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勁值得學習
人要活得健康、快樂、有意義又長壽,就要注重生理、心理、 哲理的養生三理,也就是身心靈都要照顧。生理上要動靜適度,飲食合乎養生,起居有常;心理上要調解七情六欲與情緒,並修養德行;哲理上要培養正確的人生觀與世界觀,要性命雙修,道家術語意即「神形兼修」,身心合一,不超限使用,但亦不斷提升能力, 以臻天人合一。
現代人依賴太多的科技發展,脫離自然人的生活形式,心太貪、太急著要做出成績,因此活得不快樂、不健康。生理的養生就是要回到自然人;心理的養生就是要提升文化素養、多動腦、多學習;哲理的養生就是要有更崇高、心靈生存意義的追求與發揚。
中國傳統的禪坐、氣功跟太極拳有什麼相同相異之處呢?跟養生又有什麼關係呢?我認為,禪坐是訓練身心安靜,而達到覺知敏銳的境界。太極拳強調的勁,是造成氣(功)的結果。所以,勁是因,氣是果。禪勁太極養生的運動,即是以腦訓練覺知與運動之間的連結。
練習禪勁太極養生時,心要先靜下來,覺知身體在哪,心就在哪的動中禪,是同時訓練認知、知覺和運動的養生法。養生在於延展筋脈,使得全身的經絡通暢。筋膜鬆開,骨和骨之間、器官與器官之間都鬆開,身體如水一般柔和,也就是「流水不腐」。水漾人生自然就能擁有花漾年華,是從內而外的最佳保養方法。本書是以鄭曼青大師的《鄭子太極拳自修新法》為最高指引,「吞天之氣,接地之力,壽人以柔」為最高目標。
本書共分四大章節,包含基本原理、六大理論、太極實踐、生活應用共四部分。禪勁太極養生的練習以鄭子太極拳為範本,學員依據「信、解、行、證」為練習原則,首先相信、了解原理、實際操作、反覆證實,才能知其然,更能知其所以然,經過學習、練習而養成習慣。
每一個禪勁太極養生動作都包含「鬆身、拉筋、調姿、順氣、發功」的過程,加上「整勁、蓄勁、發勁」三勁一體。簡明的練習方法,可以用禪宗六祖惠能大師的「幡動、風動、心動」作為指引。幡動,指的是身體動的狀況;風動,指的是造成運動的力量;心是不動的,也就是身心合一,處處安定。熟練以後,是心在哪裡,身就在哪裡,身隨意轉。練習禪勁太極養生的目的,主要在操作自己的身體,達到鬆沉有勁,能夠用在坐、站、走路就夠了。至於拳架,那是運動肢體的一種安心享受、處處安穩、氣定神閒,養生的進一步保證。
第四章的「生活應用」部分,提供居家生活練習的小訣竅,接著走出戶外,親近自然。我們列出農場的養生項目表,作為指引與參考,期望讀者走進自然,道法自然,向自然學習養生。
「一陰一陽之謂道」,陰陽如同一條軸線的二端,愈行愈遠,其差異愈大,愈沒有合作的機會。二個端點可反向彎曲成弧向中央靠攏,形成如太極圖,多軸之下形成球體,就有了圓融合作成效。
利用陰陽相濟,練習鬆沉有勁,可先用肌肉力得到正確姿勢,再放鬆肌肉力,就有了自由落體、沉的效益而得到勁。所以,太極拳有「拙力去了,勁就上來」的表達方式。
陰陽互動的太極哲學所發展出來的太極拳,是養生的最佳工具,而「勁」的學習,正是身心靈養生的重要流程。太極拳是中國文化、文明的精華之一,養生之餘,有太極勁的太極拳如鄭子太極拳,是值得學習的。
希望讀者用輕鬆自在的心情閱讀本書,找到明師學習,持之以恆的做,相信在過程中必能有所體會。養生雖然是個人的行為,但當社會上的大多數人重視養生,成就自己天命的正面思維,整個社會水平就會隨之提升。期待不久的將來,這種有效、快樂的學習能夠遍地開花。
古代人練拳時,首先相信明師,透過老師手把手的教導,用感覺的方式學習,因此只有少數人能學習得到。現代人練拳的方式則不同,首先了解知識理論,相信科學,還是要透過老師手把手的教導,用感覺的方式學習,但較能普及化。為了讓大眾在學太極拳的過程中,清楚明白其中道理,不會走冤枉路,達到預防醫學的目的,就是出版這本書的價值,也是我寫這本書的最大目的。
為什麼太極勁能養生?
