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非言語的溝通:陪伴式溝通
第一節 哭泣:溝通從第一聲啼哭開始
嬰幼兒期的哭泣
「哇——」
一聲啼哭,孩子降生,這聲啼哭是孩子與世界溝通的開始——「我來啦!」也正是從這聲啼哭開始,父母開始了與孩子的溝通。
孩子出生,還未掌握言語表達的技能,父母擔心無法與孩子溝通,但其實,嬰兒雖然還沒有學習語言,但他們已經有了實現溝通的能力。新生兒不僅能夠聽見聲音,還能夠區分聲音的音高、音量和持續時間,能準確分辨出熟悉的照料者,尤其是媽媽的聲音。1個月大的嬰兒能看清30公分以內的東西,6個月至1歲的嬰兒視力已經達到成人水準。
「嗚哇哇——」
過一會兒,同樣的循環,再來一次,在反覆嘗試中,我們終於知道:
哭泣時,伴隨著蹶嘴、摸臉,說明寶寶餓啦!
哭泣時,伴隨著翹腿、翻身,說明尿布讓寶寶不舒服了!
哭泣的同時伸出雙手,說明寶寶要抱抱!
……
孩子透過啼哭,表達他們的需求,當需求得以滿足時,哭泣終止,溝通得以實現。
【溝通心理解讀】
良好的親子關係是親子溝通的基礎和關鍵,而親子溝通也是建立和維繫親子關係的過程。嬰兒期的啼哭是嬰兒與父母溝通的主要形式,也是建立早期親子關係,即親子依戀的關鍵。依戀是嬰兒與照料者之間積極的情感連結,也是嬰兒尋求並企圖保持與另一個人親密的身體連繫的一種傾向。這個人主要是媽媽,也可以是與嬰兒有著密切連繫的其他照料者。
如果孩子的哭泣經常得不到及時的回饋,甚至被有意的擱置,那麼孩子早期的依附關係就很難建立。哭沒用,大聲哭沒用,長時間地哭也沒用,外界和自己的溝通是斷開的。這樣的孩子,很可能形成習得性無助,甚至會表現出「無欲無求」的狀態,與父母的溝通也就越來越少。
媽媽發現孩子哭累了,確實不哭了,雖然最初的幾次,一次比一次哭得久,也哭得更大聲,但堅持幾次不答理,孩子哭得就少了,不過,好像也不那麼活躍了,跟自己的互動也少了。下班回家,孩子看一眼自己,沒有任何表示,繼續著自己的活動,而自己出門,孩子也沒有任何反應。
這樣的孩子未形成依戀,屬於迴避型依戀,也稱「無依戀兒童」。
另一類孩子,平時就比較愛哭,也不太容易被安撫,父母與他們溝通的耐心容易被耗竭,孩子不停地哭泣,媽媽也很煩躁,溝通難以在平和的狀態下實現。
媽媽發現自己要出門之前,孩子就會很警惕,出門時強烈反抗;媽媽在身邊時,孩子又表現出發怒的表情,排斥與媽媽的接觸。這樣的孩子形成的是反抗型依戀。
迴避型依戀與反抗型依戀都是不安全依戀,這兩種類型的孩子容易形成無回應、不答理式的溝通,憤怒、埋怨式的溝通,他們很難與父母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長大後也很難與他人建立良好的親密關係。
【父母該怎麼做】
新生兒出生的第一種行為表現就是哭,1個月內的新生兒,哭聲是未分化的,哭聲本身沒有太大的差別,但引起哭的原因有好幾種,需要父母在悉心照顧中仔細觀察孩子哭聲伴隨的不同的需求,並根據孩子的作息解讀他們的哭聲,以回應他們的需求,實現溝通。
