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是時候整理自己了:更有意識地過生活

◆跟我們聊聊孩子吧
一位婦人胸前抱著一名嬰兒,她說:跟我們聊聊孩子吧。
紀伯倫告訴她:

你們的孩子不是你們的孩子,孩子是生命對於自身的渴望。他們藉由你們來到世上,但不是因你們而來。
即便他們就在你們的身邊,仍然不屬於你們。
你們可以給予他們你們的愛,卻不能教他們怎麼想,因為他們擁有自己的想法。
你們可以提供他們棲身的處所,卻無法禁錮他們的靈魂,因為他們的靈魂住在明日的某處,一個你們無法尋獲,連作夢也想不到的地方。
你們可以努力像他們一樣,但不強求他們和你們做同樣的事。
因為生命無法重來,更無法倒退。
你們就像弓,孩子們就是有生命的箭,被你射向前方。
弓箭手望著遙遠的箭靶,用盡全力拉開弓弦,期盼他的箭能射得又快又遠。
就愉悅地讓弓箭手將你們彎曲吧!因為他喜歡飛揚在空中的箭,也愛堅定不移的弓。
──《先知》卡里.紀伯倫(Kahlil Gibran)

多麼美好動人、充滿詩意的文字啊,我們都不禁欣喜地附和:「沒錯,這就是我想要的。」不過,回到現實層面:那些情緒是怎麼一回事?你該拿他們怎麼辦呢?怎麼做才能跟情緒共處?你捫心自問,面對這些情緒,你曾做過哪些努力,一直以來又做了哪些事?我們既可介紹一系列的方法,像是能活用的技巧、方法,或是給一張流程圖,你就能暢行無阻從A走到B,一切看起來都完美。我們更可以在這本書裡提供一些簡單的解決之道,而且人人都適用。但這未免太自欺欺人了。
你在網路上找到許多面對壓力時的解決方法。舉例來說:當你忍不住想破口大罵的時候──這原本就是一種「本能」,因為大多數人根本沒有發現自己在生氣──可以從一數到五或十。如果這種方法真的有效的話,你就能在當下感受到自己正在生氣,然後「收斂」情緒,不受它的影響,能這麼做當然很好。那真要恭喜你了,我們還沒遇過這樣的媽媽呢!反而在實務上,我們所遇見的媽媽們都費盡心力,卻覺得自己徹底失敗,因為他們無法做到那樣。他們覺得這些建議聽起來簡單易懂,卻無法付諸實行;而且,他們也不曉得,在被情緒淹沒之前,心中的不滿又是從何而來。可能是他們根本不知不覺,也或者心知肚明。可能性太多了!
身為媽媽,你也可以運用方才的數數方法。當你感到心裡怒氣翻騰時,就和它迎面對戰,這也很好。但是,從這個經驗看來,大多數這麼做的人,只是把注意力放到數數上,並沒有關注自己身體的感受。這種做法是在逃避問題,結果問題一樣無解:原先你用發脾氣這種不健康的方式來表達你內心的不滿,現在反而改用數數了。無論用哪一種方法,都無法和內在的自己對話,這兩種無意義的方式也不能解決你的情緒問題,你依舊會生氣或繼續逃避問題,因為你不願意面對問題的徵結點。你還是沒學會慢慢和自己的情緒打交道,也不懂得好好地去觀察──憤怒想告訴你的話。你自然也無法以身作則,教導孩子怎麼面對情緒──他們只能像你一樣把情緒推到一旁。
