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自序

素養是最好的預言
──為每個孩子打造「祕密作戰計畫」

「我記得那是一個陽光普照的下午,蔡淇華老師在紙上塗塗寫寫,好像在寫祕密作戰計畫一樣。老師要我慢慢接受自己的與眾不同,他說:『你要開始寫作,用你的生命去感動人。』」

看到芳如在教育部的EDU TALK演講影片,回憶將我拉回到六年前。

初見的那天,芳如一口氣說出自己的病痛、升學困境、專長與理想。聽完後,我在白紙上開列她學習的進程:「educate(教育)這個字拆開,就是要『拉』與『出』(e是出,duc是拉)。每個學生只要成為主動學習者,拉出自己獨特的一面,都會成功。你勇於採訪,剛好踩在時代自學的浪頭,都造就你在這個世界的獨特性。」看見芳如眼中慢慢有光,我說得更有自信:「你是台灣前幾批參加實驗教育的學生,如果在大學研究實驗教育,很少人可以超越你。你可以讀到博士,最後參與國家的教育政策。」

那時,高一的芳如好像在聽天方夜譚,眼睛睜得好大,但是我不知哪來的自信,繼續寫「祕密作戰計畫」:「相信我,因為世界的缺口,就是成功的出口。」

「缺口?出口?」芳如有點不置可否。

「台灣現在教育百花齊放,教育三法一通過,不同實驗教育與入學管道的學生,都需要長期去追蹤,才能知道教改是對還是錯。而這又是你的興趣。想想,這個世界就是supply and demand(供需法則),這麼大的需求,是機會,剛好又是你的興趣,任何人用這邏輯去構建學涯、職涯與生涯,怎麼可能不成功?」

兩年後,芳如真的靠她累積的「學習歷程」,成為清華大學拾穗計畫的狀元。六年後的今天,芳如已經是大三生,她寄來最近忙碌的「教育部因材網實驗教育計畫」,由她擔任專案統籌,甚至兼任「保障教育選擇權聯盟青年部主任」。芳如真的繼續填補世界的缺口,繼續成為世界需要的人,許多教授賞識她,開始建議她直攻博士。

最近見面,兩人對坐,但覺白雲蒼狗,當年的預言,都一一成真了。

「芳如,你有沒有覺得自己很『一○八』?」我說出一句自覺有意思的話。

「很『一○八』?呵呵,怎麼說?」

「一○八課綱總綱以『生活情境』為圓周,以『終身學習』為圓心,以『自主行動』、『溝通互動』、『社會參與』等三個構面為核心素養。這些不都是你一直在做的嗎?」「老師,我覺得你更『一○八』!」芳如笑著說:「老師帶七個社團做『自主行動』,帶寫作和模擬聯合國做『溝通互動』,二十多年來在『生活情境』中做『社會參與』,從無間斷。所以,你比我更『一○八』!而且,你應該將這些經驗寫下來。」

這兩年,我真的慢慢的寫:那太平的野火、一中街的煙塵、楊逵文學花園的紅玫瑰、送冬衣到南方澳的溫熱、聖食計畫的飯香……好多的故事,都遍布在這本書的字裡行間。

更多是曾經共時共感的學生,一一回來與我照面,他們都到每篇文章中等你,很熱切的想跟你說:「我們都需要一個陽光普照的下午,一張屬於自己的「祕密作戰計畫」,讓素養,成為最好的預言!」

給面試考生的十項建議

上週兩位學生不約而同傳來好消息,他們不用參加學測,就靠著文學作品及面試,透過特殊選才的管道,錄取夢寐以求的國立大學。在一○八課綱下,選才趨勢已經改變,如何在面試中脫穎而出,成了考生必須面對的課題。在此擬提十項建議,供即將參加面試的考生參考。

一、動機勝過一切,從你身上長出來的故事最動人

當被問:「你為何要選讀我們這個校系?」千萬不要回答:「因為我父母希望我做這個選擇。」就算事實如此,這樣回答只會讓面試官覺得你興趣缺缺。考生一定要試圖找到自己的「內在動機」,甚至為這動機講一個「熱血的故事」。

一位在雲林任教的好友與我分享:「我看了您寫作書的『故事力』後,建議我的學生面試時,提到自己的祖父罹患重症,卻面臨偏鄉醫療資源不足的困境,遂以『當偏鄉的史懷哲』為一生職志。學生最後在繁星後的面試拿到高分,進入醫學系就讀。」

