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直到孩子自行啟航時

檢視完自己,是時候觀察孩子了。大家普遍認為育兒時間漫長,而教養這條路確實漫長,踏上這條長途之旅時,該先做什麼事呢?首先,必須確切知道目的地在哪裡。走在教養這條長達數十年之久的道路上,如果不知道目的地在哪裡,就會發生「好像不是這裡」的窘況,那該有多冤枉、多荒謬。

那麼,教養的最終目的地是什麼呢?請問問自己這個問題:

「我想將孩子培育成什麼樣的大人?」

相信父母們一定曾經想過這個問題。如果聽他們說,他們多半表示希望孩子可以當個幸福的人,再來是懂得自食其力的人、會賺錢的人、成就非凡的人等等,說法十分豐富。雖然每位父母可能會有諸多期望,但是考量到孩子的發展與成長,身為兒童心智科醫生的我必須說,這個問題是有正確解答的。

我們養兒育女的最終目標,就是讓孩子成為一位獨立自主的大人──一以蔽之,就是「獨立」。那麼該如何得到幸福呢?幸福是孩子要自己去尋找的,讓孩子感到幸福不是父母的事。該如何賺錢呢?那也是孩子要自己去賺來的。該如何開拓自己的人生呢?那也是孩子自己必須完成的事。請務必謹記,讓孩子成為獨立自主的人,才是為人父母必須做的事。

 

人生常常被比喻為一趟海上旅程。我們的人生航程中,每個人宛如自己這艘船的船長,在茫茫大海上航行著。「我」這艘船的船長,既不是自己的先生、父母,也不是我的孩子。生下孩子後,孩子會在我的這艘船上成長,並由我來餵養。然而,孩子無法一直住在我這艘船上,永久搭乘下去。再者,孩子長大後仍然依附在我的船邊,提供我物資也是不應該的。一旦成年,孩子就要自行啟航,並且成為自己那艘船的船長。

「我想跟孩子保有親密深厚的關係。」

抱持這種想法、生下孩子,再將子女的船隻一艘艘繫在自己的船邊,會產生什麼結果呢?答案是船隻會彼此碰撞。孩子無法走自己想走的路,親子雙方因而徘徊不前。假如孩子一直緊跟著父母走過的路,無法自行啟航,往自己的航道前進;或是明明已經成年了,卻過於依賴無法獨立,那麼終將無法抵達教養的最終目的地。

雖然不願承認,卻必須說這是失敗的教養。

隨著孩子不同的發展階段,父母有必須做的事,但是只要孩子成年後可獨立自主、自行啟航,父母的教養就算是成功了。因此,在教養這件事上,父母要做任何判斷時都必須先對自己丟出「這麼做對孩子日後獨立是否有幫助」的問題。

 

孩子來自未來

那麼該如何培育孩子,他們才能搭乘自己的船、順利前進呢?身為父母的我們,目前正值認真過自己人生的年紀,同時又要兼顧職場生活。那麼,孩子何年才會到我們這個年紀呢?如果二○二三年的現在,父母正值三十多歲,二○五○~二○六○年代孩子就邁入三十歲了,開始成為社會上的中流砥柱。試想,二○五○年以後世界會有何改變?你是否能預測二○五○~二○七○年代孩子所面臨的產業結構、職業結構、決定人生品質的要素、主要社會問題等?將手放在胸前並閉上雙眼,試著在腦海中描繪那個時代。你對自己的預測能力有多少信心?是百分之七十、五十、三十還是十?

在未來,我們也許會跟機器人並肩而行,自動駕駛也可能成為常態。而我們的下一代則有可能活到二○八○年、二○九○年,甚至二一○○年⋯⋯到時候,就算飛行車問世也不足為奇了。

試想,跟父母的童年相比,時隔二、三十年後的現在,世界改變了多少?我的童年根本沒有所謂的手機和網路,在世界持續急遽變化的情況下,我們如果認為送孩子登船時的船隻、海況與現今別無兩樣,那是相當愚昧的想法。當代父母請務必牢牢記住,我們的下一代將會活在一個我們難以想像的異世界。

希望說到這裡大家都能明白,身為父母的自己是無法準確預測未來,並替孩子指引未來方向的。那麼誰才能挑起大樑呢?學校老師?補教名師?未來學專家?究竟是誰才能夠預測如此難以想像的未來,並且開拓出康莊大道向前進呢?

沒錯,能預測我們的下一代即將面臨的劇變世界,並且泰然適應一切,開拓康莊大道向前進的人,就是即將主導未來的孩子們!

不過遺憾的是,有許多父母毫無遠見,依然深陷在孩子即將面對的未來跟自己的過往或現今別無兩樣的錯覺中,並且如此說道。

「我是過來人,所以很清楚,醫師、律師、公務員才是最理想的職業。」

「假如可以重新回到你的年紀,媽媽一定會認真讀書,考上更好的學校。如果你也不想後悔,就要認真讀書。」

活在二○二○年代的父母對著會活到二○五○~二○九○年代的孩子們說,如果可以回到一九八○年代的話自己會如何生活,這番話有何意義?父母真的有資格說自己比孩子更瞭解孩子的人生嗎?面對創新技術,或是面對多媒體資訊服務機(Kiosk)或全新應用程式(Application)時,難道不會比孩子更不知所措嗎?