我們相信,好好認識自己,不斷與自己的身體、感受及意念對話,採取適合自己的改變方法,就能維持自在的生活,當然心情也會開朗許多。是該盤點內心裡的「庫存」了──長年積累下來的情緒倉庫。不光是稍微調整一下位置或是丟棄無關痛癢的東西,而是徹底大掃除。因為,倉庫裡的有些東西可能早就不知放到哪兒去,有些已經擺得東倒西歪。好好地打掃,我們才會懂得和自己相處,不再破口大罵,或是選擇用毫無章法的步驟去面對不舒服的情緒。即使我們無法窺見內心倉庫裡每個幽暗之處──畢竟在辛苦育兒生活當中,有些芝麻小事並不值得一提──這麼做仍有它的用處,就是在我們感到人生停滯不前時,清除阻礙我們前進的陳年雜物。如果你想在這本書中找到改變孩子的方法和技巧,我們恐怕要讓你失望了。你的孩子有自己的性格,或許他不會總是照著你的期許去做,事物的本質本不該是如此。連我們大人都必須不斷地轉變,持續地進步,這就是以身作則。意識到父母的職責會帶領你更加認識自己,不會讓孩子離你更遠。
當孩子踏入我們的生命時,也隨即開啟了父母的教養人生。我們會經歷無數的情況,我們會在理性思考和感性情懷之間糾結。怎麼做?怎麼決定?什麼是當下最「正確」的作法?必須做什麼?應該做哪些?什麼事可以做──還有不可以做?這時身為父母的我們必須認清一件事:你的孩子不是「迷你的你」,他不是縮小版的爸爸或媽媽,而是一個擁有自我意識和個人性格的獨立個體。所以,也就是你個人,要能區分出你和你的孩子──或是每一個孩子是不同的個體。孩子不屬於我們個人!他們也不歸我們所有。如果我們打從內心能明白這些道理,我們就能陪著孩子,發掘他們所需要的,而不是用我們自以為的方式,讓孩子照著我們所要的方向去走,或是順著我們的心意去做。
多數的家長都想要給孩子「最好」的。即使我們深信,某些家長其實沒有察覺到這件事,我們在此還是要對他們說出我們真正的想法。請家長們仔細想想:當我們無論如何都想給孩子(我們自認為)最好的,我們會不會就在這個過程當中顧此失彼呢?像是孩子有權利做他自己,成為他自己想變成的人,以適合他個性和想法的方式來生活。
想要用愛和智慧陪伴孩子走他們的路,做父母的一定把自己隱藏起來,否則我們會變得無所不在。不這麼做又要怎麼去改變,去實現陪伴孩子及建立成功的親子關係呢?更不用說放手開始了。唯有做父母的認清,實際上阻礙自己的人或事,才讓你無法過自己真正想要的生活及愛孩子,這樣才能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透過我們所提供的所有內容,就能找到一個能解決問題、在沒有衝突的情況下,能建立彼此信任的方法。
讓我們好好地檢視,你的壓力來源和耗費你許多精神的事情。不過,我們要先提醒你一件最基本原則:你的日子好與壞,你面對壓力時的表現,這些都和孩子無關。因為當你在思考壓力來源的時候,或許會因此馬上想起,孩子把廚房弄得像打仗過後一樣的混亂、昨天你又再一次花了兩個小時陪睡,或是他們把一整瓶身體乳液抹在客廳的地板上⋯⋯這些事都讓你忍無可忍,但「要不要生氣」卻是操之在你。身為母親,你的任務不是改變孩子,讓他們符合你的標準。那麼我們到底要觀察什麼?要怎麼執行?要注意哪些事?例如:你疼愛小孩的方式嗎?還是你對於幸福及「乖乖聽話」的想像?你對於自己還有其他人的要求,對於成功的定義、對於工作、時間安排或是你的人際關係呢?如果要讓你不再被壓得喘不過氣,具體的改變作法又是什麼?你一定要履行堆得像山一般高的責任與義務嗎?你非得這麼做不可嗎?
