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許有些正向教養的建議,在你眼中太過簡單和理想化。這是因為我們都太習慣於家庭衝突而覺得它們是正常的,也太習慣於孩子的不合作,因此當有人告訴你「正向教養不僅可行,而且還很容易做到」時,你必然感到猶豫,也不知道是否該相信。這就像當我們使勁全力想推開一扇門,卻發現只要輕輕一拉就能打開時,可能會讓人感到疑惑且不可思議——本書的意旨也在此,就是跟讀者分析開門的方向,而不是教你用力硬闖。
本書處理的情緒問題,有些雖然我已經在《孩子的心靈情感》一書中探討過,但在這裡,我也想同時專注於孩子那些尤其令父母生氣的行為。那真的是任性嗎?孩子怎麼了?從第一章起,就將討論這些賦予本書整體基調的問題。孩子的教育首先是一種親子關係,重視這一點永遠是優先要務。不良的親子關係會導致從攻擊性到學業成績不佳等各種症狀。反之,好的關係能讓我們面對困難,一起克服障礙。然而,我們太容易忘記這項優先要務。維持親子關係並不代表為了讓孩子愛我們而「縱容」孩子的一切。每個孩子的基本需求都是感覺到自己被愛。你會告訴我:「這很明顯」。沒錯,但對幼兒來說,在日常生活中,卻沒有這麼簡單。即使他是被愛的,他仍可以找到成千上萬覺得自己不被愛的理由。我們將會看到該如何填滿小寶貝愛的庫存及培養他們的安全感。這份安全感將是我們建構教育的基礎。
通常人們會以欠缺關愛來解讀一切,這也比較容易,但事實上,孩子的行為還有許多其他原因,像是壓力過大、刺激過剩、無聊或單純的心理需求。我們將探討其他這些危機因子。
此外,面對同樣的聲音,一個嬰兒會哭,另一個會睜大雙眼⋯⋯對其中一個來說是恐懼,對另一個來說則是好奇的對象⋯⋯當嬰兒來到這個世界時,已經有九個月的生命,有九個月的經歷了。就如同沒有父母是相似的,每個人也都有自己的歷史、需求和目標,也有自己的極限,並且根據其年齡、荷爾蒙,以及決定能有多少時間陪伴孩子的社經地位而不同。同樣的,也沒有任何的親子關係會與他人的相似,因為每一次的經歷都發生在兩個不同的人身上和特定的環境中。因此,要由每個人自己去創造與孩子的關係。雖然如此,但我們畢竟都是人類,而相較於成人的大腦,兩歲孩子之間的大腦相似度將會比較高。我們很清楚孩子不是縮小版的大人,但必須承認,我們卻常常指責他們的行為處事不像大人!孩子許多令人費解的反應其實是來自於錯誤的解讀。因為孩子的大腦還在發展,他看事情、理解事情的方式跟我們不全然相同。許多衝突、無用的處罰和父母的惱怒都是因為不瞭解此事而起。總之,會有親子戰爭只是因為父母對孩子有所期望。從孩子的年齡來看,這些期望是否實際?一個小男孩說謊了……在他兩歲的時候和四歲的時候,我們可以用同樣的方式應對嗎?讓我們一起思考,一起調整我們的態度,找到能回應「我們自己的孩子」特殊需求的教育方式,而不是回應一個假想中的孩子!
