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有效溝通──建構和諧親子關係
和諧的親子關係的前提是有效的溝通。而有效溝通的重要前提又是什麼呢?教育專家認為,會傾聽、懂得尊重孩子並且足夠信任孩子的家長,一般而言,親子關係都不會太差。那麼,什麼是有效溝通?家長該如何與孩子進行交流?為什麼說會傾聽的父母,孩子就願意與他們交流?親子間的信任到底意味著什麼?家長為什麼要尊重自己的孩子?帶著這些問題,本章將為你開啟一個全新的教育世界。
第一節 有效溝通的前提
擁有一份良好的親子關係不僅是父母的願望,也是孩子的期望,良好的親子關係是和諧家庭氛圍的重要因素,是父母與子女共同的追求。然而,在現實生活中,雙方卻經常會感到無奈和痛苦,孩子難以接受父母所謂的權威、嘮叨、主觀、保守,甚至還有點固執的教育方式,而父母也不能接受孩子的我行我素、不聽話、好高騖遠、經不起挫折,甚至是和自己唱反調的一些言行。於是,在一個家庭裡總是會出現父母與子女之間矛盾激化的現象,甚至很多父母感嘆,如今的孩子就像是脫了韁的野馬,難以馴服。
但是,孩子並不是什麼野馬,更不需要馴服,而父母也完全沒有必要去學習如何「馴獸」,因為孩子雖小,可是他們也是社會的一員,他們是現代人,在現如今資訊管道多樣化的時代,父母應該做的是學習如何去和孩子溝通,找到與孩子難以順利溝通的原因,並且積極提升親子溝通技巧,建立親子溝通的重要前提。
研究發現,在一個親子關係和諧的家庭中,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溝通順暢,那麼,孩子通常都不需要父母過多的督促而會主動好好學習;但在一個親子關係緊張的家庭中,無論父母如何苦口婆心,孩子都會出現學習問題,不是這些孩子笨,而是他們有心結。親子關係緊張,溝通出現障礙,使得孩子出現了反抗心理,進而影響到學習。
心理學家根據長期研究成果,將家長和孩子溝通難以順暢的原因總結如下:
1.相處時間太少。生活和工作的壓力常常使人精疲力竭,而為人父母就會更加覺得肩上的壓力之大。許多家長會認為,給予孩子更好的物質條件比什麼都重要。所以,當他們帶著這樣的宏偉志向在外面打拚時,孩子卻被遺落在孤獨的角落裡。父母與孩子的相處時間太少,這是導致溝通問題的重要原因之一。
2.溝通的內容永遠都在圍繞著「我」。一場以「我」為中心的談話,偏離了解決問題的目標,是家長自我情緒的發洩途徑,最容易激起孩子的反感情緒。譬如,孩子期末考試沒有拿到以往的好成績,家長得知後非常不高興,於是說:「就憑你這學期的表現,我就知道你的成績一定會下降!」這句話其實是家長自身不滿情緒的表達,不僅沒有考慮到孩子的心理感受,也沒有真正解決問題。類似的話,家長說得越多,孩子就越是厭煩。
3.滿足自身控制欲的談話。家長與孩子溝通交流應該是能夠更好地促進其成長,關心孩子的成長所需,而並非是達到家長對孩子的所謂控制。譬如,當孩子興高采烈地對家長說:「媽媽,我又是全班第一名。」此時孩子無非就是想聽到家長的一些鼓勵和認可的話語,但有些家長偏偏會這樣說:「嗯,不錯,下次努力拿個全校第一回來。」既沒有充分關注孩子的成績和努力,還將自己的意願(全校第一)強加在了孩子的身上,把注意力完全轉移到了另外一個方向。
4.不懂得傾聽、急於表達的傳統談話模式。家長在孩子面前一向都是權威的代表,是長輩,認為孩子還小,應該聽從家長的安排,不容許他們有自己的意見。所以,這類家長通常都是急於表達而不懂得傾聽的類型,不傾聽又怎麼會真正了解孩子的內心呢?溝通自然就成了問題。
