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萌姊的高效學習法,讓孩子不只學習好
大家好,我是張萌——大家都叫我萌姊,一位青少年成長導師,也是高效學習的踐行者和時間管理專家。了解我的人都知道,我一向專注於研究如何幫助青年人找到管理時間的方法,實現高效人生。隨著時間的推移,慢慢地,我發現在學習我的課程的學員當中,有很多人已經轉變了身分,如有的人由職場人變成了父母。於是,他們開始重新定義自己的成長,不僅為自己學習,更重要的是開始關注孩子的學習。發現這個現象之後,我就一直在思考:怎樣才能幫助這些朋友解決他們的問題呢?
在孩子的教育培養過程中,什麼才是最重要的?是習慣、方法,還是工具?我開始深入研究家庭教育對孩子成長的作用,並認真分析研究家庭教育和親子的關係。
結合我自己的成長經歷,可以毫不誇張地說,我今天的所有成就,都離不開父母早期的正面引導。對我來說,父母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行動勝千言,父母的所作所為我從小就看在眼裡,也在潛移默化中成就了今天的我。
在我很小的時候,我的父母會制訂家庭讀書計畫,每天晚飯過後,家人就都拿出同一本書來閱讀,我們給這項活動起了一個名字,叫「同讀一本書」。讀完之後,每個人都會談一談自己的感想、受到的啟發。剛開始參與這項活動的時候,小小的我即使看了很多本書,也壓根不知道怎麼闡述自己的讀後感。慢慢地,我開始照著爸爸媽媽的樣子,對讀過的書進行復盤。經由這樣的方式,我明白了如何透過閱讀來學習,並且將習得的知識學以致用。同時,透過飽讀詩書,我能夠了解很多著名歷史事件和一些英雄人物,從小設立了人生的榜樣,並樹立了志存高遠的人生目標。這個好習慣,我們家堅持了數年,是我的父母把我帶進了閱讀的世界,我也把這個好習慣延續了下來。後來,我開始不斷地普及這種讀書方法,我的很多粉絲和學生都開始共贏,變成了影響身邊的力量。透過這件事,我們不難發現,父母在家庭教育,以及在孩子的學習、成長當中,是最關鍵的一環。
並不是每個家長天生就會科學地引導孩子,他們都是在親子教育這條路上磕磕絆絆地前行,他們都很迷茫,不知道該如何處理跟孩子的關係,如何發揮家長的引導作用。市面上家庭教育類的圖書品種非常豐富,但良莠不齊,家長難以做出恰當的選擇。
為了更好地完成這本書,我曾向很多朋友虛心請教,這些人中有心理學家,也有教師、名人家長等等。在跟他們探討、交流之後,我們一致得出「親子教育最重要的是啟蒙孩子的思維」這一結論。
如何讓孩子擁有獨立的思維和自我意識呢?意識覺醒和思維獨立是每一個個體在成長中必須擁有的,孩子如果沒有養成良好的思維模式和思考方法,不論家長多麼用功地去輔助他們,都是白費力氣。這就是很多家長都覺得教育特別難實施的主要原因。
你要知道,家長沒有辦法永遠陪著自己的孩子,所以要從小就培養孩子應對風險和對抗壓力的能力,培養孩子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
在本書中,我總結出孩子需要培養的「四力模型」,包括自主學習力、多元思維力、高效行動力和持續競爭力。這四力模型延伸出自主思維、成長思維、平衡思維等二十一種思維,構成了這本書的詳細脈絡。
在本書中,我們聚焦名校及全球知名企業共同青睞的超級人才標準,幫助家長提升孩子的四大核心學習能力,培養孩子的二十一種多元思維。也希望透過書中介紹的這一套高效學習方法,家長朋友們能讓孩子不只關心考卷上的分數,更能讓孩子領跑未來人生,演繹無限可能的人生。
PART 1 自主學習力:不用家長督促,孩子也能愛上學習
目的:以興趣開始的遊戲化學習
自主思維:孩子厭學,不督促就不學習,怎麼辦?
