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根據孩子的特性,進行溝通
──當孩子無法運用情緒語言來表達心情時,我們應該多注意孩子的特性,努力理解孩子表達上的不成熟,試著察覺孩子隱藏在其中的真實情感。

◆與孩子分享豐富的情緒詞彙
若想讓孩子學會適當表達自己的情緒,父母在日常生活中應該要對孩子使用符合情境、適當的情緒詞彙,來描述發生的事情。如果在自己經歷情境的同時,聽到父母適當表達的情緒詞彙,孩子就能更容易、更有效地學習和掌握這些用字遣詞。
舉例來說,當哥哥堆的積木被弟弟毀掉時,媽媽應該要做的,是試著揣測哥哥難過的心情。我們首先要解讀孩子的情緒,比方說:「積木被弟弟毀掉了,該怎麼辦?你一定很傷心。」
接下來,我們要運用詞彙來準確描述孩子的情緒,像是「你一定對弟弟非常生氣」;否則,不太懂得表達情緒的孩子,就會選擇更簡單的方法──行動,來進行表達,例如大吼大叫、亂丟東西、毆打弟弟等。所以,此時父母若能使用情緒詞彙來解讀孩子的心情,並描述給孩子聽,就可以對孩子產生巨大的幫助。
如果父母不先揣測孩子的心情,只把焦點放在孩子的問題行為上,用負面情緒來回應,孩子就會錯失學習正確表達心情的情緒詞彙的機會;如此一來,孩子往後在產生類似的情緒時,就會傾向再次用問題行為來回應,而不是用語言適當地把情緒表達出來。
因此,父母應該教導孩子在目前情況下能適當表達心情的情緒詞彙,一個是積木被弟弟毀掉之後的「傷心」心情,另一個則是「生氣」的心情。這些都是孩子透過親身經驗學到的詞彙,所以能更快速、更容易地在生活中熟悉與應用。理論上來說,比起用單字卡等方式學習,藉由經驗學到的詞彙,能讓孩子更有效地掌握和使用。
換句話說,當父母在生活中教導孩子理解情緒詞彙時,就能幫助孩子成長,進一步有能力表達情感。因此,對孩子來說最好的語言老師,就是陪伴孩子時間最長的養育者。

◆不懂如何正確表達心情的孩子
父母是孩子出生後最先建立關係的人,也是在日常生活中提供學習機會,以及能為孩子填補不足之處、修整鋒利之處的人。孩子在學習與父母建立關係的技能時,即使出現了不足之處,父母也能充分包容,睜一隻眼、閉一隻眼耐心等待,但當孩子習得與父母建立關係的技能,進入社會(機構、學校、社會)時,那又是另外一回事了。
此時,如果孩子建立關係的技能出了錯,在與他人進行社會互動的過程中,就可能遇到很大的困難。因此,父母應該幫助孩子掌握與他人互動時需要的技能,讓他們能根據情境,採取適當的表達方式。
有的孩子會比同齡的人更難掌握情緒表達的語言,這點可能會透過性格表現出來。不過,如果孩子在情緒上的語言表達有障礙,家長也無須過早開始感到擔心、焦慮,因為孩子只是難以表達,而不是沒有能力表達;就算不使用語言,他們也可透過非語言的表達方式(鬧彆扭、憤怒、肢體動作)來表現心情。每個孩子都會用自己的溝通方式來嘗試表達情緒,只是我們或其他人會因為理解與否而產生不同的反應。
當孩子無法運用情緒語言來表達心情時,我們應該多注意孩子的特性。當孩子表現出負面的情緒反應,甚至產生問題行為時,父母也要避免只把焦點放在行為本身,而給予負面的反應和回饋;相反的,更要努力理解孩子表達上的不成熟,並嘗試察覺孩子隱藏在其中的真實情感。
此時,父母應觀察、掌握當下在孩子身上出現的情緒,並且透過語言,平靜地向孩子描述這些對應的情感,為孩子解讀情緒。如此一來,孩子就可以學到如何用語言來表達自己當下產生的心情,往後再出現類似的情緒時,也能找到適當的詞彙,用語言進行表達,而不是以問題行為來表現。

