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所有問題的根源都來自親子關係
人生的原型就是自己的家庭關係
日常生活中的各種問題與煩惱,其實都源自於親子關係或是家庭關係。究竟有多少人能夠注意到這個事實呢?
我的意思並非問題源自於「特殊親子關係」,這裡要談的是在「普通」生活中以「理所當然」的方式互動的「日常親子關係」。
我們都將在家庭學到的言行舉止視為理所當然,甚至誤以為整個社會都是如此。但其實這代表我們無法判斷這些言行舉止是「僅自己家裡適用?還是整個社會都適用?」
早期社會的家庭,有較多與其他家庭比較的機會,例如:城鎮舉辦的儀式或活動等、擴及全家人的交際、左鄰右舍間的往來等,這時就能注意到自己家庭與其他家庭的不同,或是隱約察覺到氣氛不對。
但是現在這種交際場合變少了,別說懷念了,現代人對這種往來還有嫌煩的傾向。不管怎麼說,這都讓人缺乏機會發現自己家庭與其他家庭的差異,使自己的家庭關係成為唯一的範本。
言行會形成特定模式並固定
接著就很容易發生下列情況。
在高中、職校、大學等還是學生的時候,家庭關係對自己造成的影響,不會構成什麼大問題,但是出社會之後,卻不知為何做什麼都不順利。原本通用的一切都變得行不通了。
其實不是學生時代沒有造成問題,單純是出社會之後自身的問題會被放大檢視而已。
即使頻繁發生類似的問題,也只有極少數人能夠自己察覺:原因在於自己從家庭中學到的「言行模式」,以及每日反覆進行而深植在體內、根深蒂固的「思考模式」。
在家裡學到的各種「技能」,適用於自己的家裡。就算家人間吵架、互相傷害,畢竟是家人,所以幾天後又能夠「若無其事」地繼續生活。
大多數的人都「普通」地生活著,「普通」地度過每一天。
三百六十五天、年復一年地重複這樣的「普通」,就等於是每天在訓練自己的言行舉止,使這樣的言行舉止在自己體內根深蒂固。
這樣的言行舉止一旦固定,就很難注意到,就算注意到了,要是不知道改正的方法就無法應對。長年在家中反覆訓練而成的言行舉止,無論是好是壞,都會因此成為自己人生的基礎,決定人生的方向。/2/言行模式是造成痛苦的元凶
家人間同樣有思維與價值觀的差異
若從構造來看待人類,每個人都擁有相同的構造,因此看待他人時,總會忍不住以為對方的想法和自己相同,所以會用自己的主觀去解讀他人,也認為對方的行為會一如自己的預測。
但是不管是其他家庭還是自己的家庭,信奉的圭臬都會隨著時代變動。
舉例來說,近年的家庭已不是「男主外女主內」,而必須靠夫妻雙薪維持生活,就算不是雙薪家庭,父母親中若有一方沒在工作,在家的話語權也會比較小。基於這類理由,不少家庭都從小孩出生就送到托嬰中心等機構。即使有心探究如此家庭形式或剛出生便托育是否真的適合,也被生活追趕得無暇停下腳步思考,只能緊緊跟隨世道變化,隨波逐流地生活著。
就算不舉這麼廣泛的例子,同一個家庭內,祖父母、父母與孩子三代間,也會面臨環境與價值觀等的差異。各世代身處的社會環境、教育環境,以及從中培養出的價值觀差異,已經劇烈到無法以「家庭」一詞概括了。因此世代間會產生代溝也是理所當然的。
「對方是錯誤的」是錯誤的想法
但是父母往往不會顧慮這些世代間的差異,一味地從自己的角度出發,認為「自己才是正確的」。畢竟以父母成長至今的社會環境與家庭環境為基準,父母當然是正確的。確實,如果是以自己經歷過的事物為基準,孩子的言行舉止在父母眼中當然是錯誤的。
進而衍生出的最可怕模式,就是「孩子必須遵從父母」的意識結構吧?父母在這樣的思維下成長,當然也會這麼要求孩子,若是又發現「孩子做錯了」,就更加希望孩子遵從自己了。