先和大家分享一段小插曲。最近這段時間,我和粉絲朋友透過聊天得知,這些年他們的煩惱慢慢「升級」了——從以前的「萌姊萌姊,我平時專注力不夠,怎麼做能更有效率呢」,到現在更多的是說「萌姊萌姊,我可太愁了,孩子和學習苦大仇深的,怎麼能讓他愛上學習啊」。我一邊感慨粉絲們都在成長,一邊也在進一步思考,是不是該多關注一些這個領域,替他們分擔一些苦惱。於是就有了你看到的這本《從怕學習到愛學習》。
其實不用特別擔心,萌姊就是從「厭學」階段過來的——聽上去是不是很不可思議?我小時候也是一個不省心的小孩,鋼琴、英語等這些萌姊現在的「優勢學科」都是靠萌媽在身邊陪著。剛開始還有三分鐘熱度,到後面就開始蹺課,一提到學東西就搖頭,以至於萌媽偶爾也會感嘆說,「你看看XXX家的孩子。」當然,這個過程是短暫的,一個學期之後,我像換了一個人似地,每天催著媽媽帶我去上課,課後還主動要求「加餐」。這是什麼原因呢?是我有特別的學習天賦嗎?當然不是,只是因為萌媽做了很多功課,她幫助我學會了「習慣性學習」這個方法。
什麼是「習慣性學習」?說白了,就是擁有自主思維能力,也就是學習的內在驅動力。
人的思維經歷著一個由低級到高級、由具體到抽象、由不完善到完善的發展過程。在人的一生中的每個階段,思維都有其特徵。瑞士兒童心理學家尚‧皮亞傑把兒童和青少年的認知發展劃分為四個階段:零到二歲是感覺動作期,二到七歲是前運思期,七到十二歲是具體運思期,十二歲之後是形式運思期。我們所說的自主思維就是七歲之後開始爆發的,在這個階段,家長就可以開始發力了,把小朋友的自主思維能力培養滲透到日常生活中。
下面我就和大家詳細地講講如何培養自主思維能力,我們可以從幾個方面入手。
首先,也是最重要的是,要讓孩子在學習中體驗到安全感。
你也許會問,這是什麼意思呢?
萌姊曾經在雜誌上看過這樣一個實驗研究,英國的科學家選取了四萬張圖片,請受試者觀看,結果發現,那些可能會對人造成威脅的物品或環境更容易讓人們厭惡。不妨把這個研究結論套用在孩子的學習上,想一想孩子為什麼會厭學,為什麼一沒有大人監督,孩子就無法自主學習。因為學習這件事情在某種程度上對孩子造成了威脅,對孩子來說,學習成了一件沒有安全感的事。
想一想,你和孩子之間是不是發生過這樣的場景:
孩子的數學成績在進入這學期之後一直不穩定,還有兩週就要期中考試了,於是你對孩子說:「這次數學一定要好好複習,如果成績還是沒有進步,暑假就要把數學惡補一下,計畫好的暑假旅遊也不能去了。」
孩子期末考試的成績下來了,各個科目都有明顯的進步,於是孩子興高采烈地跑回家和爸爸媽媽分享。家長沒有一起慶祝,反而拿著試卷開始挑毛病:「你看這道題,考試之前媽媽給你輔導過啊,怎麼還是做錯了?」
孩子剛剛完成作業,準備放鬆一會兒,家長立刻開始說教:「作業寫完了嗎?怎麼現在就玩?必須好好學習,不然的話,長大以後找不到好工作的!」
類似的場景其實在很多家庭中都發生過,要麼是學習不好要受到相應的懲罰,要麼是自己明明努力了、進步了,家長卻只盯著缺點看,不然就是平白無故被灌輸了「不好好學習,將來就會如何如何」這樣危言聳聽的論調。長此以往,孩子在學習這件事情上就無法感到滿足和愉悅,一提到學習,他想到的就是「懲罰」「被數落」「費力不討好」「找不到好工作」這樣的負面事件和情緒。你設身處地替孩子想一想,在這種壓力和威脅下,孩子當然會產生厭倦的情緒。
那麼,在學習這件事上,如何建立孩子的「安全感」,讓孩子在學習中體會到更多積極、正面的情緒呢?家長可以多給孩子正向回饋和激勵。
科學研究證明,基於大腦獎賞回路的神經機制,要使一個行為持續進行下去,只靠內驅力是不夠的。即使剛開始的時候內驅力有用,之後也會因為正向回饋和獎勵的缺失,動力不足,最終甚至停擺。所以我們能看出,孩子本身有內驅力,但是當得不到正向回饋和任何獎勵時,他們的積極性很可能會受到打擊,動力也會逐漸下降。這樣一來,他們難以繼續保持良好的行為,也就無法形成習慣。
如何適當給予正向回饋和激勵,我有兩個小建議。
第一,不是所有的行為都要給出正面回饋。很多家長肯定都用過這個方法:因為急於想要孩子養成好的學習習慣,就藉由給出一些承諾去刺激孩子,比如做完作業就獎勵看半小時動畫片,但後面慢慢會演變成每次做完作業,孩子就賴在電視機前面不走,甚至要脅你再看半小時。完成作業這個行為是應該的,如果是孩子額外做了功課,或者有特別的進步,家長可以採取這種方式。
