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無法逃脫的牽絆,當家成為痛苦的起點

79特價296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第十一章 有人愛我嗎——得不到關愛的孩子

  J是個相貌一般的國二女生,發育得不錯,小眼睛,單眼皮,瀏海剪成小扇形。校服穿在身上鬆鬆垮垮的,更顯得她有點胖,邋遢,不整潔。

  班導師要求為J做心理輔導,因為她總是給班導師惹麻煩。

  班導師說:「約談了無數次,沒用;找家長無數次,也沒用。她的家長也是個不成才的,我還能指望什麼?反正,成績上我是不抱希望了,只要她現在不給我找麻煩就好了。」

  班導師一臉無奈。看著這個30多歲,正是年富力強、黃金時期的班導師被折磨成這副樣子,這個孩子會是什麼樣呢?

  看著眼前這個孩子,她是怎麼給班導師找麻煩的呢?

  「老師,您是不是教心理的哦?」她倒很大方地首先開口了。

  「是的。」

  「您教些什麼呢?」一雙小眼睛認真地望著我,手裡擺弄著一枝筆。

  「妳覺得心理健康會教些什麼?」我想看看她心裡是如何建構對「心理健康」的理解。

  「是不是怎麼猜別人心裡在想什麼?」

  「還有嗎?」我忍住笑,這是大眾對心理學的普遍誤解。

  「不曉得了。」她一邊說著,一邊在紙上很認真地寫著字。

  寫出的字是紅色的。

  「我看到妳在寫字。」

  「嗯。」她輕輕地應著,繼續寫。

  「能告訴我,妳在寫什麼嗎?」

  「沒什麼。」她繼續寫,頭也不抬,甚至眼皮都沒抬一下。

  我沉默。

  過了一會兒。

  她抬頭望了我一眼,又垂下眼皮:「您說話呀,您怎麼不說了?」繼續寫。

  我繼續沉默,並饒有興趣地注視著她。

  她終於停下筆,看著我。

  「您說呀。」

  「我想我們需要澄清一些事情。」

  接著,我跟她講了心理輔導是怎麼回事,我的主要工作方式是怎樣的,她需要遵守的部分和我會遵守的部分。

  她很認真地聽著。

  「老師,在這裡,我什麼都可以說,是嗎?」她聽完我的心理教育,想了一會兒,開口問,雙眼看著我。

  「是的。在這裡,妳可以說任何妳想說的話。」

  「您會跟班導說嗎?」

  「不會。除非妳說的事會對妳自己或者別人造成傷害,比如:妳要自殺。」

  她滿含深意地看了我一眼,笑了一下。

  往後,她每次都會提前來到輔導室,也往往會在輔導時間就要結束時丟擲一個重要的話題。我知道,這是她在試探輔導的設定和邊界。

  「老師,我暑假裡參加了一個國學班的學習。」這次輔導,她一來就開始這個話題。

  我點點頭。

  她繼續說:

  「有一天下著很大的雨,我不知道為什麼,就跑到雨地裡。淋著。

  整整站了幾個小時,就我一個人。

  後來,我回到寢室,不知道為什麼,桌上的玻璃就碎了,也沒有人動過,就那麼碎了,我不知道為什麼,就拿起碎玻璃,然後,就把自己割傷了,弄得到處都是血。

  後來,我到廁所去洗,保潔阿姨看到到處都是血,都嚇得趕快跑走了。

  ——這些行為的確會給身邊的人帶來很大的困擾吧。」

  在持續的輔導中,J慢慢展現她的生活歷程:

  J出生時父母只有十幾歲,都還是孩子。

  從J有記憶開始,就記得父母在吵架。

  後來,J兩歲多的時候,父母「離婚」了。

  J記憶中最深刻的印象是,父母抱著她去趕市集,不知為什麼,在回家的路上,父母在街邊就吵得不可開交,母親把她往街邊地上一「戳」,轉身就走了。後來還是奶奶找過來,把自己抱回家的。

  後來,媽媽再婚,嫁給一個開店的,剛開始繼父的爸爸媽媽也不喜歡J的媽媽,經常讓她走(逼J媽媽離開),後來生了妹妹才好一些。

  J常常在週末去繼父的店裡幫忙,做做家事,帶帶妹妹。

  媽媽常常罵J,說J懶,還經常打J,劈頭蓋臉地打。才幾歲的妹妹都學會了那種打法,妹妹還會打給店裡的員工看(示範媽媽是如何打J的)。

  媽媽和繼父也常常吵架。有一次,媽媽和繼父又吵起來了,媽媽跑過來說,繼父要殺她。媽媽帶J躲進一個房間,鎖上門,讓J打電話報警。繼父就在門外死命地踢門,好像要把門踢破,闖進來殺人一樣。

  J嚇得蹲在角落裡直哭,媽媽一個勁兒地罵J:「死人!還不打電話!」又跟門外拚命踢門的繼父對罵。

  J不敢打電話,只會哭。媽媽又過來打她。

  ……

  父母離婚,是爸爸堅持要J的撫養權的,雖然爸爸在所有人眼中都是個沒出息的人。

  爸爸沒有穩定的工作,經常在外面不知道做什麼,經常回家向奶奶要錢。

  說起爸爸,奶奶就唉聲嘆氣。

  J覺得自己成績不好,想讀完中學就不讀書了,也沒有什麼具體的打算,就是覺得讀書沒意思,自己成績也不好,一定是考不上好大學的。學校裡,老師也不喜歡自己,同學也不喜歡自己,待在學校也沒什麼意思。

