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青春這件事
我們都曾在青春的十字路口徘徊 (摘錄)


對於青春,我們總有許多想像。在教室內的木桌椅與黑板一成不變的組合中,我們還是可以譜出一曲在校園悄悄萌芽的青澀戀曲,還能展演青少年之間彼此才懂得的言行默契。「青春」的亮眼之處,常在偶像劇中一覽無遺;我們對「青春」的憧憬被包裝成一個個夢幻逸品──然後,這個階段的迷惘、焦慮與混亂常常只是輕輕在大人的口中被提醒,卻沒有人真正、好好地與我們談談那些在意識與潛意識深海湧動起伏的思緒,應該如何被安置?

我們正經歷著青春的喜與憂,我們希望藉由對話,探尋青春的真實面。我們的對話記錄了邁向「成年」的忐忑、追求「自由」的渴盼之情,也想更細一點去討論青少年的金錢觀,以及在人我關係中的認同議題。我們把這一個篇章命名為「青春這件事」,我們想像著如同對待一件生活中的重要事件一般,透過我們的對話、討論、互相剖析與梳理,我們可以作伴著,邁向成人。

談成年與未來圖像
維:「青春」這個時期我的記憶相當混亂,因為沒有什麼重大的事件,所以我對它的感想都是抽象的思考與感受;至少大部分時間裡我最常感受到的就是焦慮和迷茫,常常覺得現在的生活只是為了未來而準備。

莙:你說最常有的感受就是焦慮跟迷茫,是像要去工作賺錢這類的對未來的焦慮嗎?

維:對啊!有這部分。但我覺得更廣的是我連自己十八歲要出去賺錢,還是要去考大學都有點拿捏不定。

莙:我覺得要討論青春這件事,我就最有感覺。別人想的可能是國中考高中、高中考大學要進哪一所、或是進去後有比較好的資源。但是我想的都是,我讀的這個學校能帶給我什麽以後在工作上會用到的東西?我都是以我的生存焦慮為起點去思考下一步要做的事情。變成說我不太能去跟同齡人或是學生共感他們在思考的點。我有時候也會覺得自己是不是太杞人憂天。我覺得十六到十八歲,甚至到二十二歲都是個關鍵時期。什麽時候要去工作、什麽時候去實習,都是很自由的選擇,所以不知道要幹嘛是很正常的事情。我想到「躺平族」,最近也越來越多人選擇「躺平」這樣的方式,未來不一定要讀科技或當醫生。

維:我反而會想,「難道我的生活就是為了生存嗎?」這樣的生活我會感覺非常虛無啊!我為了生存而生存有什麽意義?我如此痛苦又有何用?我覺得有時候是我該往哪邊走?接下來如何生活?未來生活的型態會長什麽樣子?到最後就是那我這樣生活有什麽意義?我覺得只以這個階段為考慮很片面。人生這麽長,難道現在就定生死嗎?難道現在拚完了,一切都結束了?對我來說當然沒有啊!所以我還要為二十年後,甚至三十年後做考量。

莙:我最近看網絡上有個名稱叫做YOLO族。他們還是保有自己的存款和能力,但是不會太執著於一定要存到幾千萬、買個房子之類的。他們比較著重在懂得怎麽花錢、花得快樂。就等於說是一邊賺、一邊享受,而不是定了一個很大的目標,然後可能接下來十幾年都朝著這個目標去走。看到這個詞就覺得我理解我的人生的方式,跟理解這個世界帶給我價值的方式,就是類似這樣的心態。不然我會覺得很辛苦、很累。上動畫課的時候我會想說,做這個工作可以做四十幾年都還是很有熱誠嗎?我到時候如果做到一個盡頭──其實也不知道什麽是盡頭、不知道什麽時機我應該要辭職走人;到時候我要做什麽?這讓我有一種很空虛的感覺。我就問我動畫老師,他入行的時候有沒有想說這個工作可能做到一個盡頭就沒了、會不會有那個焦慮感。他就說入行從來沒想過這個問題,就是先做了再說。

維:我覺得可以分兩個方向來談。一個是要往哪邊走的問題,另外一個就是在這個狀態下你好像不得不走。

莙:因為我覺得這個你之前跟我提到,大家把夢想這個詞「神化」,「神化」是因為大家必須要有這種美好的寄託或想像才活得下去。沒有夢想這一詞的人好像就失去明亮,必須活在谷底一樣。我覺得這也是被其他人塑造的,然後他們也相信自己是這樣子。人可以一邊工作,一邊享受生活,這是我對我自己人生的一個理解。就是我只能把重點抓在感受那個當下,感受賦予我的感官之類的東西。

瑾:你剛剛說現在為了某個目標努力,但是怕未來,比如說四五十歲突然想要轉換跑道的時候,如果有個空窗或什麽樣的事情,會怕那個空虛感。我覺得你現在本來就沒有辦法預測到四、五十歲會想要往哪個方向走、要用什麽方式面對。以我來說,現在沒有辦法預想,就到時候再想。我比較想知道你為什麽會想到四、五十歲可能會要轉換跑道,然後怕自己沒有事做?

莙:可能我本來就比較焦慮未來的東西。我習慣要先鋪好。這就跟我一直覺得自己完美主義有關吧。我覺得就算熱愛旅行也不可能旅行一輩子。所以我也不確定我能不能真的保持那種我熱愛這件事情並且我能夠做一輩子的想法。我對這個不是很有自信。

瑾:我覺得這可能是我們在做的事情不一樣的關係欸。像你是指動畫嗎?比如說畫到四、五十歲,然後你突然不想畫了之類的。

莙:那時候上動畫課的時候會有這種想法。我就算現在這麽喜歡動畫,我沒有辦法保證二十年後、三十年後一定會喜歡。

瑾:我是這樣想。我現在上大學,雖然是有設定一個領域去讀的,但是也沒有說以後的工作一定會是同一個領域,也沒有確定就是哪個職業。所以我覺得其實這樣的焦慮感應該是你比較想要一個確定的方向。如果你怕的是四、五十歲後不知道要做什麽?我覺得事情找了就有得做了啊!所以你是怕沒工作還是沒事做啊?

莙:都是吧!我覺得隨著我做的事情越來越多,一定會再有不同的分支。可能又會找到我想要做的事,那都是在過程中挖掘出來的。但就是會無緣由的開始擔心這個問題。

談獨立與行動力
瑾:我之前找了日式料理店的兼職。雖然從來沒有預想過那會是輕鬆的。但開始打工後才發現,一直以來認為自己還算社會化的我,面對職場真的是百分之百的菜鳥。每次要上班前,我都會覺得人生很難,生活很累。像是上班不知道又會遇到幾個「奧客」、會不會不小心手賤按錯pos機。但通常在下班後這些感受取而代之的就是「充實感」。因為這會讓我感覺自己有在行動,而不是待在家耍廢,被停滯不前的焦慮感侵蝕。

維:你說感覺自己有在行動的部分,是有點在抵禦你說的那種成長的焦慮感嗎?

瑾:對。因為它跟以前的生活經驗都不一樣,所以就比較有我的生命階段在轉換的感覺。

維:十八歲聽起來是只要認同我有在行動,或我的行動符合所謂社會上的功利價值的話,那種緊張或困惑的感覺好像就可以得到消解。

瑾:我覺得這因人而異欸。莙之前也有在打工吧!可是她會對之後要賺錢這件事有焦慮啊!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