接著到第二章,我們將會面對寶寶從一歲到一歲半的發展歷程。第三章會專注在一歲半到兩歲孩子的任性、反抗和怒氣上。第四章能讓我們探索兩歲到兩歲半孩子的世界。在第五章,我們將會發現兩歲半到三歲寶寶的自我宇宙。第六章中,我們會看到如何面對三歲到三歲半孩子的違抗。在三歲半到四歲之間,孩子會面對新的恐懼,我們將在第七章討論。四歲的孩子已經是另一個人,蠻不講理、說謊,會害怕和做惡夢,第八章將專注在他們身上。第九章則會討論四歲半到五歲的階段,對父母來說,最可怕的時期已經過去了。
有些孩子九個月大開始走路,有些則在十八個月大時才開始。有些在一歲十個月就能運用相當有組織的語言,有些則到三歲才會開始運用句子表達。在成長的每個領域,個體之間的變化是自然的,並非病態。
寫一本書難免要面對一概而論的窘境,但概論總是錯誤的,因為它並未考慮到個體的特殊性。不過在我看來,概論也是有其用處,它能讓我們做父母的,不再期待不符合孩子年齡的行為,也能更瞭解孩子的反應。為了不讓文字變得累贅,我們不會把每個句子都加上「有時候」和「偶爾會⋯⋯」,而是等你自己加上去!同樣的,我們也會盡可能避免反覆重述。但是,孩子許多反應可能會一再出現在不同的年紀,因此我們要請你閱覽全書,在當中找到你的孩子,即便他已經「超過」某個年紀。
就像我們有些人是「夜貓族」或「早鳥族」,也或多或少會對噪音或味道敏感一樣,每個孩子都有他自己的節奏、自己的感性和發展步調。你十五個月大的孩子不怕生,或是從來不會突然哭鬧,這都沒什麼不正常!這些行為雖然是正常的,卻不代表它們必然會出現,而是它們「很有可能」會表現出來。此外,如果說孩子的大腦不會在生日當天一百八十度大改變,它同樣也不是持續發展,而似乎是以正弦波形的方式發展。舉例來說,這表示在十四個月大時習得的,可能會在十七個月大時遭到質疑。孩子的大腦經常在重鑄。每一個重要的重整階段都明顯地伴隨著退步、混亂和焦慮。
讀這本書可能會讓人以為孩子只是麻煩,但事實上遠遠不是這樣。與孩子相處的生活天天都是樂趣,或者,能讓很多事情變成樂趣。我們之所以專注在有問題的情況上,是因為它們破壞親子關係,既損害孩子的生活,也損害作為父母與作為伴侶的生活 !
許多父母深信懲罰是必要的,而且可以是正確的。對某些父母來說,打耳光和打屁股是正常教育手段的一部分。儘管他們的作法缺乏成效,但要重新審視這些信念卻不容易,一方面是因為好幾個世紀以來,它們獲得大多數父母的認同,另一方面是因為在多數父母的概念中,其他方法都需要一點時間和平心靜氣。因為人們以前對大腦瞭解甚少,我們的祖先和父母便相信了恐懼教育的無害性。其實腦部影像和我們對神經元、壓力荷爾蒙、智力與記憶的認識都明確地告訴我們,選擇一種非暴力的教育方式相當迫切需要;除了情感上的後遺症,心理層面的後果也已不容質疑。
研究人員已經證明,教養態度不全然來自於理性的思考,而是個人經歷的反應。往往,我們強烈的情緒反應讓我們無法成為自己心中理想的父母,甚至讓我們無法充分地客觀思考。我在《最好的教養,從面對真實自我開始》一書中帶讀者面對了我們自己的童年經驗對教養風格的影響,以及尋求如何擺脫它們的方法。而在本書中,我們將討論另一個角度,也就是從孩子的大腦發育來理解他的行為。
很多教養專家會提出「設立界限」的做法,卻令許多父母感到不知所措。對,要設立界限,但具體該怎麼做?你將會在第十章找到祕訣,就是讓界限成為疏導管道與保護,而不是限制,尤其還要能讓它們被遵守!
比如孩子會一直吵架,那麼面對不斷的衝突該怎麼做?我們可以把一切都怪罪給嫉妒嗎?別再因為沒有給每個孩子一樣多的愛而內疚了,事實上有其他的動機在產生作用,而且孩子需要的是具體和實際的協助,不是我們的罪惡感,也不是說教。這將是第十一章的主題。
第十二章會先介紹解決問題的八個步驟,之後提出一個問題作結:真的有這麼嚴重嗎?誇大困難、和我們太常表現出的誇張,像是「如果你不收書包,你的高中會考就會失敗」,這不僅讓我們失去權威,也會在日常生活中改變我們與孩子的關係——總而言之,孩子是我們在世界上最珍愛的人!
