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向聚焦的影響力
國小時,忘記在哪一個年級,有一回的寒假作業,是要交一個手工的勞作。老師沒有規定要做些什麼,只要是自己手工完成的作品即可。
開學後,同學們一一把作品交給老師打成績。輪到一個班上同學小文時,他得意的秀出作品,只聽到老師勃然大怒的說:「搞什麼?怎麼可以交這種東西上來?」
啪的一聲,他的作品被重重摔在地上,四分五裂。
我排在小文的後面,探出頭來定睛一瞧,是個模型飛機,但現在翅膀已經斷了一截。我瞬間了解老師生氣的原因,但小文卻說:「為什麼不可以?我是自己親手做的呀!」
「你還說!你還說!交模型飛機來當作品,太不像話了!」老師怒吼著。小文的眼眶泛紅,開始啜泣。我去過小文家,他的房間裡收藏有各式模型,組裝模型就是他的嗜好;他的功課沒有很好,但對同學很友善,還曾經送過我兩組模型。
我也瞬間明白,小文為什麼啜泣,那是因為「不服氣」。在他眼中,即使是模型,也是他自己親手黏製拼裝而成,並且花了很多時間;特別是,他交上去的那組模型,看來難度應該不低。
老實說,我很難評論誰對誰錯,但我確實為他感到委屈。小文嘴裡繼續碎唸著:「又沒有說不能交這個當作業。」當時,我心裡直覺的浮現一個念頭:「如果今天是班上第一名的同學,交了個模型飛機當作業,老師會這麼生氣嗎?」
恐怕不會!
會這麼想,是在我當學生的那個年代,許多老師是以學生的成績表現,來認定一個人的價值的。會讀書的孩子,做什麼都是好的;不會讀書的孩子,做什麼都叫人看不順眼。不只老師,許多家長也是如此,當時的教育氛圍就是那樣。一直到我自己成為了老師之後,這樣的師長,仍時常可見。
我從小就會為這種事感到憤憤不平,在當了輔導教師後,遇到許多需要協助的孩子,也時常為學生打抱不平。因此,我寫了《受傷的孩子和壞掉的大人》這樣的書,期望能透過文字替孩子們發聲。
但我覺得,這還不夠!
大人們之所以只重視外在表現,卻看不見孩子的困境,更看不見孩子面對困境時的努力、堅持及良善動機,常常與大人本身的成長背景有關。因為,他們也是從小被這樣對待─被挑剔、被否定、被責怪、被誤會、被以單一標準定了身價。
所以,大人即使長大了,仍時常自我批判,對自己很刻薄。當然,也無法用正向的眼光,看待發生在孩子身上的一切。包括我自己,也是一樣。
以正向聚焦帶給孩子力量
我比較幸運的是,在大學之後就走向心理助人的領域。這讓我有機會接觸到心理諮商的各門各派,以及用更多元與寬廣的角度,去看待一個人的行為。更重要的是,我有機會不斷修正自己的眼光,從時常批判自己或挑剔別人,轉為更能接納自己與欣賞他人。
於是我知道,正向的眼光是可以被培養出來的。
現在,主流的教育或教養觀念,推崇的都是正向管教,這我也十分認同。在我的助人工作中,「正向行為支持」是我幫助孩子逐漸改變的重要策略之一。問題是,對許多有心採用正向管教的父母或老師而言,即使想要欣賞孩子的美好,卻常找不到可以肯定的地方,最後仍然只看見孩子的外在表現。而外在表現不過是一個人最容易被發現之處,卻無法代表完整的個體。
所以,在這本書中,我想讓父母或老師知道,在看待一個孩子的行為時,是有很多不同的切入點的。除了可被觀察到的行為表現外,孩子的善意、堅持、付出、投入、體貼、嘗試、創意等,都是可以被肯定的地方;但需要我們放慢步伐,把孩子的行為看得更細緻一點。
然後,把聚光燈打在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亮點上,藉此為孩子帶來更多內在力量,進而幫助孩子提升自我價值,願意做得更多、做得更好,這正是「正向聚焦」的力量。
在這本書中,我會為讀者介紹正向聚焦的多種變化途徑,是由二大脈絡、五種層次及三項佐證所組成,幫助你將孩子的行為看得更完整,由外顯到內隱,從具體到抽象,而有更多表達肯定的落腳處。
同時,為了讓正向聚焦發揮更大的效果,我也會介紹各種表達正向聚焦的形式,包括加上情感聯結的正向聚焦、用感謝表達正向聚焦、提問式引導的正向聚焦,以及如何透過正向聚焦培養孩子的成長心態。
如此一來,你除了知道如何透過正向聚焦肯定與讚美孩子之外,更能學到如何在孩子犯錯時,透過正向聚焦引導他改善;如何在孩子面對困境時,透過正向聚焦引導他突破。這些,我都會在書中一一舉出對話實例加以解說。書中列舉的實例,都已經過刻意且充分的改編,以保護當事人的隱私不被曝光。
當然,我不希望你把正向聚焦當成是一種控制孩子的工具,而是陪著孩子一同探索與發現的過程,進而帶給孩子成長的力量。當一個人感受到內在充滿力量時,自然會朝正向健康的路徑前進。
最後,所有的技巧再實用,都需要實際練習,才會發揮效果。我要邀請你,閱讀一點,就練習一點。日積月累下,你會看見正向聚焦確實帶給孩子力量,並且發現與孩子的關係改善了。別忘了,也多對自己正向聚焦,肯定自己的努力與堅持,那正是為孩子樹立最好的榜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