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1. 心的智慧

心的智慧是解決生命中各種問題的能力,問題可能來自他人、突發的考驗、痛苦或疾病的出現、死亡的影響。想充分發揮心的智慧,需要能正確掌控穿插在日常生活中的恐懼、憤怒與悲傷。

心的智慧讓我們能面對人的問題,讓我們進步,賦予生命意義,緩和與他人的關係,以勇氣和智慧面對每天的困難。它幫助我們堅持計劃,找到自己的道路與實現自我。在日常生活中與生命的重大震盪中,心的智慧都很重要。

人際關係的智慧當然與心的智慧有強烈的關聯,但在此,我選擇將它們分開。我會在另一本書中討論建立與維持連結、愛、結合與分離、瞭解他人與解決衝突的能力。在本書中,我會專注於EQ(情緒商數,情商)這部分。

尊重孩子的情緒,是允許他能感覺自己是誰,能意識到此時此地的自己。這是把他放在主體的位置上。這是允許他能與我們不同。這是把他視作一個人而不是一件物品,讓他可以用自己非常獨特的方法去回答「我是誰?」這個問題。這也是幫助他自我實現,讓他能從與「昨日」和「明日」的關係中察覺自己的「今日」,能意識到自己的潛力、長處與不足,能意識到自己在一條路上——「他」的路上——前進。

孩子主要經由父母來學習。孩子的EQ發展取決於父母對孩子的教養態度。孩子會仿效父母。比起追隨建議,他更容易本能地追隨榜樣!

無意識的訊息和有意識的行為或言語一樣有力,甚至更強勁。

幫助孩子發展EQ也使我們必須培養自己的EQ。幫助孩子成長就是自我成長。孩子映照出我們的真實內在,讓我們面對自己的極限,並教我們如何去愛。只要我們願意聆聽他們,他們是優秀的心靈導師。

擁有心的智慧是懂得愛,懂得透過人生的試煉來建構自我。

2. 相信自己

瑪歌那時大概十四個月大,她總是在夜裡醒來。我累壞了,因此去看了一位宣稱專長兒童精神醫學的小兒科醫師。幾分鐘內,她就猛然做出判決。她宣告:「就是因為這樣!」因為我的女兒在我餵母奶時睡著了。據她所言,這就是我們所有麻煩的起因。她作出診斷,說我只能接受這個事實,而我的經歷、我女兒的經歷、我伴侶的經歷,她一點都不在乎。造成問題的是哺乳!她的推論令人無法反駁:我的女兒在我餵母奶時入睡,之後我再把她抱到她的床上。當她醒來時,我的乳房已經不在那裡了,她不瞭解所以才會哭了起來。

醫師的解決方法自然而然地出現了(沒有經過任何思考,讀者們應該已經瞭解了):我應該取消夜晚的餵奶,瑪歌應該要「自己一個人」入睡。她一定會哭,但是要任由她哭。醫師跟我保證,最多三、四天後,她就不會再哭了……

瑪歌,對不起,請你原諒我。我現在好後悔聽了那個女人的話。我就那樣任由你哭泣。你自己一個人在房間裡哭了漫無止盡的四十分鐘,最後,你在爸爸的懷中睡著了。那一晚,你每兩小時就醒來一次。哎,因為已經被那位小兒科醫師指責,我在第二天、第三天又重蹈覆轍。四天之後,你還是一樣大哭著要晚上的餵奶,而且,你在夜裡醒來的次數當然又更多了。所以我拋棄了專家的意見,聆聽你。我給了你所要求的和你需要的——接觸、母奶、親近、親餵。我們重新安置你的床,把它放在我們床的旁邊。你開心地在喝奶時睡著。因為安心,你睡得更好了。

事實上,在此之後,根據自己的大量閱讀與一位有智慧的心理分析師幫助,我瞭解到你沒有任何睡眠問題。你在兩段深層睡眠期之間活動,並沒有完全醒來,而是試著重新找到你的安全界限、你的依據,也就是我的味道和乳房。只有當你感覺我不在你身邊時,你才會真的醒來且哭泣。小兒科醫師的推斷並沒錯,你在找乳房。錯誤的是她的解決方法。其實我只需要在夜裡把你留在我身邊,放在我旁邊的另一張床上就好!