本書處理的情緒問題,有些雖然我已經在《孩子的心靈情感》一書中探討過,但在這裡,我也想同時專注於孩子那些尤其令父母生氣的行為。那真的是任性嗎?孩子怎麼了?從第一章起,就將討論這些賦予本書整體基調的問題。孩子的教育首先是一種親子關係,重視這一點永遠是優先要務。不良的親子關係會導致從攻擊性到學業成績不佳等各種症狀。反之,好的關係能讓我們面對困難,一起克服障礙。然而,我們太容易忘記這項優先要務。維持親子關係並不代表為了讓孩子愛我們而「縱容」孩子的一切。每個孩子的基本需求都是感覺到自己被愛。你會告訴我:「這很明顯」。沒錯,但對幼兒來說,在日常生活中,卻沒有這麼簡單。即使他是被愛的,他仍可以找到成千上萬覺得自己不被愛的理由。我們將會看到該如何填滿小寶貝愛的庫存及培養他們的安全感。這份安全感將是我們建構教育的基礎。
通常人們會以欠缺關愛來解讀一切,這也比較容易,但事實上,孩子的行為還有許多其他原因,像是壓力過大、刺激過剩、無聊或單純的心理需求。我們將探討其他這些危機因子。
此外,面對同樣的聲音,一個嬰兒會哭,另一個會睜大雙眼⋯⋯對其中一個來說是恐懼,對另一個來說則是好奇的對象⋯⋯當嬰兒來到這個世界時,已經有九個月的生命,有九個月的經歷了。就如同沒有父母是相似的,每個人也都有自己的歷史、需求和目標,也有自己的極限,並且根據其年齡、荷爾蒙,以及決定能有多少時間陪伴孩子的社經地位而不同。同樣的,也沒有任何的親子關係會與他人的相似,因為每一次的經歷都發生在兩個不同的人身上和特定的環境中。因此,要由每個人自己去創造與孩子的關係。雖然如此,但我們畢竟都是人類,而相較於成人的大腦,兩歲孩子之間的大腦相似度將會比較高。我們很清楚孩子不是縮小版的大人,但必須承認,我們卻常常指責他們的行為處事不像大人!孩子許多令人費解的反應其實是來自於錯誤的解讀。因為孩子的大腦還在發展,他看事情、理解事情的方式跟我們不全然相同。許多衝突、無用的處罰和父母的惱怒都是因為不瞭解此事而起。總之,會有親子戰爭只是因為父母對孩子有所期望。從孩子的年齡來看,這些期望是否實際?一個小男孩說謊了……在他兩歲的時候和四歲的時候,我們可以用同樣的方式應對嗎?讓我們一起思考,一起調整我們的態度,找到能回應「我們自己的孩子」特殊需求的教育方式,而不是回應一個假想中的孩子!