過去百年來歷經的變化,現在僅僅十年就達成,從這點來看,情況好比活在朝鮮時代的人來到現代後,建議現代人「我以過來人的經驗告訴你,從達句伐到漢陽最便利的辦法,就是騎一匹體型健壯、動作敏捷的馬去,千萬要聽我這個過來人的話,否則你會後悔的」。

我們的孩子是活在未來的人,所以孩子可能會有大人意想不到的「奇特」想法。就父母而言,這就像現代人對朝鮮時代的人說「我要搭高鐵去首爾」一樣,聽起來異常奇怪。對此,父母不能說「想這什麼莫名其妙的東西」。如果孩子有讓人無法理解的想法或行為,父母可以這樣思考。

「是啊,他是來自未來的孩子。」

孩子跟父母的想法不同是理所當然的事。父母以自己活得久為由,認為自己是對的,但卻忽略了一件事,我們曾經活在過去,而非活在未來。由於孩子比父母更瞭解未來,因此請父母摒棄自己比孩子懂得更多的思維。

有件事父母比孩子更瞭解,那就是生活本質的重要價值,建議父母教孩子自己目前所擁有的人生價值觀,將此傳給下一代。不過,未來要走哪條路、哪種職業最理想、該學些什麼,如果都由父母替孩子決定,未來很有可能會出現與期待大相逕庭的結果。

我將它稱為「未來少年療法」。孩子跟父母想法不同時,摒棄父母想法是對的、單方面觀察孩子的錯誤觀念,是此一療法的核心所在。父母必須跟孩子一同討論,雙方共同思考才對。未來,是我們的下一代即將面對的世界;我們的下一代,是來自未來的孩子。父母千萬別忘了,那些來自未來的未來少年與少女,才是最瞭解他們人生的人。

 

是否遵守基本原則?

許多父母問我,孩子出現某種情況或某種行為時,不知道該如何是好。舉例來說,父母們提到以下問題:「孩子又哭又鬧時該怎麼辦?」、「讓孩子看手機看多久才恰當?」、「到底要不要讓孩子上先修課程?」、「該送孩子去讀全美幼兒園嗎?」

每個孩子與眾不同,父母們各自也有不一樣的煩惱,一天下來,往往會面臨諸多狀況,有時提心吊膽,有時驚慌失措,若有誰能替他們解答,是父母最大的心願。有許多專家專門回答這些問題,雖然逐一回覆這些狀況也很重要,但是不論被問到什麼問題,我總會先反問父母。

「您有一直堅守基本原則嗎?」

如果父母回答:「有。」那我的回答是:「父母在當下順著自己的心去應對就好,孩子不會因為這些事就變得特別難搞或特別聽話」。相反地,如果父母回答:「什麼是基本原則?」或「呃⋯⋯我不知道我有沒有做到。」那我的回答會是:「你問的問題不重要,應該先從基本原則好好做起。」也就是說,父母必須徹底實踐教養的基本原則。

既然如此,到底什麼是基本原則呢?我稱之為「炊飯技巧」。

我說的不是用電子鍋煮飯,而是用鍋具。煮飯時需要什麼?首先會需要用到白米,再來要量好水的比例,太多或太少都不行。接下來要控制火候,不能熄火。好!除了以上這些條件,還需要什麼嗎?不需要了。如果在這之中額外添加其他東西,就能煮出一鍋香噴噴的飯嗎?不,反而會壞了一鍋飯。

教養猶如炊飯。如果將孩子比喻作白米,想想看,能煮出一鍋美味白飯的水和火分別是什麼?有了孩子之後,我們身上有哪些行為是出於本能的呢?答案是關愛孩子,那是自然而然的表現。小嬰兒一誕生後,父母自然會出現什麼反應呢?答案就是呵護孩子。排除特殊情況,這是毫不費力就會產生的表現與反應。

愛與呵護就是水,不過當然也有需要留意的事項。萬一水太多,飯就會變成粥;如果過度呵護孩子,孩子就會被寵壞。白米有充分浸泡到水即可,意即父母必須注意,只要給予充分的愛即可,避免過度呵護孩子。

再來會需要火,而且火不能熄掉。光是給予關愛與呵護,孩子是不會長大成人的,而為人父母的力量便是由此而生。多數人認為「孩子要教才會成為得體的人」,但是我所說的教育觀念強調的是教導(Teaching),而非學業方面的教育(Education)。父母要集中火力教孩子的不是國、英、數等學科,而是生活層面的價值與心態。

前面曾提到父母能傳承給孩子的是自己的價值。父母無法替孩子的人生做其他決定,卻能教孩子何謂價值,那是父母職責中相當重要的一環,如同炊飯時要適當控制火候、不能熄火一樣,父母也必須持續教導孩子價值的真諦。

