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什麼是性格
人們常說,一個人的性格決定他的命運。那麼什麼是性格呢?性格為什麼會有這麼大的威力,能對命運產生重要影響呢?
當教師說「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時,一些孩子聽了頓時覺得人生灰暗,苦惱於辛苦的付出;而另一些孩子聽了卻是按捺不住的激情,興奮於預見的成功。毫無疑問,這兩類孩子有著不同的性格,在生活中也會有迥然不同的表現。
有一種對性格的定義是這樣的:性格是一個人在對現實的穩定態度和習慣化的行為方式中表現出來的人格特徵。
在這個定義中的關鍵詞是態度和行為方式。
性格的靜態結構可以分為態度特徵、意志特徵、情緒特徵和理智特徵四部分。而態度特徵是性格的核心。
觀察上面兩類性格的孩子,也許第一感覺是,一個懶惰,一個勤奮。但如果從性格結構的特徵分析就會發現,懶惰和勤奮——僅僅是一種性格特質的分歧,但會導致在很多方面產生差距。
態度特徵:性格的態度特徵是指一個人如何處理社會各方面的關係,即對社會、對集體、對工作、對勞動、對他人以及對自己的態度的性格特質。
毫無疑問,在對待念書和吃苦這兩件事上,兩類孩子的態度有著天壤之別。一個是消極被迫,巴不得逃避的;另一個是積極主動,恨不得迎戰的。先不說懶惰的孩子,是因為性格懶散才態度消極的,還是因為態度消極才又嬌氣又懶惰的;也不說勤奮的孩子,是因為恰好學習能力強、喜歡念書才態度積極的,還是態度積極才勤奮念書的。單是從態度性質的區別上,就可以看到由這種不同的態度表現會導致不同的命運路徑。
比如,由懶散發展出的逃避態度和由勤奮發展出的主動態度,會在個體的人生道路上產生更多、更複雜的不同的心態、情緒和人生成果。
意志特徵:性格的意志特徵是指一個人對自己的行為自覺地進行調節的特徵,其可以從意志品格的四個方面,即意志的自覺性、果斷性、堅韌性和自制性上來考查。
從意志的方面考查,我們會發現懶散孩子在意志上可能更薄弱。他不只是因為教師諄諄教誨學生要勤奮和吃苦,而深感愁苦。如果走進他的生活,你會發現他可能在廁所補過昨天的作業;每次都要在快睡覺之前才寫作業;做事拖拖拉拉,缺乏掌控性;不守時,散散漫漫,經常不是忘了帶這個就是忘了帶那個;也有一顆上進心,一次次暗下決心好好念書,但是玩耍的誘惑太大了。又因為缺乏念書的堅韌性,所以懶散孩子的念書越發顯得艱苦。而同時,和艱苦對比,「玩」的誘惑力更大了。因此,他很容易表現出自制力差的性格特質。
聽到教師的激勵感到很振奮的孩子,你從他的勤奮中也會發現一些意志上的優點。他會抓緊一切時間先完成作業;做事有重點;他可以一遍一遍地練習講一個故事,直到符合自己的要求;他很少三分鐘熱度,對玩耍的誘惑有較持久的自制力。
情緒特徵:性格的情緒特徵是指一個人的情緒對他的活動的影響,以及他對自己情緒的控制能力。
當我們說一個孩子,或者暴躁易怒,或者喜怒無常,或者無精打采,或者悶悶不樂,或者歡快活潑,我們往往無意識中是指性格的情緒特徵。包括我們經常掛在嘴上的——性格內向還是外向,在一定程度上也帶有情緒特徵。
