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建議書摘】

 

02 人格的整體

 

 

兒童人格整體的發展

 

兒童的心理世界是非常奇妙的,無論我們接觸到哪一個方面,它都引人入勝,令人著迷。也許最奇妙的事情莫過於我們想要了解兒童的某一特定行為,就必須先了解他生活史的全部。另一方面,兒童所做的每個行為似乎又是表達出他總體生活和整體人格,想要理解他所做的事,就必須先了解行為中隱蔽的生活背景。我們把這種現象稱為人格的整體。

 

人格整體的發展就是把人的行動和表達,協調成一個單一的模式,這種發展從童年就開始了。生活的要求迫使兒童以某個協調後的整體方式對生活做出回應,而他用來應付環境的這個整體方式,不僅構成了兒童的性格,還使他的行為個性化,從而與其他兒童區別開來。

 

眾多心理學派通常都忽視了人格的整體這一事實,就算不能輕易說是忽視,也沒有給予應得的重視。這就導致在心理學理論或精神病學實踐中,研究對象的某種表達或某個手勢被孤立開來研究,似乎將它們視為是獨立存在的。

 

有時,他們稱這種表達或手勢是一種情結,認為某一動作或表情可以獨立於個體的其他活動之外。這就如同從一首完整的樂譜中抽出一個音符,然後試圖在與其他音符分開下,單獨理解這個音符的含義。這種做法顯然是不合理的,但是卻普遍存在。

 

個體心理學家認為有義務來糾正這一種普遍的謬誤,因為當這種做法運用到兒童教育上時,造成的危害會更大。這一錯誤的行為模式,在兒童懲罰的理論中體現得尤為突出。

 

如果兒童做了什麼招致懲罰的事情,一般會發生什麼情況呢?

通常,人們會考慮到兒童人格留給人們的整體印象,但是懲罰對於兒童來說常常是弊大於利的。如果這個兒童經常犯了某種錯誤,教師或家長會先入為主地將他視為屢教不改。但是,如果這個兒童在其他方面表現良好,那麼,人們通常會鑒於對這個兒童的整體好感,而將他從寬處理。

 

不過,這兩種情況都沒有觸及問題的根源—在全面理解兒童人格整體的基礎上,探討這種犯錯的情況是怎樣產生的。這種情況猶如試圖從整首樂譜中抽取某一個音符,而卻想了解整首的旋律一般。

 

我們會問一個兒童為什麼懶惰,但我們不可能從他身上得到我們想知道的根本原因;同樣的,我們會問一個兒童為什麼撒謊,但是無法從他身上得到我們想要的答案。

 

深諳人性的蘇格拉底就說過:「人最難的是認識自己!」既然如此,我們又有什麼資格去要求兒童來回答如此錯綜複雜的問題?畢竟回答這些問題對心理學家來說也是勉為其難。若要了解個體某一行為表達的含義,前提是,我們要想辦法先了解他的整體人格。這個辦法並不是去描述這個兒童的具體行為,而是要理解兒童會採取什麼樣的態度來面臨他眼前的任務。

 

下面這個例子將會闡釋去了解兒童整體生活的背景有多麼重要。

一個十三歲的男孩有一個妹妹,在他八歲之前,他是家裡唯一的孩子,這段時光裡,他過得快樂美好,周圍的每個人都樂於滿足他的每個要求。他的父母都對他寵愛有加,父親喜歡安靜,性情溫和,兒子依賴他,他感到很高興。不過,孩子一般都對母親更親近些,更何況他的父親是個軍官,經常不在家。他的母親是一個聰明善良的女人,對這個既依賴又固執的兒子,她總是盡量滿足他每一個心血來潮的要求。不過,當兒子表現出沒有教養和脅迫性的態度和動作時,母親也會很生氣,母子關係因此出現了緊張狀態。這種緊張狀態首先表現在男孩總是試圖支配他的母親上,對她專橫霸道、發號施令,總而言之,他就是無時無刻地以各種無禮的方式來引人注目。

 

雖然男孩總是在製造麻煩,但他的本性並不壞,因此,他的母親總是寬容他無禮的態度和行為,依然幫他收拾衣服,輔導功課。這個男孩篤定母親會幫他解決遇到的任何困難。毫無疑問,他也是個聰明的孩子,同其他兒童一樣受到了良好的教育。直到八歲的時候,他在小學的學業進展都還蠻順利的。

 

就在八歲時他發生了重大的變化,使得父母對他難以忍受,他開始自暴自棄、漫不經心、懶散怠惰,這讓他的母親覺得崩潰。一旦母親沒有及時滿足他的要求,他就會扯母親的頭髮,擰她的耳朵,掰她的手指,使她不得安寧。

 

他拒絕改正自己的行為方式,隨著妹妹的長大,他愈加堅持,妹妹很快就成了他捉弄的目標。雖然他還不至於傷害到妹妹的身體,但是他對妹妹的嫉妒之心是顯而易見的。他的惡劣行為始於妹妹的誕生,因為從那一刻開始,妹妹就成了家庭關注的焦點。

 

在這裡需要特別注意的是,當一個兒童的行為開始變壞,或者出現了新的令人不快的跡象時,我們不僅應該注意出現這種情況的時間,還要調查這種情況產生的原因。若以物理學上較嚴格的因果關係定義來看,誠然,這兩件事的關係並不符合其定義,因為我們不能夠宣稱,一個更年幼的孩子出生會導致另一個孩子的行為變壞。不過,我們可以肯定,落向地面的石頭必然會朝著一定的方向以某一種速度墜落。而個體心理學所做的研究使我們有權相信,造成行為倒退的,嚴格意義上的因果關係並沒有影響;而是那些不時產生的大大小小的錯誤在發揮作用。而這些錯誤的產生,影響了個體成長。

 

人的心理成長過程中難免出現錯誤,這些錯誤和其結果密切相關,從而產生了某種失敗或者某種錯誤的人生方向。這全部都跟心理目標的確定有關,因為確定心理目標會涉及人的判斷,一旦涉及判斷,就會有出現錯誤的可能性。

 

目標的確定早在兒童時期就開始了,一般來說,兒童在二到三歲時就會為自己確定了一個追求優越的目標。這個目標指引著他們,激勵他們以自己的方式來達成。錯誤目標的確定通常是基於錯誤的判斷,不過,目標一旦形成,它就會以不同程度地來約束、控制著兒童。兒童把自己的目標具體落實到行動上,也會調整自己的生活,以便朝著目標全力以赴地展開追求。

 

因此,兒童對事物的個人見解決定著他們的成長,了解這一點非常重要。此外,當兒童陷入新的困境時,他的行為會局限在自己錯誤的認知中,認識到這一點同樣也很重要。正如我們所知,加諸兒童身上的印象,其深度或特點,並不取決於客觀的事實或情況,而是取決於兒童如何看待這一事實(如上述十三歲小男孩的例子)。這正足以反駁因果理論的說法:客觀事實和客觀事實的絕對含義之間存在著必然的連結,但在對客觀事實的彼此錯誤看法之間卻不存在任何相關性。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