幼兒早期的哭泣與需求的滿足,是形成親子溝通連線的基礎。若孩子的每次哭泣都能得到及時回應,這樣的孩子更容易形成安全感,也更容易與照料者建立安全的依附關係。這對孩子形成最初的信賴和性格的形成都有著重要影響。
若父母對幼兒的哭泣都能及時地、積極地回饋,幼兒與媽媽在一起時能處於比較平和的狀態,這樣親子之間就形成了健康的、積極的溝通狀態。幼兒建立安全的依戀後,更容易建立對自己、對他人的信賴,與父母、同伴的溝通更順暢,長大後也更容易與他人建立親密關係。
兒童期的哭泣
「哇哇哇……我就要,我就要……」
「好了,不哭了,我們到前面看看!」
「不行,我就要,嗚哇哇……」
「走不走!不要哭了!再哭打你!」
「嗚嗚嗚……我就要,嗚哇哇……」
在商場裡,我們經常能看到這樣的一幕,孩子賴在某個玩具前面,大聲哭嚷著要父母幫他買下這個玩具,父母拒絕他時,孩子立刻大聲哭泣,甚至躺在地上耍賴大哭。這時,站在旁邊的父母對於孩子的大哭大鬧措手不及,而孩子的哭鬧又引來了很多注視的目光,熱情的店員附和說:「孩子想要,你就買給他吧。」聽到這聲「鼓勵」,孩子哭鬧得越發強烈。
此刻的父母非常尷尬,也會有點兒憤怒:買?家裡已經有類似的玩具了,沒有必要再買;不買?這孩子哭鬧的樣子,不買很難止哭,周圍人會說父母不作為……
在一番兩方拉扯後,要麼父母妥協,買下玩具,孩子停止哭泣,之後孩子哭鬧要東西的頻率也就會更高了;要麼有些父母在這情景中,怒火越發強烈,直接用打罵制止的方式將孩子強行拖走,甚至邊走邊打罵,孩子在打罵中被威嚇止哭,但這之後,孩子生氣、發怒的頻率也增加了,甚至出現了暴力行為。
【溝通心理解讀】
兒童從2歲開始,已經逐步掌握交流能力,對情景的觀察很敏感,知道察言觀色,感知到在人多的情景下父母的尷尬。知道在有人幫自己說話時,自己想要的東西容易得到,尤其是哭鬧後,兒童發現父母更容易滿足自己的需求,哭鬧是很好用的「要挾」工具,於是屢試不爽,哭鬧也逐漸更新。
當不能用完整的語句清楚地表達自己想說的內容以及對方聽不懂自己想要表達的意思時,兒童會著急哭泣;當自己喜歡的東西被損壞時,兒童會傷心哭泣;還有一種要挾式哭泣,即為了滿足自己的需求,以哭泣、大聲哭鬧為要挾,而達到目的。
【父母該怎麼做】
與哭泣的兒童溝通,首要是能換位共情,理解他當前的狀態和哭泣的原因,之後是情緒的平復、平等的溝通。
在類似的情景裡,父母要做的首先是平復自己的情緒,能夠讓自己以平靜的狀態處理當前的情況。蹲下來,先勸孩子平靜下來,再進行轉移注意力的溝通:這個玩具和家裡的玩具有哪些相似點?家裡的玩具放在哪裡了?這類玩具是怎樣的玩法?回家後我們可以怎麼玩?這樣逐漸將孩子的注意力從當前的玩具轉移到家裡類似的玩具上,回憶玩具的特徵,期待著回家與父母一起玩耍,從而逐漸走出當前的情景。若哭鬧一直無法制止,先將孩子抱到安全的無人區域,待平靜後再進行溝通。當然,如果孩子表達了這個玩具有什麼新特徵、他喜歡的什麼特點,孩子與父母也在溝通他的需求點時,父母也可以適當地滿足他的需求。