然而,孩子有孩子自己的環境,因此會從自己的角度認為「我才是正確的」。身處的社會環境與父母截然不同的孩子眼裡,會覺得父母的主張才是錯誤的。
這時雙方都想捍衛自己的價值觀,會發生爭執也是顯而易見的。
有些孩子,在面對這類問題時,會認為「父母是錯的」,但也有孩子懷疑自己「我是不是錯了呢」。
畢竟大部分的情況下,就算氣呼呼地覺得是父母錯了,但是卻無法斷定「百分之百都是父母的錯」,孩子往往會在質疑「自己錯了」的同時,又想為自己說話:「我真的錯了嗎?」於是思緒便在兩者之間掙扎。
坦白說,這種「對方有錯」與「自己有錯」的思維都是有問題的。所謂的親子問題,並非父母犯錯了或是父母有問題所引起的,當然也不是孩子犯錯或有問題所引起的。
不如該說,雙方都覺得「是對方的錯」這種想法,正是強化不睦、使爭執更劇烈的原因。但是這裡說的「雙方都有錯」,不代表親子各自的主張有誤。
老實說,父母不知不覺間從「上一代」身上學到的言行模式,和孩子從「父母」身上學到的相同,而這正是造成親子關係不斷惡化的元凶。
和父母間的關係正是自己的人生「原型」
有時父母眼裡的「教導」,從孩子的角度來看單純是「虐待」,但是這種「教導」方式對以前的人來說,卻是極其自然的事情。
更何況直到現代仍有不少人認同體罰,甚至認為是必要的。所以會以懲罰之名,將幼童關進倉庫、壁櫥等狹窄空間內,或是趕出去不讓孩子進家門。但是這些行為根本不能稱為「教導」吧?
我也不推薦無視孩子,或是語氣很重地逼迫孩子照做。但是現代人卻常採取這種「精神方面的支配」,單方面要求孩子「要乖」。
另外也有人會「恩威並施」,以孩子無法察覺的形式巧妙掌控,因為這其實是一種「洗腦」。
不管是哪一種方法,都是「為了讓孩子遵從父母」,實在難以稱為教育。畢竟還有更正面的方法,不必這麼做也能夠讓孩子理解。
我們的心靈比自以為的還要強韌,同時卻也極其敏感。尤其是童年經歷過的事情,對孩子來說,當時的心靈受到多大的衝擊,在心裡的烙印就愈深。
就算是對父母來說沒什麼大不了的事情,在父母眼中的嚴重程度卻與孩子眼中看見的有極大差異。對於缺乏人生經驗的孩子來說,每一次實際體驗與感受到的震撼事件,都可能會對自己的人生「原型」造成影響。
/3/何謂親子間的「關係成癮」
支配關係同時也是互相依存的關係
建立在「孩子必須遵從父母」上的親子關係,就可以稱為「支配關係」。但是這其實也是種互相依存的「關係成癮」。
一般談到「支配關係」就會聯想到上對下的關係,或是想像成「支配者」與「受支配者」。
但是從精神層面來看,其實雙方都依存著對方。
只要想像看看就能明白了吧?
將「獨立」一詞拆解,就是獨自站立。
「支配關係」中的支配者與受支配者,都無法「獨自站立」,他們獨自一人就會倒下。互相依存,與互相扶持的互助是不一樣的。也就是說,「支配關係」其實是一種「雙方面的關係成癮」。絕對不是支配者較強、受支配者較弱這樣的關係。支配者雖然看起來處於強勢,但是實際上要是受支配者不在,支配者就會陷入什麼也辦不到的境界。不只是受支配者需要支配者,支配者同樣少了對方就無法存在。
舉例來說,雖然親子都主張「自己才是對的」,實際上卻又不是打從心底認為「自己是對的」。
許多孩子與父母都是這麼要求對方的:
「我希望你體諒我,理解我的意思。」
「希望你能夠考慮、認同我的期望。」
不管是哪一方,都是以強制、高壓、逼迫、威嚇、懇求的方式,要求對方理解、同意、許可屬於自己的做法。
但是如果真的打從心底相信「自己是正確的」,還需要對方的「認同」嗎?還會認為「必須讓對方理解或許可才行」嗎?