說到情緒,雖然很多時候以負面的含義出現,但事實上,當我們談論一個人的性格,尤其是社交背景下的性格,我們也許更多的是指他性格情緒特徵中的情緒能力。
人們希望兒童能獲得情緒能力。這個概念是用來指兒童處理自己的情緒、理解和應對他人情緒的能力。
也許,在很多時候能夠打破交往壁壘的,恰恰不是性格優勢,而是性格中的情緒交流能力。
理智特徵:性格的理智特徵是指一個人在認知活動中的性格特質。
有些孩子,我們說他很有主見,事事有自己的思想和主意;有些孩子很頑固,抱定了一個觀念就怎麼也不肯放手,哪怕再多相反的證據擺在面前他也視而不見。而觀察在一起玩遊戲的孩子會發現,有些表現出對現實環境、規則的唯一關注和深刻領會;有些則會對更靈性的事物投入興趣,對現實的認知顯得比較遲鈍。
所以,當我們談論一個孩子是有主見,還是沒主見;是頑固不化,還是通情達理;是更機靈,還是更單純,我們其實在談論他性格中的理智特徵:他在認知事物時,是傾向於尊重現實,獨立思考,還是隨大流;是固守自我,還是接受事實;是只關注有用的,還是對無用而有趣的東西也保持關注。
性格之所以被重視,也許就是因為它看似簡單的表象之外,有更深刻的心理背景。性格包括多方面的品格因素,各種特質之間的相互關聯和相互影響,會產生向著正面或負面方向發展的性格趨向、情緒感受、認知態度。而這一切往往直接導致不同的行為方式。
在我們強調性格的重要性時,我們其實強調了一個人在態度上、意志上、情緒上、理智上的諸多特質。而這些特質,相當程度上會決定一個人的行為方式和其帶來的不同後果。一個孩子逐漸成形的態度模式和習慣化的行為模式,從某種方式上說,不就是一幅畫好了的命運圖卷嗎?
第二節 性格的變動性
在《安徒生童話》裡,有一個並不太有名的故事〈踩麵包的女孩〉。乍看起來這好像是教育小孩要知道珍惜、不驕傲、不虛榮、不任性,否則就要受到嚴厲的教訓。但從另一個側面,我們也可以看到,一個人,一個孩子,他的性格是如何發生變化的。
起初,小女孩英格爾是個無知、單純,甚至有些殘忍的小孩,就像很多小孩在小時候做過的,她會拽下蒼蠅的翅膀,或者把大甲蟲和金龜子紮在大頭針上取樂;她看到母親衣衫襤褸,第一感覺是感到羞恥;她並不珍惜得之不易的大麵包,因為怕弄髒自己的新鞋子,她毫不猶豫地把麵包扔到汙泥裡,當作墊腳石。
作為懲罰,她沉到了黑泥坑裡,身體動彈不得。她在自己的痛苦中,先後體驗了蒼蠅的痛苦、意識到母親的可憐、認知到自己的錯誤,並真心為自己的所作所為感到懺悔。
還是這一個小女孩,在變成小鳥之後,卻萌生出分享之心。她把自己辛辛苦苦找到的麥粒和麵包屑,慷慨地分給其他飢餓的小鳥吃。
這種分享之心和她從前的殘忍自私相比,最核心的變化就是她走出了狹小的自我,能夠看到別人了,能夠看到別人的痛苦了,也能夠看到更廣闊的事物了,而不僅僅是只看到自己。
我們在生活中也可以看到相似的例子。一個小時候曾傷害過小動物的小孩,長大了也許會發展出一種特別柔軟的性格,你會發現他更有同理心,更容易感受別人的痛苦,善良得出奇。
這是怎麼回事呢?