從生物學角度,我認為太極勁能夠養生的原因有五點:
(1)利用大自然物理能量,減少生物能的使用,也就是減少粒線體雙面刃的傷害。
(2)虛實分明的陰陽太極身的運動,有利於鬆身拉筋,經絡暢通,筋骨健壯。
(3)組織液的靜水壓、流水壓不斷,造成流水不腐,細胞健康。
(4)靜下心,覺知及運動神經系統能力增強,身心調和。
(5)培養出精益求精的精神。練習過程,為了知道肌肉的放鬆,還有勁(氣)的流動,身心都要安靜;為了動作精準,也養成了百尺竿頭,更進一步的心態。
這裡先點到為止,在第二章的「道法自然的六大理論」有詳細說明。
中國人早就實證太極養生功效,西方科學也同樣證實這樣的觀點(Huston and McFarlane, 2016)。西方醫學可以根據實驗得知太極運動的功效,但還不夠瞭解箇中原理。由此可知,太極養生不是玄學,也不是老人、病人才要學,而是預防醫學,應該推廣到各年齡層。
鄭曼青的弟子的弟子 P. M. Wayne PhD 著有專書 “The Harvard Medical School Guide to Tai Chi”,由哈佛醫學院單位共同研究與推動,太極拳與健康的指引,雖然對太極勁沒有科學精準的界定,但西方醫學界已經藉由醫療成效的數據分析,瞭解太極禪修運動治療(Tai Chi Meditative Movement Therapy, MMT)對抗老人病有減輕症狀以及預防效益,包括預防跌倒,減緩骨關節炎,減緩帕金森氏症,加速慢性阻塞性肺病的復健,以及提高認知能力 (Huston and McFarlane , 2016)。加拿大的醫師可以開處方讓病人接受太極MMT治療,費用由政府補助,顯見太極對人類健康的功效已獲國際醫學界認可。
養生三理
世界上的任何事物,處處都有陰陽二相,交互作用後,提升到更高層級,謂之「太極」。養生不只是為了健康,更是為了提升個人能耐,完成個人被賦予的天命,用時間換取更高層級的人生意義。
傳統國人養生有三理:生理、心理、哲理;健康的身體,健全的心智,慈悲的心靈。養生要先養身,身心健全才有智慧、慈悲,才能經國濟世,普渡眾生。現今,大家都要求科學的實事求是,一定要有一套科學的養生邏輯思維。這裡,我提出幾項要點:
(1)要先瞭解身體結構特徵。
(2)要瞭解身體的運動機制以及限制。
(3)要瞭解身體有硬的骨頭,也有70%的水,因此有流固耦合的運動。
(4)有地心引力的作用。
(5)最重要的是,你用身體的什麼部位過日子?當模特兒、做打手、做苦力、用腦力、為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當CEO,或是經國濟世的政治家等。
有了這些明辨,你才能夠有效的追求健康快樂的養生活動!
