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與性的初體驗】
多大的孩子可以談戀愛?除非,父母二十四小時嚴格監控,不然,這不是你可以決定的事。
有些孩子早熟,對異性很早就展現興趣;有些則是興趣缺缺。興趣缺缺?不對,不對。那些沒有早早就「動作頻頻」的孩子,不代表他們興趣缺缺。如果真是這樣,人類應該早就滅絕了。當第二性癥出現,自然而然會對異性產生興趣,情況只在於,孩子有沒有環境展開進一步的行動。
什麼環境?父母可以在態度上嚴正聲明:十幾歲不可以交男女朋友,或是直接監視孩子的一舉一動,那麼孩子「亂來」的機率當然小得多。另外有人比較內向,即使愛,也不敢有所行動。還有人與人之間的緣分,你總得看到順眼的,而且對方剛好也看你順眼,不然不都是白搭嗎?
我的孩子,十二歲就開始對男女朋友的事問東問西,試探意味甚濃。最後索性問我:「幾歲可以交男朋友?」我沒給答案,只說現在太早。拒絕孩子也需要耐心,我沒有一口否定,試著多聊天,聽聽孩子的想法。
「為什麼羅密歐和茱麗葉可以?」孩子不放棄,三不五時來挑戰。為什麼外國小說的情節,十幾歲就可以談戀愛,父母也同意?為什麼不可以跟異性牽手?牽手會怎樣?
我不迴避,喜歡跟孩子一起討論大小事,即使最後沒有答案。小孩跟你要的只是答案嗎?藉由討論,更能釐清自己的想法。
還好,香港國際學校走的是開放路線。性教育當然也不例外。從十二歲開始,主題一年比一年「勁爆」,這是十五歲遇上的──「媽媽,今天有堂課,老師提著一袋香蕉和小黃瓜進來,一男一女一組,香蕉或小黃瓜都可以,再發給我們一個保險套,教我們怎麼用?」小孩說的臉不紅、氣不喘,媽媽卻聽得目瞪口呆。
什麼樣的教育可以讓孩子用平常心面對「性」這件事呢?
開放教育是鼓勵孩子「涉險」嗎?
我們都是在保守性教育下長大的一群,對人生的影響是弊大於利吧。對「性」抱持避諱的態度,真是再錯誤不過的教育了。
父母常常做的,就是鴕鳥最喜歡做的。以為自己看不到,就當事情沒發生。所以當有人發現青春期的女兒好像行為有異時,第一是檢查小孩的手機內容。如果親子無法好好說話,監控只是延後問題,不是解決問題。你說,青少年不行談戀愛,大學才可以。到時問題就會減少嗎?「選對象」也是需要練習的事。孩子早早對異性有興趣,我一點都不打算阻止。父母不阻止,更能讓孩子遇到疑問時,第一個是回家來問你。
「如果有一天我回來跟你說我懷孕了,你會怎樣?」
「如果做愛不會懷孕,為什麼不可以想做就做?」
我不用會染病、會懷孕、會被對方告⋯⋯這些理由「嚇」孩子。我直接說,「做這些事不會死人,但不要讓自己受傷了。」──心裡的傷,可能比身體上的傷還痛、還難復原。遇到事情要多想想,不要傷了自己。如果孩子真的「大肚子」或是讓別人「大肚子」回家呢?我說,我不會罵人,我會跟你們一起解決。如果一定要將自己的人生走到這麼「險」的地步,那是命。
我將底線全攤給孩子看,是要讓他們知道:自己要對自己負責。即使親如父母,最後都無法幫你承擔。
「到底幾歲可以談戀愛?」父母不要太緊張啊。十三歲就做出讓你「不能接受」的事,機率很小。從孩子十二歲問我,我沒給幾歲的答案,只表明不贊成。其實我是不知道答案哪。我常常跟你聊天,我常常解答你的疑惑,然後只說太早了,如果能拖到十五、六歲,應該就夠大了吧。
至於交男女朋友會不會影響功課?當然會。但我是這麼想的,青春期的愛戀情事,是人生的一大樂趣。當初我自己的被剝奪,或是沒膽嘗試,既然孩子有這方面的「天分」,讓他們去試試看,是我對人性的體諒。況且,全部的時間都拿去讀書,就一定好嗎?我強烈懷疑。