性格的靜態結構的幾個方面並不是相互分離的,而是彼此關聯、相互制約,有機地組成一個整體。
不難看出,隨著年齡和體驗的增長,一個孩子認知的改變會影響到他性格中的態度特徵。他也許有了痛苦的體驗所以開始思考痛苦,能對別的人、別的痛苦感同身受;他也許透過學習,知道應該尊重所有的生命,所以不再從無知中尋求快樂。
性格中各個特徵之間的相互影響,相互塑造,形成了性格的動態特點。
我們有時會驚訝地發現,小孩長大了之後,性格似乎變了。比如,同樣是好爭辯的小孩,一個長大了以後發展了爭辯的負面特點,成了一個喜歡抬槓的人,附帶著有點憤世嫉俗的情緒特徵和狹窄固執的理智特徵;而另一個小孩長大後卻變得理性平和了許多。但如果追根溯源,你依然能夠看到他身上「好爭辯」的特點,只是這種爭辯的特點朝著更有建設性的方向發展了。在這個長大了的小孩身上,在他的理性、更強的辨別力、更有意識的情緒平衡、更開放的認知態度上,我們仍能感受到「好爭辯」這一性格特點對他的發展影響,但現在幾乎看不出來,是因為他的需求獲得已經不是以爭辯的方式,而或許是以努力工作的方式。
在這兩個好爭辯的小孩身上,是什麼讓他們具備的共同性格特點在成年後有了迥異的表現。他們也許生活環境不同、人生經歷不同,但如果聚焦到他們的性格上,他們的性格在關鍵點上可能存在很大的差異。
在態度上,理性平和者也許比好抬槓者更有上進心;在意志上,前者更有自制力;在理智上,前者對待生活更誠實、更客觀。這些性格特質作用於他「好爭辯」的特點決定了這一性格特點,會以較正面的方式發展。
相比發展了「爭辯」負面特質的孩子,他還具備一個優點,那就是他更新了他表達性格的方式。這個表達,不僅是指口頭表達,還是指一個人表達性格本質的方式。也就是性格以什麼樣的形式表現。如果一個孩子表達性格的方式沒有隨著年齡而更新,這種不合時宜的表達方式就容易為自己帶來挫折感。
反過來,從一個人沒有得到很好發展的性格表達方式,可以推知他的性格在態度、意志、情緒、理智各方面可能存在的深層特徵。他可能始終沒有發展好自制力,從來不想透過讓他人接受的方式獲得認可。他的其他性格特質沒有對他「好爭辯」的性格特點提供更好的加乘效果。
人們常說,一個人的性格決定他的命運。那麼什麼是性格呢?性格為什麼會有這麼大的威力,能對命運產生重要影響呢?
當教師說「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時,一些孩子聽了頓時覺得人生灰暗,苦惱於辛苦的付出;而另一些孩子聽了卻是按捺不住的激情,興奮於預見的成功。毫無疑問,這兩類孩子有著不同的性格,在生活中也會有迥然不同的表現。
有一種對性格的定義是這樣的:性格是一個人在對現實的穩定態度和習慣化的行為方式中表現出來的人格特徵。
在這個定義中的關鍵詞是態度和行為方式。
性格的靜態結構可以分為態度特徵、意志特徵、情緒特徵和理智特徵四部分。而態度特徵是性格的核心。
觀察上面兩類性格的孩子,也許第一感覺是,一個懶惰,一個勤奮。但如果從性格結構的特徵分析就會發現,懶惰和勤奮——僅僅是一種性格特質的分歧,但會導致在很多方面產生差距。
態度特徵:性格的態度特徵是指一個人如何處理社會各方面的關係,即對社會、對集體、對工作、對勞動、對他人以及對自己的態度的性格特質。
