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頓,讓問題跑一會兒
停頓,在對話過程裡,屬於基礎能力,也是父母掌控親子對話節奏,最主要、最得力的工具。
停頓有太多的益處,無法一一盡數。停頓的奧妙,也難以盡說,只有涉入對話的學習者,真正使用它,才能明白停頓的必要性。
剛開始使用「停頓」這項工具,可能較不易上手,但若轉換為白話一點的說法,停頓就是「讓問題跑一會兒」,應該就不難理解如何使用。
例如:孩子摔倒,前來找父母哭鬧、討抱,那麼大人只要照孩子的想望,讓孩子哭一會兒,或抱孩子一會兒,任由孩子的情緒跑一會兒,看看一段時間過後,孩子的情緒有何變化。
例如:手足爭執,哥哥與弟弟爭奪玩具互不相讓,做父母的就在一旁看著兄弟倆的衝突即可,讓衝突自己跑一會兒,看有無其他變化。
父母若因為孩子哭或吵鬧,而覺得疲累萬分,也可以趁著讓問題跑一會兒的空檔,適時調整自己的呼吸,在停頓的縫隙中緩慢穩定自己的內在。
停頓,有著多層次的意義,有時是為了讓自己即將高漲的情緒恢復平穩,有時是為了讓彼此有足夠的時間思索與覺察,有時則是為了拉開距離,讓彼此都能用更豐富的目光,重新理解對方、貼近對方。
停頓這項工具,用得好是藝術,運用稍有差池,則是冷戰。
在這一章節,將會利用一次「手足衝突」事件,完整解構「對話脈絡與工具」。
調解手足衝突的對話脈絡
以下先呈現對話的全貌,讓讀者明白整起事件的來龍去脈,以及對話的路徑。
今年暑假,我和先生帶著三個孩子在台東遠地旅行。
帶孩子出門旅行,肯定都有這樣的經歷:歡喜的帶孩子出遊,最後卻狼狽回家。讓父母狼狽的,絕對不是旅行的路途多遙遠,而是路上孩子們的爭執衝突不斷,哭聲尖叫崩潰聲不絕於耳。
我的孩子也是如此,台東八天的旅行,從出門那一刻鐘就戰火四起,爭執不斷。
旅行到了第三天,一早出門前,姊姊三三和妹妹川川發生爭執,姊姊忍不住動手打了妹妹。
妹妹瞬間悲從中來,哭得肝腸寸斷,於是我開啟了對話,其路徑如下:
我(對川川)說道:「我知道你很委屈,媽媽答應你一定會處理好這件事,你願意相信媽媽嗎?」
川川:「我相信。」
三三忍不住好奇的問:「媽媽,你會怎麼處理?」
我道:「這次旅行已經過了三天,我在思考這次旅行的意義,未來還有五天的行程,我該用什麼樣的理由支撐自己繼續走完全程?」
三三困惑:「媽媽,你說的是什麼意思?我聽不懂。」
我重新述說:「我的意思是,旅行已經第三天了,這三天來,你們是開心的時候多,還是吵架的時候多?你能告訴我嗎?」
三三回答:「吵架的時候多。」
我說:「那麼,請你告訴我,能支持我繼續走完剩下旅程的理由,是什麼?」
三三無法回答我的提問,反而執拗的說:「媽,我不想回去,我想繼續旅行。」
面對三三的反應,我附和:「我也想繼續旅行,但想要繼續旅行,不代表可以動手打人,更不表示我能接受旅行時你和妹妹兩個人每天吵架。所以,我需要你告訴我,支持我們繼續旅行的理由是什麼?」
三三沉默了好一會兒之後,緩緩說著:「媽,我會跟妹妹自己處理好問題,之後也不會一直這樣吵架,等我和妹妹處理好問題後,你願意繼續帶我們旅行嗎?」
上述對話,看似簡單,但是若能明白內裡每個困境的處理工具,以及對話轉彎的緣由和運作的原理,在何處將對話停頓,就能讓對話成為力量,自己生出翅膀,扇起一陣清風。
接下來的章節,將介紹幾個「對話」過程不能缺少的「工具」與「觀念」:
1. 停頓
2. 破口
3. 發言權
4. 核對
5. 規範
三道安全卡榫 傾聽、複誦、核對
寧靜而專注的傾聽、複誦孩子的疑問、深層核對孩子的意思,
三道安全卡榫,救孩子遠離危險的家庭溝通系統。
幾年前,一位名校新生跳樓自殺。
雖然這不是高中學生自殺首例,然而資優孩子面對高壓環境,選擇結束生命,父母在孩子走上絕路之前,是否曾經接獲孩子的求救訊號?