第二,用精神獎勵鼓勵孩子的內驅力。精神獎勵指的是父母真誠而具體地誇獎孩子的努力和成果。比如,你要發現孩子點滴的進步,並真誠、具體地給予肯定和表揚,而不是敷衍地說「真厲害」「你好棒」。你要把他們的成績、進步記錄下來並指出來,讓他們明確感覺到自己哪裡好、如何能做得更好,最終產生成就感,從而激發學習的內驅力,養成自主學習的好習慣。
除此之外,要培養孩子的學習興趣和學習動力,還要從孩子喜歡和感興趣的事物出發。
不管對孩子還是對成人,在某個階段,感興趣的事物能讓自己更好地吸收相關知識,激發學習的內驅力。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也明確提出:「學習興趣是學習活動的重要動力。」
萌姊有個朋友,有孩子之前她也是叱吒風雲的職場女性,生孩子之後她經過權衡取捨,成為專職寶媽。孩子上了幼稚園後,她有了更多自己的時間,於是開始學習石頭畫和烏克麗麗。她上手特別快,進步也非常大,被兩位老師評價為「天賦異稟」,萌姊看到她的作品之後也驚歎連連。於是她告訴我,剛開始學石頭畫的時候,她會選擇自己最喜歡的畫家的畫去臨摹;學烏克麗麗的時候,她也選擇自己最喜歡的曲目去練習。這樣,讓自己最感興趣的事物推動著去學習,那麼學習的過程就是努力而享受的過程。
她的故事讓萌姊想到自己小時候學習英語的一段經歷。很多家長早早就把孩子送到英語興趣班,讓他們按部就班地跟著老師念,並規定一天要學會幾個單字。家長這種會讓孩子依賴「被安排」「被告知」的做法,反而讓他們缺少獨立性思考,導致探索新事物的激情退卻,產生「厭學」情緒。只有當學習和興趣連繫在一起的時候,才能產生學習動力。
我小時候就很喜歡去動物園,隔三差五就會讓爸媽帶著我去看各種動物。萌媽有個習慣,就是每看到一隻動物,她都會說這樣一個句式,比如「a brown bear」(一隻棕色的熊),然後看到天鵝就會冒出「a white swan」。說多了之後,我就會模仿她的句式,還會積極發問,那「長頸鹿」用英語該怎麼說,「飼養員」用英語怎麼表達。最後出了動物園,我已經記住了很多單字,也不會反感這樣的「教學」,所以後來我上英語興趣班的熱情比其他小朋友都高。
萌姊當時就是把學習英語這件事和自己最感興趣的事情結合在一起,在感興趣的事物中進行思維開拓,從同類事物中尋找規律,再加上自己不斷思考、反問,進而應用。一旦掌握了這種學習方式,不僅是英語表達,其他學習都能舉一反三。
最後,讓孩子自主規畫學習和生活。
家長常說孩子平衡不了自己的時間,該學習的時候跑去玩,也沒有時間概念。其實是你們沒有給他們機會,甚至可能把原本就該是孩子自己做的事情替他們做了,沒有鍛鍊他們的自主性,那他們在之後的學習中也會缺乏這種自律。
我們要明確知道,不管是學習還是娛樂,這些都是孩子自己的事情,我們要尊重他們的想法。他們還小,規畫能力不足,我們只能協助他們,但不能完全替代他們,要讓孩子參與自己的生活安排,我們可以與孩子共同制訂、規畫。
如何做規畫呢?其實很簡單,萌姊之前在精力管理課上提到的那些目標建立、目標拆分、復盤等內容都可以借鑑。比如,孩子在暑假制訂一個學習計畫,把待辦事項都列出來,如寫暑假作業、運動、娛樂,然後分配時間點,完成後打勾。計畫制訂好了就列印出來,或者手寫出來,孩子在上面鄭重地簽字,家長拍照,然後將計畫張貼在家裡孩子經常活動或最醒目的地方。帶著儀式感做規畫,家長和孩子共同參與其中,孩子沒有被緊緊相逼的壓迫感,就能更輕鬆投入自己制訂的計畫中。久而久之,孩子按照計畫行事,也就養成了良好的學習生活習慣。
除此之外,還要引導孩子做選擇和取捨,並接受最終結果。
很多家長認為,人生大事上給孩子選擇權就行,但是當真的處於這個選擇時刻,你就會感到迷茫,因為你從沒有給過孩子這種機會。以我自己的經驗來說,我當時選擇從浙江大學退學,到成為奧運火炬手,再到現在創辦「立德領導力」和「下班加油站」等品牌,每一步選擇都掌握在自己手中。我能夠清楚知道這些選擇的後果,也會朝著自己選擇的路堅持下去,這也跟小時候父母對我的引導息息相關。