毫無疑問,在對待念書和吃苦這兩件事上,兩類孩子的態度有著天壤之別。一個是消極被迫,巴不得逃避的;另一個是積極主動,恨不得迎戰的。先不說懶惰的孩子,是因為性格懶散才態度消極的,還是因為態度消極才又嬌氣又懶惰的;也不說勤奮的孩子,是因為恰好學習能力強、喜歡念書才態度積極的,還是態度積極才勤奮念書的。單是從態度性質的區別上,就可以看到由這種不同的態度表現會導致不同的命運路徑。
比如,由懶散發展出的逃避態度和由勤奮發展出的主動態度,會在個體的人生道路上產生更多、更複雜的不同的心態、情緒和人生成果。
意志特徵:性格的意志特徵是指一個人對自己的行為自覺地進行調節的特徵,其可以從意志品格的四個方面,即意志的自覺性、果斷性、堅韌性和自制性上來考查。
從意志的方面考查,我們會發現懶散孩子在意志上可能更薄弱。他不只是因為教師諄諄教誨學生要勤奮和吃苦,而深感愁苦。如果走進他的生活,你會發現他可能在廁所補過昨天的作業;每次都要在快睡覺之前才寫作業;做事拖拖拉拉,缺乏掌控性;不守時,散散漫漫,經常不是忘了帶這個就是忘了帶那個;也有一顆上進心,一次次暗下決心好好念書,但是玩耍的誘惑太大了。又因為缺乏念書的堅韌性,所以懶散孩子的念書越發顯得艱苦。而同時,和艱苦對比,「玩」的誘惑力更大了。因此,他很容易表現出自制力差的性格特質。
聽到教師的激勵感到很振奮的孩子,你從他的勤奮中也會發現一些意志上的優點。他會抓緊一切時間先完成作業;做事有重點;他可以一遍一遍地練習講一個故事,直到符合自己的要求;他很少三分鐘熱度,對玩耍的誘惑有較持久的自制力。
情緒特徵:性格的情緒特徵是指一個人的情緒對他的活動的影響,以及他對自己情緒的控制能力。
當我們說一個孩子,或者暴躁易怒,或者喜怒無常,或者無精打采,或者悶悶不樂,或者歡快活潑,我們往往無意識中是指性格的情緒特徵。包括我們經常掛在嘴上的——性格內向還是外向,在一定程度上也帶有情緒特徵。
說到情緒,雖然很多時候以負面的含義出現,但事實上,當我們談論一個人的性格,尤其是社交背景下的性格,我們也許更多的是指他性格情緒特徵中的情緒能力。
人們希望兒童能獲得情緒能力。這個概念是用來指兒童處理自己的情緒、理解和應對他人情緒的能力。
也許,在很多時候能夠打破交往壁壘的,恰恰不是性格優勢,而是性格中的情緒交流能力。
理智特徵:性格的理智特徵是指一個人在認知活動中的性格特質。
有些孩子,我們說他很有主見,事事有自己的思想和主意;有些孩子很頑固,抱定了一個觀念就怎麼也不肯放手,哪怕再多相反的證據擺在面前他也視而不見。而觀察在一起玩遊戲的孩子會發現,有些表現出對現實環境、規則的唯一關注和深刻領會;有些則會對更靈性的事物投入興趣,對現實的認知顯得比較遲鈍。
所以,當我們談論一個孩子是有主見,還是沒主見;是頑固不化,還是通情達理;是更機靈,還是更單純,我們其實在談論他性格中的理智特徵:他在認知事物時,是傾向於尊重現實,獨立思考,還是隨大流;是固守自我,還是接受事實;是只關注有用的,還是對無用而有趣的東西也保持關注。
性格之所以被重視,也許就是因為它看似簡單的表象之外,有更深刻的心理背景。性格包括多方面的品格因素,各種特質之間的相互關聯和相互影響,會產生向著正面或負面方向發展的性格趨向、情緒感受、認知態度。而這一切往往直接導致不同的行為方式。
在我們強調性格的重要性時,我們其實強調了一個人在態度上、意志上、情緒上、理智上的諸多特質。而這些特質,相當程度上會決定一個人的行為方式和其帶來的不同後果。一個孩子逐漸成形的態度模式和習慣化的行為模式,從某種方式上說,不就是一幅畫好了的命運圖卷嗎?