這就好像在說「不管怎麼樣都得等到父母認同是正確的,我才可以主張」一樣。
若孩子主張「是正確的」,就算父母不認同孩子的主張,只要孩子堅持「我就是要選」,並直接執行就可以了吧?
當然,問題就在於孩子沒辦法擺出這麼強硬的態度,他們在內心認為自己必須當「乖孩子」,若反抗父母,還會產生罪惡感、恐懼、焦慮等感受,但是理論上其實有很多事情不需要父母的同意或許可。
「以他人為中心」的言行模式
在如此親子關係中學會的言行模式中,最具特徵性的就是「以他人為中心」,而相對的言行模式就是「以自我為中心」。這是我從諮商經驗中彙整出來的理論,稱為「自我中心心理學」。
兩者的決定性差異如字面所述,即生活是以自我為中心?還是以他人為中心?
若「以自我為中心」,判斷事情、做選擇、行動時會以自己的心情、需求與想法為基準,會盡力貼近自己的心靈、不對自己撒謊、不背叛自己,並滿足自己。
像這樣以自己的心靈為基準,從各方面來看會延續到「認同自己」、「自己的自由」與「信任自己」。
「以自我為中心」並不等於自私,而是很重視自己身心的「感受」,因為「感受到的事物」會成為「重視自己的資訊」。另一方面,「以他人為中心」,會習慣依賴他人、外界資訊、媒體的話來做判斷,將其視為行動的基準。然而這些資訊卻不只是一般常識、習慣、規範、規則或規矩,還包括不合自己意的傳統、家風。這樣的人會無視自己內心的感受,選擇配合、適應這些外界事物。
也就是說,相較於自己的內心的感受,他們更重視「思考或知識」。他們的利弊判斷與勝負意識,都源自於「以他人為中心」。
「以自我為中心」很常被誤解為「自私」,認為這是為了自己的欲望或願望,去強調自己的主張。但是「自私」中其實帶有「以他人為中心」,而非「以自我為中心」。
為了自己方便、自己的需求或願望,產生「傷害別人也無妨,巧取豪奪也無妨,用權勢逼人、威脅甚至是強迫都無妨」這類支配式的想法,正是「以他人為中心」當中最惡質的一面。
「我認同自己,也認同對方」是以自我為中心的基本思維。
因為這麼做,不必與以他人為中心者爭論,也能夠在珍視自己之餘,與他人和睦相處。
「我是為你好」是母女爭執的元凶
以他人為中心者的典型問題,就是會以「我是為你好,我是為了你去做,我是為了你著想」的想法去看待事物。
這樣的念頭放到親子關係中又變得更加堅不可摧。
尤其在母女關係中,這種「我是為你好」更可以說是爭執的元凶。
日常生活中將「我是為你好」掛在嘴邊,代表已經陷入典型的以他人為中心模式。這種狀態,與其說是忽視自己的心靈,更像是沒注意到自己心情、情感與需求。
這就是扎根於世間父母意識深處的「忍耐意識」。
舉例來說,母親帶著「為了」丈夫或兒女的心態行動,會變成眼裡看見的不是自己,只看見對方。
所以帶著「為了對方」的心態行動時,母親並未注意到自己的心靈狀態。
「我身為妻子、身為母親必須去做。」
或許母親內心其實「不想做」,但卻強迫自己忍耐,勉為其難地行動。
既然是在忍耐,勢必會有所不滿。
如果行動時抱持著「我想做」的正面情緒,那麼「自己的需求」就會化為動機,完成後會感到滿足。
「哎呀,完成了的感覺真好。」
但是若是憑著義務感或責任感行動,就會產生不滿。
「雖然我不想做,但是身為母親,我必須為了家人這麼做。」
帶著「我是為你好,我是為了你去做」這種想法行動,完成後只會感到不滿而已。
不滿會令人想朝著對方宣洩情緒。而且這種時候對方其實認為「妳為我這麼做,令我感到困擾」的案例並不少見。雖然困擾但是「不想傷害母親」,所以就忍耐著「讓母親繼續為我這麼做」。
也就是說,「為了孩子去做的父母」與「接受好意的孩子」其實都在忍耐。
而這份忍耐會發展成爭執。
當然,爭執同樣無法讓心情舒暢。相反地還會讓對方更加堅持,進一步強化「關係成癮」的狀態。
人生的原型就是自己的家庭關係
日常生活中的各種問題與煩惱,其實都源自於親子關係或是家庭關係。究竟有多少人能夠注意到這個事實呢?