  從上國中起,J談過幾次戀愛,時間不長,都分手了。

  最短的只有7天——那還是一個假期,放假前說開始談戀愛,假期結束之前,對方就跟她說「我們分手吧」,這段期間,由於是假期,他們都沒有見過面。

  都不知道為什麼。

  還有人會莫名其妙地加J的LINE,然後問東問西的,有的就直接說要和J耍朋友。

  J下課就會和好朋友去別人的班上看。也沒什麼具體的目的,就是喜歡去別人的班級「張望」。在別的班導看來就是「不務正業」——別班的班導很不喜歡這樣,會跟J的班導提意見,這也給J的班導帶來很大的壓力。

  J分手了就會在班上大哭,根本不管周圍的情況,是上課還是下課,這嚴重影響班級秩序,又給班導帶來很大的困擾。

  J喜歡下課到老師的辦公室,跟老師說話。

  很多時候,他們都不理J。有時候還會當著J的面說很難聽的話,因為J經常有事無事到教師辦公室,干擾教師課間休息和辦公。這又給班導造成很大的壓力。

  班導師為此經常叫J爸爸到學校來交換意見,J爸爸也慢慢地覺得很頭痛,就讓J乖點,不要給他惹麻煩。

  ……

  在輔導中,J傾訴道:

  「為什麼爸爸媽媽不能像別人家一樣,有話好好說,動不動就大吵大鬧?

  特別是我媽,為什麼動不動就打我?

  不管是不是跟我有關,都會打我罵我。

  有一次,我妹妹病了,我媽開車送妹妹去看病,結果路上警察臨檢,我媽忘了帶駕照和身分證,就被警察說了一頓。

  她就罵我『掃把星』。

  關我什麼事?

  就會罵我,拿我出氣,她自己沒有帶駕照、身分證,關我什麼事?

  為什麼我媽總是罵我打我?她是我親媽嗎?人家的媽媽對自己的孩子都非常的親,愛都愛不過來,怎麼會捨得打罵?為什麼她就不是那樣的媽媽?

  為什麼我爸爸不能找份工作踏踏實實地做。我爸爸原來是有正式工作的,可是他不曉得為什麼就不做了,跑出去東一下西一下的,不知道在做什麼。

  為什麼那些男生那麼奇怪,剛開始說得好好的,『永遠不分手』,過幾天就要分手,又不給個理由。

  我下課去別班看,也沒什麼呀,就是看看嘛。有些男生長得很好看,就看看啦。聽說誰跟誰談戀愛啦,就去看看長什麼樣啦。

  好奇嘛。

  失戀了,不能哭嗎?我傷心呀!我為自己分手、為自己失戀哭一下都不行嗎?

  那些老師真是奇怪,下課去跟他們說說話怎麼啦?用得著那麼不待見我嗎?不喜歡,我不去就是啦,誰稀罕。」

  J的人生是支離破碎的。

  首先,因為父母十幾歲就結婚了,這樣的婚姻基礎非常不穩固:人不夠成熟、受教育程度不高、無法找到高收入的工作、沒有經濟基礎,勢必為婚後的生活埋下隱患。

  其次,由於父親沒有養家餬口的能力,母親的情緒管理能力和處理親密關係的能力明顯存在問題,父母婚後的生活總是波折不斷,爭吵不斷。

  再次,從小到大,甚至離婚後,母親繼續在身體上和情感上虐待J。並且,父母重新組建自己的家庭,又相繼生育子女。這些都讓J感到沒有屬於自己的家,自己是不被喜歡、不被愛的。

  出生在一個結構不穩定的家庭,父母感情不和,常常爭吵,本身就足以對孩子的身心健康造成威脅。

  母親的長期虐待會給孩子造成難以修復的精神傷害,會嚴重地威脅孩子健康人格的形成。

  由於在原生家庭裡得不到足夠的關心和愛護,J勢必會向外尋找情感的滿足。

  隨著青春期的到來,J開始對異性感到好奇,希望透過談戀愛來獲得情感的滿足。

  而J早年的經驗根本不足以應付青春期懵懂的愛戀,由於缺乏母親的教導和正確的示範,J根本不會處理情感問題,所以,她數次的戀愛都以失敗告終。

  這又會增加J的挫敗感,將失敗的情感經歷歸結於「自己不可愛」、「永遠都不會有人真心愛自己」。但越是這樣,只要一有人對她表示善意,她就會將之解讀為「戀愛」的訊號,就會奮不顧身地撲上去。這就形成周而復始的惡性循環。

  另外,父母給予孩子的情感關注是孩子理解別人情感的基礎。明顯地,無論是母親還是父親,都沒有給予J情感的關注,J從小就生活在情感的沙漠裡。所以,她不能理解別人的情感,甚至都不能觀察到自己的需求,不能理解自己的情緒。

  所以,這樣的J將會有異常坎坷的人生道路要走。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