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第一章 為什麼必須提升孩子的自我肯定感?

「只看缺點」會降低孩子的學習能力

「強化優點」與「改善缺點」都是平常經常聽到的詞彙,而日本的主流似乎是「改善缺點」。

但是歐美不管是教育領域還是商務領域,主要都是找出優點並讚揚,以期強化優點。因為歐美教育中的價值觀認為:「只要優點繼續增強,缺點自然會跟著改善」。

舉例來說,孩子同時拿回兩張考卷,分別是「一百分的英語」與「五十分的數學」,各位會說些什麼呢?

「英文考得很好,但是數學也太糟了吧?英文這樣差不多了,接下來就多算點數學吧。」大部分的母親都會先稱讚完英文(甚至也有人直接忽視!)後就開始追究五十分的數學,要求這個要求那個,說出讓孩子反感的話吧?很多日本人重視做不好的部分(缺點)勝於做得好的部分(優點)。

「該稱讚就稱讚,該提醒就提醒,這樣有什麼不對嗎?」

這種做法其實很正常,但是從提高自我肯定感與提高學習能力的角度來說,這種應對方法是有問題的。

「為什麼辦不到?」

「你有認真讀書嗎?」

「你是不是缺乏幹勁?」

當父母總是看著考卷與成績單說出這些話語時,孩子們能接收到的就只有父母的煩躁與攻擊性情緒。

原本是想激勵或是為孩子打氣,卻蘊含著怒氣、諷刺或酸言酸語的語意時,就等同是在詛咒孩子。

「你這個地方不行」、「這裡錯了喔」父母擅自斷言孩子哪裡做得不好,甚至追究所有細節時,孩子學習的幹勁自然會變差,如此一來愈來愈討厭數學,永遠讀不好數學也是理所當然的。

順道一提,如果我看到補習班的學生或是自家孩子拿出這種成績時,會打從心底爽快地稱讚:「哦!英文一百分耶,你很努力了喔!很好,你辦到了呢!」接著再以陳述事實的方式看待數學:「數學考五十分嗎?啊,這樣啊。」表現出

「我知道了」後就結束這回合。

無論分數是好是壞,對已成定局的事情說三道四並沒有意義。此時最重要的,就是為了避免讓孩子覺得考五十分就夠了,得想辦法讓孩子主動對其感到不滿意。「我該怎麼辦才好?」、「為什麼會考不好呢?」通常孩子不會主動徵求建議,所以我會詢問:「那麼你打算怎麼辦呢?」如此一來,大部分的孩子都會說出:「我想考更高分。」這時我就會提出「來討論該怎麼考更高分吧」的建議,並陪著孩子一起重新解開並分析做錯的題目。

只要能夠修正錯誤,下一次就不會再錯了,所以我會引導孩子明白錯誤與失敗都是值得慶幸的,告訴他們:「錯誤與失敗都是寶貴的經驗喔。」

長期累積這樣的經驗,孩子就不會再害怕錯誤或失敗了。

不再使用詛咒話語,就能提升自我肯定感我已經親眼見證過無數次只要父母改變自己的說話習慣,孩子的成績就會提升的案例。

話語足以改變一個人。

不,或許效果遠高於此。我透過教育經驗與演講活動,注意到話語足以形成一個人與其背後的人生。

孩子們都很單純,不懂得質疑父母的話語,會打從心底接受並吸收。

不再使用詛咒話語,就能提升自我肯定感不久之前有名補習班的學生經常說出:「我很不會讀書。」結果成績也彷彿要迎合這句話般地一落千丈。

我憂心忡忡地找學生媽媽當面討論時,發現對方在過程中不斷說出「因為這孩子和我一樣真的不擅長讀書」,讓我錯愕不已。

媽媽的這句「真的不擅長讀書」不知不覺間烙印在孩子心裡,並形成了相應的現實。

這簡直就是詛咒對吧?