第二節 性格的變動性
在《安徒生童話》裡,有一個並不太有名的故事〈踩麵包的女孩〉。乍看起來這好像是教育小孩要知道珍惜、不驕傲、不虛榮、不任性,否則就要受到嚴厲的教訓。但從另一個側面,我們也可以看到,一個人,一個孩子,他的性格是如何發生變化的。
起初,小女孩英格爾是個無知、單純,甚至有些殘忍的小孩,就像很多小孩在小時候做過的,她會拽下蒼蠅的翅膀,或者把大甲蟲和金龜子紮在大頭針上取樂;她看到母親衣衫襤褸,第一感覺是感到羞恥;她並不珍惜得之不易的大麵包,因為怕弄髒自己的新鞋子,她毫不猶豫地把麵包扔到汙泥裡,當作墊腳石。
作為懲罰,她沉到了黑泥坑裡,身體動彈不得。她在自己的痛苦中,先後體驗了蒼蠅的痛苦、意識到母親的可憐、認知到自己的錯誤,並真心為自己的所作所為感到懺悔。
還是這一個小女孩,在變成小鳥之後,卻萌生出分享之心。她把自己辛辛苦苦找到的麥粒和麵包屑,慷慨地分給其他飢餓的小鳥吃。
這種分享之心和她從前的殘忍自私相比,最核心的變化就是她走出了狹小的自我,能夠看到別人了,能夠看到別人的痛苦了,也能夠看到更廣闊的事物了,而不僅僅是只看到自己。
我們在生活中也可以看到相似的例子。一個小時候曾傷害過小動物的小孩,長大了也許會發展出一種特別柔軟的性格,你會發現他更有同理心,更容易感受別人的痛苦,善良得出奇。
這是怎麼回事呢?
性格的靜態結構的幾個方面並不是相互分離的,而是彼此關聯、相互制約,有機地組成一個整體。
不難看出,隨著年齡和體驗的增長,一個孩子認知的改變會影響到他性格中的態度特徵。他也許有了痛苦的體驗所以開始思考痛苦,能對別的人、別的痛苦感同身受;他也許透過學習,知道應該尊重所有的生命,所以不再從無知中尋求快樂。
性格中各個特徵之間的相互影響,相互塑造,形成了性格的動態特點。
我們有時會驚訝地發現,小孩長大了之後,性格似乎變了。比如,同樣是好爭辯的小孩,一個長大了以後發展了爭辯的負面特點,成了一個喜歡抬槓的人,附帶著有點憤世嫉俗的情緒特徵和狹窄固執的理智特徵;而另一個小孩長大後卻變得理性平和了許多。但如果追根溯源,你依然能夠看到他身上「好爭辯」的特點,只是這種爭辯的特點朝著更有建設性的方向發展了。在這個長大了的小孩身上,在他的理性、更強的辨別力、更有意識的情緒平衡、更開放的認知態度上,我們仍能感受到「好爭辯」這一性格特點對他的發展影響,但現在幾乎看不出來,是因為他的需求獲得已經不是以爭辯的方式,而或許是以努力工作的方式。
在這兩個好爭辯的小孩身上,是什麼讓他們具備的共同性格特點在成年後有了迥異的表現。他們也許生活環境不同、人生經歷不同,但如果聚焦到他們的性格上,他們的性格在關鍵點上可能存在很大的差異。
在態度上,理性平和者也許比好抬槓者更有上進心;在意志上,前者更有自制力;在理智上,前者對待生活更誠實、更客觀。這些性格特質作用於他「好爭辯」的特點決定了這一性格特點,會以較正面的方式發展。
相比發展了「爭辯」負面特質的孩子,他還具備一個優點,那就是他更新了他表達性格的方式。這個表達,不僅是指口頭表達,還是指一個人表達性格本質的方式。也就是性格以什麼樣的形式表現。如果一個孩子表達性格的方式沒有隨著年齡而更新,這種不合時宜的表達方式就容易為自己帶來挫折感。
反過來,從一個人沒有得到很好發展的性格表達方式,可以推知他的性格在態度、意志、情緒、理智各方面可能存在的深層特徵。他可能始終沒有發展好自制力,從來不想透過讓他人接受的方式獲得認可。他的其他性格特質沒有對他「好爭辯」的性格特點提供更好的加乘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