培養孩子的選擇能力可以從日常生活的點滴開始積累。小到穿衣,大到選朋友、選科系,家長都要給孩子選擇的餘地。如果怕孩子亂選、瞎選,就提前做好篩選和把關,可以提供幾個安全選項。孩子若能選好,就能同時鍛鍊生活自理能力和選擇能力。當孩子囿於有限的經驗無法做出選擇時,就要給予必要的分析和引導:幾個選項的利弊在哪裡,選擇之後的可能結果會是什麼,如何思考和取捨。教會孩子弄清楚目的、手段和限制條件之後,讓孩子找到最優解,這種思維方式能讓孩子少走很多彎路。
要讓孩子明白,他們有選擇的權利,自然就有承擔後果的義務,不論結果是好是壞,自己做的選擇就必須堅持下去,破壞了選擇就要接受懲罰,沒有得到理想中的結果也要勇敢承擔。不要以愛的名義去剝奪孩子選擇的權利,給孩子多一些選擇,讓他們自己做決定,讓他們自己完成,讓他們承擔選擇的後果,讓他們在選擇中長大。只有在不斷選擇和取捨中,孩子才能認清自我,知道自己想要什麼。有了選擇,孩子才有動力進步。
很多家長在孩子和自己溝通學習情況時容易犯一個錯誤,就是自己說得太多,甚至會喋喋不休,卻沒有意識到一個嚴重的問題:當你在不停地說的時候,實際上是剝奪了孩子思考和選擇的機會。相反地,適度的沉默可以更好地將選擇的機會留給孩子,而且適時的沉默可以提升自己的權威感。這一個小技巧,萌姊在職場中也經常運用。
舉個小例子,萌姊在開會的時候給某個下屬提出了一項完成起來稍微有難度的小任務,這時候這個下屬可能會給萌姊一些負面回饋,列出工作推進中的難點。萌姊一般會耐心聽他講完,當確認他發言完畢時,萌姊不會立刻發表意見,而是會停頓片刻,只用目光和他交流。一般情況下,事情都會以下屬「雖然工作實施起來阻力大、難點多,但是我會盡力完成」的積極表態結束。
家長少說一些,在適當的時候用沉默去應對孩子學習上的一些問題,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的正面效果。比如,孩子在寫作業的過程中可能會抱怨:「媽媽,今天的數學作業實在是太多了,我不想寫了,太煩了!」遇到這種情況,多數家長立刻就不淡定了,開始數落孩子。孩子本來就因為作業多發愁,聽到媽媽「念經式」數落或「獅吼型」發狂,心情多半會崩潰。
你可以試著這樣來應對:「是嗎?今天數學作業很多呀!都有些什麼啊?」這時候孩子會邊回憶自己的數學作業,邊說給媽媽聽,這個過程其實也在鍛鍊孩子的自主思維能力:自己記作業。孩子說完作業之後,你可以簡單說一句:「確實是有點多!」對孩子的負面情緒表示認同,之後不用再說別的。
也許孩子在等待你的其他回應,沉默的氣氛可能會讓孩子接著抱怨不想寫了,你只要繼續沉默。這時候,孩子通常會拿出數學作業開始寫。他只是想要抱怨幾句,如果在情緒上得到認同,通常他不會真的不寫,畢竟孩子清楚地知道,不寫作業是會被老師罵的。雖然有點不情願,但孩子還是自己做出了「去寫作業」這個決定;如果是被媽媽說教之後再去寫作業,那麼這個「去寫作業」的決定就是由媽媽做的了,對孩子來說就是被動的。
最後提醒一點,孩子在學習中偶爾出現厭倦疲憊的情緒,是一件再正常不過的事情。如果這時如臨大敵,跟著焦慮,那麼無疑是對孩子負面情緒的放大。這時候你不妨這樣告訴孩子:厭煩和疲憊是每個人學習過程中都會出現的,爸爸媽媽在工作中也會偶爾有煩心事呢。另外,注意勞逸結合,適時地幫助孩子選擇一些有益身心的休閒活動。經過家長適當的心理疏導和孩子的身心放鬆,孩子這種偶爾的厭倦和疲憊情緒很快就能得到緩解。
學習不是被逼迫的過程,而是一個創造的過程。從被動到主動,從發現孩子的興趣愛好並鼓勵他們,再到平衡學習和生活時間,引導他們選擇和取捨,並接受最終結果,最後給孩子正向回饋和激勵,家長會發現,孩子在這個過程中也會逐步激發出學習內驅力,成為擁有自主思維能力的小學霸。
大家好,我是張萌——大家都叫我萌姊,一位青少年成長導師,也是高效學習的踐行者和時間管理專家。了解我的人都知道,我一向專注於研究如何幫助青年人找到管理時間的方法,實現高效人生。隨著時間的推移,慢慢地,我發現在學習我的課程的學員當中,有很多人已經轉變了身分,如有的人由職場人變成了父母。於是,他們開始重新定義自己的成長,不僅為自己學習,更重要的是開始關注孩子的學習。發現這個現象之後,我就一直在思考:怎樣才能幫助這些朋友解決他們的問題呢?