你可以一手包辦所有的事,你花費許多的心力處理每一件任務,以致於到最後連一丁點兒力氣都不剩。下回遇上孩子發脾氣時,自然也無法冷靜下來。結果,蚊子依舊還是蚊子,不會變成一隻大象。除了你眼前所見的以外,還有對不確定事情的恐懼會伴隨而來,你可以害怕,但不該受到它的控制。
我們都清楚,自己不可能去改變每一件事,但能做的卻不少。那些(暫時)解決不了的情況,你可以抱持著:「好吧,那就這樣!我現在就來處理!」你了然於心接受這些挑戰。
要懂得過生活,尤其不能忘記一個問題,而且要不斷問自己:你想要怎麼生活?要能真心且沉著地回答這個問題確實不容易。因為,我們之中有許多人的自我意識,早在兒童時期開始就逐漸被消磨殆盡。並不是有人惡意這麼做,或許是數十年來的一貫教養方式所致。我們希望身為媽媽的你,去找回你的需求,同時也關注孩子的所需。「關注需求」,並不是說你總是不在乎孩子或者別人想要什麼,這裡是指,即使面對你原先不認同的事,你也能包容、接納,也就是不去設限。
我們知道,這麼說實在太難以想像了。如果我們只在書裡教你們方法和技巧,讓你們在遇上壓力時派上用場,這就只在做表面功夫而已。因為我們並沒有做到徹底改變,這需要探索內在及自我對話。所謂的自我對話,是指觀察自己的真實樣貌,思考自己的言行態度:「我在這裡做什麼?這是我想要的嗎?我該如何表現?為什麼改變某些事對我來說很困難?如果要克服恐懼,我可以做什麼呢?如果不想再受到期待的束縛,我需要付出什麼代價?我真的做好準備了嗎?」為了對自己負責,也能接受自己的作法,並且做出新的決定,討論這些問題是必備的過程。為此,鼓起勇氣張大眼睛觀望是必要的,我們才能藉此了解與明白,哪個人或哪件事如何造就或改變了我們。這也意味著,我們必須停止美化過去的回憶,找出至今影響我們的經歷與體驗:那些發生在你的家庭裡,或是在你出生之際,被視為「稀鬆平常」,卻可能曾為你帶來負面影響的事。
如果我們只是敷衍了事,不深入去了解實情,採用一些固有的老方法,或許能發揮點作用,能用來解決各位的不滿情緒及其他許多不舒服的感覺,就像使用自動駕駛系統一樣輕鬆。但我們選擇用其他的方式,走一種新的路線。以往總有溫柔的導航系統告訴我們該何去何從,但那些都不是我們想要的。因此,我們要讚許那些媽媽們,她們深呼吸、唱歌或倒數十秒,努力不想讓自己發脾氣──相信我們,這些事情連我們自己都曾試過──這也使我們更加堅信,必須檢視生活裡的每個狀況,身為母親或是女性才能更懂得生活的意義,我們才會覺得快樂!
本書涵蓋兩個主軸:我們將細究每一個讓父母生氣、不悅或不舒服的情境,我們想帶給你不同的啟發,讓你能持續掌握不同技巧,幫助你面對各種困難挑戰時更加游刃有餘;我們也為各位準備了所謂的法寶工具箱,但你們必須實際操作它,啟發的內容包含了自我省思的作法及實用的技巧,能讓你藉此重新與你的身體對話,這也是我們處於壓力狀態時最先被忽略的部分,所以我們需要適時的「停下來!」,並將注意力拉回當下。
另一個部分,我們想關注的是先前曾提過的:有關你的生命歷程──更重要的是──你與他人的關係。然後來看看,哪些經歷和人物影響了你,不要再迴避困惑你許久的問題,或許其中有你正想找尋的某些解答。當你身處壓力時,很難抱持著愛的態度去面對孩子,特別是你內在小孩的呼喊聲已大於眼前的孩子。我們的身體會牢記幼時重大甚至創傷的經歷──我們想不起來,卻從未忘懷。和孩子相處的日常裡,充斥著許多觸發回憶的機關,促使我們對過往類似事件的記憶又再度湧現。另外,我們也想和你一起檢視現在所擁有的關係。你如何認識你的另一半?你們總是一起行動嗎?你和別人來往,是出於個人意願或是被責任所牽絆?你是抱持著什麼態度來建立關係?我們想讓你知道,哪些是你主動建立起的關係,又需要哪些方法才能達成。還有,你是否有勇氣拒絕別人,特別是當你自己也不願意的時候?這也是我們在本書裡想探討的問題。讓身邊的人感到失望,對我們而言也不是件容易的事。你可以盡力試著把一切都做好,前提是你沒有違背自己的心意。