另外,家長要知道,有效溝通應該是雙向的,當你在不停地說時,應該考慮到孩子。成功溝通的先決條件是和諧的氛圍,在和諧的氣氛中,孩子不會啟動自我保護機制,當然就更加樂意「聽話」。因此,溝通的重點不是控制孩子,不是推動孩子,不是強調的過程,也不是你說得多麼有道理,而是溝通的效果,也就是你說的是否能夠被孩子接受。
心理學家認為,雙向溝通是一方在表達完自己的觀點之後,另外一方給出了回應;而有效的雙向溝通應該是另一方給出的回應是對方期望的。父母與子女之間有效的雙向溝通,應該是父母說的話孩子願意聽,並且也樂意按照這樣的方式去做,即使不是完全接受,但也非常樂意進一步溝通,或者是說出自己的想法,喜歡與你一起討論,這些都是非常成功的有效溝通。
那麼,在氣氛和諧的基礎上,家長還應該考慮到以下幾點:
1.及時改變溝通方式。在你與孩子溝通時,要注意觀察和體會孩子的情緒變化和想法,並及時更換溝通的方式。比如,同樣一句話,在不同的心境下聽到,內心的感受就會完全不同。
2.溝通不能控制,也不能推動。當父母基於愛的動機,代孩子做決定或要求孩子去做一些違背他們意願的事情時,會認為孩子必須並且理所應當地要接受,一旦孩子表示拒絕時,家長就會埋怨,甚至生氣,覺得孩子辜負了自己的一片苦心。
但事實上,每個人的心中都有一套最適合自己的定位,孩子也不例外。當家長認為對他更好的做法不符合他的定位時,孩子便難以接受;況且家長的某些決定也只是站在一個家長的位置上,而並非站在孩子的立場上看問題。因此,家長如果希望做到有效的雙向溝通,強迫的做法是沒有用的;更有效的做法是站在孩子的立場上去思考和做決定,引導孩子自己去思考和發現,只有這樣才有可能讓孩子接受你的觀點。
3.不要強調對或錯,而要看重溝通的效果。不好的溝通方式是:你一直在強調自己是如何正確,而對方卻是如何不知好歹,這種溝通只會浪費時間。家長在與孩子溝通時,要注意觀察孩子的反應,並適時變換說話的方式和語氣,直到孩子給出了你期望的回應。
4.不要猜測,如果不確定,可以主動找孩子談談。沒有人能夠真正懂另外一個人心裡在想什麼,身為父母,你也同樣不會知道自己的孩子在想些什麼。當你無法確定時,不要做無謂的猜測,應該主動地找孩子聊天,不僅可以加深感情,還會令你更為了解你的孩子。當你真正了解了他們時,相信你的每一個關於他們的決定都不會讓孩子們失望。
5.坦誠的關心。在一個家庭中,父母與子女之間是存在千真萬確的關愛的,但很多父母卻在與孩子溝通的過程中將它忽略了,而一味地帶著目的性,不管怎樣都要求孩子一定要聽自己的。這無疑會激起孩子的反抗心理,「你越是要我這樣,我就偏不」,最終導致溝通失敗。但當你帶著一顆關懷的心去與孩子交流時,他們就會感受到。
6.尋找和孩子一致的信念。兩個陌生的人為什麼會成為朋友?還不是因為大家趣味相投。興趣愛好類似,價值觀一致,這樣的人就很容易交心。那麼父母與子女之間呢?不妨試著尋找你與孩子之間存在的一致信念,當孩子發現你們是站在同一條戰線上時,就會產生合作的意識,在此基礎上進行的溝通,會有更好的效果。
第二節 傾聽是溝通的重要橋梁
有一位年輕母親帶著她那十歲的兒子來到了心理諮商中心,在與心理醫生交談的過程中,這位母親一直都在數落著孩子如何如何不對,哪裡哪裡錯了等等。連旁人看在眼裡,都為小男孩感到委屈,而心理醫生則在他的臉上看到了「習慣」二字,顯然,男孩在家中就經常性地被數落。
「這孩子總是不好好學習,我和他爸把所有希望都寄託在他身上,可是他就知道玩。結果,這次期末考試排名倒數第一,他爸爸一氣之下又打了他,他倒好,現在連聲『爸爸』都不叫了……還有上次,他和同桌同學打架,還扭傷了人家的手臂,害我們向對方家長賠禮又道歉,還支付了全部醫療費,你說這孩子將來可怎麼辦……」
