉有許多的想法。他們的想法,加上他們對實驗和探索的渴望,往往不符合父母和托育人員的期待。
我們可以很肯定地說,你在後面章節中即將發現的內容,與自己的成長過程會有一些不同。你會發現像是「同時要溫和且堅定,並與孩子一起尋找解決辦法」的概念。你會學到「傳授社交與生活技能」的重要性。而你會了解到,將養育視為一項長期承諾,而非一系列的危機和問題有多麼重要。你甚至可能會懷疑「美好的老式紀律」發生了什麼事。班傑明.斯波克博士會怎麼想?
教養的先驅:阿德勒和德瑞克斯
正向教養是根據阿爾弗雷德.阿德勒和他同事魯道夫.德瑞克斯的研究發展而成。阿德勒是維也納的精神病學家,也是與西格蒙德.佛洛伊德同時代的人——但他與佛洛伊德幾乎對所有事情都抱持不同的看法。阿德勒認為,驅動人類行為的,是對歸屬、意義、連結與價值的渴望,而這些渴望又被早期關於我們自己、他人和我們周遭世界所做出的決定所影響。有趣的是,最近的研究告訴我們,孩子「天生」便會尋求與他人的連繫;感覺自己與家庭、學校和社區有所連繫的孩子,較不可能出現不當行為。阿德勒相信,每個人都有平等享受尊嚴和尊重(包括孩子)的權利,這些想法在美國——他在移民後視為自己國家的土地——受到熱烈的歡迎。
魯道夫.德瑞克斯是維也納的精神病學家,也是阿德勒──於一九三七年來到美國──的學生,熱心倡導在所有關係裡都需要尊嚴和相互尊重,而這也包括家庭。他撰寫了一些關於教學和育兒的書籍,迄今仍廣泛被閱讀,其中包括經典的《孩子:挑戰》(Children: The Challenge)。
如同你即將學到,許多在學齡前兒童身上被人誤認是不當的行為,其中更多與情緒、生理和認知的發展及適齡行為有關。幼小的孩童需要的是教導、指引和愛(這是正向教養一個很好的定義)。

八個正向教養的基礎準則
正向教養對學齡前兒童有效,在於它與傳統的管教方法不同。它與懲罰(許多人視其為管教的同義詞)毫不相關,而是與教導孩子寶貴的社交與生活技能息息相關。對幼兒進行管教牽涉到你會做什麼,然後溫和且堅定地貫徹執行,而非期待孩子「乖乖聽話」。隨著孩子日漸成熟與更加熟練,你將能把他們納入關注問題解決和參與設定限制的過程中。透過這種方式,他可以練習思考技能,感覺自己更有能力,並學會以有用的方式使用他的權力和自主性——沒有什麼比遵循自己一起想出的解決辦法和限制讓人覺得更有動力。正向教養的原則將幫助你與孩子建立起一種愛與尊重的關係,並在未來歲月裡一起解決問題。
正向教養的基石包括:

.相互尊重:父母透過尊重他們自己及情況需求來示範堅定;透過尊重孩子的需求與本性來示範溫和。
.理解行為背後的信念:所有人類的行為都有目的。當你了解孩子的行為動機後,你能更有效改變他們的行為(孩子從出生那天就開始建立構成個性的信念)。處理信念與處理行為一樣重要(如果沒有更重要的)。
.有效的溝通:父母與孩子(甚至是幼兒)可以學習好好傾聽,並使用尊重的話語來提出需求。父母會學到,當孩子受邀共同思考和參與,而不是被告知要如何想和做時,他們更能「傾聽」。父母將學會如何示範他們期待孩子具備的傾聽技巧。
.了解孩子的世界:孩童經歷不同的發展階段。透過了解孩子面臨的發展任務,並考量其他諸如出生順序、氣質、社交與情緒技能的存在(或不存在)等變數,孩子的行為就會變得更容易理解。當你了解孩子的世界時,你可以選擇對他的行為進行更好的回應。
.教導性的紀律:有效的紀律教導有價值的社交和生活技能,既不縱容也不懲罰。
.專注於解決辦法而不是懲罰:責備從來不能解決問題。起初,由你決定如何應對挑戰和問題。但隨著孩子的成長與發展,你將學會如何針對你們所面臨的問題一起找到彼此尊重並有所幫助的解決方法——從灑出來的「酷愛」到痛苦的就寢時間。
.鼓勵:鼓勵慶祝的不僅僅是成功,也是努力和進步,並幫助孩子培養對自我能力的信心。
.孩子感覺好時,他們會做得更好:父母從哪裡得到這種瘋狂的想法——為了讓孩子聽話,父母應該讓他們感到羞愧、屈辱,甚至是痛苦?當孩子感受到鼓勵、連結和關愛時,他們會更願意合作,學習新的技能,並表現愛意和尊重。
紀律不等於懲罰
以下這些父母說的話,聽起來有很熟悉嗎?

「當牽涉紀律時,我已經嘗試過一切的辦法,但全都行不通!我三歲的女兒要求很多、很自私、很固執。我該怎麼辦?」

「當什麼都沒有用時,我該怎麼辦?我已經在我四歲的孩子身上試過罰站,把玩具拿走,或是不准他看電視,打屁股——但什麼都沒有用。他很粗魯,沒禮貌,完全無法控制。我接下來該怎麼做?」

「我有一個全班有十五個四歲小孩的班級。其中兩個孩子總是在打架,但我沒辦法使他們和其他人玩。我讓他們罰站,威脅他們說,如果他們再一起玩,就不讓他們休息,今天早上當其中一個人撕毀另一個人的畫畫時,我發現我開始大吼大叫。我不知道該找誰幫忙——他們聽不進我說的任何話。我應該如何管教他們呢?」

當人們談到「紀律」時,他們通常是指懲罰,因為他們相信兩者是同一回事。父母和老師有時會大吼大叫或說教,打屁股,打手心,拿走玩具或是剝奪特權,並在罰站時間裡,叫孩子好好想想「自己做了什麼」。遺憾的是,不管懲罰在當時看起來多有效果,它並不能創造父母真正想要給孩子的長期學習,以及社交和生活的技能。懲罰只會讓一個具有挑戰性的情況變得更糟,並導致成人與小孩一頭栽進權力爭奪裡。
正向教養基於一個不同的前提:當孩童(和大人)感覺好的時候,他們會做得更好。正向教養是關於教導(教養的意思)、理解、鼓勵和溝通——而不是懲罰。
我們大多數人從自己的父母、社會,以及長年的傳統與假設中吸收關於教養的想法。我們經常認為,孩子必須受苦(至少要有一點),否則他們學習不到任何東西。但在過去幾十年裡,我們社會和文化快速地變化,我們對於孩子如何成長與學習的理解也改變了,所以我們也必須改變教孩子如何成為一個能幹、負責任、有自信的人的方法。懲罰也許在短時間內看起來有效。但隨著時間過去,它會製造叛逆、抵抗,或是不相信自我價值的孩子。我們有一個更好的教養方法,而這本書致力於幫助父母發現它。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