接著到第二章,我們將會面對寶寶從一歲到一歲半的發展歷程。第三章會專注在一歲半到兩歲孩子的任性、反抗和怒氣上。第四章能讓我們探索兩歲到兩歲半孩子的世界。在第五章,我們將會發現兩歲半到三歲寶寶的自我宇宙。第六章中,我們會看到如何面對三歲到三歲半孩子的違抗。在三歲半到四歲之間,孩子會面對新的恐懼,我們將在第七章討論。四歲的孩子已經是另一個人,蠻不講理、說謊,會害怕和做惡夢,第八章將專注在他們身上。第九章則會討論四歲半到五歲的階段,對父母來說,最可怕的時期已經過去了。
有些孩子九個月大開始走路,有些則在十八個月大時才開始。有些在一歲十個月就能運用相當有組織的語言,有些則到三歲才會開始運用句子表達。在成長的每個領域,個體之間的變化是自然的,並非病態。
寫一本書難免要面對一概而論的窘境,但概論總是錯誤的,因為它並未考慮到個體的特殊性。不過在我看來,概論也是有其用處,它能讓我們做父母的,不再期待不符合孩子年齡的行為,也能更瞭解孩子的反應。為了不讓文字變得累贅,我們不會把每個句子都加上「有時候」和「偶爾會⋯⋯」,而是等你自己加上去!同樣的,我們也會盡可能避免反覆重述。但是,孩子許多反應可能會一再出現在不同的年紀,因此我們要請你閱覽全書,在當中找到你的孩子,即便他已經「超過」某個年紀。
就像我們有些人是「夜貓族」或「早鳥族」,也或多或少會對噪音或味道敏感一樣,每個孩子都有他自己的節奏、自己的感性和發展步調。你十五個月大的孩子不怕生,或是從來不會突然哭鬧,這都沒什麼不正常!這些行為雖然是正常的,卻不代表它們必然會出現,而是它們「很有可能」會表現出來。此外,如果說孩子的大腦不會在生日當天一百八十度大改變,它同樣也不是持續發展,而似乎是以正弦波形的方式發展。舉例來說,這表示在十四個月大時習得的,可能會在十七個月大時遭到質疑。孩子的大腦經常在重鑄。每一個重要的重整階段都明顯地伴隨著退步、混亂和焦慮。
讀這本書可能會讓人以為孩子只是麻煩,但事實上遠遠不是這樣。與孩子相處的生活天天都是樂趣,或者,能讓很多事情變成樂趣。我們之所以專注在有問題的情況上,是因為它們破壞親子關係,既損害孩子的生活,也損害作為父母與作為伴侶的生活 !
許多父母深信懲罰是必要的,而且可以是正確的。對某些父母來說,打耳光和打屁股是正常教育手段的一部分。儘管他們的作法缺乏成效,但要重新審視這些信念卻不容易,一方面是因為好幾個世紀以來,它們獲得大多數父母的認同,另一方面是因為在多數父母的概念中,其他方法都需要一點時間和平心靜氣。因為人們以前對大腦瞭解甚少,我們的祖先和父母便相信了恐懼教育的無害性。其實腦部影像和我們對神經元、壓力荷爾蒙、智力與記憶的認識都明確地告訴我們,選擇一種非暴力的教育方式相當迫切需要;除了情感上的後遺症,心理層面的後果也已不容質疑。
研究人員已經證明,教養態度不全然來自於理性的思考,而是個人經歷的反應。往往,我們強烈的情緒反應讓我們無法成為自己心中理想的父母,甚至讓我們無法充分地客觀思考。我在《最好的教養,從面對真實自我開始》一書中帶讀者面對了我們自己的童年經驗對教養風格的影響,以及尋求如何擺脫它們的方法。而在本書中,我們將討論另一個角度,也就是從孩子的大腦發育來理解他的行為。
很多教養專家會提出「設立界限」的做法,卻令許多父母感到不知所措。對,要設立界限,但具體該怎麼做?你將會在第十章找到祕訣,就是讓界限成為疏導管道與保護,而不是限制,尤其還要能讓它們被遵守!
比如孩子會一直吵架,那麼面對不斷的衝突該怎麼做?我們可以把一切都怪罪給嫉妒嗎?別再因為沒有給每個孩子一樣多的愛而內疚了,事實上有其他的動機在產生作用,而且孩子需要的是具體和實際的協助,不是我們的罪惡感,也不是說教。這將是第十一章的主題。
第十二章會先介紹解決問題的八個步驟,之後提出一個問題作結:真的有這麼嚴重嗎?誇大困難、和我們太常表現出的誇張,像是「如果你不收書包,你的高中會考就會失敗」,這不僅讓我們失去權威,也會在日常生活中改變我們與孩子的關係——總而言之,孩子是我們在世界上最珍愛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