記得我自己也曾參加兩項教育獎的遴選,總共需進行四次面試,最後都僥倖雀屏中選。事後遇見一些評審,徵詢獲獎原因,都得到類似的回答:「我們都被你的動機打動,沒人叫你做這些事,但你看到他人的需求,就一頭栽進去做。」所以千萬要記得,「沒人叫你做」的事,才叫動機。

二、你必須要有作品的論述能力

我曾指導一位得過兩座宏碁數位創作獎,在學測也拿到高分的學生,那時我們都認為,錄取北藝大已是囊中物,想不到最後他卻大意失荊州。

「面試搞砸了。」學生回校後懊悔說。

「怎麼可能?面試怎麼了?」我納悶的問。
「他們從我的影片衍生出一些問題,例如用了哪些技巧?哪些經典電影使用這些技巧?我根本答不出來。唉!我自學剪接軟體,自己拍,自己剪,哪裡需要知道這些專有名詞!」

我終於知道這學生鎩羽而歸的原因了,原來他缺乏的是「論述能力」。

另一位學生漢均,在錄取世界四大時裝設計學院之一─倫敦藝術大學中央聖馬汀學院後,分享自己面試的經驗:「教授要我說出創作的理念。他說作品的完整度不是最重要,他們最想知道的是,我為什麼會做這個作品?做出作品的邏輯又是什麼?」

原來「論述能力」就是「能做,也要能講」。所以同學在面試前,務必練習用最精確、最有邏輯的語言,講解自己的作品。

三、腹有詩書氣自華,沒課外閱讀的習慣會被秒殺

「自主學習」是新課綱的核心,因為只有自主學習者才能養成「終身學習」的習慣。而在知識更替迅速、舊知識很快被新知識取代的年代,只有終身學習者才不會被世界淘汰。因此在面試時,「平常都看些什麼書?」、「上哪些網站收集資料?」「對時事的看法?」就變成評審判定考生是否具備「自主學習」素養的常見題目。

一位參加國立大學商學院面試的學生,回校後用「被羞辱」來形容自己的挫敗:「老師,你應該要提醒同學們,若要參加商學院的面試,平常最好要有閱讀《天下》、《商業周刊》或關心財經新聞的習慣。」學生搖搖頭:「評審問我『東協十加三』對台灣的影響,我竟然毫無頭緒!」

四、用科系試探,證明你真的適合該科系

《親子天下》曾在二○一九年,調查國立台灣大學近八百位大學部的學生,結果僅四成台大生表示,如果可以重來,還會讀現在的科系。因此入學管道增設面試,就是不想僅用考試分數,錄取不適合的學生。

如果面試時,每位學生都能證明「我真的適合這個科系」,一定更可能得到教授的青睞,而各種「科系試探」的經歷,都是最好的證明。第一種試探是「作品」。二○一九年有一名考生,以學測四十八級分的成績正取交大資工系,就是因為他曾架設Linux 伺服器,製作「學測五選四」工具,造福全國的考生。

第二種試探是「職場打工」。例如就讀觀光餐飲前,曾到相關產業打工,備嘗該行業的辛苦後,仍然一往無悔。第三種試探是「證照」。一張多益九○○分或日文N2以上的證照,會讓外語系教授知道,你已在語言天地試探多時。

五、有點自信,又不會太自信

被譽為「歐洲哈佛」的阿姆斯特丹大學,其考官上學期來訪,並向申請該校的學生Cyndi 提點面試的技巧:「你要有點自信,但又不會太自信。」

他的指導有點禪味,我請他再深入說明。「有自信代表自我期許高,但高中生不可能什麼都懂,被問到不懂的問題,不要過度自信、不懂裝懂。」

我自己當面試官時,也不喜歡聲音微弱、眼神閃爍、缺乏自信的面試者。以下分享四個展現自信的好方法。

第一,咬字清晰,音量適中。面試前可參加模擬面試,請第三者協助指正調整。

第二,可以注視對方的人中。這樣不會讓面試官有壓力,也能感受到你勇於目光接觸的自信。

第三,被問到不會的問題時,誠懇回答自己不懂,但日後會努力涉獵。

第四,記得問好及說謝謝。不管是個人面試、集體面試或視訊面試,剛開始時的問好與結束後的道謝,都是最基本的禮貌。而禮貌,是真正自信的展現。

Cyndi 最後做到了「有點自信,又不會太自信」的要求,幸運通過阿姆斯特丹大學的口試,也爭取到獎學金補助,後來前往荷蘭就讀,繼續尋找她的自信。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