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養,從認識兒童的大腦開始
鋅鋰師拔麻 / 臨床心理師
幾年前即將生下大寶的我們,也帶著幾分緊張焦慮,開始尋找坊間的育兒書籍。我們夫妻都是臨床心理師,研究範疇是與大腦功能相關的神經心理學,所以當時尋找育兒書籍只有兩個原則:「必須要有科學論證為基礎,不可以是似是而非的偽科學。」、「任何教養內容都不該、也不能與兒童大腦發展相違背!」
然而,尋找本土教養書籍的過程,卻不若我們想像得這麼順利,市面上教養書千百種、令人眼花撩亂,某些內容卻也讓人瞠目結舌…
有些名人、網紅出書分享自己育兒的方式,分享經驗很棒,但將自己與孩子獨特的歷程視為「教養指南」,缺乏實徵基礎卻鼓吹讀者照本宣科,實為不妥。
某些書籍強調育兒標準流程與方法,如:「面對不吃飯的孩子要怎麼做?孩子拖拉怎麼做?孩子哭鬧怎麼辦?」家長滿心歡喜買書回家,實際執行卻發現孩子根本不買單,只看到孩子的行為問題,卻忽略孩子的年齡、發展階段、特質、內在需求以及情緒想法,自然是無法有效協助孩子做出改變。每個孩子都是獨特的個體,教養更不會有適用所有人的唯一標準答案。
經過一番尋尋覓覓,我們試閱了周育如老師出版的「聽寶寶說話:幫助0~6歲幼兒建構一顆好用的腦袋」一書後,便二話不說購買。
本書的內容深入淺出,書中雖然談論了許多嬰幼兒發展歷程與心理學、神經科學的知識,但讀起來卻不晦澀難懂。育如老師以科學實徵資料為基礎,清楚提供新手父母具體的建議與實用的指引,如:孩子注意力不集中怎麼辦?智力是可以教出來的嗎?「臭奶呆」何時該就醫呢?此外,書本更附上相關的發展歷程表與自評量表,協助父母提高對孩子發展與現況的理解。
這本書陪伴我們度過了新手父母的慌張焦慮,更成為我們至今仍時不時就會拿出來翻閱、參考的「工具書」。當我們收到親子天下出版社邀請為增訂版撰寫推薦文,我們榮幸之至。改版後的內容,除了架構修改,育如老師以五大力「父母給力」、「腦力」、「學習力」、「情緒力」、「品格力」分享教養重要的知識技巧,比起舊版更多了些有趣實用的教養議題。
如果推薦新手父母一本育兒書,我會優先推薦「聽寶寶說話」這本書!
願教養的路上,我們都能成為擁有彈性的父母,有餘裕享受與孩子「互相陪伴、共同成長」的每一片刻!
------
推薦序
「臭奶呆」何時該就醫?
語言能力關乎孩子的智力、學習和人際關係,父母要留意幾個語言發展的重要警訊,才能幫助孩子正常發展。
你是否曾仔細聆聽你家孩子說話?你的孩子說話發音是否清晰正確?使用語彙的豐富性如何?句法正確嗎?還有,孩子能不能依場合和對象的不同,合宜得體的說話?
語言能力的好壞,對發展中的孩子來說太重要了!一個語言能力好的孩子,因為有較好的理解和表達能力,所以學習的能力和人際關係也都會比較好;若語言能力不好,孩子可能因為理解不足或無法充分表達自己的意思,甚至被誤認為「沒禮貌」,造成學習困難或溝通受挫,因而衍生出很多智力、情緒或社會互動的問題。
4 要素,判斷孩子語言能力
那麼,要怎麼知道自己的孩子語言能力好不好呢?我們依語言的4個重要元素「語音、語意、語法、語用」來說明:
首先,在「語音」方面,1、2 歲剛開始學說話的孩子,可能會有咬字含混的娃娃音現象,台語叫做「臭奶呆」,這種會隨著年齡增長而改善。一般而言,到了3.5 ~ 4 歲間,在正常語言環境下長大的孩子,應該就可以清楚的說出咬字正確的話語。如果到了4 歲,孩子還是用含混的娃娃音說話,父母千萬不要覺得這樣很可愛,反而應該留意孩子是不是有聽力或構音器官的問題,及早就醫檢查。
其次是「語意」,通常我們會用語彙量的多寡,來做為簡單的衡量指標。有些孩子話說得很多,但是仔細聽他語彙的變換性不高,例如,同樣是正面的情緒,有的孩子可以說得很豐富,使用高興、開心、得意、興奮等不同語彙來表達,有的孩子就只會一路「開心」用到底。
語彙能力跟孩子平常接觸到的口語輸入品質有絕對關係,所以言談豐富的父母和大量的親子共讀對孩子最有幫助。
在「語法」方面,很小的孩子一開始會用電報式語言來說話,例如要媽媽幫他拿奶瓶,1 歲半左右的孩子可能只會說「媽媽……ㄋㄟㄋㄟ」;到了2 歲或2 歲半左右,孩子就進入「文法期」,開始嘗試各種語句的組合方法,這時會出現一些倒裝句;通常到了3 ~ 4 歲間,孩子的語法錯誤就會變得很少。如果孩子到了4 歲還在使用電報式語言或出現很多倒裝句,就要特別留意孩子是不是有語言遲緩的現象。
最後,是最容易被忽略的「語用」。語用是指孩子能依說話的對象和場合,採取不同的說話策略。例如同樣要別人幫忙,如果是要請老師幫忙,孩子可能跟老師說的方式是「老師,請你幫我拿餅乾」,會留意到禮貌;但如果是要叫自己的弟弟幫忙,他的說法可能是「拿桌上的餅乾給我,快點」,不把重點放在禮貌上,卻有較清楚的指示。
語用不成熟的孩子,很容易被認為「沒禮貌」或「白目」,試想上面的例子,如果一個孩子請老師幫忙時用了對弟弟說話的語氣,會產生多糟的後果!
寶貝聽不懂話中話,爸媽先別氣
語用的另外一個層面是,聽懂話語的「真正意思」。我們平常說話會有表面的話語和真正的意思,例如,當我們生氣的跟玩具丟一地的孩子說「好!很好!你繼續玩沒關係」,通常孩子就知道該收拾玩具了;或是放學時我們問孩子「跟老師說再見了沒」,孩子也會知道這不是一個問句,而轉頭跟老師揮手說再見。但語用異常的孩子很可能在聽到媽媽說「繼續玩沒關係」時繼續玩,然後被處罰時仍不明白為什麼自己聽媽媽的話,媽媽卻要這麼生氣;或是在媽媽問「跟老師說再見了沒」時回答「還沒」。
語用不成熟的孩子,在人際中很容易嚴重受挫、人緣很差,尤其是有些亞斯伯格症的孩子,就有很明顯的語用障礙。所以如果父母發現自己的孩子常有「白目」的情況,可以試著先就當時的情境跟孩子說明及討論,如果情況還是沒有改善,最好就診檢查,不要一味說教,因為孩子有可能需要的是治療而不是處罰。
語言能力關乎孩子智力、學習和人際關係,父母平常要多留意孩子聽別人說話時的理解程度和說話時的表達內涵,除了提供豐富的語言環境外,也要留意上述重要的語言發展警訊,才能幫助孩子正常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