心理醫生一邊聽著這位母親的陳述,一邊觀察著孩子的表情變化。後來,心理醫生要求單獨和孩子談談,這一談才知道,真實的情況遠非這位母親說得那樣簡單。所謂的和同學打架,是對方先動手,但父親卻不給他解釋的機會。在這個十歲小男孩的心裡,其實藏著不屬於他這個年齡的心事,男孩說的最觸動心理醫生的一句話是:「他們根本就不給我解釋的機會,沒有人理解我。」
經過與孩子長達半個小時的耐心交談,心理醫生這才知道,事實並非他母親說的那樣,而是另有隱情,只不過他們都不給孩子解釋的機會罷了。原來,被其父親打的那天,孩子的母親在外地出差,小男孩剛巧在那天的算術小測試中得了三分,其父親一看是三分,與滿分五分相差甚遠,頓時大發脾氣,拿起皮帶就朝男孩的屁股上抽,結果男孩為了躲避爸爸的追打,頭撞到了桌角上,不一會兒就流血了。
男孩感到很委屈,當天他在感冒,加上算術測試題本來就很難,班上許多小朋友都只得了三分,可是父親不分青紅皂白就拿皮帶抽他,屁股疼,頭也疼,而父親卻埋頭在一堆工作中沒有管他。於是,男孩抱著存錢筒,偷偷溜出家門,去了外婆家。外婆見孩子額頭破皮還流著血,就帶著他到附近的診所包紮了傷口。那次之後,小男孩就覺得外婆對他最好了,父母根本就不愛他,所以,男孩只願意和外婆說悄悄話,而在父母面前變得越來越沉默寡言,這才使得他們誤以為男孩得了心理疾病。
心理醫生將小男孩的陳述單獨轉述給了他的母親,並建議他們今後在與孩子溝通時,多給其表達自己的機會,鼓勵他說出內心的感受,而不是主觀、強勢地將過錯全部推到孩子的身上。假如孩子沒有機會表達自己的感受,年深日久,便會產生各種消極的情緒,如不聽話、過度內向或頑皮等。
和諧的親子關係的前提是有效的溝通。而有效溝通的重要前提又是什麼呢?教育專家認為,會傾聽、懂得尊重孩子並且足夠信任孩子的家長,一般而言,親子關係都不會太差。那麼,什麼是有效溝通?家長該如何與孩子進行交流?為什麼說會傾聽的父母,孩子就願意與他們交流?親子間的信任到底意味著什麼?家長為什麼要尊重自己的孩子?帶著這些問題,本章將為你開啟一個全新的教育世界。
第一節 有效溝通的前提
擁有一份良好的親子關係不僅是父母的願望,也是孩子的期望,良好的親子關係是和諧家庭氛圍的重要因素,是父母與子女共同的追求。然而,在現實生活中,雙方卻經常會感到無奈和痛苦,孩子難以接受父母所謂的權威、嘮叨、主觀、保守,甚至還有點固執的教育方式,而父母也不能接受孩子的我行我素、不聽話、好高騖遠、經不起挫折,甚至是和自己唱反調的一些言行。於是,在一個家庭裡總是會出現父母與子女之間矛盾激化的現象,甚至很多父母感嘆,如今的孩子就像是脫了韁的野馬,難以馴服。
但是,孩子並不是什麼野馬,更不需要馴服,而父母也完全沒有必要去學習如何「馴獸」,因為孩子雖小,可是他們也是社會的一員,他們是現代人,在現如今資訊管道多樣化的時代,父母應該做的是學習如何去和孩子溝通,找到與孩子難以順利溝通的原因,並且積極提升親子溝通技巧,建立親子溝通的重要前提。
研究發現,在一個親子關係和諧的家庭中,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溝通順暢,那麼,孩子通常都不需要父母過多的督促而會主動好好學習;但在一個親子關係緊張的家庭中,無論父母如何苦口婆心,孩子都會出現學習問題,不是這些孩子笨,而是他們有心結。親子關係緊張,溝通出現障礙,使得孩子出現了反抗心理,進而影響到學習。
