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事情都是我媽決定,我不知道!
一名有氣無力、常常莫名跌倒的國二學生和他的父母一起來到我的門診。孩子面無表情的坐著,當我問他問題時,他總是盯著母親的臉,整個諮商過程都是如此。
不論我問什麼問題,例如:興趣、擅長什麼、為何會有氣無力……他都一直看著媽媽,臉部表情彷彿是在說「讓媽媽代表回答就好!」
因此,我直接問他:「好像不管我問什麼,你都只看著母親,是因為怕她?或者是你不想說,抑或是有其他理由?」
「我不太清楚,反正媽媽都知道。」
「母親能讀懂你的心嗎?你的心長在你心裡,不在她身上。」
「所有事情都是由媽媽決定,所以我不知道,我都是按照她說的來做,今天來這裡也是因為媽媽叫我要一起來。」
「原來如此,聽起來你的人生似乎都是靠媽媽,你有可以選擇或喜歡做的事嗎?」
「幾乎沒有,媽媽什麼都幫我決定好了,所以相關責任自然也要由她來承擔。」
一直默不作聲的母親嘆了一口氣後回答:「沒錯,因為我實在無法信任這個孩子,因此,到目前為止都是我來幫他做決定,但我不可能總是如此。如果放任他不管,他可能什麼都不會做,然後像現在這樣用媽媽當擋箭牌。」
這時,孩子突然主動開口:「所有的事都得按照媽媽的意見去行動,沒有一件事是我感興趣的,都是她覺得對我好的事,所以我當然不需要負責。不論我對什麼有興趣,媽媽都會干涉,所以我沒辦法隨心所欲的做自己。」
這是所有代替子女生活的父母都會面臨的窘境,而且這樣的諮商場景還相當常見。孩子除了依賴爸媽,什麼都不懂,若大人不下命令,他們就什麼都做不了,是很可怕的現象。
另外,我也很常看到如同父母的玩偶或機器人般的孩童,當他們進入青春期,接收到學校或社會對自律性的要求後,往往就會開始崩潰。
許多孩子小時候都希望和爸爸、媽媽生活一輩子,但多數人都會忘記自己曾說過這句話。這些依賴大人的小孩一旦成為青少年,不僅會丟棄想和父母永遠幸福生活的劇本,有時甚至會出言批評。從家長的立場而言,子女的行為就像喪失記憶的患者,而這也意味著他們正式脫離大人。
父母曾占據孩子心中非常大的地位,所以他們的心會因此變得空虛,也會首度陷入孤單,因為這是第一次脫離父母,獨自一人來到曠野。我認為,這正是青少年子女容易情緒失控,並且在裝腔作勢時,偶爾看起來沉悶的原因。
如果父母親切以待,孩子會害怕自己重回幼兒時期,因而選擇刻薄回應;若父母嚴格以待,孩子又會因爸媽不尊重自己而生氣。子女雖然希望家長理解自己,但又怕被了解所有想法,因而雙方時常處在對立的狀態。
看起來有點憂鬱的孩子們,通常也會有以下反應:
「你最近感覺有點情緒低落?」
「我沒事。」
「但你看起來有點累。」
「拜託,那只是你的想像,你好煩!」
「不是就好,真是萬幸。」
這時,他心裡可能想:「我確實鬱鬱寡歡,也很疲累,幸虧你沒有深入挖掘。」
在和這樣的孩童互動時,絕對不能氣憤的說:「你每次都說沒事,到底何時才能好好和媽媽坦白?」如此一來,只會使小孩覺得「妳真的不懂我的心情,我難道非得什麼事都明白的告訴妳嗎?根本是在找碴,煩死了!」爸媽想理解子女並與之溝通的嘗試,最終往往以吵架告終。
孩子有點憂鬱並想一個人呆著,其實是獨立和成熟的過程,由於父母不可能代替他們經歷,因此只要耐心等待即可
一名有氣無力、常常莫名跌倒的國二學生和他的父母一起來到我的門診。孩子面無表情的坐著,當我問他問題時,他總是盯著母親的臉,整個諮商過程都是如此。
不論我問什麼問題,例如:興趣、擅長什麼、為何會有氣無力……他都一直看著媽媽,臉部表情彷彿是在說「讓媽媽代表回答就好!」
因此,我直接問他:「好像不管我問什麼,你都只看著母親,是因為怕她?或者是你不想說,抑或是有其他理由?」
「我不太清楚,反正媽媽都知道。」
「母親能讀懂你的心嗎?你的心長在你心裡,不在她身上。」
「所有事情都是由媽媽決定,所以我不知道,我都是按照她說的來做,今天來這裡也是因為媽媽叫我要一起來。」
「原來如此,聽起來你的人生似乎都是靠媽媽,你有可以選擇或喜歡做的事嗎?」
「幾乎沒有,媽媽什麼都幫我決定好了,所以相關責任自然也要由她來承擔。」
一直默不作聲的母親嘆了一口氣後回答:「沒錯,因為我實在無法信任這個孩子,因此,到目前為止都是我來幫他做決定,但我不可能總是如此。如果放任他不管,他可能什麼都不會做,然後像現在這樣用媽媽當擋箭牌。」
這時,孩子突然主動開口:「所有的事都得按照媽媽的意見去行動,沒有一件事是我感興趣的,都是她覺得對我好的事,所以我當然不需要負責。不論我對什麼有興趣,媽媽都會干涉,所以我沒辦法隨心所欲的做自己。」
這是所有代替子女生活的父母都會面臨的窘境,而且這樣的諮商場景還相當常見。孩子除了依賴爸媽,什麼都不懂,若大人不下命令,他們就什麼都做不了,是很可怕的現象。
另外,我也很常看到如同父母的玩偶或機器人般的孩童,當他們進入青春期,接收到學校或社會對自律性的要求後,往往就會開始崩潰。
許多孩子小時候都希望和爸爸、媽媽生活一輩子,但多數人都會忘記自己曾說過這句話。這些依賴大人的小孩一旦成為青少年,不僅會丟棄想和父母永遠幸福生活的劇本,有時甚至會出言批評。從家長的立場而言,子女的行為就像喪失記憶的患者,而這也意味著他們正式脫離大人。
父母曾占據孩子心中非常大的地位,所以他們的心會因此變得空虛,也會首度陷入孤單,因為這是第一次脫離父母,獨自一人來到曠野。我認為,這正是青少年子女容易情緒失控,並且在裝腔作勢時,偶爾看起來沉悶的原因。
如果父母親切以待,孩子會害怕自己重回幼兒時期,因而選擇刻薄回應;若父母嚴格以待,孩子又會因爸媽不尊重自己而生氣。子女雖然希望家長理解自己,但又怕被了解所有想法,因而雙方時常處在對立的狀態。
看起來有點憂鬱的孩子們,通常也會有以下反應:
「你最近感覺有點情緒低落?」
「我沒事。」
「但你看起來有點累。」
「拜託,那只是你的想像,你好煩!」
「不是就好,真是萬幸。」
這時,他心裡可能想:「我確實鬱鬱寡歡,也很疲累,幸虧你沒有深入挖掘。」
在和這樣的孩童互動時,絕對不能氣憤的說:「你每次都說沒事,到底何時才能好好和媽媽坦白?」如此一來,只會使小孩覺得「妳真的不懂我的心情,我難道非得什麼事都明白的告訴妳嗎?根本是在找碴,煩死了!」爸媽想理解子女並與之溝通的嘗試,最終往往以吵架告終。
孩子有點憂鬱並想一個人呆著,其實是獨立和成熟的過程,由於父母不可能代替他們經歷,因此只要耐心等待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