在孩子的教育培養過程中,什麼才是最重要的?是習慣、方法,還是工具?我開始深入研究家庭教育對孩子成長的作用,並認真分析研究家庭教育和親子的關係。
結合我自己的成長經歷,可以毫不誇張地說,我今天的所有成就,都離不開父母早期的正面引導。對我來說,父母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行動勝千言,父母的所作所為我從小就看在眼裡,也在潛移默化中成就了今天的我。
在我很小的時候,我的父母會制訂家庭讀書計畫,每天晚飯過後,家人就都拿出同一本書來閱讀,我們給這項活動起了一個名字,叫「同讀一本書」。讀完之後,每個人都會談一談自己的感想、受到的啟發。剛開始參與這項活動的時候,小小的我即使看了很多本書,也壓根不知道怎麼闡述自己的讀後感。慢慢地,我開始照著爸爸媽媽的樣子,對讀過的書進行復盤。經由這樣的方式,我明白了如何透過閱讀來學習,並且將習得的知識學以致用。同時,透過飽讀詩書,我能夠了解很多著名歷史事件和一些英雄人物,從小設立了人生的榜樣,並樹立了志存高遠的人生目標。這個好習慣,我們家堅持了數年,是我的父母把我帶進了閱讀的世界,我也把這個好習慣延續了下來。後來,我開始不斷地普及這種讀書方法,我的很多粉絲和學生都開始共贏,變成了影響身邊的力量。透過這件事,我們不難發現,父母在家庭教育,以及在孩子的學習、成長當中,是最關鍵的一環。
並不是每個家長天生就會科學地引導孩子,他們都是在親子教育這條路上磕磕絆絆地前行,他們都很迷茫,不知道該如何處理跟孩子的關係,如何發揮家長的引導作用。市面上家庭教育類的圖書品種非常豐富,但良莠不齊,家長難以做出恰當的選擇。
為了更好地完成這本書,我曾向很多朋友虛心請教,這些人中有心理學家,也有教師、名人家長等等。在跟他們探討、交流之後,我們一致得出「親子教育最重要的是啟蒙孩子的思維」這一結論。
如何讓孩子擁有獨立的思維和自我意識呢?意識覺醒和思維獨立是每一個個體在成長中必須擁有的,孩子如果沒有養成良好的思維模式和思考方法,不論家長多麼用功地去輔助他們,都是白費力氣。這就是很多家長都覺得教育特別難實施的主要原因。
你要知道,家長沒有辦法永遠陪著自己的孩子,所以要從小就培養孩子應對風險和對抗壓力的能力,培養孩子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
在本書中,我總結出孩子需要培養的「四力模型」,包括自主學習力、多元思維力、高效行動力和持續競爭力。這四力模型延伸出自主思維、成長思維、平衡思維等二十一種思維,構成了這本書的詳細脈絡。
在本書中,我們聚焦名校及全球知名企業共同青睞的超級人才標準,幫助家長提升孩子的四大核心學習能力,培養孩子的二十一種多元思維。也希望透過書中介紹的這一套高效學習方法,家長朋友們能讓孩子不只關心考卷上的分數,更能讓孩子領跑未來人生,演繹無限可能的人生。
PART 1 自主學習力:不用家長督促,孩子也能愛上學習
目的:以興趣開始的遊戲化學習
自主思維:孩子厭學,不督促就不學習,怎麼辦?