事實上,這個孩子在出發走上歸途之前,確實發出求救聲,只是父母錯過了,不知道那竟是孩子的求救訊號。
孩子曾經不只一次告訴父母不想進第一志願,因為怕好學校的壓力太大,想降讀第二志願。
父母對孩子有期許,好不容易考上了第一志願,怎麼可以放棄?因此他們大大鼓勵孩子勇於嘗試挑戰,沒有迎向挑戰就退縮的人生,不是他們期望孩子該有的特質。
就這樣,孩子走進了充滿黑洞的恐懼與想像中。
父母其實沒有錯。面對挑戰,要求孩子要勇敢面對,怎麼會錯呢?
孩子也沒有錯。面對恐懼,知道自己能力,因此提出想法,希望父母能理解自己內心的焦慮,何錯之有?
那麼,造成這場悲傷的結果,究竟是誰?
那肯定是家庭溝通的系統不完善,造就了悲劇。
救孩子遠離危險的首要安全卡榫,就是「傾聽」。
當孩子在陳述「恐懼」時,若父母做好傾聽的準備,全神關注孩子,傾全身之姿傾聽,孩子便能鼓足勇氣將內在的恐懼全盤托出,傾訴於父母。若父母傾聽的姿態是敷衍的,沒將孩子的恐懼當一回事,那只怕要錯過孩子的求救訊號了。
與人相處,傾聽絕對是第一步。如果孩子向母親陳述自己在學校遇到的困境,母親卻正在做家事或煮飯,僅以背部或斜眼面對孩子,那麼孩子接收到的訊息就是:母親很忙、很煩躁,沒空理我,最好不要跟母親說話。
如果傾聽的姿態,是寧靜而且專注的,以完整傾聽的方式,與孩子面對面看著孩子,孩子接收到的訊息則是:我是重要的,母親很想知道我發生的一切。
一旦傾聽的橋搭建好了,孩子自然也會順著橋,從對岸向我們走來。
「聽核心」對話精神的運用,在日常生活中隨時隨地都可展開,尤其「核對」含納「傾聽」、「複誦」、「深層核對」等層次,這便是教孩子遠離危險的三道卡榫。初期使用「核對」,需要父母多一點的覺察,以免被過去的慣性給牽引而不自覺。
有一回我開車載著二女兒川川。當時她坐在後座,我們漫無目的的閒聊,有時聊聊天氣,有時聊聊天空的澄澈,有時則聊聊盤旋的老鷹。有那麼一瞬間,我看見路邊有隻黃色小蝶,在我等紅綠燈時,從車前翩翩飛過。
川川突然問我:「媽,蝴蝶是怎麼做的?」
什麼意思?我納悶極了。
我腦子裡飄過的畫面是:毛毛蟲蛻變成蝴蝶。所以蝴蝶是毛毛蟲做的?這是什麼怪問題?但川川應該不是這個意思,應該是……腦子裡出現的另一畫面是:用紙摺出蝴蝶的樣子!
一想到紙做的蝴蝶這答案,我內在突然湧出不耐煩,川川這傢伙幹嘛在這時候出難題,是想叫我做一隻蝴蝶給她嗎?她不知道我在開車嗎?
如果按照過去慣性,我肯定回孩子:「到底在講什麼?蝴蝶就是蝴蝶,能用什麼做?你怎麼連問個問題都不會問!」
但如果我會使用「核對」裡三個層次的工具,我無須過度詮釋孩子話中的意思,只需將孩子的提問,重新複述一次,許多問題便會自己找到出口。
當下,我便依著女兒的問題畫個葫蘆,把問題丟回去給川川,我問:「毛毛蟲是怎麼做的,你的意思是? 」
川川很可愛的伸長雙臂,回應我:「就是我忘記要怎麼用手做出蝴蝶的樣子啊!」
聽見川川的回答,我不禁笑了。我差點誤解了孩子的意思而胡亂發脾氣了呢。
我僅以對話中「聽核心」的第一與第二層次的「傾聽」與「複誦」(核對工具之一),順利讓問題自己找到出口,化解了。
如果面對女兒的提問,我被過去慣性牽引,僅以我聽到的「觀點」產生出「不好的感受」,直接以「情緒」回應孩子的問題,斥責孩子連一個簡單的問題都不會問,沒有去「核對」她的真正意思,我和孩子就會在「認知」上辯論,以情緒來溝通,這樣的對話過程,就已失去了「傾聽」,自然也不會有第二層的「複誦」,更不會有更深層的「核對」(此處核對指的是「冰山」各層次的核對)出現,這一切都起因於大人內在的不平穩。
對話中的核對能否展開,父母內在是否平穩,是親子對話是否成功的關鍵,影響甚巨,不得不時刻覺察與警惕。
名校學生自殺事件,倘若父母親停下來,聆聽孩子內在的恐懼,去核對孩子對於學習的想法,結局是否會不一樣?