心理學家根據長期研究成果,將家長和孩子溝通難以順暢的原因總結如下:
1.相處時間太少。生活和工作的壓力常常使人精疲力竭,而為人父母就會更加覺得肩上的壓力之大。許多家長會認為,給予孩子更好的物質條件比什麼都重要。所以,當他們帶著這樣的宏偉志向在外面打拚時,孩子卻被遺落在孤獨的角落裡。父母與孩子的相處時間太少,這是導致溝通問題的重要原因之一。
2.溝通的內容永遠都在圍繞著「我」。一場以「我」為中心的談話,偏離了解決問題的目標,是家長自我情緒的發洩途徑,最容易激起孩子的反感情緒。譬如,孩子期末考試沒有拿到以往的好成績,家長得知後非常不高興,於是說:「就憑你這學期的表現,我就知道你的成績一定會下降!」這句話其實是家長自身不滿情緒的表達,不僅沒有考慮到孩子的心理感受,也沒有真正解決問題。類似的話,家長說得越多,孩子就越是厭煩。
3.滿足自身控制欲的談話。家長與孩子溝通交流應該是能夠更好地促進其成長,關心孩子的成長所需,而並非是達到家長對孩子的所謂控制。譬如,當孩子興高采烈地對家長說:「媽媽,我又是全班第一名。」此時孩子無非就是想聽到家長的一些鼓勵和認可的話語,但有些家長偏偏會這樣說:「嗯,不錯,下次努力拿個全校第一回來。」既沒有充分關注孩子的成績和努力,還將自己的意願(全校第一)強加在了孩子的身上,把注意力完全轉移到了另外一個方向。
4.不懂得傾聽、急於表達的傳統談話模式。家長在孩子面前一向都是權威的代表,是長輩,認為孩子還小,應該聽從家長的安排,不容許他們有自己的意見。所以,這類家長通常都是急於表達而不懂得傾聽的類型,不傾聽又怎麼會真正了解孩子的內心呢?溝通自然就成了問題。
另外,家長要知道,有效溝通應該是雙向的,當你在不停地說時,應該考慮到孩子。成功溝通的先決條件是和諧的氛圍,在和諧的氣氛中,孩子不會啟動自我保護機制,當然就更加樂意「聽話」。因此,溝通的重點不是控制孩子,不是推動孩子,不是強調的過程,也不是你說得多麼有道理,而是溝通的效果,也就是你說的是否能夠被孩子接受。
心理學家認為,雙向溝通是一方在表達完自己的觀點之後,另外一方給出了回應;而有效的雙向溝通應該是另一方給出的回應是對方期望的。父母與子女之間有效的雙向溝通,應該是父母說的話孩子願意聽,並且也樂意按照這樣的方式去做,即使不是完全接受,但也非常樂意進一步溝通,或者是說出自己的想法,喜歡與你一起討論,這些都是非常成功的有效溝通。
那麼,在氣氛和諧的基礎上,家長還應該考慮到以下幾點:
1.及時改變溝通方式。在你與孩子溝通時,要注意觀察和體會孩子的情緒變化和想法,並及時更換溝通的方式。比如,同樣一句話,在不同的心境下聽到,內心的感受就會完全不同。
2.溝通不能控制,也不能推動。當父母基於愛的動機,代孩子做決定或要求孩子去做一些違背他們意願的事情時,會認為孩子必須並且理所應當地要接受,一旦孩子表示拒絕時,家長就會埋怨,甚至生氣,覺得孩子辜負了自己的一片苦心。
但事實上,每個人的心中都有一套最適合自己的定位,孩子也不例外。當家長認為對他更好的做法不符合他的定位時,孩子便難以接受;況且家長的某些決定也只是站在一個家長的位置上,而並非站在孩子的立場上看問題。因此,家長如果希望做到有效的雙向溝通,強迫的做法是沒有用的;更有效的做法是站在孩子的立場上去思考和做決定,引導孩子自己去思考和發現,只有這樣才有可能讓孩子接受你的觀點。
3.不要強調對或錯,而要看重溝通的效果。不好的溝通方式是:你一直在強調自己是如何正確,而對方卻是如何不知好歹,這種溝通只會浪費時間。家長在與孩子溝通時,要注意觀察孩子的反應,並適時變換說話的方式和語氣,直到孩子給出了你期望的回應。
