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 讓孩子愛夠、玩夠、情境夠、做事夠,教養一點兒都不難!
親愛的讀者朋友,你覺得教養小孩是一件怎麼樣的事?
如果答案是輕鬆愉悅,那麼恭喜,你的觀念與方法肯定是正確的。然而,如果你感到又累又挫折,那麼肯定有些觀念跟方法是需要調整的。
每當講座或教養諮詢時,總會遇到父母語帶無奈的表示:「以前我們當孩子時都是聽話照做,現在當父母了,教養孩子卻那麼難?!」「早知道就不要生!」「比工作還累人!」「都累成這樣了,孩子還不體貼我、配合我?」「愈說愈故意,打罵孩子的行為非但沒改變,跟我的關係還愈來愈遠,會頂嘴、還會翻我白眼……讓我充滿挫折感啊!」
或許這也反映了多數父母的心聲,過去父母生得多,沒有太多的管教問題,而現代人生得少,管教的問題卻層出不窮。這教養難的背後原因,是許多面向所造成,絕非單一問題。然而,解決問題的首要之務,是找出問題所在,才能真正的改善問題,這也是我寫這本書來跟現代父母探討的主要原因。
我有幸遇見理科出版社社長王國和教授,當年他提出「孩子應該這樣教」的「四夠教養法」,提醒現代父母「孩子生得少,更要教得好;要教好孩子,先學不要教」。乍聽之下,這「不要教」可真的是玄之又玄!原意是指每個孩子本來就好好的,只要適時適性地正確引導即可,但現代父母太過用力的「教」而扭曲了「教」的本意,反而把孩子給教壞了;這也並非要父母從此放任孩子不管,而是提醒父母是否教養過度而不自知!
當被問到育兒教養之路太難、不知道該怎麼辦時,我總會說:「教養挫折,正是刺激父母觀念再升級的最佳時機!」當面對孩子做出不當行為、愈說愈故意時,除了是好好說、苦苦哀求、抱著歇斯底里的情緒怒罵孩子之外,或許可以思考其他的教養方法,一切都有方法,父母也總願意學習往更精進的育兒道路前進。
我從事教養諮詢十多年來領悟到,行為的背後來自內心感受,感受好行為表現就好,如果孩子出現偏差行為,父母需先關注孩子的內心,是否某些內心需求沒得到滿足,而導致欲求不滿,變成以自我為中心的性格或所謂的攻擊行為;感受好壞跟情境的互動有很大的關係。
意思是說,一個孩子與父母間關係好壞的情境,會影響孩子的內心感受,如果父母跟孩子的互動關係不佳,那麼,孩子就可能產生偏差行為來引起父母的關注(簡稱為討愛行為)。也就是我在教養諮詢或親子講座當中經常提到的:「父母學習正確的教養態度來對待孩子;而孩子用偏差行為來提醒父母改變教養態度。」這是一個相對應的關係。
猶記多年前一場幼兒園活動的延誤,造成講座的時間壓縮,只能給我三十分鐘分享「四夠教養」。講座結束卻獲得滿堂彩,一位家長有感而發地表示,雖然時間太短,但講座內容實在太精采,只要能領悟這四夠教養心法,教養孩子就不難!
如果你正為教養孩子而困惑不已,那麼也許可以在這裡找到答案。也不一定要全相信書中的任何觀念或方法,但你可以試一試,試著把它融入你的親子關係中,如果孩子的行為真的有改善,那才是最重要的開始。如果教養讓你感到無力或無助感,那麼肯定是有某個環節出了問題,把它找出來,然後修正。
孩子具有無限的潛能,不論身心機能還是能力,均優於大人。然而,孩子優秀與否,關乎父母的觀念與方法。所以,親愛的父母們,我們一起來學習教養孩子的基礎核心觀念:四夠教養:愛夠、玩夠、情境夠、做事夠。
愛夠—愛從說話開始,正面溫和的話語,就有愛
玩夠—玩出生命三動能,身體健康、情緒安定、腦力開發
情境夠—人是情境之子,行為是學習來的,營造溫馨和諧的家庭情境
做事夠—盡量找事給孩子做,做事是智慧的綜合能力
有緣出版王國和教授一生推廣的教養核心思想「四夠教養法」,我的內心是感動的,是喜悅的,是興奮的,更是感激的!
到底教養難不難?
到底管教孩子有什麼撇步?
到底眉角又是在哪裡呢?
我們就從這本書開始吧!
童年快樂,一生都會快樂,因為起點決定了終點。
1.你給孩子的愛,對了嗎?
每次只要天氣降溫,「有一種冷叫作媽媽覺得孩子冷」的梗圖就會在社群上被轉傳。這個讓年輕人會心一笑的幽默,充分顯示出愛的課題。
某次搭高鐵前往高雄親子講座,途中我閉目養神,隱約地聽到前座乘客的說話聲音,媽媽與小女孩的對話吸引了我的注意。
小女孩:「我吃飽了。」
媽媽說:「再多吃一點!」
小女孩:「我不要,我吃不下了。」
媽媽:「你不多吃一點,我要生氣了喔!」
小女孩又回:「我不想吃了啦!」
媽媽又說:「你再吃一點,等等才可以吃餅乾。」
小女孩還是搖頭說不要。
媽媽接著說:「你不吃,那等下不能吃零食!」(威脅口氣)
小女孩哭了。
坐在後排座位的我,心想著,媽媽為孩子準備點心是愛,希望孩子能吃多一點才有營養也是愛,但聽著小女孩的啜泣聲以及媽媽繼續的叨唸聲:「哭什麼哭!嘴巴給我閉起來!」「你再哭試試!」當下,我還真有股衝動想提醒媽媽:「你給孩子的愛,給對了嗎?」
要求小女孩再多吃一點,這並不是愛,反而會把媽媽愛孩子準備餐點的愛心給抹殺掉了,並且徒增親子關係間的壓力。
當小女孩感到肚子餓時說:「媽媽,我餓了!」
媽媽回:「你餓了啊!媽媽有準備你最愛吃的點心哦!」
這就是「愛」!
如果小女孩表示:「我吃飽了,吃不下了!」
媽媽說:「好哦,那我們先收起來,等你餓了,想吃再吃!」
這也是「愛」!
但如果孩子不感到餓,而父母要求一定要吃時,這就不是愛了。
別假愛之名,行宰制孩子之實
「你給孩子的愛,對了嗎?」是一個能夠幫助父母思考教養核心的根本問題。
父母總認為自己為孩子做牛做馬,為孩子的生活大小事忙碌,過著每天繞著以孩子為中心團團轉的生活,到頭來卻讓孩子抱怨父母管太多,孩子也沒有因為父母為自己做那麼多事而更感謝父母或愛父母,甚至是,父母做愈多,孩子的內心居然還感受匱乏?這往往也是父母陷入挫折的困惑點,不懂到底哪裡做錯了。
其實,錯不在於父母為孩子的辛苦忙碌,而是愛的方式給搞錯了。
「媽媽愛你,所以外套要穿上,才不會生病感冒。
媽媽愛你,飯要吃完,才會長高長大。
媽媽就是因為愛你,所以才會罵你、打你。
媽媽就是因為愛你,所以才會對你生氣。」
這樣的愛,是愛嗎?還是為了父母自己的方便?
別成了假愛之名,行宰制孩子之實。
當愛的觀念正確,才能輕輕鬆鬆享受與孩子之間的樂趣;觀念錯了,愛就消失了,方法錯了,就容易造成親子關係的緊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