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小孩進入小學就讀後,便陷入不安的泥淖中】
▋小孩缺乏「後設認知」能力時,將招致最差的結果
以外界為標準時,小孩難有成就感或想要主動學習,反倒很容易覺得挫折,自認再怎麼努力都沒用,把自己視為「沒出息又差勁的人」,喪失自信心。然後漸漸感到無助,利用遊戲或手機逃避現實。認為自己很差勁、沒有自信的小孩往往無法自己做主,內心充滿焦慮。此外,他們也不能從正確的角度看待自己。
《教育記者電視臺》頻道中,「為什麼國中小資優生進了高中不再優秀」的影片獲得爆發性的關注,原因在於很多人對這個主題有共鳴。小孩在國中小階段對父母言聽計從,持續著沒有終點的競爭,終究會敵不過壓迫感,被不安擊潰。倘若父母不時因為小孩的成績焦慮不安,小孩的壓力自然愈來愈大,身處青春期原本就很容易因為情緒不穩定唱反調,就此遠離書本也不是不可能。
「後設認知」權威,哥倫比亞大學巴納德學院認知心理學教授麗莎.孫(Lisa Son)對於韓國小孩不能正確看待自己這點感到很惋惜。後設認知如同一面映照自己的鏡子,能當作判斷自己知道什麼、不知道什麼的標準。後設認知可細分為兩個階段。首先是即時評估,判斷自己是否有能力解決眼前問題,問題對自己來說是困難或是容易。再來是分析狀況後,嘗試解決問題。不過麗莎教授指出,評估者僅限本人。也就是說,一切只能由小孩自行判斷。然而,很多父母卻在此時犯下嚴重錯誤——在小孩沉思過程中,誤會他沒有進行思考,催促他快點解決問題,或者質問他是不是做不到。在這種情況下,小孩將無法自行評估,也無法好好學習。當小孩缺乏後設認知時,就算認真讀書,成績也不會變好。因此,他們不再有自信,每到考試就緊張兮兮,招致最差的結果。
▋如果小孩曾因課業受創,應該幫他們找回「學習的本能」
韓國學生對讀書都很感興趣,任誰都有學習的意向。或許有些父母對這個說法很訝異,想要反駁「我的小孩對讀書一點興趣都沒有」。不過,各位如果仔細觀察,一定能發現他們都曾努力過,之所以不願意繼續學習下去,多半是不好的經驗在他們心中留下創傷。無論是學校或社會,全將「會念書」、「考上好大學」視為美德,小孩自然想在這方面得到認可。可是,讀書帶來的不好經驗,讓他們想遠離讀書。
金星曉老師在小學任教二十五年,現任群山東國小教務主任,當他與成績欠佳的學生面談時,察覺到很多小孩其實對讀書很感興趣,想要把書讀好,且這種態度與成績無關,但讀書帶給他們的負面經驗,讓他們對讀書敬而遠之。
明知醫院精神醫學系金賢秀教授將其稱為「學習創傷」。所有的小孩生來都有學習本能,然而他們不但不能充分發揮,還對此卻步,是因為曾因課業受創。他強調,失去興趣是一種結果。這些小孩並非對學習不感興趣,而是因為無法在課業中獲得成就感,才失去了興趣。這樣的結果來自於小孩「沒有成功經驗」,或者「不曾聽過稱讚」。金教授建議,父母應該幫小孩找回「學習的本能」。
父母的操心很容易帶給小孩學習創傷。如果以擔心小孩為由,不顧小孩的想法,自顧自的擬定學習計畫、報名補習班、執著於成績好壞,反而會讓小孩放棄學習。大考準備遠比想像中漫長,若想藉由這段期間取得好成果,萬萬別忘了給予小孩主動學習的機會。
【03比費心擠進明星學區更重要的事】
▋教育小孩,不一定非明星學區不可
「您是如何教養小孩的呢?貴子弟上了哪些補習班呢?」
「請問府上哪裡?大峙洞還是木洞?」