面對青少年,怎麼讓他們在遇到困難和疑問時,願意來找你,才是父母最大的功課。如果孩子失戀了,願意在你面前大哭一場,你就成功了一半。我運氣很好,才剛聽完一場大哭。
我是這麼跟孩子說的:性和愛是一體的兩面。沒有愛的性,你不會感到幸福;當夜深人靜時,只會剩下失落和失望。不想對任何人提起的失落和失望,對人生就是一種傷害。在不確定你愛對方愛到你願意跟他(她)共同生活一輩子,別因激情輕易踏出那一步。這是說給青少年聽的,不適用成年人。【話裡有話】
我有個習慣。當我知道今天應該寫作但身體卻想偷懶時,會馬上收拾書包,出門。找家咖啡廳,把自己丟在一個陌生的小桌上,就會心無旁騖工作了。這也是為什麼很多學生喜歡到圖書館的原因吧。自制力不夠時,就讓外在的環境幫你。
後來,弟弟有時候也會跟著我這樣做。母子倆故意把自己放到無網路的環境裡,專心工作變簡單了。再後來,讀小學五年級的大姪女來家裡小住時,也會一早收拾自己的書包,跟著我一起去「用功讀書」。週一到週五,她的早上時間都是跟我「混」掉的。每次一坐下,少說兩小時。我鼓勵她,說:「以後成績要好,不是問題,因為你有定力。」
昨天是星期日,下午兩點,我又出現「該寫稿但心裡不想」的情緒,於是對著屋裡大喊一聲:「誰要跟我去社區活動中心工作。」弟弟舉手,大姪女舉手,這時候小姪女委屈的說:「我沒有工作好做,自己在家裡沒人陪我。你們要去多久?」
「你要不要帶故事書去看,累了可以先回家。」我說。我家弟弟馬上借了她一堆平常不肯出借的心愛漫畫,她就喜孜孜的跟著我們出發了。
我打開電腦開始寫作,弟弟打開畫圖本開始畫圖,大姪女選了圖書室的香港報紙讀得津津有味。果然不錯,半小時後,小姪女覺得無趣了。一下子去看別人打羽球,一下子又躺在沙發上發呆,整個人無精打采的,但忍著並沒來吵我們任何一個人,一句話也沒吭。
一小時過了,我撇了她一眼,其實我預計再一小時後帶大家去游泳。等一下要玩樂,我現在也沒辦法陪你。「你要不要先回家?」我問。她沒說好,也沒說不好,繼續無精打采。
又過了半小時,我再撇一眼。「你要不要先回家?」
「我自己一個人回去嗎?」她問。這時候我知道了,她不想自己一個人回去;她不是不知道回去的路,而是小孩子很多時候,不想自己一個人。於是我抬頭問正在看報紙的老大:「你陪妹妹回去,好不好?」
她立刻說好,但馬上又問:「那我要不要再回來?」
我說:「你不用回來,太麻煩了。」其實我的意思是,你這樣太辛苦。「好。」但是老大一邊收東西,一邊抱怨妹妹。她在家裡早被貼上了「愛抱怨」的標籤。她開始責備妹妹:「你下次來這裡沒事做,就不要跟我們來,你要來又沒事做,這樣很煩......」我沒等她們開始吵架,馬上「讀」出了大姪女的心聲。我說:「你送完妹妹回去,是不是還想回來?」
「是。」她看著我,眼神是,還好有人了解我。
「你要回來當然好。好,快去快回。」
*
十分鐘後她回來了。我想,我必須再把事情說得更清楚,她能學會更多。
「我剛剛說送完你妹不要回來,是怕你跑來跑去太累。」她有點驚奇我麼說。「可是當你一開始罵你妹,我就知道你其實還想回來。」她點頭。
「你一點都不想罵你妹,你只是想回來,對嗎?你沒有義務要陪她回去,但是你卻想這麼做,真是好姊姊。」我繼續說:「可是,不是每個人都知道你罵妹妹,其實只是想再回來。以後面對其他大人,想回來直接說,不要怕。你不說,別人不知道你心裡想什麼。」她點頭。
我知道她心裡藏著委屈,負面能量愈積愈多。當不舒服的感覺累積到一定程度,不知不覺會用「抱怨」當發洩。不然呢?還未成熟的小孩,你要她怎麼安慰自己。