「反覆說出的話語會成為現實。」

反覆說出的話語會形成強烈的暗示,對人類的言行舉止、思維甚至是外表、氣質都會產生影響。

從這個角度來看,話語暗藏的或許就是真實的自己。

在教練學(Coaching)的領域中有個名詞叫做「自泌(autocrine,原指細胞的自分泌)」,意思是「聽到自己說出的話語後,對自己的內心產生影響」。

父母對孩子說話的同時,自己的耳朵與腦袋也會重新確認其自身的話語,因此當然說話者本人也會受到影響。

既然如此,反覆施加在孩子身上的負面話語,也會一字不漏地鑽入父母體內,於是在說話者本身毫無察覺的情況下,確實接收到了負面的訊息。

「大家都把你當笨蛋喔。」說出這句話時,孩子與你都會滿心不安。

「連這點小事都做不好嗎?」說出這句話時,孩子與你都會變得無能。

「你是壞孩子。」說出這句話時,孩子與你都會變成壞人。親子一起墮落簡直就是一石二鳥的負面版。

首先請銘記「惡有惡報」,別再使用詛咒的話語了。平日也應切記盡量別使用負面話語。在停止詛咒的瞬間,詛咒就會解除了。

第二章 提升孩子自我肯定感的十大魔法金句

試著和孩子像朋友一樣對話要讓「原來如此」、「我都不知道」這種佩服的魔法金句順利發揮效果,就必須用在大人所不熟知的領域。

例如最新的遊戲資訊、足球選手或搞笑藝人相關資訊、昆蟲或動物圖鑑等小知識、剛從學校習得的各地歷史遺跡、遊樂園的設施、從電視節目看到的美味半熟蛋作法、真人化電影的人氣原作漫畫等。

雖然孩子們的人生經驗不比大人,但是對於一些大人不熟知的特定領域、長大後忘記的事情等卻了解得非常詳盡。

所以請試著藉由「原來如此」、「我都不知道」、「你真懂!」、「好有趣」等話語用心附和孩子,花點時間傾聽孩子說的話吧。

各位會發現孩子能夠告訴我們的資訊,比想像中更豐富、即時且正確喔。

以前曾有媽媽對此感到擔心:「把孩子當成大人對待,用朋友般的態度相處真的好嗎?這樣能夠建立起適當的親子關係嗎?」原來如此,看來也有這樣的意見與擔憂呢。

但是在擔心之前請嘗試一次「親子間如朋友般的對話」吧。

無論父母多麼留意打造「對等關係」,親子終究是親子,一定會有上下關係,根本不可能顛覆。

親子之間不可能會有真正的對等關係,無論親子關係是好是壞,彼此之間在生理上、心理上與社會上都具備上下關係。

因此只要認真傾聽孩子說的話即可。試著刻意打破彼此間的上下關係,與孩子站在同一個高度對話吧。

從對話中獲得對等地位的孩子會信賴父母,如此一來,就能夠建立起更深入的親子交流。

孩子絕對不會因此輕視父母,請儘管放心。

第三章 媽媽們的困擾諮商室

孩子太沉迷打電動了, 真不知道該拿他怎麼辦我兒子現在就讀小學五年級,成績屬於中下,平常非常沉迷於電動,在家中絕對不肯放下iPad。假日時會從早上開始玩好幾個小時,強行拿走平板電腦的話就會大吵大鬧,此外也很愛看漫畫或Youtube,根本沒心思讀書。這讓我相當擔心他的前途,且這麼沉迷娛樂的模樣也讓我看了心煩,希望能夠阻止他再玩下去,也希望他可以讀點書。我該怎麼辦才好呢?實在很著急。(化名.久保田)A:讓孩子自行決定規則與罰則

這幾年最常見的諮詢問題,就是有關孩子打電動的煩惱。

為什麼看到孩子整天打電動,做父母的會心煩呢?因為孩子疏於學習嗎?但是其實大部分的名校學生都有在打電動。照理說遊戲與成績是沒什麼關聯性的,孩子並不是放棄遊戲後就會乖乖讀書,成績當然也不會因此提升,所以請各位先拋開「電動是萬惡根源」的成見吧。

我歸納出兩種解決方案。

一是最傳統的方法,就是親子針對當前狀況的問題促膝長談。首先提出孩子沉迷電動所造成的問題,接著請孩子自行決定規則與罰則後,再一起討論該怎麼調整。因為相較於父母單方面設定的規則,孩子比較願意遵守自主訂下的規則。