道家養生強調性命雙修,在操作上,我認為落在「禪勁」二字。「禪」以心為主,就是覺知。學習覺知自己的身體,傾聽自己的身體,進而知道怎麼善待之,是腦子的運作。「勁」是流體力學為主的液壓變化,使身體達成流水不腐的機能運作,是練太極拳時勁的運作。
生命在於運動,長壽在於靜養
人類的運動也要有一個加壓(力)系統。身體在地面上下跳動,就會產生加壓功能,造成體內流體的循環,有助於氧氣、營養物送入細胞,排出廢物。這種骨骼、肌肉、韌帶的運動(Myers, 2016),會花費不少的生物能量。
能量有內力、外力的差別,細胞裡的粒線體分解物質,釋放三磷酸腺核苷(Adenosine Triphosphate, ATP)的能量,讓身體做工;但在分解過程中,也產生有害的氧離子,也就是自由基,會破壞細胞膜的脂肪酸,殺死細胞。所以,粒線體是兩面刃(Cadenas and Davies, 2000)。粒線體如果不產生能量,人不會健康;但產生太多的能量,也會傷害身體。
太極勁用到大地的物理能量,節省生物能,也避免了粒線體的雙面刃傷害。此外,能放鬆肌肉,讓身體的位能下降,使重量沉到腳底(湧泉穴),也能藉由地心引力的反作用力而得到加壓的功能;又因為肌肉放鬆,身體內液體流動的阻礙降低,氧氣、營養物、廢物的傳遞與排出就能變得順利。
前者上下跳動的運動就好比陽剛,用到大肌肉,會造成氧債,容易疲勞或受傷;後者鬆沉,藉由反作用力的運動,則是陰柔,利用小肌肉的有氧呼吸,能消除疲勞,恢復健康。又因為大肌肉放鬆的緣故,身體會有鬆膨的感覺,加上體液流動順暢產生的勁,使得身體像針一樣的挺直,因此在太極拳裡稱之為「綿裡藏針」。
這兩種方法可隨自己狀況而選用。當需要培養肌肉的時候,就用陽剛的方法;需要靜養的時候,就用陰柔的方法。這兩種方法都要用到腦的意識作用,才能達到身心合一。這兩種可簡稱為「肌肉力」與「流體力」,而這兩類也是陰陽相濟的運動。
人要活得健康、快樂、有意義又長壽,就要注重生理、心理、 哲理的養生三理,也就是身心靈都要照顧。生理上要動靜適度,飲食合乎養生,起居有常;心理上要調解七情六欲與情緒,並修養德行;哲理上要培養正確的人生觀與世界觀,要性命雙修,道家術語意即「神形兼修」,身心合一,不超限使用,但亦不斷提升能力, 以臻天人合一。
現代人依賴太多的科技發展,脫離自然人的生活形式,心太貪、太急著要做出成績,因此活得不快樂、不健康。生理的養生就是要回到自然人;心理的養生就是要提升文化素養、多動腦、多學習;哲理的養生就是要有更崇高、心靈生存意義的追求與發揚。
中國傳統的禪坐、氣功跟太極拳有什麼相同相異之處呢?跟養生又有什麼關係呢?我認為,禪坐是訓練身心安靜,而達到覺知敏銳的境界。太極拳強調的勁,是造成氣(功)的結果。所以,勁是因,氣是果。禪勁太極養生的運動,即是以腦訓練覺知與運動之間的連結。
練習禪勁太極養生時,心要先靜下來,覺知身體在哪,心就在哪的動中禪,是同時訓練認知、知覺和運動的養生法。養生在於延展筋脈,使得全身的經絡通暢。筋膜鬆開,骨和骨之間、器官與器官之間都鬆開,身體如水一般柔和,也就是「流水不腐」。水漾人生自然就能擁有花漾年華,是從內而外的最佳保養方法。本書是以鄭曼青大師的《鄭子太極拳自修新法》為最高指引,「吞天之氣,接地之力,壽人以柔」為最高目標。
本書共分四大章節,包含基本原理、六大理論、太極實踐、生活應用共四部分。禪勁太極養生的練習以鄭子太極拳為範本,學員依據「信、解、行、證」為練習原則,首先相信、了解原理、實際操作、反覆證實,才能知其然,更能知其所以然,經過學習、練習而養成習慣。