由於工作性質的緣故,我經常和成績優異的學子碰面,也因此時常被問到這類問題,在社群中亦然。不過,聽完我的答案後,絕對不會有人再問我同樣的問題。因為真的沒什麼特別的,我並不住在所謂的「學區」裡。
提問的人心中應該暗自猜想,我接觸到的資訊這麼多,私下絕對有特別的祕訣。我知道的教育資訊確實比誰都來得多,畢竟我每天都要看公共教育和補教的報導,分析大學升學考試相關新聞,與教育專家碰面更是家常便飯。
坦白說,的確有教育機構代表和補習班主任詢問過我,要不要把小孩送到他們那邊上課。不可否認的是,大名鼎鼎的升學權威主動提出邀約時,多少會受到誘惑。只要我願意,可利用的補教資源肯定比其他人豐富,能讓小孩獲得更多、更好的補習教育。事實上,老大上小學前,我曾經讓他去補習班。但幾年後的今天,就讀小學的老大除了練習題庫以外,並未另外接受補教或上才藝班。我的想法絕非堅決不讓小孩補習,也不是否定補教,未來還是有可能送他去補習班。不過目前還沒感受到迫切性,所以尊重小孩的想法,讓他過自己喜歡的生活。
我的小孩很平凡,他的智商介於平均值,成績也只比平均好一點點,算不上優越的人才。假如他真的很優秀,我說不定會替他安排更好的環境、更好的教育輔導。但這麼做,不過是讓他的成績好一點點而已。這樣說來,最重要的究竟是什麼?我認為是學習的態度。
▋相較於出色的頭腦,更重要的是「小孩以怎樣的心情看待學習」
先前,我與很多明星大學的學生碰面。有些人一看就是優越的人才,無人可及。然而,絕大多數的人都是一心向學的平凡學生。他們熱衷學習,明確知道自己在做什麼。他們有個共同點——對讀書抱持正向的心態,不會把問題歸咎給別人,也不強迫自己。
韓國的大考不是為了選出特別優秀的人才,單純是在評估學生是否有能力進修大學課程。縱然不是優越的人才,依然有機會進入好的大學。大考排名、成績並不代表一切,最終結果也不是看分數,而是看等級。因此,想要進入好大學,不一定非要得第一。數學名師鄭承濟曾做了一個比喻,考生就像運動員,在奧運上得第一的未必是天生有運動神經的人。只要勤奮練習,人人都有機會。所以,對於和我們老大一樣的平凡小孩來說,重要的是他該以怎樣的心情看待學習,而非他該多早接觸補習教育。
舉個首爾大學醫學院錄取生為例吧。金智明同學在二○一九學年度大考獲得滿分,是個很典型的例子。他在小學六年級時罹患白血病,國中就學期間仍持續接受相關治療,但不曾放棄讀書。智明從小就和其他人不太一樣。他的母親開了一家泥鰍湯餐廳,所以他總是獨自待在餐廳二樓。每當那種時候,他都會自學漢字。這是因為他在四歲時,偶然看到了連續劇《大長今》,深深著迷於「大長今」這三個漢字。他拜託母親幫他買漢字練習本,年年參加漢字能力檢定。他透過自學,在小學三年級時考到以難考著稱的漢字一級資格。無聊時,他則在線上聽課,國中階段便開始自學大學數學。據說他與病魔搏鬥時,也是利用解題撐過痛苦的時光。儘管他在醫院和學校不斷奔波,從未好好補習,照樣在史上難考的二○一九學年度大考中成為唯一滿分的學生。
當年以大考第一名成績進入首爾大學醫學院的是金智明同學,甄試第一名錄取的則是金圭民同學。金圭民直到中學為止,都是極其平凡的學生。他國中時期夢想成為籃球選手,整天在學校打籃球,完全不念書。可是某天,他聽到一個晴天霹靂的事實:他的身高太矮,不能成為籃球選手。原本的志向受阻,使他陷入徬徨。高中一年級時,他從電視節目中得知非洲的醫療環境惡劣,興起了將來當個醫生的念頭。切身感受到讀書的必要後,他下定決心好好讀書,開始改變自己,但親友們對他的印象仍停留在成天打籃球,不要說為他加油了,甚至還嘲笑他。然而,他一心一意實現夢想,並未因此受挫,依然義無反顧的認真讀書。金圭民說他藉由「夢想、自主、迫切感、正確的方法」實現了自己的目標。換言之,只要學會這四件事,誰都能把書讀好。