父母與哭鬧的兒童溝通,最終要達到的目的,是讓孩子明白:哭鬧不是要挾的工具,和父母溝通,恰當地表達自己的訴求,父母才更有可能滿足自己。而父母,也有了更多與孩子溝通的話題。
青春期的哭泣
「這次考試怎麼又考得這麼差,整天就知道玩遊戲、弄髮型,時間玩掉了,成績玩完了,你看看隔壁的小吳,每次考試都比你高幾十分,你也學學人家,你考不了第一名,至少考個前10名給我看看吧。」
「他也玩遊戲。」
「還頂嘴!我叫你頂嘴!」「啪」一個巴掌。
「人家玩遊戲怎麼還能考那麼好呢?你學習有沒有用腦袋啊!」
「我學了。」
「還頂嘴!叫你頂嘴!」「啪」一個巴掌。
「你說你,整天弄你的頭髮,考這麼差,還有心思打扮,手機、髮蠟全部沒收!」
「……」
「砰」孩子摔門進了房間。
【溝通心理解讀】
進入青春期的孩子,身體迅速成長,神經系統的興奮加強,開始出現第二性徵,情感容易受到環境的影響:衝動、易怒、不善自制,有很強的自尊心,注重形象,希望周圍的人都將自己當作成人看待,但又會因為心理與生理發展的不平衡,產生緊張、焦慮、自卑的心理。與人溝通時,他們自認為已經成年、什麼都懂,喜歡標新立異、虛張聲勢、表現個性;言語表現出成人化的特徵,對父母迴避、叛逆,甚至牴觸,不輕易表達情緒,討厭父母威脅、命令、壓迫式的溝通方式。青春期的孩子非常在意自己的形象,幾乎不會在別人面前哭泣,在他們眼裡,哭泣是孩子才有的表現;不哭,是自認為成熟的表現,也是態度的表達。躲在被窩裡哭泣,在人前強裝鎮定,是青少年常見的情緒表達的方式。
【父母該怎麼做】
父母需要尊重和接納孩子即將成年的事實,將孩子當作大人看待,與他一起成長,放下自己「權威者」的身分坐下來,與孩子平等對話,少控制、少命令、少批評,多理解、多鼓勵、多陪伴,主動了解他當前的狀態,對他予以肯定和鼓勵,開啟溝通的大門,孩子才會與自己有更多的溝通。
青春期的孩子,若能主動跟父母傾訴、談心,父母應該更為欣喜,這說明孩子將你當成了理解他的朋友,你們的溝通是平等的、通暢的,孩子內心的大門,對父母也是敞開的!
第一節 哭泣:溝通從第一聲啼哭開始
嬰幼兒期的哭泣
「哇——」
一聲啼哭,孩子降生,這聲啼哭是孩子與世界溝通的開始——「我來啦!」也正是從這聲啼哭開始,父母開始了與孩子的溝通。
孩子出生,還未掌握言語表達的技能,父母擔心無法與孩子溝通,但其實,嬰兒雖然還沒有學習語言,但他們已經有了實現溝通的能力。新生兒不僅能夠聽見聲音,還能夠區分聲音的音高、音量和持續時間,能準確分辨出熟悉的照料者,尤其是媽媽的聲音。1個月大的嬰兒能看清30公分以內的東西,6個月至1歲的嬰兒視力已經達到成人水準。
「嗚哇哇——」
過一會兒,同樣的循環,再來一次,在反覆嘗試中,我們終於知道:
哭泣時,伴隨著蹶嘴、摸臉,說明寶寶餓啦!
哭泣時,伴隨著翹腿、翻身,說明尿布讓寶寶不舒服了!
哭泣的同時伸出雙手,說明寶寶要抱抱!