每一個禪勁太極養生動作都包含「鬆身、拉筋、調姿、順氣、發功」的過程,加上「整勁、蓄勁、發勁」三勁一體。簡明的練習方法,可以用禪宗六祖惠能大師的「幡動、風動、心動」作為指引。幡動,指的是身體動的狀況;風動,指的是造成運動的力量;心是不動的,也就是身心合一,處處安定。熟練以後,是心在哪裡,身就在哪裡,身隨意轉。練習禪勁太極養生的目的,主要在操作自己的身體,達到鬆沉有勁,能夠用在坐、站、走路就夠了。至於拳架,那是運動肢體的一種安心享受、處處安穩、氣定神閒,養生的進一步保證。
第四章的「生活應用」部分,提供居家生活練習的小訣竅,接著走出戶外,親近自然。我們列出農場的養生項目表,作為指引與參考,期望讀者走進自然,道法自然,向自然學習養生。
「一陰一陽之謂道」,陰陽如同一條軸線的二端,愈行愈遠,其差異愈大,愈沒有合作的機會。二個端點可反向彎曲成弧向中央靠攏,形成如太極圖,多軸之下形成球體,就有了圓融合作成效。
利用陰陽相濟,練習鬆沉有勁,可先用肌肉力得到正確姿勢,再放鬆肌肉力,就有了自由落體、沉的效益而得到勁。所以,太極拳有「拙力去了,勁就上來」的表達方式。
陰陽互動的太極哲學所發展出來的太極拳,是養生的最佳工具,而「勁」的學習,正是身心靈養生的重要流程。太極拳是中國文化、文明的精華之一,養生之餘,有太極勁的太極拳如鄭子太極拳,是值得學習的。
希望讀者用輕鬆自在的心情閱讀本書,找到明師學習,持之以恆的做,相信在過程中必能有所體會。養生雖然是個人的行為,但當社會上的大多數人重視養生,成就自己天命的正面思維,整個社會水平就會隨之提升。期待不久的將來,這種有效、快樂的學習能夠遍地開花。
古代人練拳時,首先相信明師,透過老師手把手的教導,用感覺的方式學習,因此只有少數人能學習得到。現代人練拳的方式則不同,首先了解知識理論,相信科學,還是要透過老師手把手的教導,用感覺的方式學習,但較能普及化。為了讓大眾在學太極拳的過程中,清楚明白其中道理,不會走冤枉路,達到預防醫學的目的,就是出版這本書的價值,也是我寫這本書的最大目的。
為什麼太極勁能養生?
從生物學角度,我認為太極勁能夠養生的原因有五點:
(1)利用大自然物理能量,減少生物能的使用,也就是減少粒線體雙面刃的傷害。
(2)虛實分明的陰陽太極身的運動,有利於鬆身拉筋,經絡暢通,筋骨健壯。
(3)組織液的靜水壓、流水壓不斷,造成流水不腐,細胞健康。
(4)靜下心,覺知及運動神經系統能力增強,身心調和。
(5)培養出精益求精的精神。練習過程,為了知道肌肉的放鬆,還有勁(氣)的流動,身心都要安靜;為了動作精準,也養成了百尺竿頭,更進一步的心態。
這裡先點到為止,在第二章的「道法自然的六大理論」有詳細說明。
中國人早就實證太極養生功效,西方科學也同樣證實這樣的觀點(Huston and McFarlane, 2016)。西方醫學可以根據實驗得知太極運動的功效,但還不夠瞭解箇中原理。由此可知,太極養生不是玄學,也不是老人、病人才要學,而是預防醫學,應該推廣到各年齡層。