◆如何教導孩子情緒詞彙
在教導孩子情緒詞彙時,父母應該以孩子經歷的事物為基礎,以簡單有趣的方式進行。如果你想透過日常經驗來教導孩子,利用孩子或全家福的照片會很有幫助,或利用孩子喜歡的漫畫角色一起聊天,也有所助益。
首先,我們可事先準備好形容各種情緒(喜悅、悲傷、生氣、害怕)的貼紙,接著和孩子一邊看照片一邊聊天,進行根據人物表情貼上相應情緒貼紙的遊戲。孩子會在活動期間一邊學習情緒詞彙,一邊受到視覺(照片)刺激和聽覺(媽媽的聲音)刺激,還可以在貼上貼紙時進行小肌肉運動。
透過這樣有趣的小遊戲,不只可以教導孩子適當的情緒詞彙,就連視、聽覺刺激和小肌肉運動都能達成,對孩子的認知能力也會有所幫助。

◆利用貼紙與相片,進行表達情緒的遊戲
我們可利用相簿進一步玩這個遊戲,準備大量孩子或家人的照片,這些照片必須包含各種情緒(開心、悲傷、生氣、恐懼等等)的表情。
父母可以和孩子一起挑選一張照片,然後貼上帶有表情的貼紙,如果選擇媽媽呈現笑臉的照片,就貼上微笑貼紙;接下來孩子在看其他照片時,也會尋找笑臉並貼上微笑貼紙。
要注意的是,如果這時父母只是把相簿拿過來,提議一起看的話,孩子可能會表現得興趣缺缺;請不要急著強迫孩子,父母可以先貼上幾張貼紙,接著把相簿放在他們視線所及的地方。如果孩子偶然打開了相簿,覺得有趣的話,就能輕鬆參與遊戲──當孩子自己做出選擇時,他們往往會產生更大的動能,並感受到更多的樂趣。
在孩子自己發現、拿起相簿,並且把它帶回來之前,父母只需要靜靜等待就好了。當孩子把相簿拿過來後,不妨笑著對孩子說:「哇~這是什麼?」、「是我們的全家福耶!」、「要不要一起看?」、「你從哪裡拿來的?」、「一定會很有趣!」,只要用充滿期待的表情和語氣回應孩子,就可以進一步激發孩子的興趣。
接下來,當親子一起看相簿時,家長可以一邊指著孩子的表情詢問「你當時的心情是什麼樣子呢?」,一邊引導孩子自然地在貼紙中選擇一種表情。
「在這些表情裡,和○○的表情一樣的貼紙在哪裡呢?」
媽媽可以這麼問,然後耐心等待孩子回應。若孩子在各種情緒貼紙中選好了一種,媽媽就可以解釋孩子挑選的貼紙所代表的情緒,同時引導孩子把貼紙貼到相簿上。
剛開始進行遊戲之際,孩子不一定能選出與表情相符的貼紙,此時父母可以牽著孩子的手,一邊看照片裡的表情,一邊說:「我們家○○生氣地皺起了眉頭耶。」像這樣,把照片裡表情呈現的正確情緒說明給孩子聽,接著再把生氣的表情貼紙拿給孩子看,讓他辨識對應的貼紙,告訴孩子「這裡有生氣的表情耶」,再引導他把貼紙撕下來、貼上去就可以了。
如果沒有適合的照片,也可以收集各種表情貼紙,並且將「呈現類似情緒的表情貼紙」進行配對活動,重點在於以「一起玩遊戲」般的多元方式來教導孩子。
另外,也可以透過醫院遊戲(痛苦、害怕、哭泣)、洗澡遊戲(涼快、清爽)、玩偶遊戲(漂亮、可愛)等情境,讓孩子自然而然地掌握情緒與表達。此外,在進行角色扮演遊戲的同時,還可以學習到更多的表達詞彙。若父母根據遊戲方式給予適當的回應,孩子就可以體驗到更多快樂與樂趣,甚至進一步學到父母的表達方法。
當孩子透過遊戲理解、表達自己與他人的情緒時,就能在其中發展認知和語言能力。比起在填鴨學習過程中學到的字彙,親子一起遊玩時,孩子更輕鬆快樂,效果也更好。
孩子在與父母遊戲的過程中,溝通機會自然也會增加,隨著這種互動的積累,對於父母的那片信任與依戀的森林,也會被灌溉得更加蓊鬱。