先和大家分享一段小插曲。最近這段時間,我和粉絲朋友透過聊天得知,這些年他們的煩惱慢慢「升級」了——從以前的「萌姊萌姊,我平時專注力不夠,怎麼做能更有效率呢」,到現在更多的是說「萌姊萌姊,我可太愁了,孩子和學習苦大仇深的,怎麼能讓他愛上學習啊」。我一邊感慨粉絲們都在成長,一邊也在進一步思考,是不是該多關注一些這個領域,替他們分擔一些苦惱。於是就有了你看到的這本《從怕學習到愛學習》。
其實不用特別擔心,萌姊就是從「厭學」階段過來的——聽上去是不是很不可思議?我小時候也是一個不省心的小孩,鋼琴、英語等這些萌姊現在的「優勢學科」都是靠萌媽在身邊陪著。剛開始還有三分鐘熱度,到後面就開始蹺課,一提到學東西就搖頭,以至於萌媽偶爾也會感嘆說,「你看看XXX家的孩子。」當然,這個過程是短暫的,一個學期之後,我像換了一個人似地,每天催著媽媽帶我去上課,課後還主動要求「加餐」。這是什麼原因呢?是我有特別的學習天賦嗎?當然不是,只是因為萌媽做了很多功課,她幫助我學會了「習慣性學習」這個方法。
什麼是「習慣性學習」?說白了,就是擁有自主思維能力,也就是學習的內在驅動力。
人的思維經歷著一個由低級到高級、由具體到抽象、由不完善到完善的發展過程。在人的一生中的每個階段,思維都有其特徵。瑞士兒童心理學家尚‧皮亞傑把兒童和青少年的認知發展劃分為四個階段:零到二歲是感覺動作期,二到七歲是前運思期,七到十二歲是具體運思期,十二歲之後是形式運思期。我們所說的自主思維就是七歲之後開始爆發的,在這個階段,家長就可以開始發力了,把小朋友的自主思維能力培養滲透到日常生活中。
下面我就和大家詳細地講講如何培養自主思維能力,我們可以從幾個方面入手。
首先,也是最重要的是,要讓孩子在學習中體驗到安全感。
你也許會問,這是什麼意思呢?
萌姊曾經在雜誌上看過這樣一個實驗研究,英國的科學家選取了四萬張圖片,請受試者觀看,結果發現,那些可能會對人造成威脅的物品或環境更容易讓人們厭惡。不妨把這個研究結論套用在孩子的學習上,想一想孩子為什麼會厭學,為什麼一沒有大人監督,孩子就無法自主學習。因為學習這件事情在某種程度上對孩子造成了威脅,對孩子來說,學習成了一件沒有安全感的事。
想一想,你和孩子之間是不是發生過這樣的場景:
孩子的數學成績在進入這學期之後一直不穩定,還有兩週就要期中考試了,於是你對孩子說:「這次數學一定要好好複習,如果成績還是沒有進步,暑假就要把數學惡補一下,計畫好的暑假旅遊也不能去了。」
孩子期末考試的成績下來了,各個科目都有明顯的進步,於是孩子興高采烈地跑回家和爸爸媽媽分享。家長沒有一起慶祝,反而拿著試卷開始挑毛病:「你看這道題,考試之前媽媽給你輔導過啊,怎麼還是做錯了?」
孩子剛剛完成作業,準備放鬆一會兒,家長立刻開始說教:「作業寫完了嗎?怎麼現在就玩?必須好好學習,不然的話,長大以後找不到好工作的!」
類似的場景其實在很多家庭中都發生過,要麼是學習不好要受到相應的懲罰,要麼是自己明明努力了、進步了,家長卻只盯著缺點看,不然就是平白無故被灌輸了「不好好學習,將來就會如何如何」這樣危言聳聽的論調。長此以往,孩子在學習這件事情上就無法感到滿足和愉悅,一提到學習,他想到的就是「懲罰」「被數落」「費力不討好」「找不到好工作」這樣的負面事件和情緒。你設身處地替孩子想一想,在這種壓力和威脅下,孩子當然會產生厭倦的情緒。
那麼,在學習這件事上,如何建立孩子的「安全感」,讓孩子在學習中體會到更多積極、正面的情緒呢?家長可以多給孩子正向回饋和激勵。
科學研究證明,基於大腦獎賞回路的神經機制,要使一個行為持續進行下去,只靠內驅力是不夠的。即使剛開始的時候內驅力有用,之後也會因為正向回饋和獎勵的缺失,動力不足,最終甚至停擺。所以我們能看出,孩子本身有內驅力,但是當得不到正向回饋和任何獎勵時,他們的積極性很可能會受到打擊,動力也會逐漸下降。這樣一來,他們難以繼續保持良好的行為,也就無法形成習慣。
如何適當給予正向回饋和激勵,我有兩個小建議。
