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安頓自我:六大安心護法

在自我(對內)的範疇內,「讓問題跑一會兒」時間需要多久才算完成?關鍵在於我們自身的情緒是否安穩。然而要如何安頓,才能讓自己的高張情緒安穩下來?可以透過底下六道「自我.安心護法」程序,一步步安頓自己內在。

1.覺(感覺):當自我「感覺」有情緒,亦即感到煩躁、生氣、悲傷等,表示內在已有情緒上升,此刻我們要將關注從孩子身上拉回,改放在自己身上,特別關心自己的狀態。
2.知(知道):感覺有情緒之後,需要即刻去辨別,並且清楚「知道」那股情緒是什麼。
如爭吵時,稍經辨識,便能知道自己所處的情緒是「憤怒」、「委屈」,這會帶領我們產生覺知。一旦清楚看見自己的情緒,我們便能成為情緒的主人,不會輕易被情緒操控。
3.手(鬆手):覺知情緒後,理應會讓我們回到平穩的心緒。如若不行,代表情緒過於高張,即將奪取我們的意識,並且篡位而上,成為主宰。這時「鬆手」便至關重要,強迫自己在意識上或行為上「鬆手」,不聚焦於衝突,可以藉由離開衝突現場,或藉由思緒放空,帶自己遠離衝突,將自己和衝突之間拉出安全距離。
4.允(允許):拉出距離之後,情緒若仍高張,則「允許」自己的情緒奔流,由自己開口引導自己:「我『允許』自己是可以生氣的。」以嘴巴理性引導內在的情緒,亦可以伴隨動作如:哭泣、怒吼、跺腳,只要不是傷害他人,都是可以允許的發洩動作。
5.納(接納):允許自己可以有情緒,意味著自己是完整的人,一個完整的人勢必存在著各種情緒。在允許之後,便是「接納」這份衝撞的情緒,仍由自己引導自己,我耳聽我口的方式,告訴自己:「我接納自己是可以生氣。」這一「接納」是非常重要的一環,代表我理解、認同我自己。此刻若能配合深呼吸,就更能達到感受與理性合一的狀態。
6.心(用心欣賞):此步驟與「聽核心」的「心」為同一精神,只是欣賞的對象從孩子,改為自己,自己給自己欣賞,例如「我欣賞自己即使生氣,也沒有放棄和孩子溝通」、「我欣賞自己是個勇敢面對困境的媽媽/爸爸」。

透過上述六道安全閘門,讓情緒自己跑一會兒,也讓自己與孩子都安全的下莊。不在情緒高張時對話,是情緒來時最重要的守則。而平穩,則是開啟對話的唯一道路。

六道安心護法的閘門,隨時都可以啟動,讓自己脫離情緒勒索,不讓情緒影響生活品質。
而此六道程序,依事件大小,依狀況使用,不一定按照順序操作,也不一定六道閘門全部啟動,可依照需要挑選自己適合的安全閘門。但初期為了熟悉脈絡、養成習慣,建議最好按照順序練習,直到熟練後,可依照需要,在適當時機提取使用。

觀點:思維是可以選擇的
生命漫長,在成長的過程,我們有很多的選擇。譬如,選擇要吃什麼、選擇走哪條路去上學、選擇頭髮上的飾品、選擇和哪個朋友成為知己、選擇與什麼樣的人成為伴侶。
然而,有些事物,是無法選擇的,比如:無法選擇誕生在什麼樣的家庭、無法選擇父母、無法選擇天氣。
在面對無法選擇的事物時,其實我們仍然是自由的,因為,我們可以選擇看待事物的觀點。