▋讀書的目的得自己領悟
小孩如果不是天生會讀書,便要先讓他明白讀書的目的,懂得自主學習,才能在大學升學考試中告捷。若非如此,絕不可能獲得想要的成果。大考這場馬拉松費時十二年,時間不算短,肯定有撐不下去的時候。
首先,各位要先辨別小孩有天分或沒天分。該如何確認小孩屬於哪一種呢?有天分的話,想要藏也藏不住。在大峙洞經營數學補習班的金弼立負責人以成語「囊中之錐」形容這種狀況。有才能的人有如尖錐,即便藏在口袋裡,也會露出錐尖、嶄露頭角。就算不特意尋找,也能立刻找到,無需太過煩惱。
不然的話,就要像金圭民同學一樣,明白自己為什麼要讀書。由於我們家老大不是天才,所以我打算讓他自己找到目的。這當然不是說,做父母的什麼都不用做。小孩發憤讀書時,如果平時沒有養成習慣,勢必還會經歷無數次錯誤與失敗。大學升學考試的準備時間有限,若想在學習領域得到好的發展,先決條件自然是習慣以及積極的態度,這就是父母應該協助的部分。
因此,我會透過討論,讓小孩自行建立學習計畫,比如每天該做什麼作業、讀多少書等,並且和他們強調要遵守自己的原則。此外,在他們養成習慣前,千萬別忘了陪在他們身邊,給予鼓勵、檢視是否確實履行。唯有讓子女自行做主、親身實踐,才不會帶給他們負面情緒。父母唯一該做的,僅止於從旁協助。
▋你的小孩如何看待學校?
假設子女目前是國小生,除了他如何看待學習以外,還有一件事也很重要,那就是如何看待學校。就我個人的看法,這點比小孩的「習慣」更重要。韓國大學升學考試的立基是公共教育,補習再有效,學校課程肯定還是略勝一籌。大考可謂是十二年校園生活的成果驗收。這十二年當中最重要的起點,也就是一開始的小學時期,如何看待學校事關重大。具體來說,考大學的核心關鍵是甄試,審核基準是高中三年期間的在校狀況。即便不提校園生活與考大學有何關聯,校園生活也會對小孩的性格產生直接影響。畢竟學習、熟悉何謂人生要務的青少年時期,每一天都是在學校裡度過。
小孩要先喜歡學校、喜歡老師、喜歡上學,才會喜歡讀書,養成正向性格。不過,有些父母卻忽略了校園生活,把焦點放在補習班,顯然存有錯誤認知。我遇到的資優生們對學校抱持正向的看法,最起碼都不討厭學校。他們喜歡上學,享受學校上課時間,補習則是一種輔助。要是側重於補習教育,不顧學校的教學內容,勢必很難在大考結束前,擺脫補教的束縛。在沒有其他輔助的情況下,失去客觀標準,愈來愈仰賴補習,日漸不安。
我之所以沒有送小孩去補習,也是因為他至今仍喜歡學校的緣故。他是全校最早上學的學生,甚至還會說要早起,因為他想要第一個到校。因此,我並未幫他報名補習班,而是讓他參加校內課後輔導。他告訴我,學校安排的活動都好新鮮、好有趣。
假如他在補習班事先學過這些,還會覺得那些活動很新鮮嗎?假如他每天在補習班補到很晚,疲憊的去上學的話,能好好享受那些活動嗎?每次想到這裡,我就無法輕易把他送到補習班。
當我看到老大連簡單的英文都念不好,學習表現遠不及同齡小孩時,難免感到焦慮。他放學後老是和年幼的弟弟一起開心收看《衝鋒戰士》(Hello Carbot)這點,也經常令我煩悶不已。畢竟他和那些住在明星學區,讀書讀到晚上十點的小孩比起來,差距實在太大。但每次看見他真心樂在當下的表情,我就會告訴自己:「家長無權以操心為由,扼殺小孩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