舉例來說,決定好的規則是「一天最多玩一個小時,不遵守的話就禁玩一週」,那就請孩子寫在紙上後張貼在全家人都會看到的地方。

實際上執行罰則時,孩子可能會哭鬧或耍賴,但是這裡最大的關鍵在於必須嚴格要求孩子遵守約定,這麼做才能夠真正有效幫助孩子脫離沉迷於電玩的日子。

第二種方法就是「讓孩子玩個盡興」,也就是相當偏激且不按牌理出牌的「長處延伸法」。或許會有人認為這種做法「不切實際」,但是或許孩子的長處或才能就在這裡(電玩)也不一定?

孩子面對有興趣的事情時,會灌注令大人訝異的熱情與能量。因此孩子真心想打電動的話,就代表這件事情為孩子帶來了「喜悅」、「滿足」等幸福感。有些孩子會透過熱中電玩,獲得各種知識或開發天分,在未來的夢想或工作上派上用場的機會並不是零。

事實上許多科技公司的創業者都是小時候沉迷電動,甚至到達廢寢忘食的地步。正因為他們生長的家庭並未對電動有所限制,他們才能夠實現偉大的成就。

儘管如此,我還是明白各位家長的不安:「又不是每個喜歡打電動的孩子都能夠創立科技公司,讓他們繼續沉迷下去真的好嗎?」

因此該選哪一個方案呢?全仰賴各位的判斷。但是這裡要提醒各位,無論選擇哪一條路,最要不得的就是半途而廢。

第四章 父母也需要提升自我肯定感父母覺得幸福,孩子就會跟著幸福

總是只看到孩子的缺點,代表父母(觀看者)內心出狀況了。同樣是愛哭愛笑,情緒起伏很大的孩子,有些媽媽會覺得「富有熱情與感性」,有些媽媽則頭痛不已:「真是難搞愛鬧的孩子。」一切都取決於觀看者解讀的角度不同罷了,沒錯吧?

那麼孩子希望父母用什麼樣的角度看待自己呢?

而父母用哪一種角度看待孩子,自己才會感到幸福呢?

這裡要請各位一起來做個「妄想實驗」。

或許難以置信,但是你今天竟然中了一億日元的樂透!這可不是在作夢!這是不折不扣的事實,無論確認幾次號碼,結果都一樣,你就是中了一億日元!

這時不愛讀書且頭腦簡單的孩子,正坐在旁邊看著漫畫捧腹大笑。

現在的你,會想大聲責罵孩子「不要再看漫畫了,快去讀書」嗎?

想必是開心得不得了,開心得沒空去思考這件事情吧?現在滿心都是一億日元要拿來買什麼?要怎麼花?要告訴誰?對了,去旅行吧!或許還可以買棟房子!腦中的妄想無盡延伸,即使孩子只考四十分、翹課不去補習,甚至是沉迷於電玩,都絲毫不覺得生氣吧?

「四十分?沒關係沒關係。」、「不過是補習班,偶爾不去也無妨。」、「這個電動很好玩的感覺,也借我玩玩看嘛!」或許還會說出這種話也不一定。雖然「中一億日元的樂透」是過於極端的例子,但是偶爾做做這種超展開的妄想有其意義。透過這個「妄想實驗」可以輕易發現,原來父母開心時對待孩子的態度會有如此大的差異。

人們在自己幸福的時候,對他人也會比較寬容。願意容許他人的失敗、不容易看見他人的缺點,甚至能夠發現對方的潛在的優點。只要父母心滿意足覺得幸福,就能夠用「樂觀的角度」而非「擔憂的角度」看待孩子,自然不會過度干涉。懂得享受自己人生的人,本來就不會太過在意其他人,這個道理放在家庭內也適用。

如此一來,「家」就成了孩子能夠安心的快樂歸屬,當然也會成為孩子盡情發揮才能的「場所」。

「父母覺得幸福,孩子就會跟著幸福」。

這是真的。期望孩子幸福的話,只要父母自己學會享受人生,過得幸福即可。是的,請先從自身做起。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