「記著,要練習把心裡的想法說出來,你剛剛用罵你妹來表達,多數人不能一眼就看懂。
「如果別人不懂,你這樣氣呼呼回去,還可能沿路一直罵你妹,其實你一點都不想罵她,對嗎?」
我知道她聽懂了。但是,聽懂了一次沒有用啊。
她對家人說話的口氣,一年比一年不好。前天我們一行人走在路上,她對奶奶說話口氣不好。奶奶嘆了一口氣。我說:「她今天這個態度,是大人的責任。」奶奶想反駁,但話還沒出口,我家弟弟馬上說:「沒錯。」
我一點不想責備大人,我也想盡量避免加深大人的壓力。現在父母難為,誰不知道。但還是那句老話,父母可以多盡一分心力的時候,要把握。多花的心力,沒法跟你保證什麼,但至少,可以減少將來懊惱和後悔的程度。
聽懂小孩話裡有話,是大人的功課。【跟朋友在一起的樂趣】
我們要提早認清:自己在孩子的心目中永遠最重要,這並不符合事實。
從青少年開始,不論他們之前多以父母為中心,這樣的情況終將永遠消失。
你可以說,我的孩子沒有,他們還是很孝順我,但那是教化的結果。老天爺在創造人類的時候,就已經將基因設定好了──跟同年紀的人在一起的快樂,是無可取代的。不論父母和孩子的感情有多好,這種設定沒法改變。
迪士尼、環球影城,弟弟是第二次來。他說:「我從來沒有很喜歡這些遊樂園。」意思是,下次別說要帶我來這些地方了。我可以理解,排隊排得要死,天氣炎熱加上人擠人的環境⋯⋯
「你以後有機會都不會再來了?
「以後大了跟朋友也不會來?」我問。
「跟朋友當然會。
「跟朋友去哪裡都好玩。」他說。
聽孩子這麼說,不但不傷心,卻覺得欣慰,為什麼?受限於傳統禮教的包袱,常讓我們不敢面對自己最真實的感受。愈能勇敢面對自己的人,充分發揮和享受人生的機率愈高。
朋友,終將取代父母的地位。這裡的朋友,包括另一半。
「自己在孩子的心目中是最重要的」,只要父母還抓著這一點不放,親子很難也是朋友。
跟朋友在一起,才能創造樂趣的最高點,這個事實,不能因為我們不想孩子離開而裝作不存在。
多大的孩子可以談戀愛?除非,父母二十四小時嚴格監控,不然,這不是你可以決定的事。
有些孩子早熟,對異性很早就展現興趣;有些則是興趣缺缺。興趣缺缺?不對,不對。那些沒有早早就「動作頻頻」的孩子,不代表他們興趣缺缺。如果真是這樣,人類應該早就滅絕了。當第二性癥出現,自然而然會對異性產生興趣,情況只在於,孩子有沒有環境展開進一步的行動。
什麼環境?父母可以在態度上嚴正聲明:十幾歲不可以交男女朋友,或是直接監視孩子的一舉一動,那麼孩子「亂來」的機率當然小得多。另外有人比較內向,即使愛,也不敢有所行動。還有人與人之間的緣分,你總得看到順眼的,而且對方剛好也看你順眼,不然不都是白搭嗎?
我的孩子,十二歲就開始對男女朋友的事問東問西,試探意味甚濃。最後索性問我:「幾歲可以交男朋友?」我沒給答案,只說現在太早。拒絕孩子也需要耐心,我沒有一口否定,試著多聊天,聽聽孩子的想法。
「為什麼羅密歐和茱麗葉可以?」孩子不放棄,三不五時來挑戰。為什麼外國小說的情節,十幾歲就可以談戀愛,父母也同意?為什麼不可以跟異性牽手?牽手會怎樣?
我不迴避,喜歡跟孩子一起討論大小事,即使最後沒有答案。小孩跟你要的只是答案嗎?藉由討論,更能釐清自己的想法。
還好,香港國際學校走的是開放路線。性教育當然也不例外。從十二歲開始,主題一年比一年「勁爆」,這是十五歲遇上的──「媽媽,今天有堂課,老師提著一袋香蕉和小黃瓜進來,一男一女一組,香蕉或小黃瓜都可以,再發給我們一個保險套,教我們怎麼用?」小孩說的臉不紅、氣不喘,媽媽卻聽得目瞪口呆。
什麼樣的教育可以讓孩子用平常心面對「性」這件事呢?
開放教育是鼓勵孩子「涉險」嗎?