我的意思並非問題源自於「特殊親子關係」,這裡要談的是在「普通」生活中以「理所當然」的方式互動的「日常親子關係」。
我們都將在家庭學到的言行舉止視為理所當然,甚至誤以為整個社會都是如此。但其實這代表我們無法判斷這些言行舉止是「僅自己家裡適用?還是整個社會都適用?」
早期社會的家庭,有較多與其他家庭比較的機會,例如:城鎮舉辦的儀式或活動等、擴及全家人的交際、左鄰右舍間的往來等,這時就能注意到自己家庭與其他家庭的不同,或是隱約察覺到氣氛不對。
但是現在這種交際場合變少了,別說懷念了,現代人對這種往來還有嫌煩的傾向。不管怎麼說,這都讓人缺乏機會發現自己家庭與其他家庭的差異,使自己的家庭關係成為唯一的範本。
言行會形成特定模式並固定
接著就很容易發生下列情況。
在高中、職校、大學等還是學生的時候,家庭關係對自己造成的影響,不會構成什麼大問題,但是出社會之後,卻不知為何做什麼都不順利。原本通用的一切都變得行不通了。
其實不是學生時代沒有造成問題,單純是出社會之後自身的問題會被放大檢視而已。
即使頻繁發生類似的問題,也只有極少數人能夠自己察覺:原因在於自己從家庭中學到的「言行模式」,以及每日反覆進行而深植在體內、根深蒂固的「思考模式」。
在家裡學到的各種「技能」,適用於自己的家裡。就算家人間吵架、互相傷害,畢竟是家人,所以幾天後又能夠「若無其事」地繼續生活。
大多數的人都「普通」地生活著,「普通」地度過每一天。
三百六十五天、年復一年地重複這樣的「普通」,就等於是每天在訓練自己的言行舉止,使這樣的言行舉止在自己體內根深蒂固。
這樣的言行舉止一旦固定,就很難注意到,就算注意到了,要是不知道改正的方法就無法應對。長年在家中反覆訓練而成的言行舉止,無論是好是壞,都會因此成為自己人生的基礎,決定人生的方向。/2/言行模式是造成痛苦的元凶
家人間同樣有思維與價值觀的差異
若從構造來看待人類,每個人都擁有相同的構造,因此看待他人時,總會忍不住以為對方的想法和自己相同,所以會用自己的主觀去解讀他人,也認為對方的行為會一如自己的預測。
但是不管是其他家庭還是自己的家庭,信奉的圭臬都會隨著時代變動。
舉例來說,近年的家庭已不是「男主外女主內」,而必須靠夫妻雙薪維持生活,就算不是雙薪家庭,父母親中若有一方沒在工作,在家的話語權也會比較小。基於這類理由,不少家庭都從小孩出生就送到托嬰中心等機構。即使有心探究如此家庭形式或剛出生便托育是否真的適合,也被生活追趕得無暇停下腳步思考,只能緊緊跟隨世道變化,隨波逐流地生活著。
就算不舉這麼廣泛的例子,同一個家庭內,祖父母、父母與孩子三代間,也會面臨環境與價值觀等的差異。各世代身處的社會環境、教育環境,以及從中培養出的價值觀差異,已經劇烈到無法以「家庭」一詞概括了。因此世代間會產生代溝也是理所當然的。
「對方是錯誤的」是錯誤的想法
但是父母往往不會顧慮這些世代間的差異,一味地從自己的角度出發,認為「自己才是正確的」。畢竟以父母成長至今的社會環境與家庭環境為基準,父母當然是正確的。確實,如果是以自己經歷過的事物為基準,孩子的言行舉止在父母眼中當然是錯誤的。
進而衍生出的最可怕模式,就是「孩子必須遵從父母」的意識結構吧?父母在這樣的思維下成長,當然也會這麼要求孩子,若是又發現「孩子做錯了」,就更加希望孩子遵從自己了。
然而,孩子有孩子自己的環境,因此會從自己的角度認為「我才是正確的」。身處的社會環境與父母截然不同的孩子眼裡,會覺得父母的主張才是錯誤的。