……
孩子透過啼哭,表達他們的需求,當需求得以滿足時,哭泣終止,溝通得以實現。
【溝通心理解讀】
良好的親子關係是親子溝通的基礎和關鍵,而親子溝通也是建立和維繫親子關係的過程。嬰兒期的啼哭是嬰兒與父母溝通的主要形式,也是建立早期親子關係,即親子依戀的關鍵。依戀是嬰兒與照料者之間積極的情感連結,也是嬰兒尋求並企圖保持與另一個人親密的身體連繫的一種傾向。這個人主要是媽媽,也可以是與嬰兒有著密切連繫的其他照料者。
如果孩子的哭泣經常得不到及時的回饋,甚至被有意的擱置,那麼孩子早期的依附關係就很難建立。哭沒用,大聲哭沒用,長時間地哭也沒用,外界和自己的溝通是斷開的。這樣的孩子,很可能形成習得性無助,甚至會表現出「無欲無求」的狀態,與父母的溝通也就越來越少。
媽媽發現孩子哭累了,確實不哭了,雖然最初的幾次,一次比一次哭得久,也哭得更大聲,但堅持幾次不答理,孩子哭得就少了,不過,好像也不那麼活躍了,跟自己的互動也少了。下班回家,孩子看一眼自己,沒有任何表示,繼續著自己的活動,而自己出門,孩子也沒有任何反應。
這樣的孩子未形成依戀,屬於迴避型依戀,也稱「無依戀兒童」。
另一類孩子,平時就比較愛哭,也不太容易被安撫,父母與他們溝通的耐心容易被耗竭,孩子不停地哭泣,媽媽也很煩躁,溝通難以在平和的狀態下實現。
媽媽發現自己要出門之前,孩子就會很警惕,出門時強烈反抗;媽媽在身邊時,孩子又表現出發怒的表情,排斥與媽媽的接觸。這樣的孩子形成的是反抗型依戀。
迴避型依戀與反抗型依戀都是不安全依戀,這兩種類型的孩子容易形成無回應、不答理式的溝通,憤怒、埋怨式的溝通,他們很難與父母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長大後也很難與他人建立良好的親密關係。
【父母該怎麼做】
新生兒出生的第一種行為表現就是哭,1個月內的新生兒,哭聲是未分化的,哭聲本身沒有太大的差別,但引起哭的原因有好幾種,需要父母在悉心照顧中仔細觀察孩子哭聲伴隨的不同的需求,並根據孩子的作息解讀他們的哭聲,以回應他們的需求,實現溝通。
幼兒早期的哭泣與需求的滿足,是形成親子溝通連線的基礎。若孩子的每次哭泣都能得到及時回應,這樣的孩子更容易形成安全感,也更容易與照料者建立安全的依附關係。這對孩子形成最初的信賴和性格的形成都有著重要影響。
若父母對幼兒的哭泣都能及時地、積極地回饋,幼兒與媽媽在一起時能處於比較平和的狀態,這樣親子之間就形成了健康的、積極的溝通狀態。幼兒建立安全的依戀後,更容易建立對自己、對他人的信賴,與父母、同伴的溝通更順暢,長大後也更容易與他人建立親密關係。
兒童期的哭泣
「哇哇哇……我就要,我就要……」
「好了,不哭了,我們到前面看看!」
「不行,我就要,嗚哇哇……」
「走不走!不要哭了!再哭打你!」
「嗚嗚嗚……我就要,嗚哇哇……」
在商場裡,我們經常能看到這樣的一幕,孩子賴在某個玩具前面,大聲哭嚷著要父母幫他買下這個玩具,父母拒絕他時,孩子立刻大聲哭泣,甚至躺在地上耍賴大哭。這時,站在旁邊的父母對於孩子的大哭大鬧措手不及,而孩子的哭鬧又引來了很多注視的目光,熱情的店員附和說:「孩子想要,你就買給他吧。」聽到這聲「鼓勵」,孩子哭鬧得越發強烈。
此刻的父母非常尷尬,也會有點兒憤怒:買?家裡已經有類似的玩具了,沒有必要再買;不買?這孩子哭鬧的樣子,不買很難止哭,周圍人會說父母不作為……
在一番兩方拉扯後,要麼父母妥協,買下玩具,孩子停止哭泣,之後孩子哭鬧要東西的頻率也就會更高了;要麼有些父母在這情景中,怒火越發強烈,直接用打罵制止的方式將孩子強行拖走,甚至邊走邊打罵,孩子在打罵中被威嚇止哭,但這之後,孩子生氣、發怒的頻率也增加了,甚至出現了暴力行為。