鄭曼青的弟子的弟子 P. M. Wayne PhD 著有專書 “The Harvard Medical School Guide to Tai Chi”,由哈佛醫學院單位共同研究與推動,太極拳與健康的指引,雖然對太極勁沒有科學精準的界定,但西方醫學界已經藉由醫療成效的數據分析,瞭解太極禪修運動治療(Tai Chi Meditative Movement Therapy, MMT)對抗老人病有減輕症狀以及預防效益,包括預防跌倒,減緩骨關節炎,減緩帕金森氏症,加速慢性阻塞性肺病的復健,以及提高認知能力 (Huston and McFarlane , 2016)。加拿大的醫師可以開處方讓病人接受太極MMT治療,費用由政府補助,顯見太極對人類健康的功效已獲國際醫學界認可。
養生三理
世界上的任何事物,處處都有陰陽二相,交互作用後,提升到更高層級,謂之「太極」。養生不只是為了健康,更是為了提升個人能耐,完成個人被賦予的天命,用時間換取更高層級的人生意義。
傳統國人養生有三理:生理、心理、哲理;健康的身體,健全的心智,慈悲的心靈。養生要先養身,身心健全才有智慧、慈悲,才能經國濟世,普渡眾生。現今,大家都要求科學的實事求是,一定要有一套科學的養生邏輯思維。這裡,我提出幾項要點:
(1)要先瞭解身體結構特徵。
(2)要瞭解身體的運動機制以及限制。
(3)要瞭解身體有硬的骨頭,也有70%的水,因此有流固耦合的運動。
(4)有地心引力的作用。
(5)最重要的是,你用身體的什麼部位過日子?當模特兒、做打手、做苦力、用腦力、為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當CEO,或是經國濟世的政治家等。
有了這些明辨,你才能夠有效的追求健康快樂的養生活動!
道家養生強調性命雙修,在操作上,我認為落在「禪勁」二字。「禪」以心為主,就是覺知。學習覺知自己的身體,傾聽自己的身體,進而知道怎麼善待之,是腦子的運作。「勁」是流體力學為主的液壓變化,使身體達成流水不腐的機能運作,是練太極拳時勁的運作。
生命在於運動,長壽在於靜養
人類的運動也要有一個加壓(力)系統。身體在地面上下跳動,就會產生加壓功能,造成體內流體的循環,有助於氧氣、營養物送入細胞,排出廢物。這種骨骼、肌肉、韌帶的運動(Myers, 2016),會花費不少的生物能量。
能量有內力、外力的差別,細胞裡的粒線體分解物質,釋放三磷酸腺核苷(Adenosine Triphosphate, ATP)的能量,讓身體做工;但在分解過程中,也產生有害的氧離子,也就是自由基,會破壞細胞膜的脂肪酸,殺死細胞。所以,粒線體是兩面刃(Cadenas and Davies, 2000)。粒線體如果不產生能量,人不會健康;但產生太多的能量,也會傷害身體。
太極勁用到大地的物理能量,節省生物能,也避免了粒線體的雙面刃傷害。此外,能放鬆肌肉,讓身體的位能下降,使重量沉到腳底(湧泉穴),也能藉由地心引力的反作用力而得到加壓的功能;又因為肌肉放鬆,身體內液體流動的阻礙降低,氧氣、營養物、廢物的傳遞與排出就能變得順利。
前者上下跳動的運動就好比陽剛,用到大肌肉,會造成氧債,容易疲勞或受傷;後者鬆沉,藉由反作用力的運動,則是陰柔,利用小肌肉的有氧呼吸,能消除疲勞,恢復健康。又因為大肌肉放鬆的緣故,身體會有鬆膨的感覺,加上體液流動順暢產生的勁,使得身體像針一樣的挺直,因此在太極拳裡稱之為「綿裡藏針」。
這兩種方法可隨自己狀況而選用。當需要培養肌肉的時候,就用陽剛的方法;需要靜養的時候,就用陰柔的方法。這兩種方法都要用到腦的意識作用,才能達到身心合一。這兩種可簡稱為「肌肉力」與「流體力」,而這兩類也是陰陽相濟的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