停頓,在對話過程裡,屬於基礎能力,也是父母掌控親子對話節奏,最主要、最得力的工具。
停頓有太多的益處,無法一一盡數。停頓的奧妙,也難以盡說,只有涉入對話的學習者,真正使用它,才能明白停頓的必要性。
剛開始使用「停頓」這項工具,可能較不易上手,但若轉換為白話一點的說法,停頓就是「讓問題跑一會兒」,應該就不難理解如何使用。
例如:孩子摔倒,前來找父母哭鬧、討抱,那麼大人只要照孩子的想望,讓孩子哭一會兒,或抱孩子一會兒,任由孩子的情緒跑一會兒,看看一段時間過後,孩子的情緒有何變化。
例如:手足爭執,哥哥與弟弟爭奪玩具互不相讓,做父母的就在一旁看著兄弟倆的衝突即可,讓衝突自己跑一會兒,看有無其他變化。
父母若因為孩子哭或吵鬧,而覺得疲累萬分,也可以趁著讓問題跑一會兒的空檔,適時調整自己的呼吸,在停頓的縫隙中緩慢穩定自己的內在。
停頓,有著多層次的意義,有時是為了讓自己即將高漲的情緒恢復平穩,有時是為了讓彼此有足夠的時間思索與覺察,有時則是為了拉開距離,讓彼此都能用更豐富的目光,重新理解對方、貼近對方。
停頓這項工具,用得好是藝術,運用稍有差池,則是冷戰。
在這一章節,將會利用一次「手足衝突」事件,完整解構「對話脈絡與工具」。
調解手足衝突的對話脈絡
以下先呈現對話的全貌,讓讀者明白整起事件的來龍去脈,以及對話的路徑。
今年暑假,我和先生帶著三個孩子在台東遠地旅行。
帶孩子出門旅行,肯定都有這樣的經歷:歡喜的帶孩子出遊,最後卻狼狽回家。讓父母狼狽的,絕對不是旅行的路途多遙遠,而是路上孩子們的爭執衝突不斷,哭聲尖叫崩潰聲不絕於耳。
我的孩子也是如此,台東八天的旅行,從出門那一刻鐘就戰火四起,爭執不斷。
旅行到了第三天,一早出門前,姊姊三三和妹妹川川發生爭執,姊姊忍不住動手打了妹妹。
妹妹瞬間悲從中來,哭得肝腸寸斷,於是我開啟了對話,其路徑如下:
我(對川川)說道:「我知道你很委屈,媽媽答應你一定會處理好這件事,你願意相信媽媽嗎?」
川川:「我相信。」
三三忍不住好奇的問:「媽媽,你會怎麼處理?」
我道:「這次旅行已經過了三天,我在思考這次旅行的意義,未來還有五天的行程,我該用什麼樣的理由支撐自己繼續走完全程?」
三三困惑:「媽媽,你說的是什麼意思?我聽不懂。」
我重新述說:「我的意思是,旅行已經第三天了,這三天來,你們是開心的時候多,還是吵架的時候多?你能告訴我嗎?」
三三回答:「吵架的時候多。」
我說:「那麼,請你告訴我,能支持我繼續走完剩下旅程的理由,是什麼?」
三三無法回答我的提問,反而執拗的說:「媽,我不想回去,我想繼續旅行。」
面對三三的反應,我附和:「我也想繼續旅行,但想要繼續旅行,不代表可以動手打人,更不表示我能接受旅行時你和妹妹兩個人每天吵架。所以,我需要你告訴我,支持我們繼續旅行的理由是什麼?」
三三沉默了好一會兒之後,緩緩說著:「媽,我會跟妹妹自己處理好問題,之後也不會一直這樣吵架,等我和妹妹處理好問題後,你願意繼續帶我們旅行嗎?」
上述對話,看似簡單,但是若能明白內裡每個困境的處理工具,以及對話轉彎的緣由和運作的原理,在何處將對話停頓,就能讓對話成為力量,自己生出翅膀,扇起一陣清風。
接下來的章節,將介紹幾個「對話」過程不能缺少的「工具」與「觀念」:
1. 停頓
2. 破口
3. 發言權
4. 核對
5. 規範
三道安全卡榫 傾聽、複誦、核對
寧靜而專注的傾聽、複誦孩子的疑問、深層核對孩子的意思,
三道安全卡榫,救孩子遠離危險的家庭溝通系統。
幾年前,一位名校新生跳樓自殺。
雖然這不是高中學生自殺首例,然而資優孩子面對高壓環境,選擇結束生命,父母在孩子走上絕路之前,是否曾經接獲孩子的求救訊號?