這時雙方都想捍衛自己的價值觀,會發生爭執也是顯而易見的。
有些孩子,在面對這類問題時,會認為「父母是錯的」,但也有孩子懷疑自己「我是不是錯了呢」。
畢竟大部分的情況下,就算氣呼呼地覺得是父母錯了,但是卻無法斷定「百分之百都是父母的錯」,孩子往往會在質疑「自己錯了」的同時,又想為自己說話:「我真的錯了嗎?」於是思緒便在兩者之間掙扎。
坦白說,這種「對方有錯」與「自己有錯」的思維都是有問題的。所謂的親子問題,並非父母犯錯了或是父母有問題所引起的,當然也不是孩子犯錯或有問題所引起的。
不如該說,雙方都覺得「是對方的錯」這種想法,正是強化不睦、使爭執更劇烈的原因。但是這裡說的「雙方都有錯」,不代表親子各自的主張有誤。
老實說,父母不知不覺間從「上一代」身上學到的言行模式,和孩子從「父母」身上學到的相同,而這正是造成親子關係不斷惡化的元凶。
和父母間的關係正是自己的人生「原型」
有時父母眼裡的「教導」,從孩子的角度來看單純是「虐待」,但是這種「教導」方式對以前的人來說,卻是極其自然的事情。
更何況直到現代仍有不少人認同體罰,甚至認為是必要的。所以會以懲罰之名,將幼童關進倉庫、壁櫥等狹窄空間內,或是趕出去不讓孩子進家門。但是這些行為根本不能稱為「教導」吧?
我也不推薦無視孩子,或是語氣很重地逼迫孩子照做。但是現代人卻常採取這種「精神方面的支配」,單方面要求孩子「要乖」。
另外也有人會「恩威並施」,以孩子無法察覺的形式巧妙掌控,因為這其實是一種「洗腦」。
不管是哪一種方法,都是「為了讓孩子遵從父母」,實在難以稱為教育。畢竟還有更正面的方法,不必這麼做也能夠讓孩子理解。
我們的心靈比自以為的還要強韌,同時卻也極其敏感。尤其是童年經歷過的事情,對孩子來說,當時的心靈受到多大的衝擊,在心裡的烙印就愈深。
就算是對父母來說沒什麼大不了的事情,在父母眼中的嚴重程度卻與孩子眼中看見的有極大差異。對於缺乏人生經驗的孩子來說,每一次實際體驗與感受到的震撼事件,都可能會對自己的人生「原型」造成影響。
/3/何謂親子間的「關係成癮」
支配關係同時也是互相依存的關係
建立在「孩子必須遵從父母」上的親子關係,就可以稱為「支配關係」。但是這其實也是種互相依存的「關係成癮」。
一般談到「支配關係」就會聯想到上對下的關係,或是想像成「支配者」與「受支配者」。
但是從精神層面來看,其實雙方都依存著對方。
只要想像看看就能明白了吧?
將「獨立」一詞拆解,就是獨自站立。
「支配關係」中的支配者與受支配者,都無法「獨自站立」,他們獨自一人就會倒下。互相依存,與互相扶持的互助是不一樣的。也就是說,「支配關係」其實是一種「雙方面的關係成癮」。絕對不是支配者較強、受支配者較弱這樣的關係。支配者雖然看起來處於強勢,但是實際上要是受支配者不在,支配者就會陷入什麼也辦不到的境界。不只是受支配者需要支配者,支配者同樣少了對方就無法存在。
舉例來說,雖然親子都主張「自己才是對的」,實際上卻又不是打從心底認為「自己是對的」。
許多孩子與父母都是這麼要求對方的:
「我希望你體諒我,理解我的意思。」
「希望你能夠考慮、認同我的期望。」
不管是哪一方,都是以強制、高壓、逼迫、威嚇、懇求的方式,要求對方理解、同意、許可屬於自己的做法。
但是如果真的打從心底相信「自己是正確的」,還需要對方的「認同」嗎?還會認為「必須讓對方理解或許可才行」嗎?