◆沒有明確指示就無法理解的孩子
有的孩子難以理解經過省略的語句,無法領會沒有指名道姓的代名詞。對這樣的孩子,父母必須避免省略任何內容,明確地把每個詞彙說清楚給孩子聽。
假設有兩個孩子正在盪鞦韆,我先問左邊的孩子「你幾歲呢?」,他回答「七歲」;再問右邊的孩子「你呢?」,結果那個孩子沉思片刻,回答「我住在○○公寓裡」,給出與提問目的毫無關聯的答案。過了一會兒,我再次詢問右邊的孩子「你幾歲呢?」,孩子這才正確地回答「七歲」。
聽到我省略問題內容、直接說出「你呢?」時,第二個孩子的反應,意味著他無法正確掌握和理解言語的意義;對這樣的孩子來說,要推測那些經過省略的語句──也就是沒有明確指示的語句,並且作出回答,是格外困難的。
讓我們再舉一個例子。
假設媽媽因為照顧老二而忙得不可開交,大兒子卻總是纏著要零食。此時媽媽對大兒子說:「那你要不要吃餐桌上的那個呢?」媽媽口中的「那個」,指的其實是餐桌上的餅乾和水果,但大兒子難以理解媽媽所說的「那個」是什麼。
在這個情境下,媽媽千萬不可以說:「你連那個是什麼都不知道嗎?不是就在餐桌上嘛!」神經質地使用負面的話語來催促孩子;對孩子表達「稍微等一下」也不太適當,因為孩子實在難以理解媽媽到底在說什麼。父母可能認為孩子「看一下餐桌就會知道了」,但對孩子來說,要理解不夠具體的語句,往往是非常困難、費力的。
在這樣的情況下,父母要做的,是運用具體的詞彙來跟孩子說話。例如明確表達「餐桌上有餅乾和香蕉,如果你餓的話可以吃」,孩子就能輕鬆理解媽媽的意思。

◆父母的否定言語是大忌
遇到這種困難的孩子,雖然能進行記憶背誦等行為,但往往會在想像活動中遇到困難。有時孩子會在感興趣的領域發揮強大的記憶力,例如可以分毫不差地說出世界各國首都的名字、記住連大人都很難懂的國字,或者對背誦科目和需要規則的計算題等,一點也不覺得困難。
另一方面,在自行想像寫成文字,或以開放式的題目書寫作文時,他們往往會產生困難。這樣的孩子很容易覺得自己的想法和行為是無條件正確的,而和自己抱持不同想法的人全都是錯誤的,所以也會強加自己的規則、生活方式等等在其他人身上,為周圍的人帶來痛苦。
此時,父母如果對孩子的行為使用否定言語,經常使用像是「你錯了!算了!停下來!不行!你好怪!」這種命令式語氣的話,孩子就會受到很大的傷害,所以我們盡量不要對孩子使用命令句型,而是要多使用「讓我們~吧,試試看~好不好?」這種邀請句型來進行表達。唯有如此,孩子與父母的關係才能保持正面,不會受到負面影響。
另外,父母在評價孩子時,若以孩子的學習能力為標準,抱持著「這種程度的表達方式,孩子應該『就聽得懂了吧』?」的想法,孩子可能會產生過度的心理負擔,繼而陷入溝通的陷阱,如此一來,與孩子順暢溝通的管道或許就會被完全切斷。
父母有很多機會能近距離觀察孩子,如果孩子有任何不足之處,就應該透過這些機會,採取自然的方法來填補。與其一邊傷害孩子一邊教導孩子,不如根據孩子的特性,使用更好理解的具體言語,才能與孩子達成更圓滿、有效的溝通。只要實現了這一點,孩子就能夠學習、填補不足之處,同時慢慢掌握溝通的方法。

◆如果孩子無法理解比喻性說法
根據孩子的特性,父母應該盡量避免使用某些表達方式。尤其遇到孩子會按字面意思照單全收的話,就顯示他在理解「比喻性說法」這方面可能遇到很大的困難。
在這種情況下,如果想與孩子進行有效的溝通,父母在與孩子對話時,應該仔細說明具體的細節,告訴孩子是在哪個情境下、出於什麼原因。以下介紹五個代表性實例。