事實上,這個孩子在出發走上歸途之前,確實發出求救聲,只是父母錯過了,不知道那竟是孩子的求救訊號。
孩子曾經不只一次告訴父母不想進第一志願,因為怕好學校的壓力太大,想降讀第二志願。
父母對孩子有期許,好不容易考上了第一志願,怎麼可以放棄?因此他們大大鼓勵孩子勇於嘗試挑戰,沒有迎向挑戰就退縮的人生,不是他們期望孩子該有的特質。
就這樣,孩子走進了充滿黑洞的恐懼與想像中。
父母其實沒有錯。面對挑戰,要求孩子要勇敢面對,怎麼會錯呢?
孩子也沒有錯。面對恐懼,知道自己能力,因此提出想法,希望父母能理解自己內心的焦慮,何錯之有?
那麼,造成這場悲傷的結果,究竟是誰?
那肯定是家庭溝通的系統不完善,造就了悲劇。
救孩子遠離危險的首要安全卡榫,就是「傾聽」。
當孩子在陳述「恐懼」時,若父母做好傾聽的準備,全神關注孩子,傾全身之姿傾聽,孩子便能鼓足勇氣將內在的恐懼全盤托出,傾訴於父母。若父母傾聽的姿態是敷衍的,沒將孩子的恐懼當一回事,那只怕要錯過孩子的求救訊號了。
與人相處,傾聽絕對是第一步。如果孩子向母親陳述自己在學校遇到的困境,母親卻正在做家事或煮飯,僅以背部或斜眼面對孩子,那麼孩子接收到的訊息就是:母親很忙、很煩躁,沒空理我,最好不要跟母親說話。
如果傾聽的姿態,是寧靜而且專注的,以完整傾聽的方式,與孩子面對面看著孩子,孩子接收到的訊息則是:我是重要的,母親很想知道我發生的一切。
一旦傾聽的橋搭建好了,孩子自然也會順著橋,從對岸向我們走來。
「聽核心」對話精神的運用,在日常生活中隨時隨地都可展開,尤其「核對」含納「傾聽」、「複誦」、「深層核對」等層次,這便是教孩子遠離危險的三道卡榫。初期使用「核對」,需要父母多一點的覺察,以免被過去的慣性給牽引而不自覺。
有一回我開車載著二女兒川川。當時她坐在後座,我們漫無目的的閒聊,有時聊聊天氣,有時聊聊天空的澄澈,有時則聊聊盤旋的老鷹。有那麼一瞬間,我看見路邊有隻黃色小蝶,在我等紅綠燈時,從車前翩翩飛過。
川川突然問我:「媽,蝴蝶是怎麼做的?」
什麼意思?我納悶極了。
我腦子裡飄過的畫面是:毛毛蟲蛻變成蝴蝶。所以蝴蝶是毛毛蟲做的?這是什麼怪問題?但川川應該不是這個意思,應該是……腦子裡出現的另一畫面是:用紙摺出蝴蝶的樣子!
一想到紙做的蝴蝶這答案,我內在突然湧出不耐煩,川川這傢伙幹嘛在這時候出難題,是想叫我做一隻蝴蝶給她嗎?她不知道我在開車嗎?
如果按照過去慣性,我肯定回孩子:「到底在講什麼?蝴蝶就是蝴蝶,能用什麼做?你怎麼連問個問題都不會問!」
但如果我會使用「核對」裡三個層次的工具,我無須過度詮釋孩子話中的意思,只需將孩子的提問,重新複述一次,許多問題便會自己找到出口。
當下,我便依著女兒的問題畫個葫蘆,把問題丟回去給川川,我問:「毛毛蟲是怎麼做的,你的意思是? 」
川川很可愛的伸長雙臂,回應我:「就是我忘記要怎麼用手做出蝴蝶的樣子啊!」
聽見川川的回答,我不禁笑了。我差點誤解了孩子的意思而胡亂發脾氣了呢。
我僅以對話中「聽核心」的第一與第二層次的「傾聽」與「複誦」(核對工具之一),順利讓問題自己找到出口,化解了。
如果面對女兒的提問,我被過去慣性牽引,僅以我聽到的「觀點」產生出「不好的感受」,直接以「情緒」回應孩子的問題,斥責孩子連一個簡單的問題都不會問,沒有去「核對」她的真正意思,我和孩子就會在「認知」上辯論,以情緒來溝通,這樣的對話過程,就已失去了「傾聽」,自然也不會有第二層的「複誦」,更不會有更深層的「核對」(此處核對指的是「冰山」各層次的核對)出現,這一切都起因於大人內在的不平穩。
對話中的核對能否展開,父母內在是否平穩,是親子對話是否成功的關鍵,影響甚巨,不得不時刻覺察與警惕。
名校學生自殺事件,倘若父母親停下來,聆聽孩子內在的恐懼,去核對孩子對於學習的想法,結局是否會不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