許多父母會帶著小寶寶跟自己睡在同一張床上。他們不敢把這件事大聲說出來,常常因此感到愧疚。他們已經吸收了「這樣不好」的觀念,害怕這會擾亂孩子往後的性生活,或者會以某種方式妨礙孩子正常發展。

在世界上大部分國家中,並不存在「寶寶自己過夜」的說法。只要還在哺乳期,寶寶都會跟媽媽一起睡,一直到兩歲、甚至三歲為止。有些專家還主張床是父母的私密空間。有點創意吧,不是只有在床上才能做愛!

當然不應該因為孩子而讓父母彼此疏遠,但在床上睡覺的寶寶沒有這種能力!如果父母因為晚上有寶寶在而疏遠彼此,那完全不是孩子的錯。如果太太用有孩子在來拒絕做愛,那只是藉口;等到小嬰兒不在的時候,她會找到別的藉口。

父母以孩子當藉口是很不妥的;不正常地利用寶寶的存在來疏遠伴侶或滿足情感確認的需求是有問題的,但母親的照顧本身沒有問題。

寶寶在床上會佔位置。其實為了讓大家都舒服,在父母的床邊並列一張小床就能解決許多問題。

強迫嬰兒在沒有父母呼吸聲和媽媽味道的環境中入睡,是一種以大人的安寧為名,對嬰兒施加的暴力。過早的分離不會帶來自主,而會導致被遺棄的恐懼與對人際關係的依賴。自主是在安全感上發展出來的。我們難道不該質疑,在我們的社會中,被遺棄的恐懼為何如此普遍?

所幸,如今的兒童文學已經超越了禁忌,給了父母新的許可。在許多童書中,小熊不願意自己睡,最後是蜷縮在熊媽媽或熊爸爸身旁過夜。

小兒科醫師不可能比媽媽更瞭解狀況。他們學了理論,但你的寶寶不是抽象概念。他不是理論性的,他是真實的。理論能打開視野,但它們也要能幫助我們更善於聆聽孩子,而不是要他們噤聲或屈服。

醫生、心理醫師、有名的專家或你婆婆想怪罪你?離開!只要聽那些幫助你聽見孩子聲音的人就好。

我之所以強調,是因為媽媽特別脆弱,尤其是面對第一個孩子時,但面對之後的孩子也一樣,因為沒有一個孩子是另一個孩子的複製品。大多數的媽媽都想做好,她們覺得要對自己帶到世界上的這個小生命負責。面對嬰兒大量的需求,她們很容易感到無能為力,可能會因為手中的小小生命而惶恐。她們面對一份新的責任、一項新的職業,而所受的培訓只有自己接受過的教養。她們因此成了各種說教者容易得手的獵物。教養是一個敏感,甚至非常敏感的主題,往往會引發激烈的情緒。爭議令人發怒,也讓家人分裂。

我們必須同時考慮到母親的脆弱及討論的激烈程度,鼓勵母親在孩子出生之前,就讓自己身邊圍繞著正向、能幫助她,並準備好聆聽她面對寶寶時的真實狀況的人,而不是聽從自己意識形態的人。

當我們因為服從別人的想法而去做某一件事時,我們可能會做錯。請你問自己這個問題:「我覺得這是對的,或是不對的?」如果你覺得是對的,就去做。如果覺得不對,不要做!

相信自己,聆聽你的心,也要信任你的孩子,聆聽他透過哭叫,還有行為、態度,甚至困擾來告訴你的事。他不知道該如何用語言告訴你的,他會用症狀來表達。別慌張,那是一種語言,他在對你——他的母親或父親——說話,你可以學著溝通。

沒錯,兒童的語言未必總是容易解析。如果說在他的哭聲或症狀背後總帶有苦惱,那卻不容易被聽見。苦惱可能來自遠處,無論是他自己過去的經歷或先人的經歷。事實上,孩子常常是父母(或祖父母)潛意識的鏡子——想更瞭解這件事需要心理治療師的協助。他的角色是讓你的內心活動起來,指點你找出這些困難的源頭所應追隨的道路,幫助你說出自己的經歷,好從中發覺可能在你的潛意識或孩子的潛意識中作用的情緒糾結。他會聆聽你並照亮你心中的道路,但找到答案的將會是你自己。

尋求調解者而不是諮詢者的幫助;也不要接受不容置喙的意見和倉促的定義。他人的信念不會幫助到你。你會在與孩子的對話中,靠著一邊摸索,一邊實驗,找到解決辦法。每一段關係都是獨一無二的創作!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