我的母親,在我年幼時離開我。那年我五歲,母親選擇了她喜歡的生活方式,離家遠去。
我很愛很愛母親。幼時,我很想一輩子黏著她。她手藝很好,會編織漂亮的毛衣和帽子,也會為我捏可愛的泥土肉粽。在我的認知裡,只要有母親,我就是幸福的。
母親離家後,我彷彿被拋棄。每晚只要一躺上床,還沒閉上眼睛,眼淚就一直流,流過眼角,流進耳蝸,流到深深晦暗的髮絲裡。一想起母親,我的心就酸澀不堪。我很渴望她能回家,但始終不見她回來。
眼淚一路陪著我長大,我成了孤寂又倔強的人,沒人知道每夜陪我入睡的眼淚是多麼氾濫。眼淚陪著我直至成年,每晚入睡,閉上眼睛,想起母親時,我仍有悲傷。
儘管有悲傷,但我卻從來沒有恨過母親。我對她一直是有愛的,這是我的選擇。她的出走,並不影響我對她的愛,她可以出走,而我也可以繼續愛她,以我的方式。這兩者完全不影響彼此,是獨立存在的。
在我心裡,我選擇看待母親離家的觀點是,「母親有權利選擇她想要的生活方式,她和父親在一起不快樂,她的離開只是去做她自己」。這樣的想法,從第一次流淚入睡的夜裡,在我幼小的心靈裡,就已經存在了。我邊流著想念母親的眼淚,一邊想著母親只是去做她自己了。
這便是觀點的選擇,自己的觀點,我們有權選擇所想所要。

面對與孩子相關的行徑的觀點,我們更需要核對與釐清,再下決定,究竟要採用什麼樣的觀點看待孩子。
三三大班時,經常會在某些特殊的時間點,哀號喉嚨痛、肚子痛、身體不舒服等。但這些特殊時間點一過,她又活蹦亂跳、大聲嚷嚷。
很多時候,我只是陪伴孩子的變化,並不特別處理或對話,放手讓問題跑一會兒,靜靜在一旁觀察孩子的行為表現。
比如,鋼琴老師要求孩子回家練琴時,要邊彈邊唱,藉此練習音準。但每每提醒三三這件事,她總會回答:「我沒辦法唱,因為我喉嚨痛,一唱就癢,會咳嗽。」
吃飯時,我請三三不要挑食,即使是不喜歡的食物,也要學習接納。不必強迫自己吃多,但至少要練習吃兩口。三三一聽要吃不愛的食物,就拚命喊肚子痛、不舒服。
三三生病時,我請她按時服用藥物,她也會嚷嚷身體這裡痛那裡痛。
在許多人眼裡,這些行為可能會被詮釋為「找藉口」,假藉身體不舒服為由,以逃避生活的規範(觀點)。

一日早晨,我決定將我的困惑丟出來,請三三協助我一起面對我的困惑。
我:「媽媽對一些事有些困惑,希望你能幫我解答。」
三三:「什麼事?」
我:「我常聽你喊這裡痛那裡痛。但是,當時間一久,我就會感到困惑,因為我分不清楚你真正的意思。」(核對)
三三:「什麼意思?」
我:「我的意思是,有時候彈琴需要邊彈邊唱,這時你會說喉嚨痛,希望媽媽抱抱。一聽你這樣說,我就猜,你是不是遇到挫折,所以想撒嬌、休息。久而久之,媽媽就分辨不出來你是想撒嬌還是真的喉嚨痛,搞不清楚你要表達的到底是想要我抱抱?想撒嬌?想休息?還是其他意思?」(核對)
我接著又說:「這個困擾滿嚴重的,因為媽媽會搞不清楚當你說身體不舒服時,究竟是真的需要看病,還是只是想撒嬌。每次聽你這樣說,我就以為你只是想撒嬌。萬一你真的不舒服,我卻忽略了帶你去看醫生的時機,怎麼辦?」(核對)
三三聳聳肩,表示自己也不知道該怎麼辦。
我:「這樣吧,下次如果你只是想抱抱,不要用『不舒服』來表達,而是直接告訴我『媽媽,我需要你抱抱我』。我一定會給你一個有力的擁抱,你覺得這樣好嗎?」(核目標)
三三點點頭。
我:「如果彈琴累了,不想邊彈邊唱,就直接告訴我今天沒辦法邊彈邊唱,並且給我一個可以邊彈邊唱的時間,媽媽就會知道你不是想逃避,也不是真的喉嚨痛,只是想休息。這樣媽媽也不會一直焦慮你是不是真的喉嚨痛,要不要帶你去看醫生。這種準確的表達方式是你想要的嗎?」(核目標)
三三羞赧的微笑著,點頭說是。