第一,不是所有的行為都要給出正面回饋。很多家長肯定都用過這個方法:因為急於想要孩子養成好的學習習慣,就藉由給出一些承諾去刺激孩子,比如做完作業就獎勵看半小時動畫片,但後面慢慢會演變成每次做完作業,孩子就賴在電視機前面不走,甚至要脅你再看半小時。完成作業這個行為是應該的,如果是孩子額外做了功課,或者有特別的進步,家長可以採取這種方式。
第二,用精神獎勵鼓勵孩子的內驅力。精神獎勵指的是父母真誠而具體地誇獎孩子的努力和成果。比如,你要發現孩子點滴的進步,並真誠、具體地給予肯定和表揚,而不是敷衍地說「真厲害」「你好棒」。你要把他們的成績、進步記錄下來並指出來,讓他們明確感覺到自己哪裡好、如何能做得更好,最終產生成就感,從而激發學習的內驅力,養成自主學習的好習慣。
除此之外,要培養孩子的學習興趣和學習動力,還要從孩子喜歡和感興趣的事物出發。
不管對孩子還是對成人,在某個階段,感興趣的事物能讓自己更好地吸收相關知識,激發學習的內驅力。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也明確提出:「學習興趣是學習活動的重要動力。」
萌姊有個朋友,有孩子之前她也是叱吒風雲的職場女性,生孩子之後她經過權衡取捨,成為專職寶媽。孩子上了幼稚園後,她有了更多自己的時間,於是開始學習石頭畫和烏克麗麗。她上手特別快,進步也非常大,被兩位老師評價為「天賦異稟」,萌姊看到她的作品之後也驚歎連連。於是她告訴我,剛開始學石頭畫的時候,她會選擇自己最喜歡的畫家的畫去臨摹;學烏克麗麗的時候,她也選擇自己最喜歡的曲目去練習。這樣,讓自己最感興趣的事物推動著去學習,那麼學習的過程就是努力而享受的過程。
她的故事讓萌姊想到自己小時候學習英語的一段經歷。很多家長早早就把孩子送到英語興趣班,讓他們按部就班地跟著老師念,並規定一天要學會幾個單字。家長這種會讓孩子依賴「被安排」「被告知」的做法,反而讓他們缺少獨立性思考,導致探索新事物的激情退卻,產生「厭學」情緒。只有當學習和興趣連繫在一起的時候,才能產生學習動力。
我小時候就很喜歡去動物園,隔三差五就會讓爸媽帶著我去看各種動物。萌媽有個習慣,就是每看到一隻動物,她都會說這樣一個句式,比如「a brown bear」(一隻棕色的熊),然後看到天鵝就會冒出「a white swan」。說多了之後,我就會模仿她的句式,還會積極發問,那「長頸鹿」用英語該怎麼說,「飼養員」用英語怎麼表達。最後出了動物園,我已經記住了很多單字,也不會反感這樣的「教學」,所以後來我上英語興趣班的熱情比其他小朋友都高。
萌姊當時就是把學習英語這件事和自己最感興趣的事情結合在一起,在感興趣的事物中進行思維開拓,從同類事物中尋找規律,再加上自己不斷思考、反問,進而應用。一旦掌握了這種學習方式,不僅是英語表達,其他學習都能舉一反三。
最後,讓孩子自主規畫學習和生活。
家長常說孩子平衡不了自己的時間,該學習的時候跑去玩,也沒有時間概念。其實是你們沒有給他們機會,甚至可能把原本就該是孩子自己做的事情替他們做了,沒有鍛鍊他們的自主性,那他們在之後的學習中也會缺乏這種自律。
我們要明確知道,不管是學習還是娛樂,這些都是孩子自己的事情,我們要尊重他們的想法。他們還小,規畫能力不足,我們只能協助他們,但不能完全替代他們,要讓孩子參與自己的生活安排,我們可以與孩子共同制訂、規畫。
如何做規畫呢?其實很簡單,萌姊之前在精力管理課上提到的那些目標建立、目標拆分、復盤等內容都可以借鑑。比如,孩子在暑假制訂一個學習計畫,把待辦事項都列出來,如寫暑假作業、運動、娛樂,然後分配時間點,完成後打勾。計畫制訂好了就列印出來,或者手寫出來,孩子在上面鄭重地簽字,家長拍照,然後將計畫張貼在家裡孩子經常活動或最醒目的地方。帶著儀式感做規畫,家長和孩子共同參與其中,孩子沒有被緊緊相逼的壓迫感,就能更輕鬆投入自己制訂的計畫中。久而久之,孩子按照計畫行事,也就養成了良好的學習生活習慣。
除此之外,還要引導孩子做選擇和取捨,並接受最終結果。