除了價值,父母一定要傳授給孩子的還有面對生活的心態。雖然父母都希望子女的人生一帆風順,但是他們也心知肚明,沒有人的一生是風平浪靜的。父母需要灌輸給孩子的是心態,好讓孩子披荊斬棘,勇於面對曲折起伏的人生。孩子往往從父母身上習得面對生活的心態,因此父母必須先鞏固好自己的心態。

日常生活中,如果孩子出了什麼問題,在當下很有可能是相當棘手的難題。當孩子哭哭啼啼時,父母也會因為不知道該說些什麼而驚慌失措。其實,當我們面臨某種具體情況時,通常不會只有一個正解,只要處理的當下有遵循原則即可。

希望父母都能明白,面對日常生活中會發生的教養爭議,專家們也沒有十全十美的解決方法;而父母當下的應對技巧也鮮少對孩子的整體成長發展造成太大影響。因此,只要確切瞭解自己的原則,並擁有一套完善的炊飯技巧,其餘的事就輕鬆看待,別太擔心。

 

跟孩子產生共鳴的附和技巧

日常生活中,可以如何肯定孩子呢?父母可以在溝通交流中藉由感同身受向孩子表達肯定的訊息。孩子表達某種看法時,回答:「哦~原來你是這麼想的,我總算明白你為什麼會那樣說了。」這就是感同身受的表現。「我明白你在崗位上所做的、所感受到的」是僅次於我愛你的正向肯定與共鳴。後面篇章會談到的「讓孩子自主玩樂的方法:P.R.I.D.E」技巧中,也大量提及共鳴這一點。我們可以藉由各種方法表達共鳴,最簡單的方法是重述、模仿、描述,我稱之為「第一句話附和技巧」,也就是不論孩子說什麼,父母第一句話就要表示認同。舉例來說,孩子說「我肚子餓了」,如果父母說「還沒十二點就肚子餓?」、「為什麼肚子餓?不是剛剛才吃過點心嗎?」都不算是第一句話附和的回應。

當孩子說「肚子餓」時,必須立刻附和孩子「肚子餓嗎?」這才是第一句話附和技巧,代表我正在聽你說話,並傳達「我明白你當下狀態、知道你在說什麼」的訊息。如果明明不是用餐時間,孩子卻說他肚子餓了,可以先感同身受,接著再說「可是還沒到用餐時間耶?先吃點水果,待會再吃飯吧」即可。

孩子放學回家後說上課好無聊,如果父母說:「去學校是去玩嗎?是為了讀書才去上學的好嗎?」那就不是第一句話附和的回應了,而是要先重述(Reflect):「今天上學不好玩嗎?」表達出「我正在聽你說話,而且我知道你在說什麼」。接著以好奇心詢問:「發生了什麼事嗎?為什麼覺得上學很無趣呢?」並用我想要再聽更多細節的態度聽孩子的故事,然後表達「哦~原來如此,媽媽以前也一樣,去上學是為了讀書,所以覺得無聊情有可原,但是媽媽認為上學還是可以學到東西喔」,將父母想要教導的觀念告訴孩子即可。

先感同身受,再傳達想說的話也不遲,因此請父母不要太著急。當孩子在說任何話時,如果父母在第一時間就否定一切,孩子會越來越不願意向父母開口。夫妻或朋友之間也是如此,越是被某人同理,會越想向對方吐露更多事情,這是人之常情。

此處提到的「傾聽孩子說的話」,跟每件事都迎合孩子大不相同,同理孩子跟「你說得對」這兩者,父母也要加以區分。同理完孩子的感受後,再好好地將父母的不同意見或教誨告訴孩子即可。事實上,自己的立場與想法充分受到他人認可的孩子,會更能接受父母的教誨。父母在管教孩子前,也要從「我聽見你說的話了,也明白你的狀況和情緒」的涵義中同理孩子,接下來再給予指教也不遲。

尤其是陪同孩子玩樂的時候,由於沒有正確解答,而且教導也並非玩樂的首要目的,因此更需要竭盡所能地附和孩子。玩樂期間,孩子有想法、說話表達或進行某些行為時,有些父母會一直想要糾正孩子。連玩遊戲時自己的想法都無法受到肯定的孩子,又怎麼能盡情表達自己的主見與看法呢?

請父母檢討自己的言行,回答孩子時說的第一句話有沒有感同身受,同時也觀察跟長輩之間一來一往的談話內容,有多少是屬於感同身受的話,又有多少是屬於教誨、提議或批評。

我們之所以會跟孩子起口角,往往是因為內心覺得自己的立場未受到肯定所致,雙方急著表達各自的立場,導致無法認同對方說詞的窘況。只要藉由第一句話附和技巧,練習傾聽孩子說話,並同理孩子,你將會感受到雙方起口角的頻率大幅降低了。

觀察自己與他人的互動,便能區分出達到共鳴以及未感同身受的反應,同時也能瞭解自己的感受。如此一來,父母也能更自然地向孩子展現自己感同身受的反應。雖然還有許多高品質且被分成更多階段的共鳴對話法,但是第一句話附和技巧不僅難度低,又能達到產生共鳴的效果,因此父母們務必親自試試看。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