★當孩子無法理解「等一下」
與其說「你稍微等一下」,不如一起看著時鐘講出精確的時間,對於這樣的孩子來說,這是更方便理解,也更簡單的表達方式。舉例來說,如果對孩子說「我們待會兒去幼兒園吧」的話,孩子往往很難判斷「待會兒」是什麼時候;在這個情境下,媽媽要明確地表達「當短針指到九時,我們就去幼兒園吧」,孩子就更容易理解了。年幼的孩子可能還不會看時鐘,在這種情況下,可以給孩子數字,告訴他們出發的時間。

★「多吃一點」這句話對孩子沒有用
面對不好好吃飯的孩子,與其說「你多吃一點吧」,不如把次數表達出來,告訴孩子:「你再吃三口吧!」孩子會更容易理解。另一個類似的例子就是刷牙,與其說「你要好好刷牙」,不如具體地說「每天要刷三次牙」或「睡覺之前一定要刷牙」,告訴孩子準確的次數和做法,才會對他們產生幫助。

★避免說出「快要累死了」
若在孩子面前使用「我快要累死了」或「我辛苦到快死了」之類的比喻性說法,會讓孩子感到不安,所以絕對不可以使用。若是孩子不懂比喻和象徵,會按照字面意思來理解,認為父母真的會死掉。在這個情境下,父母如果可以根據孩子的特性,適當地單純表達「我今天好辛苦」或「我今天好累」的話,孩子就能輕鬆理解,比較不會產生混亂。

★慢郎中與急驚風小孩
當孩子表現出一副慢條斯理、做事慢吞吞的樣子時,父母可能會以話語加以督促,但孩子往往很難理解「快一點」、「慢一點」這些抽象的語句。在這個情境下,我們可以透過孩子平時喜歡的具體物品或活動,來取代抽象的語句表達。舉例來說,如果是對火車有興趣的小孩,我們就可以把「慢一點」這個句子比喻成區間車,把「快一點」比喻成自強號,只要用孩子容易理解的直白說法或眼睛看得到的詞彙來進行,孩子就更容易理解了。

★結束遊戲時間
當孩子正在和朋友玩耍時,最好可以提前告訴孩子結束遊戲的時間,不要突然叫他們停止。很多父母都會突然要求孩子停下來,並催促孩子「是時候該回家了」,但大部分的孩子都不喜歡這種情境,尤其是那些會判斷狀況的孩子,更是難以忍受驟然的情境轉折。
對於這樣的孩子,應該要提前告知遊戲結束的時間,幫助孩子達成情境轉換。舉例來說,我們可以把時鐘展示給孩子看,提前告知「我們玩到長針指到數字五為止」,如此一來,孩子就能一邊觀察數字,一邊斟酌需要結束遊戲的時間,屆時就可以較無抗拒地接納情境轉換。

如上所示,如果孩子無法正確掌握意思、難以接納,父母就應該更冷靜、更細心地讓孩子信服與理解。這裡需要注意的是,即使孩子對語句產生了不同的理解,也不要感到憤怒,或以否定的言語傷害孩子的自尊心。

◆親子溝通,是社會溝通的起點
每個孩子都有各自的特質和與生俱來的個性,有的孩子只要父母說聲「啊」就能連帶理解下一句話,但有的孩子沒辦法區分「啊」究竟是開啟對話的表現,或只是狀聲詞而已。
這些都沒關係,若父母明白、理解孩子的特性,適當地進行溝通,親子互動就能圓滿順利。只要我們不急著指出孩子的問題,並用負面言語傷害孩子,就可在溝通的過程中,讓孩子學習與世界溝通的方法。
親子之間的溝通是所有社會溝通的起點,若孩子在與父母互動的過程中感受到溝通樂趣,就可以健康地成長。唯一能為孩子打開與世界溝通的大門之人,正是父母;若想達成良好的社會互動,在面對他人的話語時,傳遞、解讀訊息的能力十分重要,而這項能力的第一步,就需要親子同心協力完成。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