【溝通心理解讀】
兒童從2歲開始,已經逐步掌握交流能力,對情景的觀察很敏感,知道察言觀色,感知到在人多的情景下父母的尷尬。知道在有人幫自己說話時,自己想要的東西容易得到,尤其是哭鬧後,兒童發現父母更容易滿足自己的需求,哭鬧是很好用的「要挾」工具,於是屢試不爽,哭鬧也逐漸更新。
當不能用完整的語句清楚地表達自己想說的內容以及對方聽不懂自己想要表達的意思時,兒童會著急哭泣;當自己喜歡的東西被損壞時,兒童會傷心哭泣;還有一種要挾式哭泣,即為了滿足自己的需求,以哭泣、大聲哭鬧為要挾,而達到目的。
【父母該怎麼做】
與哭泣的兒童溝通,首要是能換位共情,理解他當前的狀態和哭泣的原因,之後是情緒的平復、平等的溝通。
在類似的情景裡,父母要做的首先是平復自己的情緒,能夠讓自己以平靜的狀態處理當前的情況。蹲下來,先勸孩子平靜下來,再進行轉移注意力的溝通:這個玩具和家裡的玩具有哪些相似點?家裡的玩具放在哪裡了?這類玩具是怎樣的玩法?回家後我們可以怎麼玩?這樣逐漸將孩子的注意力從當前的玩具轉移到家裡類似的玩具上,回憶玩具的特徵,期待著回家與父母一起玩耍,從而逐漸走出當前的情景。若哭鬧一直無法制止,先將孩子抱到安全的無人區域,待平靜後再進行溝通。當然,如果孩子表達了這個玩具有什麼新特徵、他喜歡的什麼特點,孩子與父母也在溝通他的需求點時,父母也可以適當地滿足他的需求。
父母與哭鬧的兒童溝通,最終要達到的目的,是讓孩子明白:哭鬧不是要挾的工具,和父母溝通,恰當地表達自己的訴求,父母才更有可能滿足自己。而父母,也有了更多與孩子溝通的話題。
青春期的哭泣
「這次考試怎麼又考得這麼差,整天就知道玩遊戲、弄髮型,時間玩掉了,成績玩完了,你看看隔壁的小吳,每次考試都比你高幾十分,你也學學人家,你考不了第一名,至少考個前10名給我看看吧。」
「他也玩遊戲。」
「還頂嘴!我叫你頂嘴!」「啪」一個巴掌。
「人家玩遊戲怎麼還能考那麼好呢?你學習有沒有用腦袋啊!」
「我學了。」
「還頂嘴!叫你頂嘴!」「啪」一個巴掌。
「你說你,整天弄你的頭髮,考這麼差,還有心思打扮,手機、髮蠟全部沒收!」
「……」
「砰」孩子摔門進了房間。
【溝通心理解讀】
進入青春期的孩子,身體迅速成長,神經系統的興奮加強,開始出現第二性徵,情感容易受到環境的影響:衝動、易怒、不善自制,有很強的自尊心,注重形象,希望周圍的人都將自己當作成人看待,但又會因為心理與生理發展的不平衡,產生緊張、焦慮、自卑的心理。與人溝通時,他們自認為已經成年、什麼都懂,喜歡標新立異、虛張聲勢、表現個性;言語表現出成人化的特徵,對父母迴避、叛逆,甚至牴觸,不輕易表達情緒,討厭父母威脅、命令、壓迫式的溝通方式。青春期的孩子非常在意自己的形象,幾乎不會在別人面前哭泣,在他們眼裡,哭泣是孩子才有的表現;不哭,是自認為成熟的表現,也是態度的表達。躲在被窩裡哭泣,在人前強裝鎮定,是青少年常見的情緒表達的方式。
【父母該怎麼做】
父母需要尊重和接納孩子即將成年的事實,將孩子當作大人看待,與他一起成長,放下自己「權威者」的身分坐下來,與孩子平等對話,少控制、少命令、少批評,多理解、多鼓勵、多陪伴,主動了解他當前的狀態,對他予以肯定和鼓勵,開啟溝通的大門,孩子才會與自己有更多的溝通。
青春期的孩子,若能主動跟父母傾訴、談心,父母應該更為欣喜,這說明孩子將你當成了理解他的朋友,你們的溝通是平等的、通暢的,孩子內心的大門,對父母也是敞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