我們都是在保守性教育下長大的一群,對人生的影響是弊大於利吧。對「性」抱持避諱的態度,真是再錯誤不過的教育了。
父母常常做的,就是鴕鳥最喜歡做的。以為自己看不到,就當事情沒發生。所以當有人發現青春期的女兒好像行為有異時,第一是檢查小孩的手機內容。如果親子無法好好說話,監控只是延後問題,不是解決問題。你說,青少年不行談戀愛,大學才可以。到時問題就會減少嗎?「選對象」也是需要練習的事。孩子早早對異性有興趣,我一點都不打算阻止。父母不阻止,更能讓孩子遇到疑問時,第一個是回家來問你。
「如果有一天我回來跟你說我懷孕了,你會怎樣?」
「如果做愛不會懷孕,為什麼不可以想做就做?」
我不用會染病、會懷孕、會被對方告⋯⋯這些理由「嚇」孩子。我直接說,「做這些事不會死人,但不要讓自己受傷了。」──心裡的傷,可能比身體上的傷還痛、還難復原。遇到事情要多想想,不要傷了自己。如果孩子真的「大肚子」或是讓別人「大肚子」回家呢?我說,我不會罵人,我會跟你們一起解決。如果一定要將自己的人生走到這麼「險」的地步,那是命。
我將底線全攤給孩子看,是要讓他們知道:自己要對自己負責。即使親如父母,最後都無法幫你承擔。
「到底幾歲可以談戀愛?」父母不要太緊張啊。十三歲就做出讓你「不能接受」的事,機率很小。從孩子十二歲問我,我沒給幾歲的答案,只表明不贊成。其實我是不知道答案哪。我常常跟你聊天,我常常解答你的疑惑,然後只說太早了,如果能拖到十五、六歲,應該就夠大了吧。
至於交男女朋友會不會影響功課?當然會。但我是這麼想的,青春期的愛戀情事,是人生的一大樂趣。當初我自己的被剝奪,或是沒膽嘗試,既然孩子有這方面的「天分」,讓他們去試試看,是我對人性的體諒。況且,全部的時間都拿去讀書,就一定好嗎?我強烈懷疑。
面對青少年,怎麼讓他們在遇到困難和疑問時,願意來找你,才是父母最大的功課。如果孩子失戀了,願意在你面前大哭一場,你就成功了一半。我運氣很好,才剛聽完一場大哭。
我是這麼跟孩子說的:性和愛是一體的兩面。沒有愛的性,你不會感到幸福;當夜深人靜時,只會剩下失落和失望。不想對任何人提起的失落和失望,對人生就是一種傷害。在不確定你愛對方愛到你願意跟他(她)共同生活一輩子,別因激情輕易踏出那一步。這是說給青少年聽的,不適用成年人。【話裡有話】
我有個習慣。當我知道今天應該寫作但身體卻想偷懶時,會馬上收拾書包,出門。找家咖啡廳,把自己丟在一個陌生的小桌上,就會心無旁騖工作了。這也是為什麼很多學生喜歡到圖書館的原因吧。自制力不夠時,就讓外在的環境幫你。
後來,弟弟有時候也會跟著我這樣做。母子倆故意把自己放到無網路的環境裡,專心工作變簡單了。再後來,讀小學五年級的大姪女來家裡小住時,也會一早收拾自己的書包,跟著我一起去「用功讀書」。週一到週五,她的早上時間都是跟我「混」掉的。每次一坐下,少說兩小時。我鼓勵她,說:「以後成績要好,不是問題,因為你有定力。」
昨天是星期日,下午兩點,我又出現「該寫稿但心裡不想」的情緒,於是對著屋裡大喊一聲:「誰要跟我去社區活動中心工作。」弟弟舉手,大姪女舉手,這時候小姪女委屈的說:「我沒有工作好做,自己在家裡沒人陪我。你們要去多久?」
「你要不要帶故事書去看,累了可以先回家。」我說。我家弟弟馬上借了她一堆平常不肯出借的心愛漫畫,她就喜孜孜的跟著我們出發了。
我打開電腦開始寫作,弟弟打開畫圖本開始畫圖,大姪女選了圖書室的香港報紙讀得津津有味。果然不錯,半小時後,小姪女覺得無趣了。一下子去看別人打羽球,一下子又躺在沙發上發呆,整個人無精打采的,但忍著並沒來吵我們任何一個人,一句話也沒吭。