不喜歡輸的孩子
小兒子一一五歲生日時,我和朋友安排了一趟三天兩夜的小旅行。
三個家庭,一共帶七個孩子出遊。七個孩子的年齡層分布很有節奏,從中班、大班、小一、小二、小三、小四都有。其中小學三年級有兩個,一個是內向的女孩蘋果,另一個則是較為外向的三三。
我很喜歡不同年齡層孩子的共遊組合,在年齡與學習上,都能互相牽引、同玩,很是特別。
孩子多,相處上的摩擦能讓孩子學的就更多了。
七個孩子裡,最小的兩個,分別是五歲的一一,與六歲的女孩妞妞。

這兩個孩子都是家中最年幼,一男一女,在性格上有了很好的互補。女孩喜愛照顧幼小,男孩對於年齡並沒有特別的逞強,一細一粗,彼此都有所學習。
不過也由於兩個孩子年齡相近,投入競賽遊戲時所展現出來的特質,倒是有志一同的相像:都怕輸。
兩個孩子玩起了「桌上冰球」,妞妞和一一各執桌子一端,彼此叫陣:「我一定會贏你!」
看孩子玩遊戲頗有趣,可以從旁觀察孩子的學習與心性。
當然,我看的還多了一層,性格底線與學習底線的試探。
兩孩子互推冰球,一開始都是起勁的,相互叫嚷,那是孩子最寶貴的底氣。他們很有自信,很有挑戰力,也非常有勇氣。
來來往往推冰球一陣之後,妞妞一個分神,一一射進一分。
妞妞瞬間臉色就變了,小小的臉蛋扭曲,大聲唉叫,眼看就要嚎啕大哭。
妞妞是個不喜歡輸的孩子,在家裡與姊姊玩遊戲,只能贏不能輸,一輸就要崩毀哭鬧。父母都很怕孩子崩潰哭鬧,因此妞妞在家裡也甚少品嘗失敗的滋味。然而出來遊玩,與其他孩子一起競賽,就不太容易全面得到保護。
這樣的孩子,因為鮮少輸,面對失敗,哭鬧發洩內在的情緒,是必經的過程。

然而在此之前,我們還能做些什麼?
其實能做的很多,當下我選擇幫妞妞「提升內在價值」(心價值)。
我立在一旁,對妞妞說了一句話,妞妞情緒便穩定了,內在也安定了。
我說的那句話是:「妞妞,你知道嗎,輸,其實也是有分數的。你的努力與勇敢,即使輸了,讓你仍然得到非常高的分數,這比贏更難。」
妞妞仰起頭看著我,一瞬間安靜下來。
我揣測妞妞也在思索這句話的意思,我想她可能不明白「輸卻得到高分,這比贏更難」的意思,但她能明白我在欣賞她。

得到欣賞的妞妞宛如重生,自我價值受到肯定,行為便安然了。
這份安然,使她接下來的行為超出她的年齡表現。
妞妞努力面對競賽,冰球接二連三進洞,分數追上來了,而且還倒贏一一。
一一輸球,焦慮得快哭時,妞妞展現出新的價值姿態,也發揮影響力。她充滿自信,主動上前安慰一一。
妞妞說:「一一,你很努力,所以你也可以得分,來,我幫你撥一分喔!」
妞妞動手在計分板上給了一一寶貴的一分,一一瞬間也穩定了。
我用心給予的新價值,帶給妞妞穩定,讓她能安然的接納失敗。而這樣的價值在妞妞內在滋長,讓她成為給予一一價值的關鍵人物。一個孩子牽引一個孩子,一個孩子穩定,連帶能關照玩伴,彼此成為正向的影響。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