很多家長認為,人生大事上給孩子選擇權就行,但是當真的處於這個選擇時刻,你就會感到迷茫,因為你從沒有給過孩子這種機會。以我自己的經驗來說,我當時選擇從浙江大學退學,到成為奧運火炬手,再到現在創辦「立德領導力」和「下班加油站」等品牌,每一步選擇都掌握在自己手中。我能夠清楚知道這些選擇的後果,也會朝著自己選擇的路堅持下去,這也跟小時候父母對我的引導息息相關。
培養孩子的選擇能力可以從日常生活的點滴開始積累。小到穿衣,大到選朋友、選科系,家長都要給孩子選擇的餘地。如果怕孩子亂選、瞎選,就提前做好篩選和把關,可以提供幾個安全選項。孩子若能選好,就能同時鍛鍊生活自理能力和選擇能力。當孩子囿於有限的經驗無法做出選擇時,就要給予必要的分析和引導:幾個選項的利弊在哪裡,選擇之後的可能結果會是什麼,如何思考和取捨。教會孩子弄清楚目的、手段和限制條件之後,讓孩子找到最優解,這種思維方式能讓孩子少走很多彎路。
要讓孩子明白,他們有選擇的權利,自然就有承擔後果的義務,不論結果是好是壞,自己做的選擇就必須堅持下去,破壞了選擇就要接受懲罰,沒有得到理想中的結果也要勇敢承擔。不要以愛的名義去剝奪孩子選擇的權利,給孩子多一些選擇,讓他們自己做決定,讓他們自己完成,讓他們承擔選擇的後果,讓他們在選擇中長大。只有在不斷選擇和取捨中,孩子才能認清自我,知道自己想要什麼。有了選擇,孩子才有動力進步。
很多家長在孩子和自己溝通學習情況時容易犯一個錯誤,就是自己說得太多,甚至會喋喋不休,卻沒有意識到一個嚴重的問題:當你在不停地說的時候,實際上是剝奪了孩子思考和選擇的機會。相反地,適度的沉默可以更好地將選擇的機會留給孩子,而且適時的沉默可以提升自己的權威感。這一個小技巧,萌姊在職場中也經常運用。
舉個小例子,萌姊在開會的時候給某個下屬提出了一項完成起來稍微有難度的小任務,這時候這個下屬可能會給萌姊一些負面回饋,列出工作推進中的難點。萌姊一般會耐心聽他講完,當確認他發言完畢時,萌姊不會立刻發表意見,而是會停頓片刻,只用目光和他交流。一般情況下,事情都會以下屬「雖然工作實施起來阻力大、難點多,但是我會盡力完成」的積極表態結束。
家長少說一些,在適當的時候用沉默去應對孩子學習上的一些問題,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的正面效果。比如,孩子在寫作業的過程中可能會抱怨:「媽媽,今天的數學作業實在是太多了,我不想寫了,太煩了!」遇到這種情況,多數家長立刻就不淡定了,開始數落孩子。孩子本來就因為作業多發愁,聽到媽媽「念經式」數落或「獅吼型」發狂,心情多半會崩潰。
你可以試著這樣來應對:「是嗎?今天數學作業很多呀!都有些什麼啊?」這時候孩子會邊回憶自己的數學作業,邊說給媽媽聽,這個過程其實也在鍛鍊孩子的自主思維能力:自己記作業。孩子說完作業之後,你可以簡單說一句:「確實是有點多!」對孩子的負面情緒表示認同,之後不用再說別的。
也許孩子在等待你的其他回應,沉默的氣氛可能會讓孩子接著抱怨不想寫了,你只要繼續沉默。這時候,孩子通常會拿出數學作業開始寫。他只是想要抱怨幾句,如果在情緒上得到認同,通常他不會真的不寫,畢竟孩子清楚地知道,不寫作業是會被老師罵的。雖然有點不情願,但孩子還是自己做出了「去寫作業」這個決定;如果是被媽媽說教之後再去寫作業,那麼這個「去寫作業」的決定就是由媽媽做的了,對孩子來說就是被動的。
最後提醒一點,孩子在學習中偶爾出現厭倦疲憊的情緒,是一件再正常不過的事情。如果這時如臨大敵,跟著焦慮,那麼無疑是對孩子負面情緒的放大。這時候你不妨這樣告訴孩子:厭煩和疲憊是每個人學習過程中都會出現的,爸爸媽媽在工作中也會偶爾有煩心事呢。另外,注意勞逸結合,適時地幫助孩子選擇一些有益身心的休閒活動。經過家長適當的心理疏導和孩子的身心放鬆,孩子這種偶爾的厭倦和疲憊情緒很快就能得到緩解。
學習不是被逼迫的過程,而是一個創造的過程。從被動到主動,從發現孩子的興趣愛好並鼓勵他們,再到平衡學習和生活時間,引導他們選擇和取捨,並接受最終結果,最後給孩子正向回饋和激勵,家長會發現,孩子在這個過程中也會逐步激發出學習內驅力,成為擁有自主思維能力的小學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