一小時過了,我撇了她一眼,其實我預計再一小時後帶大家去游泳。等一下要玩樂,我現在也沒辦法陪你。「你要不要先回家?」我問。她沒說好,也沒說不好,繼續無精打采。
又過了半小時,我再撇一眼。「你要不要先回家?」
「我自己一個人回去嗎?」她問。這時候我知道了,她不想自己一個人回去;她不是不知道回去的路,而是小孩子很多時候,不想自己一個人。於是我抬頭問正在看報紙的老大:「你陪妹妹回去,好不好?」
她立刻說好,但馬上又問:「那我要不要再回來?」
我說:「你不用回來,太麻煩了。」其實我的意思是,你這樣太辛苦。「好。」但是老大一邊收東西,一邊抱怨妹妹。她在家裡早被貼上了「愛抱怨」的標籤。她開始責備妹妹:「你下次來這裡沒事做,就不要跟我們來,你要來又沒事做,這樣很煩......」我沒等她們開始吵架,馬上「讀」出了大姪女的心聲。我說:「你送完妹妹回去,是不是還想回來?」
「是。」她看著我,眼神是,還好有人了解我。
「你要回來當然好。好,快去快回。」
*
十分鐘後她回來了。我想,我必須再把事情說得更清楚,她能學會更多。
「我剛剛說送完你妹不要回來,是怕你跑來跑去太累。」她有點驚奇我麼說。「可是當你一開始罵你妹,我就知道你其實還想回來。」她點頭。
「你一點都不想罵你妹,你只是想回來,對嗎?你沒有義務要陪她回去,但是你卻想這麼做,真是好姊姊。」我繼續說:「可是,不是每個人都知道你罵妹妹,其實只是想再回來。以後面對其他大人,想回來直接說,不要怕。你不說,別人不知道你心裡想什麼。」她點頭。
我知道她心裡藏著委屈,負面能量愈積愈多。當不舒服的感覺累積到一定程度,不知不覺會用「抱怨」當發洩。不然呢?還未成熟的小孩,你要她怎麼安慰自己。
「記著,要練習把心裡的想法說出來,你剛剛用罵你妹來表達,多數人不能一眼就看懂。
「如果別人不懂,你這樣氣呼呼回去,還可能沿路一直罵你妹,其實你一點都不想罵她,對嗎?」
我知道她聽懂了。但是,聽懂了一次沒有用啊。
她對家人說話的口氣,一年比一年不好。前天我們一行人走在路上,她對奶奶說話口氣不好。奶奶嘆了一口氣。我說:「她今天這個態度,是大人的責任。」奶奶想反駁,但話還沒出口,我家弟弟馬上說:「沒錯。」
我一點不想責備大人,我也想盡量避免加深大人的壓力。現在父母難為,誰不知道。但還是那句老話,父母可以多盡一分心力的時候,要把握。多花的心力,沒法跟你保證什麼,但至少,可以減少將來懊惱和後悔的程度。
聽懂小孩話裡有話,是大人的功課。【跟朋友在一起的樂趣】
我們要提早認清:自己在孩子的心目中永遠最重要,這並不符合事實。
從青少年開始,不論他們之前多以父母為中心,這樣的情況終將永遠消失。
你可以說,我的孩子沒有,他們還是很孝順我,但那是教化的結果。老天爺在創造人類的時候,就已經將基因設定好了──跟同年紀的人在一起的快樂,是無可取代的。不論父母和孩子的感情有多好,這種設定沒法改變。
迪士尼、環球影城,弟弟是第二次來。他說:「我從來沒有很喜歡這些遊樂園。」意思是,下次別說要帶我來這些地方了。我可以理解,排隊排得要死,天氣炎熱加上人擠人的環境⋯⋯
「你以後有機會都不會再來了?
「以後大了跟朋友也不會來?」我問。
「跟朋友當然會。
「跟朋友去哪裡都好玩。」他說。
聽孩子這麼說,不但不傷心,卻覺得欣慰,為什麼?受限於傳統禮教的包袱,常讓我們不敢面對自己最真實的感受。愈能勇敢面對自己的人,充分發揮和享受人生的機率愈高。
朋友,終將取代父母的地位。這裡的朋友,包括另一半。
「自己在孩子的心目中是最重要的」,只要父母還抓著這一點不放,親子很難也是朋友。
跟朋友在一起,才能創造樂趣的最高點,這個事實,不能因為我們不想孩子離開而裝作不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