這就好像在說「不管怎麼樣都得等到父母認同是正確的,我才可以主張」一樣。
若孩子主張「是正確的」,就算父母不認同孩子的主張,只要孩子堅持「我就是要選」,並直接執行就可以了吧?
當然,問題就在於孩子沒辦法擺出這麼強硬的態度,他們在內心認為自己必須當「乖孩子」,若反抗父母,還會產生罪惡感、恐懼、焦慮等感受,但是理論上其實有很多事情不需要父母的同意或許可。
「以他人為中心」的言行模式
在如此親子關係中學會的言行模式中,最具特徵性的就是「以他人為中心」,而相對的言行模式就是「以自我為中心」。這是我從諮商經驗中彙整出來的理論,稱為「自我中心心理學」。
兩者的決定性差異如字面所述,即生活是以自我為中心?還是以他人為中心?
若「以自我為中心」,判斷事情、做選擇、行動時會以自己的心情、需求與想法為基準,會盡力貼近自己的心靈、不對自己撒謊、不背叛自己,並滿足自己。
像這樣以自己的心靈為基準,從各方面來看會延續到「認同自己」、「自己的自由」與「信任自己」。
「以自我為中心」並不等於自私,而是很重視自己身心的「感受」,因為「感受到的事物」會成為「重視自己的資訊」。另一方面,「以他人為中心」,會習慣依賴他人、外界資訊、媒體的話來做判斷,將其視為行動的基準。然而這些資訊卻不只是一般常識、習慣、規範、規則或規矩,還包括不合自己意的傳統、家風。這樣的人會無視自己內心的感受,選擇配合、適應這些外界事物。
也就是說,相較於自己的內心的感受,他們更重視「思考或知識」。他們的利弊判斷與勝負意識,都源自於「以他人為中心」。
「以自我為中心」很常被誤解為「自私」,認為這是為了自己的欲望或願望,去強調自己的主張。但是「自私」中其實帶有「以他人為中心」,而非「以自我為中心」。
為了自己方便、自己的需求或願望,產生「傷害別人也無妨,巧取豪奪也無妨,用權勢逼人、威脅甚至是強迫都無妨」這類支配式的想法,正是「以他人為中心」當中最惡質的一面。
「我認同自己,也認同對方」是以自我為中心的基本思維。
因為這麼做,不必與以他人為中心者爭論,也能夠在珍視自己之餘,與他人和睦相處。
「我是為你好」是母女爭執的元凶
以他人為中心者的典型問題,就是會以「我是為你好,我是為了你去做,我是為了你著想」的想法去看待事物。
這樣的念頭放到親子關係中又變得更加堅不可摧。
尤其在母女關係中,這種「我是為你好」更可以說是爭執的元凶。
日常生活中將「我是為你好」掛在嘴邊,代表已經陷入典型的以他人為中心模式。這種狀態,與其說是忽視自己的心靈,更像是沒注意到自己心情、情感與需求。
這就是扎根於世間父母意識深處的「忍耐意識」。
舉例來說,母親帶著「為了」丈夫或兒女的心態行動,會變成眼裡看見的不是自己,只看見對方。
所以帶著「為了對方」的心態行動時,母親並未注意到自己的心靈狀態。
「我身為妻子、身為母親必須去做。」
或許母親內心其實「不想做」,但卻強迫自己忍耐,勉為其難地行動。
既然是在忍耐,勢必會有所不滿。
如果行動時抱持著「我想做」的正面情緒,那麼「自己的需求」就會化為動機,完成後會感到滿足。
「哎呀,完成了的感覺真好。」
但是若是憑著義務感或責任感行動,就會產生不滿。
「雖然我不想做,但是身為母親,我必須為了家人這麼做。」
帶著「我是為你好,我是為了你去做」這種想法行動,完成後只會感到不滿而已。
不滿會令人想朝著對方宣洩情緒。而且這種時候對方其實認為「妳為我這麼做,令我感到困擾」的案例並不少見。雖然困擾但是「不想傷害母親」,所以就忍耐著「讓母親繼續為我這麼做」。
也就是說,「為了孩子去做的父母」與「接受好意的孩子」其實都在忍耐。
而這份忍耐會發展成爭執。
當然,爭執同樣無法讓心情舒暢。相反地還會讓對方更加堅持,進一步強化「關係成癮」的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