在我們看來,想要達成目標,在壓力、憤怒或其他強烈情緒夾擊下,還能保有耐心,並以平常心應對,逐一檢視自己,都是不可缺少的步驟。說得更明白一些,這麼做是想要懂得和情緒相處,而不是全然被情緒綁架。因為,等到遇上突發狀況時,連應變的機會都沒有。所以,最基本要做的,就是徹底整理「情緒倉庫」:只有你變好了,孩子才會真的跟著變好。把重心放在自己身上,因為你才是最重要的人;將個人的快樂視為首要之務,不是自私而是必要。
我們無法即刻就做到眼前的目標,能不能成功仍是個未知數。如何從透過有意識教養學會自我覺察,是一個從無到有的過程。因此,更重要的是,我們要走的路,以及我們所經歷的一切。我們提供給大家的內容,也讓我們確實受惠。如果用食譜來做比喻,就是我們覺得好吃並且回味再三的餐點。我們想邀請你,選擇適合你的食譜,把它變成你個人的菜餚──如果真的合你的胃口,你就會感到滿足。
此外,如果你也曾想過著以下的生活,記得不可以省略某些「材料」:不想再一直把別人擺在第一位──不管是你的孩子、父母或是另一半──總是把好的一面留給別人;想要更加關注自己,不吝嗇給自己回饋;願意給自己犯錯的機會,並且從中學習;願意花時間在自己身上、陪伴自己,去經營你個人的生活。
做父母是一個過程,當你走著走著,路就出現了。親子教養和關係互動更要從做中學習,讀這本書也是同樣的道理。你和孩子共同走在這條路上,你陪伴著他們,他們也向你學習如何走過人生的道路。然後,和你從前所想的一樣,孩子們就會找到自己的路。他們會比你做得更好、跑得比你更快,因為他們已經從你身上學會了許多事。
◎如何使用這本書

這本書正吶喊著:「用我吧!」內容囊括許多啟發、例子、想法,等著你去瀏覽、反思,還有偶爾要完成的練習。期待這本書能緊緊陪伴你:

・等一下!你喜歡在閱讀時拿著鉛筆或原子筆嗎?鉛筆可以,因為你之後可以修改答案或是感想──可能遇上不同生活情境,你的想法有所轉變──請再更新答案。如果你不喜歡在書本上劃記,請準備一本筆記本。你願意的話,也可以將這本書再轉送給其他人。
・別太快下定論!請仔細思考我們告訴你的話,不必害怕把所有事情都弄清楚。我們也鼓勵你去找出你個人的解答!
・花點時間寫感想。我們用心讓所有書裡的圖表讀起來淺顯易懂,努力讓它們看起來美觀。爸爸媽媽很快能理解,不需要透過專家的翻譯解釋。美中不足的是人際關係互動模式或是人類大腦的部分。但是,在自我反思的內容方面,將挑戰你的能力,去檢視你個人的立場,並清楚展現你個人關係的互動狀態。

生命是一場相遇的過程。這本書或許只是你人生中的一塊拼圖,讓你認識我們的經驗及對生活的價值觀──這也是我們想帶給大家的。我們也藉著工作的機會,創造出和你們「相遇的時刻」。針對有意識的教養觀念,我們在社群媒體、影音頻道、工作坊也分享許多寶貴的經驗和資訊,
這麼做是為了能和大家互動,並且分享我們走過的每一步,就像你也想達成的目標一樣。如果你想知道更多,關於兩位作者,或是我們推廣關係取向及有意識教養的心路歷程,請翻閱「後記與致謝」,我們是怎麼辦到的,都有記錄下來。
希望各位讀得開心、收穫滿滿!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