4.不要猜測,如果不確定,可以主動找孩子談談。沒有人能夠真正懂另外一個人心裡在想什麼,身為父母,你也同樣不會知道自己的孩子在想些什麼。當你無法確定時,不要做無謂的猜測,應該主動地找孩子聊天,不僅可以加深感情,還會令你更為了解你的孩子。當你真正了解了他們時,相信你的每一個關於他們的決定都不會讓孩子們失望。
5.坦誠的關心。在一個家庭中,父母與子女之間是存在千真萬確的關愛的,但很多父母卻在與孩子溝通的過程中將它忽略了,而一味地帶著目的性,不管怎樣都要求孩子一定要聽自己的。這無疑會激起孩子的反抗心理,「你越是要我這樣,我就偏不」,最終導致溝通失敗。但當你帶著一顆關懷的心去與孩子交流時,他們就會感受到。
6.尋找和孩子一致的信念。兩個陌生的人為什麼會成為朋友?還不是因為大家趣味相投。興趣愛好類似,價值觀一致,這樣的人就很容易交心。那麼父母與子女之間呢?不妨試著尋找你與孩子之間存在的一致信念,當孩子發現你們是站在同一條戰線上時,就會產生合作的意識,在此基礎上進行的溝通,會有更好的效果。
第二節 傾聽是溝通的重要橋梁
有一位年輕母親帶著她那十歲的兒子來到了心理諮商中心,在與心理醫生交談的過程中,這位母親一直都在數落著孩子如何如何不對,哪裡哪裡錯了等等。連旁人看在眼裡,都為小男孩感到委屈,而心理醫生則在他的臉上看到了「習慣」二字,顯然,男孩在家中就經常性地被數落。
「這孩子總是不好好學習,我和他爸把所有希望都寄託在他身上,可是他就知道玩。結果,這次期末考試排名倒數第一,他爸爸一氣之下又打了他,他倒好,現在連聲『爸爸』都不叫了……還有上次,他和同桌同學打架,還扭傷了人家的手臂,害我們向對方家長賠禮又道歉,還支付了全部醫療費,你說這孩子將來可怎麼辦……」
心理醫生一邊聽著這位母親的陳述,一邊觀察著孩子的表情變化。後來,心理醫生要求單獨和孩子談談,這一談才知道,真實的情況遠非這位母親說得那樣簡單。所謂的和同學打架,是對方先動手,但父親卻不給他解釋的機會。在這個十歲小男孩的心裡,其實藏著不屬於他這個年齡的心事,男孩說的最觸動心理醫生的一句話是:「他們根本就不給我解釋的機會,沒有人理解我。」
經過與孩子長達半個小時的耐心交談,心理醫生這才知道,事實並非他母親說的那樣,而是另有隱情,只不過他們都不給孩子解釋的機會罷了。原來,被其父親打的那天,孩子的母親在外地出差,小男孩剛巧在那天的算術小測試中得了三分,其父親一看是三分,與滿分五分相差甚遠,頓時大發脾氣,拿起皮帶就朝男孩的屁股上抽,結果男孩為了躲避爸爸的追打,頭撞到了桌角上,不一會兒就流血了。
男孩感到很委屈,當天他在感冒,加上算術測試題本來就很難,班上許多小朋友都只得了三分,可是父親不分青紅皂白就拿皮帶抽他,屁股疼,頭也疼,而父親卻埋頭在一堆工作中沒有管他。於是,男孩抱著存錢筒,偷偷溜出家門,去了外婆家。外婆見孩子額頭破皮還流著血,就帶著他到附近的診所包紮了傷口。那次之後,小男孩就覺得外婆對他最好了,父母根本就不愛他,所以,男孩只願意和外婆說悄悄話,而在父母面前變得越來越沉默寡言,這才使得他們誤以為男孩得了心理疾病。
心理醫生將小男孩的陳述單獨轉述給了他的母親,並建議他們今後在與孩子溝通時,多給其表達自己的機會,鼓勵他說出內心的感受,而不是主觀、強勢地將過錯全部推到孩子的身上。假如孩子沒有機會表達自己的感受,年深日久,便會產生各種消極的情緒,如不聽話、過度內向或頑皮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